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道如何道出 (《在上帝到诸神的途中》第2章)
送交者: 熊晋仁 2003年08月31日16:04:26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道如何道出 (《在上帝到诸神的途中》第2章)
 
21道隐无名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最通用的一个终极概念就是"道"。
《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因为道心微渺玄奥,所以不可名状。《易·大传》:"形而上者谓之道。"超越形质物象者,叫做道。无形象则不能形容描述。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本不可名,说"道"也只是一方便的"假名"。
某人方便的"假名"约定俗成,这假名就成为专用名。专用名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这样用,所以庄子说"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是要解除专用名的"顽固性",以免人因"唯名是从",反而忘了"唯道是从"的本义。
《圣经·旧约》中规定:不准人称呼"耶和华"的名。这不止是为了尊崇上帝的名。上帝之名不过是人的一个称呼,因为人对不可知的上帝是无法命名的。如上,我们就不能以名害义,执名忘实。"终极概念"不是终极者、超越者。"名符其实"对于终极者、超越者是不可能的。有很多有关"形而上者"的争论,实在是与"形而上者"不相干的。
对于"不可言说者",我们是不可能彻底做到不说。因为人与人的交流多半依赖语言。既然不得不说,就需要说得谦虚一点。说得太死,语言就物化了。说得太显,语言就遮蔽了"不可言说者"的显示。所以,对于"不可言说者"的言说,是不得不玄虚地说的,因为"不可言说者"是太玄虚了。禅宗的"这个"、"那个"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不同的名称,可能是指同一事物;相同的名称,却往往是各有指向。
就形而上的本体而言(本体--即"先天地生"的道的别名,不是现象界的天地万物,而是现象界的天地万物的根源),可谓是一体而多名。每一个文化系统都有指称本体的专用名,每一个专用名都强调了本体的某一特性。有关形而上的本体的名称实在是一群"象征语码","象征符号"。
道--强调本体是运化生成天地万物的首领。强调本体超越形器世界。
太极--强调本体的初始性、终极性及宏阔无边。
天--强调本体的崇高和神秘。
如来藏--强调本体是自本自根自来自去的无上性及本来如此的圆满性、清净性。真如性海--强调本体的超绝对待的本真性、包容性。
上帝--强调本体的主宰性、超越性及威严尊崇。
耶和华--希腊语的本语是"我是其所是",强调本体的初始性,是一切天地万物的第一动力因。
天父--强调本体的超越性的爱。
天主--强调本体是超越性的非世俗的主宰,区别于世俗的最高统治者。梵--强调本体的超凡出尘。
如来佛--强调本体的超人性和具足圆满。
……
基督教等一神教的最高神,也即称呼"终极者"的"上帝"等名,经常为儒、道、佛等强调形而上本体的非人格化的宗派批评。其实,儒家的"天命",道家的"玄牝"、"天地母"及佛家的"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生命之"阿弥陀佛",实指佛门之最高本体,即如来藏之别名),也都有人格化的浓厚色彩。而一神教的"耶和华"(Iam that I am)的希 腊文意与法自然的"道"(我们也可以把"自然"译成"I am that I am")至为契合,并且《圣经》特别强调了上帝的不可偶像化、不可直称、不可思议、不可看见、不可认识,对人格化上帝的局限性是很自觉的。而"道成肉身"--即"道路,生命,真理"三位一体的上帝的显示者--耶酥基督,也并非基督教的专利,道家的"老子",佛门的"释迦牟尼佛",儒家的"大成至圣孔子",也都被本门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真理的显示者。
那"不可言说者"的形而上本体的显示,总是被有限的人显示得很有限的,圣贤中之大圣贤,毕竟是取了"人子"之身的,而人确实是太有限了。即使我们相信一切圣贤皆显示过"真道",但"真道"本身还是"大隐隐于世"的。
"道隐无名",道从来不曾被语言之网捞尽,道还从来没有被人充分地显示出。

22道道出自身

第一"道"字是指形而上的本体,第二个"道"字是指形而上本体的显示,而"圣言"仅是形而上本体道出自身的一种方式。 形而上的本体是玄虚的,但形而上的本体所运化生成的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对于相信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之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触所思为真实的人说,这个命题是一个常识。
假如我们为了简法方便地称呼形而上的本体为"道",则道体本身虽不可见闻觉知,道体的形、相、用,却可由道体所开出天地万物窥见一斑。毕竟,天地万物是不离道而有的,"可离非道也"(孔子)。假如道是超绝于天地万物之上、之外,那这个道就与人无关,我们大可把它悬搁起来,任其逍遥。
洒向天地都是道。"道也者,人不可须臾离也"(孔子),人逃不出道的手掌心,道也不会仅仅自在逍遥。道若以人为累赘,人必以道为多余。
以天地万物之性推知道之性,以天地万物之用推知道之用,这于人是很自然的事情。或许,天地万物之性、相、用就是道体之性、相、用。这里"天地万物"即是当今"宇宙"的中国传统说辞。
道肯定通过天地万物道出了自身的形、相、用。这可是我们听道、见道、知道、体道、从道、入道、合道的第一前提。那么,道是如何道出自身并显示于人的呢?"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孔子等中国圣贤认为道不会以人言直接告知人类,人只能通过对道在天地万物中的无言(非人言)之言(非人言的显示)的感应交通,才能体察到道的心意和妙用。而一神教则认为道会以人言直接说出它的旨意,听到了道之圣言的人就是先知、信使。当然,一神教也承认,道会通过天地万物展示显现它的信息,只是难以为人所知罢了。
照熊十力等中国哲学家的看法,道已在天地万物中披露无余,"体用不二"。而且,当人打通人与道的障碍,人就可以体察知晓并表现出道的心意功用,即"天人不二"。
康德说:"日月星辰位我苍穹,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道以自然运化等规律及人内心中的道德律令显示它的旨意。康德说这是成就科学和成就道德实践的必要假设。
我们可以相信道通过天地万物显示它自身,我们也可以相信道对人说过话。问题是:道会不会给自己留一手。还有,人的领会和传言是太容易混错了。因为,根本说来,人是太有限的,这有限的某人对道的领会或听闻传言及其表现,只可能是道之一斑,不可能是道的全体功用。人可以信持道对他们披露的,但他得有对这披露的私人性也即有限性有一自觉,否则就会走向"以人代天"、"替天行道"的狂妄偏执,从而演出强人所难、逼人就己的专制闹剧,这一类的专制闹剧铸成了"历史的血与火的深沟"(室利阿罗频多)。
所以,即便是道完全在天地万物中道出了自身,即便是"道成了肉身"(道以人身表呈它自己),为人所领会知晓的道还是很有限的、可错的。而某人的体道、显道行道就更是有限且可错了。再即便某人完全倾空了他自己,道充满了他,但透过他的身心的道也仅是道之一束。所以,说到底,人是不能脱出"以管窥天"、"以管通道"的定命的。人的身心管道可不可以完全化掉它的壁垒,以致使之完全与道体融汇无间,这于某些教派虽有理论上的可能,但于实际--道的神通妙用的开显,也还是偶尔露真容而已。
《法华经》有一比喻,说道象下雨一样倾注万物,虽是满天的雨,花草树木之所得不同,江河湖海之所得不同,多少依各取所需者为量,而道之雨是无量的,且对道之雨的品味各别不同。所以,道是同一。而对道的领爱和表达是多而异的。一虽是多,而多的汇点却并非是一。

2.3道与自我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勺"。道如果从未显示过,则人无从知道;人如果没有知道的能力,则道不为人所知。我们假定道显示着它自身,我们也假定道能为人知晓,但人不是道,人的知道也就 只是道向人显示着的而且只是他有能力知道的部分。有些教派认为人能完全等同于道,这仅是一种假设,一种理想,这种类假设不是自明的,尽管某人确实神通广大,但某人的神通不会象道那样极广大而尽精微。这样,显示于每个人的道及其每个人说出的显现出的道就只能是道的无边大海的一条支流。道流向自我并由自我说出显现出,自我是人知道、说道、显道的界限。人的自我可以与他者感通,所谓"声气相投,音声相和,心意相知"。但人的自我与他者毕竟有一堵墙隔着,因为自我不是他者,自我就是一堵与他者不同不通的墙,自我也是与他者相通的管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是深知自我的吊诡的。自我的吊诡就是自我与他者的相通而不同"可通而不全通乃至全不通"。
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这说的是他者会挡住自我的道,正如自我也会挡住他者的道。我们也可以说:"他人就是天堂",因为他者也可能会成全自我的道,例如男欢女爱。自我与他者的复杂关系造成了不同的天堂、地狱,由于人的自我与他者相隔、相通不是绝对、纯全的,所以人世间实在是一座炼狱,在纯粹的天堂与地狱之间的训练营。
"朴散则为器"(老子),朴即道体,形器世界是道体的千百万亿分身,每一个自我都是道的一个分身,人与非人就其作为道的分身而言,的确是平等的,同出而异名异形异用异性,而异中之同就是道体--宇宙万物的法身。借用佛门的话来说,万物平等众生平等就是法身而言,而就万物的报身--道的一分身而言,万物是千差万别的,不平等的,这千差万别的不平等的万物在时空中的生灭变异的化身就更是千差万别了。我们讲的"异化",实在是指人的化身反对人自己。人的自化是同化,而人的被他者化出而反对自己就是异化。自化与他化原是人的定命,人不得不自化,人也不得不被他者听化,而人的化进化出、同化异化则依自我的意向、选择、能力、环境而千姿百态,而人的意向--自我价值的指向,就是人的形上姿态。因为形上姿态的千差万别,所以世间有徐徐多多不同的形而上学--有关形上姿态及其形上根据的学说。实在说来,每一个人都是有着他的形而上学的,在一种共同的信仰的形上学说的接护下、帮助下,每个人其实是"各怀心事、各有所图"的,因为每个人只会干他所意欲的事,每个人也只信仰他所意向的形上学说。外部的强加和威迫不会改变每人"各怀心事、各有所图"的事实。所以,一种信仰的信徒多少,并不能表明这种信仰的实际影响力。
每一自我为求生存、发展、享乐,必须好好照顾它自己才成,所以对自我的执著--即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执"是一基本事实。一味的"我执"是不可能的,因人在"执我"的同时也在被他者所执,人是经常被他者执为人执的,人也是经常要执取他者为己所用的,所以怀特海会说"生命就是掠夺"。掠夺者被掠夺,"吃者正在被吃"(《奥义书》),是生命同时也是天地万物的基本事实呀!例如人在使用土地的过程中也被土地收容,最后的收容所就是人的肉身反归于尘土的坟墓,即便火化肉身,它也是不会飘出物质世界的大收容所外的。
对于自我的执著所引发的与他者的隔膜争斗以及对道的障碍,佛陀是深有感触的。他想破除"我执",以便打通人与他者的、人与道体的障碍,为众生的共生共荣的和平,为众生的证入法身而开辟道路。作为还未破除"我执"的众生来说,能把"我执"破到何种程度,能把自我与天地万物及道融会到何种程度,是未知的。从"如是我闻"到"如是我知"、"如是我是"是有着太长的道路要走的。不管结果如何,佛陀破除"我执"的说法的确是众生和平共处的不二法门,也是自我融入道体的不二法门,因为自我乃是一切隔于他者隔于道体的根据,因为自我乃是一切争斗掠夺的根据。正如"沤灭全归海"(马一浮),自我的寂灭也是汇入道体之真如性海的一个条件。自我的寂灭是指完全破除了"我执",破除了"我执"的自我的寂灭并非无有,而是指自我与道为一,与道为一的"自我"就不再有自我,它以道为我,道就是佛门说的证入法身。但证入法身的自我不是被法身消灭,而是与法身融汇,自我不完全是法身,所以说"非一",自我与法身不是相隔相对,所以说"非二"。自我与法身的非一非二就是寂灭的本义。"寂灭"是一个常引起误会引发恐惧的词,这个词不好。佛门的破除"我执"是为了自我的成佛,而佛是一个很圆满很美妙的自我。所以佛门的确除印度传统哲学的"神我"是很可疑的,因为佛就是一个有大神通的自我,也即"神圣的自我"、"神我"。
说到底,破除对自我的执著并不是破除自我。佛门说:去病不去法。我们也可以说:去我执不去我。没有了自我,那成佛不就是丧失了根据?佛是要每一个众生都成佛,要每一个有碍有隔有限的"小我"都成为佛那样的"神我"。

2.4经典与精神经验的相互印证

神赞禅师说:"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每一个文化体系都有自己的经典。经典是有关见道、证道、修道的语录,由每一系文化体系的精神导师写出或说出。如果奉这些精神导师的经典为绝对的权威,就有可能遮蔽道本身的显示,就有可能障碍信仰者精神经验的开放和深入。因为,一、语言文学不是道,仅只是对道的指称;二、语言文学的显而隐造成了"言不尽义";三、说道者是不是已经见道、证道?说道者见道、证道的层次如何?说道者有可能乱说、胡说、假说而非真说?说道者有可能没说全或无法说全?怀疑论者会向一切权威挑战!拿出证据来。经典虽在,精神导师们的身教已无。对权威的证明或证伪需要证据,这证据在于个人的精神经验的实证。只有证道的人才能评判经典的真伪,但证道是个人的事情,凡是没有深入精神经验的人仍然是不明究竟的。所以,凡是没有实际的精神经验的人,其信仰还是不踏实的,不管如何狂热与虔诚,无知之幕还是挡住了真道。
我们可以不承认经典的绝对权威,但对经典的学习仍然是必须的。因为经典提供了许多有关精神经验的理论与修行方法。如果没有经典,完全靠个人一切从头再来,常会令人茫无头绪,也是生命的巨大浪费。
室利阿罗频多说,一切宗教、哲学、玄秘科学只有落实到个人的精神体验,才对个人的神圣人生有所助益。经典实在是精神导师们有关精神经验的报告,这些报告有可能把人引入深广的精神经验,但不是唯一的标准或唯一的路途。因为个人的生命是有着自由意志因而是充满着变数的,它不是完全可以控制的物体。一般认为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对经典权威的挑战和据斥。这是一个普遍的误会。禅宗是首重个人的精神经验,但并非不重视经典,禅宗的"印心"是以《楞伽经》或《金刚经》这样的佛门经典作为参照的,许多禅师的开悟也与经典有关,例如慧能就是听《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段而有所悟入的。慧能在《坛经》上说:"执空之人,直言不用文字。即云不用文字,亦不会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诱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所以,禅宗并非不尊重经典,它只是叫人不迷信经典。通过对经典的学习而悟入真实的精神经验,又以经典与个人的精神经验相互印证,从而证验和推进精神经验。
经典是太多了,一个人穷极一生也读不完所有的经典。所以学习如何选择经典是比学习经典本身更重要的事情。
一种经典的优胜并一定不在于学习的人最多、信从的人最多,对经典的好坏分别不是"民主"可以解决的,民众中的大多数是没有辨别力的。对经典的好坏分别也不是某一些精英学者可以包办的,说到底,精英学者们也是意见分歧。而且,精英学者们的分别能力也是可疑的。所以,对某一种经典的认同、学习只能是个人的事情,这是一种冒险,不得不冒的险。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但历史是被涂抹改编过的,历史并不客观。尤其是有关精神经验的历史充满了诡秘,人们很难确认选择。透过闻、思而修行,再以修行的精神经验选择闻、思。理解的修证与精神经验的修证是一个长久的互动的过程,直到个人完全认信于某一途径,才可以说"知行合一"。
知或行都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对这些道的问题进行"自由审查",是宗教哲学的"思维经济学",人们可以由之看出哪些问题是真的,哪些问题是假的,哪些问题可解决,哪些问题只能存疑,等等。在宗教哲学的"自由审查"中,可以看出一些明显的谬误和危险,尤其是指出哪些可能危害人的身心的做法,则是宗教哲学的"行为免疫学"。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时殷宏一喜,吉安三忧
2002: 消除西方恐惧,扬弃公社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