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清华帮中国官场飞黄腾达内幕
送交者: miles 2002年02月26日16:19:31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世人皆知,清华大学是一工科大学,从政的清华人大抵都是从原来的国有企业中发迹走向官场,其轨迹一般是:技术员——工程师——厂领导——政府该工业主管部门领导(或某些领导的秘书,如胡某某之流)——政府高层领导,清华人也似乎因此而获得了所谓“务实”的名声,但其究竟是怎么个务实法?这些清华人究竟有没有企业经营才能?他们是否真是凭借其在企业的真实业绩而冒出?还是另有他途?这些问题,只要看看清华大学自己的校办企业是怎样搞起来的就会不难发现答案。

清华的校办企业,应该是在中国大陆高校中搞得最早的,比北大还早,始于80年代中期,最早的就是“清华紫光”(看这名字,官气够强的吧,明显影射暗示自己的所谓“中南海紫光阁”的“显赫背景”,它打出的口号也是“清华紫光,名门旺族”),但是时间过去了,清华紫光公司仍是中国不入流的企业,而搞校办企业最成功的偏偏不是这个号称工科专业最齐全的清华大学,而是专业相对来说比较理论化的文理综合大学北京大学,搞出了全亚洲最大的校办企业、唯一排入中国电子工业十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十强、中国企业五百强的校办企业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其年产值居然占全国高校校办企业年总产值的四分之一还多,是清华所有企业的产值金额的3倍多,连远在深圳,当地搞得最大最成功的企业都是北大的深圳科兴生物公司,清华的企业在当地几乎等于零,这有力的粉碎了所谓清华人擅长于搞企业工作的鬼话!

而清华人,看到了这个结果的可怕之处正是在于足以否定自己的官场发迹的所谓“务实”的说法,就拼命的在股市上排挤北大的企业,通过其官场势力多次压制北大的校办企业入市,(注:众所周知,1998年以前中国政府最高的证券管理机构当局即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的主任朱某是清华毕业的,而现任的政府最高证券管理机构当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主席周某也是清华毕业的。)一个直接发股上市的指标都不给北大(注:现在中国大陆股市上所有的由北京大学或北京大学下属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都不是北大直接发行上市的,而是由北大收购原来已有的别人的上市公司后加以改造重组而成的,形成了一个数量并不比“清华系列”上市公司少、并且实力还更强的“北大系列”上市公司;也又此可见,固然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公司股票的发行上市是明显的有官场黑箱操作和权力直接干预的,但是市场毕竟是靠参与者的自身实力来说话的,有实力有真本事的人还是可以打破阻碍脱颖而出的,这也许是市场经济的魅力的一种表现吧。)

而清华自己则通过其官场势力倾斜扶持清华的企业到国内股市直接发股上市,一连搞出3个直接上市公司(“清华同方”、“清华紫光”、“诚志股份”),通过股市圈钱才得以迅速壮大自己的企业,但平民百姓们都说,我们早就听说过北大的方正电脑、东大的阿尔派软件等企业和产品的大名,只是到同方、紫光等上市后的疯狂炒作才知道清华有这么个企业,并且很长时间还都不晓得清华同方、紫光等到底有什么著名的拳头产品,“清华同方”牌电脑的低劣性能也是远近闻名,看来清华人搞企业靠的还不是自己的真本事,而是靠政府的偏心扶持啊!群众的眼睛确实雪亮!

在原来的国有国营工业企业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完全是政府的附属物、官场的延伸,在那些企业当头头的人,不管企业经营的好坏,只要会在官场左右逢源、溜须拍马、结党营私、公关应酬,就能很快的踏入仕途,升官发达,清华的一大批企业人,就是善于把握这一套,从而在官场发达起来的,在企业工作,只是他们进入官场和捞取政治资本的一块跳板,这在各地都有类似说法,(而现在中国国有企业的普遍亏损、效益低下、基层员工穷困潦倒、高层领导腐败盛行,也少不了为数不少的位居国有企业头头位置的那些清华人的功劳,)但一些清华人却乐此不疲,据近年来的一些招应届大学生很多的用人单位如华为、中兴、联想、方正等企业的反馈消息,清华的到企业工作的学生很会一进单位就忙于拉帮结派和积极的与领导搞关系走高层路线,孤傲狂妄,轻视其他大学的人,结伙排外,实际工作表现却很不积极,在群众中口碑较差。

下面为某著名研究中国当代政治的香港教授今上半年在港大的座谈发言(转贴):

“一入清华帮,升官在望,前途无量!”这句话在国内早已广为流传。

也许是已在全球公开的秘密:清华是唯一一个有特权在中南海开校友会的大学,中南海里确实有半公开的“清华校友会”组织,活动中心即设在ZRJ的办公楼,(以前是“小总理楼”即常务副总理楼,现在当然是“总理楼”了)但同时,中央早就有三令五申“严禁拉帮结派”,但是,就如众所周知,法令往往只是针对一般人和一般的势力,对于绝对或相对垄断者或强势者,却丝毫不起作用,反而成为实际上该垄断者或强势者排挤压制潜在竞争者的有力武器——80年代也曾有某大学试图效法清华也在中南海团结一下校友沟通活络感情,结果,马上就被权势人物呵斥立即停止该类活动。

这所学校就是后来在89年“六四”事件后被“安排”本科新生一入学就要被遣送军营1年军训的国内2所大学之一,它所培养的一位最高官阶(常委)人士(——编者注:即HQL)也随之在该次事件后被清洗出政治局,这个人当时也是“中青年干部”“接班人对象”之一,他的水平和资历难道真的就比那位现任副主席差?不一定。实际上这学校是遭到了打压。也有国际及港台传媒戏称清华园为“第二中南海”、“第二党校”(有人说是人民大学,那其实是天大的笑话)——不管是否清华毕业的,中央领导多喜欢去清华“培训”或“疗养”。清华人在政坛上喜欢抱团结伙也是出了名的,这导致某些清华人也许在原来的同等级中本非最出众的,却常能得到上面的校友关系人士特别垂青而有朝一日突然被提拔上去了,中国官场里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所以每当身边有了共事的清华同僚,都会在心里嘀咕:“他也许是能上通中央,能直接和某某某称师兄道师弟的人物呢,说不定某天就神奇的升官了”,于是非但不敢惹他,更要百般捧他,巴结他,于是更加速了他的晋升。…………

下面为某北大人今上半年作于www.163.com(转贴):

实干----某校的特色?----揭穿一个弥天大谎

某校出了很多高官,被认为是某校的“成功”。(因为某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出了高官,至于科学家或者什么其他家,则并无明显特色,不信可以在各大名校中统计一下。)"实干",被归结为某校人士“成功”的主要原因。某校大部分人士也自以为"实干"就是其特色。

但我发觉,实际上实在并非如此。请看:

一、“实干”远非某校人士“成功”的原因。

我长期在国家机关工作,深深体会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真正实干的人几乎是没有能够升到高位的。“能干”--做领导个人满意的事加上会"做文章”、搞名堂,才是真正的升官之道。机关和国有企业中的许多真正的业务骨干,不是因为业务能力精湛长期被安排在业务岗位不得升迁---美其名曰“人尽其才”,就是因为遭人妒疾而被排挤出局----所谓"枪打出头鸟"----当然,在现在情况下,大部分会跳槽到其他地方--这就是现在真正实干的人常从机关和国有企业跳槽的原因;这也是国有企业长期走不出困境原因。

从某校出的“成功”人士当中也可以看出这一原因。试拿几张某校“成功”人士的简历,都是出身“政治辅导员”、“团委书记”、“学生会主席”-----这些人有多实干大家想必清楚。这些“成功”人士工作后担任的也都是什么“办公室主任”(----在机关任过职的人都知道实干的人绝对干不了这个职务,我们领导戏称之为“不是人干的、是人不会干的”职务)之类的所谓“领导”职务,很少有在技术岗位上干较长一段时间的,更很少有业务精湛的,根本就没有在技术上作出重大贡献的。

但确实,某校出了很多“成功”人士。真正原因在于:

1.我们国家的大环境决定。我们国家现在绝大多数领导人都是从国有企业过来的,因为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有实力,“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架构”----还是这一原则在起作用。而国有企业当中,很少会有文科和理科的学生分配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大多出身工科的主要原因。

2.某校的知名度。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同等情况,一个领导肯定会选择一个名校出身的人作下属。

3.某校学生的高智商。某校的生源质量是丝毫不容质疑的----这从某校毕业生炮制数份“中国高校排行榜”(下面会谈到)的过程也可以看出。按广东人说法,聪明的人在官场上“玩得转”,这也是某校人士“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我想谁也不会怀疑李林甫、秦桧等人的智商----当然不是说某校出的人都是奸臣,象Z这样的官员还是比较受群众爱戴的-----但可惜纯属个别、纯属巧合,而且实际上他也并非实干起家,而是起家以后才树立实干形象的!

二、“实干”也并非某校的特色。

1.如果说业务精湛且做了大量业务就是“实干”,那实干绝非某校一校所具有的特色。我想北大人、复旦人,以及其他一切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完全符合“实干”的标准。在一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中----由于学科性质,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大多分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北大人、复旦人等都是业务骨干。我到过一些单位,这些名校的毕业生不是这些单位的领导,但他们承担了这些单位最重要、最艰巨的工作,有时一个人承办的业务相当于其他几个人甚至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业务量。在最高法院的研究室及其他审判庭这些最需要专业的地方,搞高层次研究和司法实践的北大人占了大多数。又如广东某报社----乃党报,几分之一的稿件量完成于几十分这一的北大人+中(山)大人手中。

2.如果说不在“实践一线”而只搞研究不是“实干”。那实干绝非某校之传统和特色。某校在49年以前的鼎盛时期---那可是某校最辉煌的时期,著称于世的并非“实干”的工科,而是深邃的理科和“玄妙”的文科---尤其是国学。倒是北大因为强调学用结合,被指责为“肤浅”、“功利”、“实用主义”、“与政治结合过密”。

3.如果说呼吁民主或者投身于政治运动,就是“不实干”,那某校也实在很“不实干”。从“一二·九”到“文革”,到“六·四”,哪次大的政治运动,没有某校学生的影子?只不过某校缺乏在这些运动中起领导作用的人物而已。且不说以前的运动,就说“六·四”,文献记载首次大规模游行的情景,某校学生“3000余人涌入北大校园,与北大学生2000余人,……,向天安门进发”。(见官方编制《北京大学大事纪》)。主动性与人数都超过北大!!!

愚民式的漠视良知和明哲保身,甚至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并不是什么“务实”和“实干”---最多不过是小农式的“聪明”而已----请自以为是之徒和容易被欺骗的人切记!!!

我是北大毕业生,但也十分敬重某校等名校。但屡屡出现的事件,使我对某校的部分学生(及毕业生)十分厌恶。网上随处可见的恶毒谩骂北大之语,我本来是无心理会的。但渐渐发现,某校的毕业生在十分用心地进行实质性的破坏北大的行为。这种恶劣行径使我出离愤怒,面对这种恶劣行径不得不呼吁广大北大校友来反击。

其他事且不说,单说广东某学院及某网站搞的几份所谓“中国大学排行榜”。这几份“排行榜”扬某校、抑北大的行径是昭然若揭的(因为几份“榜”一时找不到,只能大体谈谈。该榜的评选依据颇有意味地“忽略”了一切对北大有利的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因素。比如重点学科数、重点实验室数、博士点数、硕士点数、院士数、博导数、教授数等等,有目的地“忽视”了整个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排行被改为“科技论文排行”,征求意见也限于自然科学家---绝大部分可能又是工程学者;而对北大极为不利且在中国这种高教体制下也毫无意义的“科研经费”却被作为一项重要评比因素。

此外,某校当年仅招了为数极少的文科生,自然素质高,这怎么也能作为份量颇重的评比因素,如此等等),起初我以为该网站是一帮崇工科轻文理的人在搞,后来发现其中就很有一帮某校毕业生(包括主要几位技术骨干、采编)。某校又出了一本书,书中引用了“排行榜”后,故作惊讶地说,“搞不清什么原因,北京大学会相差XX大学这么多,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此引只是大意)。这使我想起了斯大林,他在罗织罪名杀了对手后,故作悲痛与惋惜地说:“可怜的人,他怎么就不能证明自己无罪?”(不过这一次做假做得实在太差,使明眼人一眼看穿,有辱某校学生精明“实干”、绝顶聪明的形象-----可能是有几位外校人士掺和的缘故吧。你们难道不会用脑子想一想,97年还是国内外权威排名第一的北大,到了98年一下子被某校“遥遥领先”,(而期间两校都无重大动作),这可能吗?具有几十年评估经验,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评估的国外权威机构,评定北大还是中国第一;而与此同时,一群乳臭未干的学生“参照”国际标准作出了与此大相径庭的评估结果,可信吗?)

北大有一批诸如钱理群、陈平原、余杰以及写作《北大魂兮归来》的作者(可惜不知其名)等敢于对自己挚爱(确实是挚爱,正如余杰所说,对北大的感情在“某种意义上胜过了对情人的感情”,但还是要骂,正因挚爱才不得不骂,狠狠地骂,不到北大痛改前非的地步不休!)的母校进行反思并提出尖锐批评的学生(前两位同时也是老师)。这些优秀的北大人对自己母校的批评,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这样并不意味著只有北大有这些缺点!

某校除了一群满口喷粪、洋洋自得的学生之外,对自己学校的功过得失进行过反思和批评吗?不要以为“学术腐败”等缺点只有北大才有,或许某校更甚,只不过某校缺乏上述这样敢于批评的优秀学生,这些事实才没有被广泛注意而已。某校为了在深圳谋取利益,聘请根本不是学者没有一点学术水平的深圳市委书记做教授,并“多次盛情邀请”该不学无术的政客到学校“讲学”(引用部分都是深圳最权威报纸《深圳特区报》的语句)。

近期,终于如愿后,上自校长、下至普通学生,一个个都沉浸在“沐皇恩”,不,最多只能算个“地头蛇恩”后的喜悦中。正直而不怕家丑外扬的北大人敢于批评校方的不足,才会使“巩莉事件”成为一时新闻(邱庆枫事件也是如此)。但“巩莉入学”这种现象,光光是北大人才有的吗?某校没有经过考试接纳了体育明星谢X等,与“巩莉事件”有所不同吗?某校在外地广泛开设研究生进修班,有权有势的党政干部和腰缠万贯的企业老板不用经过任何考试就发给他一张文凭,难道不比“巩莉事件”过分吗?可怜的巩莉在正直的北大人的阻挡下“入学北大有点玄”。她干吗不去自称“远远胜过北大”、视北大为“一坨屎”(引号内为网上某校学子的语句)的某校呢?如果她去那里,肯定已经悄悄地、光荣地入学了。

这使我想起了军训期间的一件事,教导员发现泔水缸中有浪费的馒头,于是叫浪费者自己承认。扔了馒头的绝大多数人保持了沉默。只有一个诚实的人承认自己扔了一个馒头,于是那帮保持沉默的浪费者就指著他的鼻子批评他、教育他、“帮助”他!

欢迎所有的人对此文提出批评,哪怕是有理的谩骂。也欢迎大家对本文提出的事实进行查证。但本人绝不会理睬无理狂吠的疯狗!

清华帮中国官场飞黄腾达内幕(续)

自从《清华帮人中国官场发迹飞黄腾达之内幕揭秘》发表之后,好评如潮,成为了本论坛(指新青年三角地论坛,编者注)开坛以来点击阅读记录最高的帖子(曾达到18000多次),该文在海内外亦广为流传,但是,也有部分热心的网友向我们反映了该文尚有不足之处,主要就是内容还不够全面,在听取了网友们的建议、收集了更多的资料之后,我们再次推出了续文《清华帮人中国官场发迹飞黄腾达之内幕揭秘续》,并率先在本论坛首发推出,如此,《内幕揭秘》、《内幕揭秘——续》两篇文章合在一起,就能比较完整的说明问题了。 “清华帮教父”传奇

清华出官多并不是偶然的,解放前怎么样就先暂且不论,清华自从解放后,校内风气就鼓吹要当官、要当大官,解放后首任清华校长蒋南翔,此公毕业于清华中文,这个人学术成就好象不怎么样,但是他很擅长政治,解放前夕他又抓紧时机投奔了延安,很快就受到了党的青睐,成为了“党的教育干部”,解放后被派到了清华大学当校长。 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已经确定了清华大学被调整为以工科为主的理工科院校的时候,据说当时他曾经为清华失去文科和部分理科而嚎啕大哭,但是蒋氏的确不愧是有著很高的政治嗅觉的“党的教育干部”,他很快意识到,理工科大学的毕业生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初级阶段其实更加有利于当官从政(后来的事实也证明,52年院系调整,清华其实是得了很大好处的,因为清华有的是在当今时代大行其道的工科学科,解放后50多年来清华一直得到了国家最多的资金投入和政治上的扶持,并且也正是由于其名牌大学工科背景使得其学生大批走出大官高官并且结成很可观的势力从而在国内政坛上有了雄霸一时的局面,并且学校和个人也由此赢得了“务实”的美誉以及凭借官场上的势力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好处。),......所以,他很快就破涕为笑了,于是,从五十年代开始他就多次在公开场合鼓吹:“未来中国的部长、总理就是应该从清华毕业出来的!”,(2001年清华90周年校庆时出了一本书好象叫做《紫色清华》,就提到了蒋的这句话,很多别的书也曾经提到过。),正是他在清华首创发明了中国大学的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和"双肩挑"的干部队伍制度,在学校里就刻苦磨练学生的政治手腕,!

鼓励清华学生毕业后出去要当官并且要互相传、帮、带,(而蒋氏本人也仕途得意,不但很快就兼任了校党委书记,还当了国家高等教育部长。)......

正是在蒋校长的教育和引导之下,解放后的清华特别重视党化教育,所以解放后的清华学生的权力欲望特别强、毕业后喜欢往官场上挤的人也特别多,清华学子本来就不蠢,而工科背景显然又有利于做官,再加上清华学子向来就有拉帮结派和联合起来打击对手的优良传统,所以清华学子做官的特别多,做得也很“成功”。而做官显然是做贪官舒服、实惠,而清华人又有著“务实”的精神,所以清华做官的人里面出贪官的也就特别多。而任何规律都是有例外的,所以,虽然普遍规律是——清华出来的官绝大多数是贪官,但是也总会有一、两个例外的,比如什么什么的,这也是正常的,官迷们也没必要搂著一个超级大官什么的就当成了救命稻草。总之,清华出来的官最多,清华出来的贪官也最多,这都是全国人民公认的。

清华人自己也承认解放后清华学生出的官多与这位蒋校长的教育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蒋氏长校期间在清华学习、现在从政当官的那些清华人,都特别“感谢蒋校长的培养”(——某清华毕业高官原话),那么,现在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清华学生出的贪官多也与蒋校长的教育密切相关呢?风气是这样的为了当官而当官,清华的当官的学生里面能不出贪官吗?原云南省长李嘉廷,原辽宁副省长、原沈阳市长慕绥新,原广西区副主席徐炳松,原厦门市长赵克明,......呵呵,未完待续。

在民间,曾有人戏称清华的这位蒋南翔校长是“清华帮教父”,似乎也不无道理。

在此,我们不免要提到同样是解放后首任校长的北大校长马寅初(1882—1982,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毕业,1906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他坚持真理,铁骨铮铮,不畏权贵,不怕打压,1960年1月,终于因其提倡计划生育、充满真知灼见的大作《新人口论》而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从此受到了极为残酷的长期迫害,1979年9月才获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有意思的是,马校长虽饱经磨难,但是他却活了101岁,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人口学家,堪称以身作则,被传为佳话。马氏虽不是北大毕业,但他在北大工作多年,也是北大校友,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北大人的精神,他完全可以说是继蔡元培之后最杰出的校长。

对比两校这两位解放后的首任校长,我们不禁有所感慨——马寅初的确是北大的理想主义之代表,蒋南翔也不愧是清华的“务实精神”之典范啊!

完稿于2002年2月5日

附:

注:下面资料转贴自“清华大学”网站,可供参照。

  蒋南翔(1913-1988),1952年11月至1966年6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年5月至1966年6月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蒋南翔,男,汉族,江苏宜兴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和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1932年9月入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地下党支部书记,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蒋南翔在清华大学长达13年半,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造性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实行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使学校成为教育与科研两个中心。他重视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率先在清华创建了原子能、自动控制等一批新技术专业与学科,促进了我国新技术的发展。他重视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首创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他注重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与因材施教,注意体育锻炼,提出"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的口号,促进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他重视教职工队伍建设,提出"要争取团结百分之百的教师"和"各按步伐,共同前进"的主张,他呕心沥血,为清华培养了一支新老结合、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和"双肩挑"的干部队伍。他提出著名的"三阶段、两点论",继承和发扬了清华大学各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优良学风。在这一时期,清华大学的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发展和提高。教职工由1200余人增到5300多人;在校本科生超过万人规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获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他的教育思想,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

自砸校门,“造反先锋”变“官场枭雄”

为了政治投机和做秀,清华人居然把清华大学校门砸了!

经常出现在各种镜头中、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的清华大学的标志“二校门”----现在的这个“清华园”校门牌坊原来居然是个假的!(注:二校门是原清华园大宫门。清华园原是康熙皇帝的行宫,初建时有两道宫门,其大宫门大殿曰永恩寺,即二校门,毁于文革。)

文革的时候,部分清华师生为了政治投机和做秀,“破四旧”,居然主动的把这个自家校门(原先“国立清华大学”的牌子就挂在这里)都给砸了!真是全国罕见,独一无二!为了装点门面和掩饰这段可耻的经历,清华后来就做了个假的矗在原地。但是,自砸校门,这是否也正好标志著清华人文精神的沦丧和政治化肇始于此呢?当年砸这个校门的人里面,也许就有李嘉廷,慕绥新之流吧?

诸位还记得文革时期的一个著名事件——1968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发生的臭名昭著的“七·二七事件”吗?清华内部帮派斗争之残酷简直骇人听闻,全国绝无仅有,7月27日结束的这次大武斗(史称“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给清华方面造成了13人死亡,400多人受伤,30余人终生残疾,直接经济损失折合当时人民币逾1000万元,全校10000多名师生员工纷纷离校逃难,昔日美丽的清华园成为武斗的血与火的战场。

在文革期间诸如“清华两派百日大武斗”等造反运动中,清华学生蒯大富等人固然后来成为了历史的小丑,但是有更多的双手沾满了同学、同胞鲜血的清华学生造反派头目在文革后却仍然能够官运亨通,有的人甚至如今还做到了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呵呵,真是“时势造英雄”啊,这些经过了“革命造反斗争”磨砺出来的高官确实是政治手腕不简单啊!只是不知这些人在午夜梦回之际,想想昨日种种,是否能睡得心安?

“太子党”官场就业培训基地

建国后,高干子弟上大学,去得最多的学校就是清华,这可能跟当时国家重视工业,太子们也顺应形势、大都愿意学工科专业有关(虽然人们知道也有少数几个比较著名的人士是毕业于北大、哈工大等学校的,但是,就总数而言,高干子弟们去得最多的学校的确是清华。),这些高干子弟他们毕业后,十之八九都会要当官的,例子很多,在此列举几个比较著名的:

习近平(现福建省长),习仲勋之子,清华化工毕业。

周小川(现中国证监会主席),原电子工业部长周建南之子,清华经管毕业。

林炎志(曾任北大党委副书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林枫之子,清华毕业。

陈元,陈云之子,清华毕业。

叶选平,叶剑英之子,清华毕业。

贺鹏飞,贺龙之子,清华毕业。

伍绍祖,原卫生部副部长伍云甫之子,清华毕业。 ......

“帮派情结”严重,任人唯“清”

我们经常看到,在一些国有企业和党政机构,很多清华毕业的官员在上迁或者退任之际,都优先将“位子”传给校友,而不问其实际政绩能力之高低,这样的例子多得不可胜数。曾有民间传言,当年宋P退出政治局常委之时他提出的条件就是让校友胡JT“入局”,从而实现了一个从西藏区委书记到政治局常委的“一步三级跳”的政治神话,经过我们多方了解,岂止民间,连中南海里的人都是这么传说的!而2001年云南省在一个毕业于清华电机系的原省长李嘉廷因腐败问题下台后,上头硬是又调过来一个毕业于清华动力系的徐荣凯当省长,此事影响甚大,引起了很多人特别是云南省人的强烈不满,据港澳媒体报道,云南群众有说:“难道只有清华毕业的才能当省长吗?!已经倒了一个大贪官了难道还不够吗?!”海外舆论更指出,2001年9月十五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中之所以放在最后一条特别强调提出“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其实也是有所暗指的,也是反映了一定民意的。

当然,只要清华帮仍然“朝中有人居高位”,清华官场校友将继续在中国大陆官场上拉帮结派、搞风搞雨,而按目前局势研判,这种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下去。

2002年初还有这么一条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呵呵,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来解读?——清华帮又在“孵化”官员校友、吸收外围成员、壮大本帮势力了。只是,这种操作手法,是否有黔驴技穷、日薄西山之嫌呢?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