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從《走向共和》看改革的不易
送交者: 陳破空 2003年10月18日08:32:24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由國內製作的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正風靡海內外。該劇激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和熱烈爭議。對該劇的藝術性、歷史逼真感、和觀賞價值,觀眾都一致予以肯定和讚賞。但涉及其寓意,則看法兩極。一種看法認為:該劇重塑慈禧、李鴻章、袁世凱等歷史“反角”,是為他們翻案,或為當今權貴背書,比如,以李鴻章的“賣國”合法,喻江澤民的“賣國”合法;或為當權者的“穩定”論尋找依據和說詞。另一種看法認為:電視劇以一幅生動的近代史畫卷,含蓄推崇孫中山等民主先賢所主導的共和革命,謳歌民主、自由、與憲政,諷古喻今,影射和抨擊短暫民國之後的專制復辟,尤其是當代的獨裁。

的確,這部長達59集的大型電視巨作,涉及幾乎所有的近代重要歷史人物。而且,該劇“大膽”修改了近代歷史上的人物定位。劇中對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和孫中山等關鍵角色,都有全新的造型。 但如果據此以為是為慈禧等人翻案,為江澤民等人背書,則筆者不敢苟同。

試看劇中的若干鏡頭:北京清宮,御宴。一百多道精美佳餚被唱着名擺上來,慈禧卻嘆了口氣:就這麼點兒菜,真沒辦法下筷了!鏡頭切換,東京皇室。為了籌集海軍軍費,一再從內庫(私庫)中撥出款項的日本天皇,又宣布:從今日開始,朕每日只食一餐!

東京皇室。天皇聽完首相有關甲午海戰的戰報(日方大獲全勝,中方全軍覆沒),緩緩迴轉身來,含淚微笑道:朕餓了!首相於是大喊:快擺宴席,陛下餓了!天皇揚手制止。旋從懷裡掏出一個小紙包,打開來,是已經啃過一半的面狀食物。天皇笑着,一邊淌着熱淚,一邊大口啃食着那半截麵食。鏡頭切換,北京清宮,御宴。慈禧與光緒坐在膳台上,面前擺滿了山珍海味,卻不能下咽(因為打了敗仗)。光緒勸道:親爸爸,您吃點兒吧!所有的大臣都齊刷刷地跪下來,泣勸:太后,您就吃一點兒吧!

除卻細節之外,還有同一時代兩國總氣象的對照:東京皇室:天皇自律勤勉,國會激烈辯論,國民眾志成城......北京清宮:太后高高在上,群臣跪拜,口稱“奴才”。或勾心鬥角,相互告狀,或誠惶誠恐,自煽耳光......

這類寓意深長的對照或暗示鏡頭,在劇中比比皆是。明白人以為:這是對慈禧等人的褒呢?還是貶呢?

其實,以筆者觀之,無所謂褒,無所謂貶。客觀主義,才是該劇奉行的原則。將史實與場景客觀地呈現於你面前,由你自己,帶着你的智慧,去鑑別,去評判,其中的是非曲折,其中的謬誤真理。畢竟,現實是複雜的,不論好人還是壞人,都不會在額頭上刻下好或壞的標籤。相形之下,那些臉譜化的所謂歷史劇(如《雍正王朝》),大可以休矣!

其實,大凡對中國近代史有一點概念的人,都非常清楚:晚清與後共,這兩個相距百年的專制王朝,從本質到形式,都有驚人的相似。 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歷史常識。《走向共和》,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為這兩段具有驚人相似的歷史做進一步形象的背書和詮釋。經濟上,閉關自守達二百多年的滿清專制王朝,正受到當時來自境外海上貿易(全球通商)的衝擊;而上世紀末,閉關鎖國達三十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同樣面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和一體化浪潮的挑戰。政治上,清王朝面對國內外立憲或共和變革的壓力;共產黨則受制於海內外民主改革的呼聲。其間的許多口號、事件、與人物,甚至完全可以劃上等號: 晚清主導的“洋務運動”,等於後共實施的“改革開放”;晚清國策“祖宗之法不可變”,等於後共立場“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或“穩定壓倒一切”;晚清主張“富國強兵”和“船堅炮利”,等於後共口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軍事現代化”;晚清所謂“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等於後共所謂“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外交上,晚清有“外須和戎”,故簽《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後共有“韜光養晦”,故簽《中俄邊界條約》、擱置釣魚臺和南沙群島等爭端;晚清首創“十里洋場”上海,後共炮製“經濟特區”深圳;晚清聲稱“千年未有之變局”,後共吹噓“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事業”;失敗的“八九民運”,等於流產的“戊戌變法”;太上皇鄧小平,就是當代“老佛爺”慈禧;被軟禁的趙紫陽,恰是被軟禁的光緒皇帝;忙於媾和的李鴻章,豈不是到處“消氣”的朱熔基?如今的“太子黨”,正是當年的“八旗子弟”;至於官場腐敗,百年後與百年前,不僅酷似,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更重要的一點,如果我們不願意承認當初滿人入關後,華夏實際上已經亡國喪國,至少要承認,滿清是一個外來政權;嚴格地說,共產黨也是一個外來政權,一個由德國人和俄國人混血的怪胎。連毛澤東都承認,他死後,是要去見馬克思,而不是孔夫子。非但不見, 還要“批孔”。在《毛澤書信集》中,毛澤東明白地告訴蔡和森:“吾深惡愛國主義,而主張國際主義。”值得留意的是,在整個《走向共和》的電視劇中,沒有“中國”之稱,只有“清國”或“大清”之謂。不可小覷,編導之良苦用心。說得寬一些,百年前後的歷史相識性,已經到了這樣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當代任何一類中國人,都很容易在電視劇中找到自己的面目,識別自己的“前生”。不論你是在朝的當權派,在野的反對派,“體制內”者,“體制外”者,還是事不關己的平頭百姓。

該電視劇展現了大量警鐘與寓言式的歷史畫卷。臂如:劇中用相當篇幅,展示了百年前中日兩國之間的競爭和對比(這一競爭和對比迄今仍在進行)。當時,中國海軍(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結果,卻在與相對弱小的日本海軍決戰中,全軍覆沒。船堅炮利(硬件)何益?只要制度與人心(軟件)未變,表面上的富強儼然貧弱的面具。海軍走私,假彈演習,與當今解放軍情形何其相類? 劇本因此昭示:不應該僅僅是富強,富強未必救中國。這是歷史一再留給中國人的警訓。畢竟,歷史上,從“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到“康乾之治”,中國的富強不止一次;今天的所謂“繁榮”,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今天的所謂”繁榮”程度,更遠非“空前絕後”。(僅二十世紀10至30年代,那段被公認為“內憂外患”的年代,中國經濟就一直保持了平均10%以上的快速增長。) 富強,為救國的必要條件,卻絕非充分條件。

這個道理,即便是那些負笈海外,“光宗耀祖”的留學生們,也多數沒有明白過來,百年前如此,百年後依然如此。比如,大名鼎鼎的嚴復,彼時,是留洋海外、學有所成的代表人物,回國後,不僅沒有為中國的徹底改造鼓與呼,反而與楊度等守舊勢力同流合污,組成所謂“籌安會”,力主袁世凱稱帝。謂之符合“中國國情”。其所學矣,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其所為矣,助紂為虐,遺禍千古。“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是錢學森等輩,以“愛國”為名,傾其所學,充當獨裁者的“導彈之父”;以“科學”為名,偽證“畝產上萬斤”為“真理”。相信“錢學森們”回國建設的初衷本來良好,但落入極權社會的陷阱之後,卻身不由己。試想,在“文革”武鬥或八九年血洗我莘莘學子的槍膛中,有多少彈藥,是“錢學森們”的傑作?而在錢學森之後,為獨裁者歌功頌德者,依然前赴後繼,如李政道、楊振寧等人,何嘗不在此列?令人痛心的是,“錢學森們”的隊伍還在不斷壯大,就在今天,就在全美、全加、乃至全世界“洶湧澎湃”的中國留學生大軍中。據說,一些人當了“海龜”後,對封鎖互聯網貢獻甚巨,聞之令人欷噓!受了文明的教育,卻改不了對抗文明的“反骨”。中國人啊,死性的中國人!

眼下,在中國御用知識界(甚至其對立陣營),又在流行一種說法:如果不是孫中山鬧革命,滿清通過“洋務運動”,將緩慢走向“君主立憲”,進而實現中國不流血的變革,早已迎來共和與民主。此論意在責備孫中山等人及其革命,“搞亂了中國”。同時暗示,任由共產黨統治下去,只要經濟發達了,民主自然而來。此論不管是出於理想主義還是一廂情願,也算是“一家之言”吧!然而,革命之產生,每每源於舊勢力的頑固。當權者如果不主動加快變革步伐,革命的風暴必不期而至,付出的代價,不僅是舊勢力的覆亡,也將是整個社會裂變動盪的成本。 縱然有此成本,責任顯然不在革命者,而在舊勢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代國內的歷史教科書中,把近代“西方列強”的照會,一律斥為“強權”、“勒索”。可電視劇中,只要仔細傾聽那些如實展示的照會內容,卻得出不同的結論:許多照會客觀上有利於中國!諸如:義和團暴亂驟起,鋒芒所向,不僅搗毀外國使領館(嚴重違反基本的國際準則),而且,任何與西方文明相關的人與物,均遭塗炭,比如,不准使用“洋產品”,於是扒鐵路,毀電線,甚至連那些身上僅帶有一隻鉛筆的國人,都慘遭格殺。這不禁使人聯想到幾年前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及其極端宗教狂熱。針對義和團,“西方列強”一再以照會奉勸清政府,要求他們主動採取行動,制止義和團殺害傳教士和無辜百姓,停止圍攻外國駐華使領館。但清政府中的強硬派,卻另有算盤,企圖利用義和團的“極端民族主義”,來對抗外國,鞏固政權。徑置各國照會於罔聞,結果,八國聯軍齊發,大清迅速落敗,割地賠款。戰後,八國要求懲辦戰犯,清政府中的主戰派人物,包括慈禧太后,全部榜上有名。慈禧一方面對義和團改撫為剿(對外作戰無能,對內鎮壓倒是輕而易舉---- 獨裁者的共性是也,被利用後的義和團遭清廷迅速撲滅),另一方面派員求情,她自己最終被免除於死亡名單。但除慈禧之外,其他174名大清重臣,均被處死或勒令自裁,且由清廷自己執行。這群專制官吏,非貪即歹,禍國殃民,更兼腦後垂掛一條“豬尾巴”,幾代人當了漢奸,猶不自知自省,雖萬死尚有餘辜。“洋人”逼令殺之,實為國人解恨。只是遺憾沒能借“洋人”之手,殺了慈禧。否則,中國歷史改寫,後景何其光明。針對戊戌事變,“西方列強”照會:要求解除對光緒皇帝的軟禁,與中國外交,只認光緒,不認慈禧。意思就是,鼓勵中國的改革(戊戌變法),推崇改革派(光緒),排斥保守派(慈禧)。針對袁世凱稱帝,“西方列強”照會:要求袁立即取消帝制,不承認復辟後的“洪憲”政權。意思就是,反對中國倒退,鼓勵中國走向文明與進步。 ......所有這些照會,動機何在?害怕中國強大嗎?希望中國動亂嗎?聽任中國野蠻嗎?令人費解。或許恰恰相反,“西方列強”一次又一次地發出信息:希望中國安定,希望中國進步,希望中國跨入世界主流文明的行列。百年後的今天,文明程度已經翻了幾番的“西方列強”,他們的忠告(“干涉”),何嘗更加不是如此?

如果早一些,更早一些,國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國可以少走多少彎路?須知道,日本,正是在虛心聽取了西方的忠告之後,最終成為與西方並駕齊驅的一員。從1898年“戊戌變法”算起,中國已經被耽誤了一百零五年;從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中國已經被耽誤了92年;從1919年“五四運動”算起,中國已經被耽誤了84年...... 如此一再耽誤,錯過了多少“東方快車”?怎能不一再落後?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的話,我們不妨依次檢視:假設戊戌變法成功;假設晚清較早實現貨真價實的君主立憲;假設袁世凱沒有稱帝;假設孫中山在有生之年鞏固了民國;假設另一黨在內戰中勝出......想一想吧,哪一種假設不使中國的今天更加光明燦爛?偏偏是,殺人如麻、謊言無邊的某某黨,最後劫持了中國。使中山先生首創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至今仍陷落在專制復辟的泥淖。(嚴格地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是在廢除“跪拜叩首”儀的1911年,而絕非1949年。)五千年的華夏,何其不幸至此!可憐我中山先生,頭像被人高舉,主義卻遭強姦。九泉之下,何曾安寢?

毫無疑問,《走向共和》,充滿了對真民主真共和的由衷渴望,同時提醒未來民主中國誕生之初,可能經受的“亂局”與陣痛,彼時,國人的理解與耐心尤其重要。但不管怎樣,民主與共和,是人類的必然方向,是中國走向真正富強、和諧、清明、長治久安之不可替代的良方。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該劇實為宣揚民主與自由的活教材,絕佳教材!

當然,全劇並非毫無缺陷,最大的敗筆,是關於楊度。這個歷史上有名的“變色龍”,居然被塑造成了一個“大義凜然”的“正人君子”。其八面玲瓏的本色,居然被塗改成“堅持原則”。正是這個楊度,組成“六君子”“籌安會”,與袁家長子袁克定合流,不惜以假簽名假報紙,矇騙並勸進猶豫不決的袁世凱稱帝,既害死了袁氏,也葬送了共和。史載,臨終的袁世凱曾痛苦地大叫:“楊度楊度,誤我誤我!”楊度、嚴復等人,是“國情論”的始作俑者和抬轎人。其表演,活生生、淋漓盡致地展示了“中國人”這個群體典型的“劣根性”:“皇帝不急太監急”;以當奴才為快事;以忠君為“愛國”;寧誤國棄民而盡愚忠......實際上,奴才們的“愛國”是虛偽的,道理很簡單:奴隸沒有祖國。義和團的下場就是盲目或虛偽“愛國者”的下場。也正是這個楊度,最後又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紅”。此君在這部電視劇中坐享“重大包庇”,可能因為該劇編導多具湖南背景,而楊度是湖南人士;或者,顧忌其共產黨身份。

敗筆難免,不一而足。然而,瑕不掩瑜。《走向共和》,這部逼真而恢宏的巨作,成為中國熒屏上的一道異彩,一座豐碑,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觀看。

以鑒照,以沉思,以深省。

----原載《世界周刊》10/12/03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胡錦濤的眼睛盯着江澤民
2002: 共產黨打不倒,就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