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老笨牛: 市场经济不能救中国
送交者: 老笨牛 2004年07月27日12:07:51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一,引言

“。。。。。。更令人愤怒的是,有些人(似乎是学生)因为没有多少钱而被医院排在后面,先救经济能力较好的中毒者,直到事态扩大,成为政治任务,才转为一视同仁,但已经有人被拖延而不治身亡。。。。。。”这是我引自网友石桦>帖子里的一段话,网友石桦写文章批评我笨牛关于市场经济不能救中国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在市场化的方面虽然已经遇上了艰险但还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直到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理想彻底实现。 在石桦看来“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实际上强调的是以企业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而以往的传统计划经济,则是企业在运行中被迫从属于政府,听从政府的指挥,对上级负责成为常规或惯例。”

这里我们显然会被石桦内心深处的自我矛盾所迷惑:一方面他谴责医疗机构(产业化的医疗机构实际上就是企业)按市场规律“先救经济能力较好的中毒者”的市场行为,而间接赞颂由于政府的参与(使抢救中毒人员成为政治任务,显然是非市场行为了)医疗机构“才转为一视同仁”的作法(这正是他所批判的企业听从政府指挥和对上级负责任的行为);另一方面又批判我关于激进的市场经济化对中国社会的和协所造成的破坏之观点,主张要克服前进中的障碍达到其理想的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大同世界。

我笨牛天生比较笨,我反复读了三遍石桦网友的帖子,但坦白地说不是我太笨就是石桦网友的帖子内容太深刻,我就是看不懂他到底要说明说明。我也请其他关心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思路的英雄豪杰们也都来认真读一读石桦的奇文以便帮助我理解之。本来大过节的我是不想写这种东东的,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看法大概可能不符合当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写出来不是被删改就是被喀嚓,比如昨天吧,我上了两个帖子就都牺牲了。但是一想到市场经济主体论将可能会给中国经济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我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以下就是我在还没有完全看懂石桦文章实质内容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平常的一些思考,再来谈谈市场经济不能救中国的观点,供大家在阅读石桦网友>一文时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估计全文写完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如果我费劲写完又上不了QGLT的话,那我岂不是损失太大了吗?所以我打算写好一部分就上一部分,不必一次上全文,这样也可能更有利于读者。

二, 什么是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

市场经济理论是从英国的亚当斯密之后才兴起的,此一市场经济思想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首次得到了完整的阐述,也正因为如此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将斯密称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国家财富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应发挥人所共有的功利主义和合理主义本性,即人人希望以最小的代价,以最佳的、合理的手段获取最大的利益,为此,应设立让各种生产要素、商品进入其中自由交易的统一的市场,同时抑制国家的干预,让“看不见的手”发挥全面的作用,并通过完善法律、规范市场,来达到“自然秩序”。

需要指出的是市场经济不同于中国二千年前就存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初级形态,仅有商品进入市场,只存在零散的交换场所和市场;而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它一要所有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土地、信息、技术等皆进入市场,二要形成全国甚至全球统一的、不被分割的市场,只有这样,价格信号不被阻断,价格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三要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中心,让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来配置资源和生产力,协调供需关系,进行国民收入分配。

自18世纪末以来,西方各国普遍实行了亚当斯密的这一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结果是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加。然而,到19世纪初中叶,市场经济的问题也突出地显露出来了:因为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资源、财富不断地从低效率处流向高效率处,故而造成严重的破产失业、两极分化。与此同时,西方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劳资双方对抗激烈,社会趋于动荡。也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废除市场经济制度,代之以整个社会利益平等推进的计划经济的主张。

市场经济在这个时期也从早期的盲目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自由市场经济”过渡到了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现代市场经济”。这种过度变化具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少数人私有过渡到了所谓的“全民私有”的“人民资本主义”或“全民资本主义”(这一变化是极其重要的,它表明一些大众不仅拥有了生产资料所有权,而且可以通过三大权力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进行决策,实行监督);第三,公民在经济方面的“参与的权利”扩大了(比如,股份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主的权利,这样,公民可以参与,进行监督);第四,市场经济有了宏观调控、国家干预,克服了全局性的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工作也就有了更大的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保守主义”的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绝对排斥政府干预,认为干预的结果有损于社会的民主与自由。它与现代西方所奉行的凯恩斯主义是有很大区别的。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普遍进入长时期的萧条,出现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对之束手无策,罗斯福上台后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政府大胆地介入经济运行,不仅扭转了美国的经济颓势,而且创造了“现代市场经济”模式,此后,西方经济进入现代市场经济时代。自此,特别是二战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除了发生了石油危机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局部的金融危机和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繁荣━━━━萧条━━━━繁荣”外,再也没有出现类似于十九世纪马克思所看到的或者类似于1929年的经济灾难。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它不仅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人类的发展;同时还有一只看不见的“脚”(我的说法)踢着人们追求个人利益,并进一步把人们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中,从而破坏社会的谐和。换句话说就是市场在使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因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引发了无穷的争端,瓦解社会的团结,破坏社会的和平。那么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经济体制是一个社会配置资源和分配收入的各种机制、组织、规则和安排的体系。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就是一种通过货物交换,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方式,实现分散决策的经济体制,或者说是一个通过交换关系把所有个体经济联结在一起的经济类型。

纯粹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体制,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就在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个人,在市场价格的引导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然而,市场价格机制并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它在配置全社会资源实现全社会的最优配置过程中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第一,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人在不危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有经济上的选择自由;个人自由选择是建立在互利条件下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基础上的。第二,个人的自利和人们之间的互利能够统一起来。

在以上原则性的假设之外,现代经济及经济学的发展,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最优的实现提出了以下条件:(1)经济信息完全和对称,市场中买卖双方对交易的内容、品质和衡量标准有完全充分的信息,或彼此知道的信息一样多。(2)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上有无数多的厂商以致每个厂商都只具有最小的规模,任何一个潜在的竞争者进入这个市场都不存在任何障碍,每个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能操纵价格。(3)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即随厂商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单位成本不变或递减。(4)不存在外部性。即经济活动中的企业或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不对发生经济活动主体之外的人或环境发生没有人承担责任的有利或无利的影响。(5)不存在交易成本。(6)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是完全理性的个人,总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福利。

三,市场经济模式以及对市场经济的批判

市场经济,作为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高度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既是一种社会经济运行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要素都进入市场,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和流通。自17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鉴于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识和对其局限性要求于预的程度及方式的不同,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1)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的市场经济继承了其特殊文化和自由主义传统,它的运行是以经济高度分散为特征的。美国社会反对政府以任何规则、计划的形式干预经济活动。但事实上历届政府一直以不同形式参与和调节经济活动,并非“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2)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福利市场经济模式。瑞典等北欧国家在私有制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率与社会平等实践中形成的由经济机制、经济组织以及经济社会政策所构成的有机体系。它强调私人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和高税收、互助合作精神等。

(3)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历届政府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基本上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体制。社会市场经济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第一,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市场作为基础和纽带在经济运行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第二,市场活动要受国家一定程度的干预和协调,国家具有指导和调节经济的职能,并为其提供社会保障、公正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

(4)日本式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干预侧重点在于总供给方面并强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双向约束,尽量做到对市场最小程度的破坏.对企业最大程度的帮助,逐步形成了一种以私人企业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官民调型的经济体制模式。

(5) 法国式计划指导市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推行计划调节而被认为是“混合经济”的典型,其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正是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结果。

(6)发展中国家多样化地实践市场经济模式。发展中国家及转型经济国家都以自己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结合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尝试走符合自己国情的市场经济发展之路。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市场经济的模式是多样化的,战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适应所谓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对自身经济政策也在进行不断调整,并非完全模仿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国这些年来致力于市场化的推进据说主要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曾经在强国论坛上讨论过所谓全球化问题,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参考本人的旧作。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我们认同全球化,我们也应当将全球化看作一个各国不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的过程。它既不是“美国化”,也不是由美国主导或控制的,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更何况世界上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至今仍然置疑全球化对自己国家的会带来直接利益的问题。比如古巴的总统卡斯托罗就对全球化持否定的态度。

实行市场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一切生产要素都进入市场。市场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联结的中间环节,成为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枢纽。凡认真读过我关于市场经济的几个帖子的朋友都一定会发现我还是承认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的,特别是在生产要素的配置方面。市场经济首先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形式,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是采取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我看来,市场经济最积极的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产生出较高的经济效率,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的同义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时间内创造比过去一切世纪还要大、还要多的生产力,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这个“法术”就是市场运行机制,促使产品、生产要素、企业、产业4个层次不断进行优胜劣汰的更新。这个“法术”是其他经济形式所没有的。因此,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看,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魔力"是其他任何一种经济形式所无法取代的。从这一点上看,市场经济确是一种多功能的经济形式。

合理而有效地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首要功能。从宏观方面看,通过市场调节来配置资源,可以比较充分、合理地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减少和防止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和供求之间的不断均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微观方面看,市场经济要求每个企业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实现最佳的盈利。为此,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节约劳动消耗,采用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市场机制成为企业行为的调节器,通过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就能实现微观经济活动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除了上述资源配置功能外,我对市场经济的其他方面的功能也是肯定,比如说灵敏地传播、交流、反馈信息的功能,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功能,等等。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市场经济决不象我们有些御用经济学家所称道的可以包医中国社会经济百病。相反,市场经济不仅不是万能的,而且与任何其他经济体制一样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市场竞争不可能总是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更大。(2)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并可能导致垄断。(3)经济活动中存在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消费。(4)市场经济中的分配不可能绝对的公平,存在分配上的不公平。(5)由于个体经济行为的非理性、交易风险等存在会造成经济波动。

实际上如果我们大家还都清醒的话,我们就应当明白市场经济不可能在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下自发、有序地运转。因为根据迄今为止的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运转的许多条件是假定的,而且是理想的假定。这些假定在事实上有时候是不存在的,由此,是靠不住的。从现实情况来看,市场机制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有政治界限、分配界限、社会界限、生态界限、伦理界限,如市场经济在跨国界时不见得一定会服务于国家利益,市场经济不能实现公平分配,市场经济不能处理好社会利益问题,市场经济不能保护环境资源,市场经济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等。中国这些年来的激进市场化推进过程所造成的问题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的所有这些弊端,比如最近出现的南京投毒大范围杀害无辜者事件,以及与此相关的被石桦网友认为是更为恶虐的按市场经济办事先抢救有钱人的现像等,就是这种激进的市场化所造成的恶果。

显然市场是有局限的,不是万能的,因此就不能放任自流让其成为什么主体。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管理,市场经济就会成为万恶之源,资源也会遭到毁灭和破坏。同前苏联相比,中国在经济改革的初期和中期恰恰是因为没有完全实行市场经济主体论而是采取了“国家与市场并举”的政策,在使用市场机制的同时又保持了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包括行政命令在内的调控和管理,这是中国到目前为止经济还比较成功的原因所在。相反,前苏联等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实行所谓的尽快让市场经济支配一切的休克疗法却失败了。中国除中期经济体改政策的成功和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成功,充分表明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推行激进的市场化改革是行不通的。这就是说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绝对的,政府的管理和其他非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限于种种原因我不打算作过多的论述,这里我只想提出一个我自己比较独特的一个看法,这就是同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相对的行政资源优势。我在一篇讨论行政资源的帖子中曾经阐述过这样一个基本原理,行政资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经济的有效控制和对市场的有效干预方面,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能够很好的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经济规律而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以及行业发展政策。而这些经济政策都应当是可以根据需要,特别是根据经济规律进行调整的。这就需要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经济运行的调查研究,观测监督方面。实际上在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比较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就是强调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作用的。就是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可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同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不是被弱化了而是被强化了。

当然,就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我并不主张完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干预,而是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干预。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主要从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过渡,从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过渡;政府干预要置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制约下,为经济活动主体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秩序;政府干预受制度约束,而不受任意的官方的价值判断制约和干扰,即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必须要有法律依据,而且政府干预本身是要接受法律监督和法律制约的。

最近,有个朋友在与我讨论中国经济问题时提出中国的某些垄断部门形成了发展的瓶颈问题,我是赞成这个说法的。比如中国的电信论断就是一个非常恶劣的典型,这种垄断的形成我认为也是中国激进的市场化推进政策所造成的,而不是计划经济的原因。这种垄断所得的高额利润实际上并没有到政府手中而是落入行业就业人员的手中。电信部门的工作人员工资和奖金等福利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说实话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我赞成有些部门还必须由政府控制,象医疗,教育等关系到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部门,有些部门,比如邮电,市政建设等,就是在美国也是国家控制的,而且有趋势表明在美国有国家控制的经济成份在持续增长中。可见,就是在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中非市场经济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我们就必须在中国实行什么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思路呢?

四,市场经济主体论及对中国激进市场化过程的批判

为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这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学成了国家决策机构的宠儿,这期间出了不少优秀的学者和一些比较成体系的经济理论。总体来说,由于中国的什么特色,我们的学者向来都是以解释和阐述国家的经济政策为己任的。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经济学家们争先恐后的一涌而上,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精心研究。在他们生花的妙笔下成千上万的下岗失业工人成了市场经济必要的代价,国有资产大量的流入私人囊中成了合理的经济优化重组,贪官污吏肆意侵吞国家财富也成了不可避免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伴生现像。总之,在他们看来凡是为了建立市场体制而出现的问题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建立市场体制是中央的战略决策,谁敢同中央不保持一致?在这个大事大非面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家们敢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捍卫真理而说出自己的真正想说的话,而其他的经济理论学家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走到了市场经济主体论的旗下。

所谓市场经济“主体论”,是指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因此必须让市场在其中发挥最基础的作用。市场经济主体论的集大成者就是我老笨牛向来景仰和崇拜的经济学家于光远老师,他认为,我国改革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而这个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可以有计划地发展的。换言之,这个有计划发展的主体就是市场经济。经济改革达到这个目标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就不再存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经济的结合,而只有作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计划的发展。这就是其市场经济主体论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思想观点。

市场经济主体论者认为,对于中国市场经济还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如果不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来搞经济,以让社会民众“自食其力”,想一切都由国家、政府包办,那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市场经济对于中国尤其至关重要。市场经济无非是在调动一切社会力量,面向社会来搞经济,因此它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的。相反,所谓公有制由于它由国家包办经济,难以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中国大众的生存生活问题,因此它是违反社会主义精神的。以社会之力量来承担社会大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是最符合的方式与道路,而市场经济则是最符合这个道路的经济运行形式。

市场经济主体论者主张不排斥某种调节性的计划性,只要这种计划是在利用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它必须把市场规律认为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加以严格遵守。他们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历程,按于光远所说,从排斥论,到消极结合论,再到积极结合论,最后到主体论,一步步得到确定。市场经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目前所采取的主体经济运行方式,这已经是无可置疑的现实了,谁也不可能改变这个现实。从这里我们也许多少能看的出来市场经济主体论者在学术上是多么的霸道,在理论上是多么的武断,他们根本就容不得我等非主流学者对其市场经济主体论的置疑和分析。

于光远老师是我最敬佩的当代中国经济学家之一,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我就对其理论毫无保留地全面接受,事实上对于他的市场经济主体论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在经济学中我们通常是这样来表述市场的,所谓市场就是一种将商品的生产经营者与商品的购买或消费者通过交换行为而结合起来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包含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商品交换的方式和交换的场所。而在当代西方市场营销学中,又常常将市场定义为对同一商品有需求欲望且具有实际购买能力的消费者群体。

因此,市场在我看来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是自从商品产生以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具体体现和反应,也就是说市场的所有内涵都是人类赋予的,离开了人类市场就不可能存在。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以市场为目标和出发点的全部经济活动的集合,除以市场为目标和出发点的经济活动外,人类还有其他内容和方式的经济活动。比如农民用于为自己消费而从事的生产劳动,家庭主妇为自己家人煮饭,环境保护人员的劳动,等等。因此当我们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市场经济时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市场经济只是人类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社会经济的全部。

诚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也无法替代社会经济的其他内容和方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我们全面发展社会经济。那种过度强调市场经济而忽视社会经济的其他方面的思想,显然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而以牺牲非市场经济为代价来片面发展市场经济的思路,更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一种反动,因此是不可取的。

市场经济主体论强调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实际上等于否定了其他非市场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根据市场经济主体论的思想,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让市场在其中发挥最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为掩人耳目市场经济主体论者又不得不言不由衷地承认说,这种市场主体并不排斥某种调节性的计划性,只要这种计划是在利用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它必须把市场规律认为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加以严格遵守。在这里市场经济主体论者虽然提到了调节和计划,但另一方面却毫无掩饰地将市场规律作为把握社会经济的前提,实际上就是要人类社会经济无条件的服从被其冠以“客观”的市场规律。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什么是市场规律稍作说明。所谓的市场规律实际上就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在市场中的表现已及市场对人们的经济活动的反映,它包含两个基本点,其一是供给方面在市场中的表现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其二是需求方面在市场中的表现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和反应都是通过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而得以体现的,因此市场规律也可以说是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关系及其对商品价格的反应之表现。简单扼要地说就是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落;当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供给就会增加而需求则会减少,相反当商品的价格下落时供给就会减少而需求则会增加。这两种逆向变化的结果使供求关系达到均衡,从而实现了商品的均衡价格(这里我不打算说明商品的需求弹性问题)。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迷最早发现并表述了市场规律,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斯迷无法揭示市场规律的内在联系,他把市场规律看作是超越人们的认识和控制范畴的,提出著名的看不见的手这一假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市场及其规律不仅取得了新的认识,而且也摸索出了一些掌握和驾驭市场及其规律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市场调研和预测,市场监督和管制,价格规范和税务调节等等。商业机构和政府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完全可以引导市场,从而弱化了市场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决定因素。市场经济主体论者显然忽视了这个事实。

传统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要让那只看不见的手变得可以看的见。按照我的理解就是与其让千千万万的微观经济体盲目地被动地让那只看不见的手扒来拨去,还不如政府认清并把握市场规律并根据市场规律调控社会经济的发展。凯恩斯主义实际上就是强调政府在宏观经济上的调控功能的。因此将市场规律对社会经济的作用盲目夸大,实际上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说法。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和资源缺乏是中国的最大的国情。面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如果我们以市场经济为主体从而牺牲了社会经济的综合平衡发展机会的话,不仅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会形成大范围的贫富不均,从而造成社会动乱。当前中国社会所有的各种矛盾,集中起来就是盲目的以市场经济为主体所造成的。

我反对以市场经济为主体但却不反对发展市场经济,根据中国的国情我认为我们应当回归到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思路,以社会经济的全面综合平衡发展为目标,而不应当单纯地以市场经济为目标。中共13大时期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收获,我认为,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实际上按照13大的政治思想路线和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思路,在经济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方式并存的格局应当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改革发展特色的经济道路。之后在经济发展上过多强调了市场的作用,甚至不惜夸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将本来集生产/经营,社会,福利,教育,文娱等功能于一身的国有企业推向市场的前沿,同只具备生产/经营功能的所谓三企(外企,私企,及中外合资企业)竞争,结果是国有企业无法适应激烈的纯市场竞争而纷纷倒闭。

中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其他社会组织所能起到的作用,他们不仅平衡了中国生产力的区域布局,为社会提供产(商)品,为职工提供收入,而且还承担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功能,比如托儿所,中小学和职工教育,维护社会秩序,公共福利事业等等。在激进的市场化过程中国家似乎没有考虑国有企业在非生产经营方面的功能,而以所谓非生产经营功能社会化为源由迅速废除了国有企业原来所具备的社会功能。而与此同时由于国家社会服务系统资源的严重短缺,造成一些原本由由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功能陷入瘫痪,也因此埋下了有可能迅速成长的社会动乱种子。显然,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观点是以牺牲社会经济全面综合平衡发展为代价的,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简单地说,目前中国所出现的市场化态势是激进的。比如说将国有企业拍卖给私营企业主,需要说明的是国有资产的存量是全体公民所共同创造的财富,特别是农民,他们曾经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将国有资产拍卖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没有?显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市场化过程是一个自然的推进过程,而中国目前的市场化过程则是由政府推动的一个政策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许多实现市场经济所必须的要素尚不具备,因此造成一种奇型的官僚式的市场经济与传统社会经济不相共存的经济形态。特别是一些本来不应当市场化的产业或产品,比如教育,医疗保健,由于政府建立市场体制的需要而提起进入市场化,结果不仅扰乱了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给政府和人民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比如教育的产业化,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市场化,造成一方面贪官污吏们利用各种既得优势,或者将自己的子女送出国留学,或者干脆自己来个什么在职攻读,获得一个真的假博士或硕士学位,而另一方面则是许多农家子弟或下岗职工的子女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去了教育的机会,国内有关为交不起学费而出现的自杀,卖淫等典型事例层出不穷。再比如,医疗保健的市场化,一方面造成贪官污吏小病大治,以住院为方式贪婪地收挂钱财,而另一方面则是贫穷人家人民大病等死,中病小治,小病干脆不治。

以上这些是从需求的方面来看的,那么再来看看供给方面,我只想指出市场经济不是以需求为取向的而是以利润为取向的。比如说由于利润的丰厚,中国的饮食服务业从南到北一派兴旺发达,造成供给过剩,还有就是以三陪为特征的性产业更是兴旺的无法形容;相反,中国的普通教育虽然有需求但由于利润少却难以得到发展而需要人民捐款援助,公共环境事业更是由于利润低或干脆没有利润而缺乏有效投入,以至中国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固然是学术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归根到底则是拥有金钱和选择权力的人们进行政治博弈和公共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有着巨大的比较效率优势,这时只要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并尝到其中的甜头时,即使对市场所知甚少,人们也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市场,并在实践中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这恐怕是对市场经济缺乏了解的国人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毅然认同市场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建设市场经济,并且极少有人反对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正如有的朋友所指出的那样,总是摸着石头过河,并非长久之际,总是依靠金钱和权力的博弈,也未免有失知识的尊严。中国的激进式市场化的推进过程已经并且将仍然继续给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现实和历史都迫切需要我们对市场经济究竟能不能救中国进行严肃的思考。我们不能将小平同志当年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某些问题的论述当作包袱,不能再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来处理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人毕竟拥有认识能力,在运用金钱和权力之外,还有获得知识、突破金钱和权力之局限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对人类行为来说充分的理性设计和理性指导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知识哪怕是有限的知识,也多多少少能够起到寻找正确航道、避免险滩暗礁的作用。而要更好地确定正确航道,更少地避免险滩暗礁,至少是在既有航道到处碰壁不可再用时能够有一条备用的航道,那就需要建立一种风气,鼓励发挥每一个人的认知能力,鼓励争论,在争论中寻求真知,从而尽可能拓宽知识的可能性。联系到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实际,我们就不能认真思考难道解决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只有市场经济这么一座独木桥吗?在未大规模激进式推广市场经济之前,我们的祖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曾取得国另世界瞩目的惊人成就,难道我们就不应该认真总结取得这些成就的经验教训吗?

五,为什么市场经济不能救中国及对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再探讨

如上所述,市场经济本来应当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的经济现像,然而在当代中国我们去试图超越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去人为的推进一个自然化的市场经济过程,这本身就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不等于市场,还言之就是有市场不等于就有市场经济,后者是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系统性的经济形式。要使市场机制能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本作用、主导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经济形式,依赖于各个子系统的耦合和运转。主要包括:(A) 完善的市场客体系统,比如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另外还有科学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B)完善的市场机制系统,也就是市场内在运行由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包括广义价格系统)、风险机制的相互制约和耦合形成一个运行系统,形成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内在调节。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经济形式,还意味着这种经济形式下所要求的市场在区域上是一个互相开放、互相联动的大系统,即要打破区域上的封闭、分割,形成全国统一的、国内外通开的市场体系。我老笨牛要问市场经济主体论者们,上述这些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到底是不是成熟的和完善的?假如不够成熟和完善你们又凭什么在中国鼓吹激进的市场经济?更为可笑的是许多市场经济主体论者把发展市场经济仅仅局限于建商品市场上,以为建好商品市场就万事大吉,这实在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

此外,市场经济是动态性的经济形式。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不是静态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作为一种配置资源有效的经济形式,它也经历了从不发达、不成熟到逐步发达、逐步成熟的过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历史上出现的私有制形态的市场经济已有300余年,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此我已经在上文中讨论过这里就不再重复。

目前,由于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和新经济形态的出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国有化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府控制预测(在我看来是一种计划)程度的提高便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新动向。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但却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另一种经济形式即计划经济。因此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形式的逆向转变。也正因为如此,在激进的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逆反市场经济规则的经济现象。这也说明在现阶段全面的激进的推动市场化是不成熟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当西方一些国家在提高政府控制程度的时候中国却将自己的国有经济,以抓大放小的方式给私有化了,这的确让我老笨牛百思不得其解,这样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市场经济是世界性的经济形式,是人类文明积累的结果。其配置社会资源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不受国别、民族、国土的限制,可适用于各个国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世界性经济形式,还要求市场经济中符合生产社会化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所有方面对各个国家都可适用。包括先进的技术、设备、商品等物质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市场经济的组织制度、文化、组织形式、管理、法规、政策等属于精神文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内容。那么,目前的中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做到这些呢?而且,市场经济下还形成了一系列国际惯例,如进出口贸易、投资、商品运输、移民、旅游、保险、企业申办、商标注册、质量管理等活动,均应按国际惯例进行规范,各国都应遵循国际惯例,而在这些方面中国能够做到吗?或者说原意做到吗?如果说作不到或者不原意作,我们又能凭什么去推动市场化呢?难道市场经济到了中国就非要整容不可?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发达的商品经济形式,其区别于自然经济、权力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内在的文化层面积淀深厚。市场经济为什么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呢?因为市场经济的形成是与文艺复兴、产业革命、海洋贸易、大机器生产等的出现连在一起的。而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应经济形式自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历经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是缓慢地发展。但到18世纪下半叶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出现,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海洋远程贸易取代了陆路近地贸易,国家统一市场与世界市场取代了分割的地方小市场,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取代了单一的商品市场,公司制企业取代了家庭式手工作坊或工场,商品经济进入了她的成熟阶段和发达阶段,即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形式和组织制度,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的组织制度。市场经济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诸因素,特别是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文化制度。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经济联系主要是一种自主横向联系,以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变换,优化资源配置。这就明显区别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权力经济下的纵向指令性经济联系。各种社会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系得以正常进行,靠契约关系、道德约束、法律规范来维持。因而现代市场经济也是信誉经济、法制经济。企业取得盈利的过程同样应是向社会输出文化、扩散文化的过程;企业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输入文化、吸纳社会商品、文化的过程。

而中国社会基本上是小农经济的传统社会,历史上江南一带也曾经有过资本主义萌芽,但毕竟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主体。中国社会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患均不患寡实际上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人文价值,此外还有什么主张谦让反对竞争的折衷主义等与市场经济不相一致的价值观。在汉语中我们有许多成语实际上就是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价值的表述,比如中国有个成语叫作“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大意是用来讽刺自我赞誉一类的,这自然也包括讽刺市场经济的特征作广告了。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由于受各种理数的限制人们一般都需要所谓的“谦逊”,而且越是对权贵越就必须谦而卑,否则就是大逆不到。这些同市场经济相抵触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传统,目前依然是中国人的主要行为准则,否则象石桦网友这样主张市场经济的人也就不会去批评医院在抢救病人时先为有钱人提供医疗的现像了。

考查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市场经济其实是多样性的经济形式,这种多样性同现在中国的主流经济学者所鼓吹的市场经济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市场经济是一种独立的经济运行形式,而不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它既可以和私有制经济相结合,也可以和公有制经济相结合。以于光远老师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主体论者恰恰在市场经济的这个特色方面背叛了市场经济,在他们看来这有私营化才是市场经济,恨不能在中国一天内实现私有化从而实现他们的市场经济主体思路。

如上所说,正因为市场经济可适合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因此,各国在发展本国市场经济过程中会创造出特定的模式。这是因为各国生产力水平阶段不一,政治体制不一,文化背景不同,社会价值取向不同,居民的民族及文化素质不同。同样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美国为代表的是垄断性市场经济或消费者主权型市场经济;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是福利型经济模式;日本实行的是“官、企、民协调型”市场经济模式;南韩、新加坡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也都具有本国民族文化的特征。

我反对市场经济主体化,但我从来就不否认中国要建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我倾向于将这种经济定义为社会-市场经济。中国发展社会-市场经济自然需要借鉴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并要遵循国际惯例,但决不能照搬任何一国现成的市场经济模式,特别是不能照搬市场经济主体论者们所推崇的美国式的所谓“自由市场模式”。而要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就是我曾经论述过的这样一个思路:以社会经济的全面综合平衡发展为方向,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全体中国人民的物质需要为目标,而不应当单纯地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同时,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各地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都应根据本地的经济文化特点,创造出多样化的市场经济模式,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一个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南横街模式,等的出现也说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模式具有地域上的多样性。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在经济制度上也应当放开,国有,公有,集体所有,个体所有,合资企业,还有土思考者提出的劳动合作制等等,都应当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六,结论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经济形式,它具有自身的多功能性缺陷。比如,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只钟情于强者,这就会加剧利益分配上的两极分化,造成贫富悬殊。这与我们的民族传统不相一致。再比如某些全局性、长期性、公益性的社会经济活动及投资领域,市场机制不一定能收到实效。而且,市场微观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冲动与宏观利益产生矛盾,追求局部、短期利益可能损害全局、长期的利益,这显然是违背三个代表思想的。还有,市场价格信号形成的滞后性会对某些生产项目的资源配置进行误导。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生活、政治生活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就会失效,就会误入歧途、掉入陷阱,比如目前人人痛恨的腐败现像应当说就是中国市场化激进推动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

20世纪90代年以来,西方经济理论界在对市场作用重新认识的同时,从宏观角度指出了市场及市场机制本身具有一定的活动界限,即政治界限、分配界限、社会界限、伦理界限、生态学界限等。在国民经济的骨干产业、公益投资项目、社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行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万灵的。尤其在市场经济发育的初期,在宏观调控还不规范、不系统和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功能这些缺陷和盲目性,更会象幽灵一样干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某些弊端也印证了这个问题。

显然,市场经济是不能够救中国的。说市场经济不能救中国并不等于说反对市场经济,事实上我本人也反复强调了市场经济的积极功能,只不过我反对对的是目前那种似乎唯有市场经济,而且是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才是中国经济出路的狭隘片面的市场经济主体论。我认为中国应当走一条以社会-市场经济为内涵的经济道路,在注意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提高对其他非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的注意程度,并且要不断提高公共投资的职能。

我认为政府应当集中于那些非赢利的基础设施部门和基础产业部门,包括供水、供电、交通设施、城市街道、通讯设施、环境保护等,政府规定大部分公共设施的服务标准,每一行业允许国有企业相互平等竞争,防止某一公司垄断某一行业的经营。继续增加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职能,如教育培训、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基础研究等。政府应保证这些部门的财政经费,并规定这些部门的服务项目和标准,不应提倡这些部门组织创收,更应当反对将这些部门市场化。同时政府也应当强化社会服务管理部门,强化社会服务保障职能。积极建立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适合中国清b阶段生产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该制度应保证所有公民都能获得适当水平的收入,尽量减少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和其他个人不幸而遭受贫困的风险。国家负责保证最低限度的经济保障,其余由公民向社会保险基金付保险费,保险基金在公民因年老、失业或疾病等原因而失去收入或减少收入时提供经济补偿。只有如此才能将三个代表的思想落实到实处,也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坦率的说,当前中国的经济是处于一种半市场化半官僚管制下的一个混合经济形态。发展中国家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有一个双重体制并存的转轨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旧的约束体系崩溃,新的约束机制又未健全,因而市场管理、道德约束会出现漏洞,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多年被压抑的求利欲望因约束放松会出现刚性反弹,易滋生不同形式的掠夺性经营,党政官员中出现的腐败现象,社会经济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均与此有关。这是一种反文化的逆流。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推行的价格双轨制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有点象一出社会经济闹剧,而所谓的一部份先富起来的人们(除最开始时产生于农村经济/乡村企业的先富外)大概就是在这个闹剧中扮演了比较成功的角色,他们计划体制进市场体制出,造成同一产品不出库房却被买卖数次,价格突飞猛进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怪胎。

从完全的计划经济到社会-市场经济,是经济制度的一种进步,社会-市场经济的高文化性要求不断提高全体国民(消费者)的文化素质,提高企业的文化素质,提高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这是从根本上治疗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唯利是图、掠夺经营等经济痼疾的良方。因此,努力提高发展中国家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重塑市场经济的道德、信誉体系,创建社会-市场经济的契约文化十分重要,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光荣使命,我老笨牛相信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理论思想为我们的前进动力,我们一定能够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关于京沪高速铁路以及其他的三言两语
2003: 美国鬼子的战斗精神
2002: 驳“民主迷信论”
2002: “有神论”和“无神论”都不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