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版主:纳川
台湾民主政治的迷惑与启示
送交者: 公正观众 2002年02月22日14:19:03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台湾民主政治的迷惑与启示

顾昕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2001年的12月,台湾的政党轮替取得了新的发展,民进党再次品尝到大获全胜的果实,一举赢得立法院的第一大党。这次政党轮替的成功,凸显出台湾已经超越了比较政治学中所谓“民主突破”(democratic breakthrough)的初级阶段,进入了“民主巩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的高级阶段。

台湾民主化的这一发展,自然引起各方关注。关注重点一般有二:一是台湾内部政治生态的变化,尤其是统独势力的消长;二是两岸关系及其对於东亚安全局势的影响。

长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如果拓宽视野,超越当下的政治冲突和对立,我们就会发现,台湾的民主化对于中国的长程政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即使是台湾民主运作中的乱象,也可以为中国大陆的民主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目前来看,这一丰富的历史意涵,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西方主流媒体在颂扬台湾民主巩固的同时,自然不会放过机会对中国大陆的落后加以冷嘲热讽。

活跃在美国、香港和台湾华文媒体上的中国异议(或称民运)人士,热衷于对中国的专制进行口诛笔伐。当然,众多热切盼望中国统一和民主的其他人士,也不失时机地提醒中国的执政党推进政治改革,通过民主化来争取台湾的民心。

事实上,即使在中国的体制内部,有关政治改革的讨论也在最近升温。当“与国际接轨”成为当今中国的最新时髦之际,中国的政治是否应该同国际接轨,自然也成为人们思考的对象。在中国申办奥运和加入WTO成功之后,政府改造(在中国人称“转变政府职能”)已经成为新的共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迈出坚实步伐,开始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

滋养中国的民主怀疑论

然而,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人们对于台湾民主化的样板意义,却有两极化的看法。一个极端是秉持圣化民主的道德主义立场,在褒扬台湾的同时妖魔化中国,其代言人多为海外的中国民运人士。众多对中国政治持批评立场、但不愿同民运人士为伍的所谓“自由派”人士,也持同样的思维,只不过用辞和缓而已。

另一个极端则是怀疑中国实现民主化的必要性。这一怀疑论的立场,在中国的政治和知识精英中,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民主怀疑论者在中国的大量涌现,一方面是对美国在国际政治中霸权行径的一种反应,另一方面是对俄国和台湾民主化进程中乱象丛生的一种忧虑。

长期以来一直把民主当“德先生”和“民主女神”来供奉的中国精英们,赫然发现民主绝不是解除诸多社会、经济和政治弊病的灵丹妙药;相反,在目睹了北方帝国的衰落之后,他们再次目击了台湾政党轮替之后的经济凋敝、社会对抗和政党恶斗。

针对民主怀疑论者的质疑,民主颂扬论者普遍采取一种鸵鸟式的进路,每逢质疑,必定搬出英国前首相邱吉尔的名言:“民主是一种最不坏的政治制度”。他们把睿智变成教条,回避对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民主政治的运作,尤其其乱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味照搬美国的模式

台湾的许多乱象,同其民主化过程中制度选择的缺失有关。许多观察家都会承认,台湾固然是民主的,但却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民主制度。最常遭到诟病的是,台湾的民主,既不是如美国民主那样的总统制,也不是如英国那样的议会制,同法国模式的双首长制也不相同,而是三者的杂拌,结果造成总统、行政院和立法院的责权不清,口水战不止。

对于这一“有台湾特色的民主”,台湾的有识之士并不感到骄傲。最近,陈水扁高级幕僚邱义仁在出访美国时透露,台湾将再次启动修宪,走向美国式的总统制。

然而,一味照搬美国制度是否是台湾的福音?未必如此。台湾的一个重大误区,在于忽略了共识型民主对台湾民主发展的意涵。

共识型民主(consensus democracy),是荷兰比较政治学家的阿伦德·莱哈特(Arend Lijphart)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位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校区教授的知名政治学家,以其对民主制度类型的研究名振士林,曾在九十年代中期当选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共识型民主有利于台湾

依照莱哈特的研究,所有民主制度可以简化为两种类型:多数型和共识型。多数型民主多为两党制(或实质性两党制),行政权力集中在一个获得多数选民支持的政党手中,以多数决和非比例式的选举制度为特色。美国和英国就是典型的多数型民主。

相反,共识型民主的特色在于多党制,行政权力由一个基础广泛的多党联盟掌握,选举上采用比例代表制。许多欧洲小国便采用这种共识型民主。

一般的看法认为,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因此,传统的看法认为以两党制为基础,以政党轮替为特色的多数型民主具有某种优越性,体现了民主的基本原则。

莱哈特经过精心的比较研究发现,多数型民主在选民同质化的国家可以良好运行;但是,在那些由于族群、语言、宗教、政治立场多元的国家和地区,多数型民主往往造成某些少数被长久排斥在政治过程之外,从而造成社会的动荡甚至内战。北爱尔兰就是这样的一个显例。

与此相反,在社会高度多元的地区,共识型民主乃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政治制度。瑞士就是共识型民主的典范。在共识型民主中,并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所谓“政党轮替”。

台湾在民主化的过程中,由于政治人物的操纵,族群分裂恶化和认同政治盛行,已经成为一个基本事实。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下,共识型民主本来应该成为一个较好的制度选择,台湾也需要对某些基本的问题首先在内部形成共识。

可是,台湾现行的民主,既不是多数型也不是共识型。台湾的政治精英一味沉湎于政党轮替的迷思,强行复制美国的多数型模式,并非台湾长远发展之福。

从令人困惑的台湾民主形态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民主化过程中的制度选择是一个攸关民生的大问题。如果仅仅满足于挥舞民主的大旗,不对各种民主类型的利弊和适用条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那么在贸然进行的民主化进程之中,必定会旧弊未除,新乱丛生。


·作者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原载《联合早报》2002-01-04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抗癌明星组合 多年口碑保证!天然植物萃取 有效对抗癌细胞
中老年补钙必备,2星期消除夜间抽筋、腰背疼痛,防治骨质疏松立竿见影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