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21世紀兩大巨人”長短說
送交者: 劉臻 2002年03月04日15:50:45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50年前,掙脫了英國殖民枷鎖的印度次大陸組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印度選擇了民主的道路。

  1947年8月14日,印度領導人尼赫魯在獨立日前夕說:“很多年前我們就註定 了自己的命運,現在是實現我們的承諾的時候了。今天的慶祝只是迎接等待我們 的偉大勝利和成就的一個開始,機會之門已經為我們打開了。”與此同時,毛澤 東帶領人民的軍隊走到了長征最後一程,同蔣介石國民黨人的內戰勝利在望。

  中國的經濟改革為整個社會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與發展後勁。

  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比印度還窮,經過多年的戰爭和殖民占領以後,她正 為生存而掙扎着。他們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道路。1949年9月30日,人民共和 國成立前夕,毛澤東說:“中國歷史的新時期開始了。四億五千萬人民的中國從 此站起來了。”

  在那一段使人沉醉的日子裡,亞洲兩個受傷的大國的領導人都承諾要把他們 的國家從深淵中解救出來。尼赫魯說,印度獨立的目標是結束“貧窮與無知、疾 病與機會不等。”此後,除了1962年短暫的中、印邊境衝突外,這兩個一無所有 的國家的制度之間的競爭並沒有完全浮現出來。但是,當印度2001年在準備慶祝 50年獨立的時候,卻不得不承認,幾乎在每一個層面,中國都在改善其人民—包 括最窮的公民—的生計方面比印度做得更多。

  作為越來越多地研究中國—印度的學者之一,哈佛經濟學家阿馬締亞·沈說: “中國是世界上惟一一個人口與印度相當的國家,而兩國剛開始現代化的時候, 窮困的程度都差不多。1940年時,兩國的情況非常類似,直到70年代兩國的經濟 和社會發展程度都極為相近。因此很自然地人們要問,從那以後,兩國的進展情 況到底怎樣了。”

  印度:過分的多元化

  不久前,印度一位前總理對一群商人說:“我感到無地自容”。

  “我們講解放講得非常多。但是像中國這樣的共產國家能夠做那麼多,而我 們卻不能。這表明有些事情是不對勁的。”印度外交部長辛格最近接受採訪時也 有類似的評論:“毫無疑問,從直接的對比中看,中國做得比印度更好,而且所 有的主要指標都比印度更好。”這兩名資深領導人願意如此坦誠地批評自己的國 家,就很能夠說明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差別。

  學者、外交官和經濟學家都希望用不同的理論解釋,為什麼中國能在教育、 保健和一般生活水準方面形成對印度巨大而又日益增加的優勢。最常見的理論是 印度太過於多元化,有15種語言、5種主要宗教和數不清的等級制度,缺少實現有 效的全國教育,滅貧計劃則無法達成全民的統一性和共同感。為了趕上中國和東 南亞國家,印度最近開展了類似於中國的市場改革,最重要的是降低限制性關稅 和獎勵外國投資。

  中國:受益於早期改革

  但是,最令印度不安的是他們開始越來越多地發現,中國的快速發展並不只 是經濟步驟方面的原因。許多專家現在相信,到目前為止中國得以如此迅速向前 推進的原因是部分得力於較早時更嚴厲的改革,特別是1949年至1976年毛澤東時 期強力實施的土地改革措施。人們也許更多地會記得毛澤東時代1960-1961年大躍 進失敗之後的饑荒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很多人受到的迫害。但是,特別 是在共和國初期的20世紀50年代,中國卻得利多多,包括土地的重新分配、普及 義務教育、推廣簡體字和保健與福利政策,還有有助於恢復中國的精神和自尊的 其他改革。雖然在今天來看問題要複雜得多,但是對宗教、迷信、秘密會社、三 合會和宗派的打擊也幫助中國打破了盤踞在地方上的貧窮。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阿馬締亞·沈是在印度西孟加爾邦長大的,他辯稱“中國 對印度的相對優勢是其改革前(1979年以前)奠基工作的產物,而不是其改革後重 訂方向的結果。”在已經過去的半個世紀大部分時間中,印度與中國的生活水準 相差並不多。就基礎設施(鐵路運輸和道路)和公務員制度而言,印度實際上比 中國開始得更早。

  獨立以後,兩國的進展都躊躇不前。即使到了1960年,兩國在減少文盲、營 養不良和嬰兒死亡率方面的記錄都不是很好。那時中國正面臨着世界最後的一次 大饑荒。印度1960年的人均壽命只有44歲,中國是47歲。獨立和解放後的頭幾年, 兩國都依賴外國的援助和專業技術知識。中國依賴的是蘇聯,印度依賴的是英國 和西方捐助國。然而中國在1962年就突然切斷了同蘇聯的關係,而印度仍然是西 方外援的主要受援國。到70年代末期,在鄧小平的經濟改革實施之前,中國已經 幾乎在衡量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每一個指標上開始超越印度。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最新的各國人力發展指標顯示,根據識字率、平均壽命和 平均收入計算,中國的得分是60,接近所有發展中國家的最高分,但是印度只有 44分。亞洲國家中惟一低於印度的是老撾和孟加拉國。美國前駐印度大使莫尼漢 把印度的民主稱為“功能性無政府狀態”。雖然等級制度和普遍對婦女的歧視大 大限制了印度的自由,但是活躍的民主事例卻很突出。該國人權事務委員會的官 員去年報告說,在印度最窮的奧利薩邦的卡拉漢蒂至少有12人餓死。但在有人餓 死的同時,當地的政治官員卻說當地的選舉投票人數達到破記錄的水平。德里大 學的學者莫漢提是奧利薩本地人,他說:“有人餓死,但同時更多的人真正在參 與競選。餓肚子的人也去投票。”這就是印度的矛盾之處,貧窮與不平等同上升 中的權利參與感同時存在。

  農村改革,成敗的分野

  許多專家認為,掌權以後不久進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國成功的關鍵。耶魯大學 歷史學教授JonathanD·Spence發現,1949年後的那幾年,中國南部和中部農業區 有40%的土地從地主手中沒收,然後重新分配出去,大約有60%的農民從中獲益。

  雖然印度不斷實施“滅貧計劃”,但仍然無法根除農民的貧困,根源之一是 印度從來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土地改革。

  目前在中國農村正出現土地改革成果受到侵蝕的現象。中國農民仍然不許直 接擁有土地,但是許多人已經占有大片他們經營和管理的土地,跟實際擁有沒什 麼差別。63歲的陳興漢6歲時就替地主打工,後來他參加了革命,變成基層幹部。 現在他經營着安徽省最大的私人農場之一,大約200畝,成為鳳陽地區最有錢的人 之一。陳興漢還有一個制磚廠和碾米廠。他雇用了133個人,包括13個農田高手。 他把自己的發展歸功於鄧小平的“致富光榮”。他說:“我是個地主,但我是為 農民服務的地主。我不是資本家,我要帶領農民致富。”

  但是,除了富庶的旁遮普和西孟加爾邦是少數的例外情況,印度從來就沒有 過土地改革。德里大學的莫漢提說:“同中國相比,印度的發展戰略不能確保耕 者有其田,大部分地區仍然盛行在外地主、合耕和暗藏地主制度。”印度最富庶 的兩個邦——上普拉得什和比哈什——仍然受到在外地主和佃耕這一幾近封建主 義制度的桎梏。新西蘭前駐北京大使尼克·布里奇最近才卸下駐印度大使的職務, 他說:“我認為中國占有優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經歷了暴風雨般的革命。人 民消滅了地主階層。印度仍然還有地主在扯國家的後腿。”

  中國實行農村集體所有制直到1979年。等到鄧小平實施農村承包製之後,農 民才能夠耕自己的地,把收成賣到市場上去。但是基本的改革,革命時期進行的 土地重新分配格局仍然基本未變。中國農民一旦從集體制脫離開來後,很快地就 有錢了。與此同時,一些中央化的公社式結構和制度仍然保留了下來,幫助農民 組織和協調各種工作。

  印度“綠色革命”的建構人斯瓦明納森是印度著名的農經學家,他說:“中 國在一些領域取得了進展,而我們沒有。由於可以在單一的政黨體制下進行社會 動員,所以他們可以更好地控制水源和實施蟲害管理。”他說:“中國人針對農 業就業和非農業就業創造了一套綜合的辦法,這是我們國家所沒有的。結果是印 度到處充斥着都市貧民窟,沒有土地的貧民飄移到孟買、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 過着最窮困的日子。”中國人口的增加和農業現代化也形成了許多富餘的勞動力。 大約有8,000萬到1億流動人口變成了主要城市的內部移民、打工仔、建築工人和 路邊攤販。但是有好幾份研究報告指出,另外有1億人口被周圍的“鄉鎮企業”吸 收了,這是印度所沒有的。

  崇高價值和人民需要

  莫漢提說:“在經濟層面上,中國比印度做得好得多的主要理由是兩國經歷 了不同的革命後得出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國人從一開始就被迫去面對挑戰。從 1949年起,他們必須提供一些基本的經濟需要來證明他們的革命是行得通的,這 當中部分的原因是他們不斷受到西方的攻擊。”“在印度,我們也有崇高的價值。 但結果是很大的妥協……人民的基本需要被拖後了。”

  麥肯錫顧問公司的多米尼克·特克1995年主編了一部大的研究報告,比較“ 二十一世紀的兩大巨人(中國和印度)”。他說,正是印度的現行制度在某些方面 拖住政府無法刺激經濟增長,舉例來說,民主政府必須更多地注意通貨膨脹問題 和對“強大的既有遊說勢力”作出反應。特克的看法是:“印度現行制度給你所 能做的設限,壓抑住經濟。但它給你穩定。印度也許不會像中國一樣一年增長12 %,但會保有穩定。”

  其他觀察家的看法卻不那麼肯定。他們說,嚴格的經濟分析沒有看到等級、 宗教和經濟階級之間日益擴大的分野。中國得以快速轉向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原因 是中國注意到了最基本的社會需要。因此毛澤東雖然嘗試達到最完美的共產主義 境界,普及教育和公共保健,提高婦女的地位,但他也同時奠定了市場經濟的基 礎。

  哈佛經濟學家阿馬提亞·沈說:“中國市場經濟的力量是建築在較早時發生 的社會變革上的。印度是不可能不觸及教育、保健和土地改革的社會變革就一下 子進入大流的,是這些變革使致中國有今天的成就。”

  一邊倒地超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中國同時也是充滿了進步和成就的國家。 隨着新千年的到來,中國即將跨入征服古老的貧窮和愚昧的門檻。76歲的退休養 蠶工人丁海清生活在富庶的江蘇,住在寬敞的大磚房中,他的比較是:“印度和 中國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開頭是差不多相同的。 印度是個殖民國家,中國是個半殖民國家;印度選擇了資本主義道路,中國選擇 了共產主義道路。”丁海清看着他的院子和玫瑰花圃,非常滿意:“我可以告訴 你,中國的路選對了,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變成比較先進的國家。”

  中國更能夠接受改變和引進的概念。即使印度的民主讓人印象深刻,但它卻 幾乎落後於中國20年以後才開始放棄基於失敗的蘇聯模式的經濟體制。在新德里 與麥肯錫顧問公司合作的基托·波爾說:“中國是‘封閉的系統、開放的心靈’, 印度則往往被稱為‘開放的系統、封閉的心靈’”。事實上,至少到目前為止, 中國是更好地實現了尼赫魯所說的消滅“貧窮與無知和疾病與機會不等”的挑戰。 例如,從1960年以來,中國公民的平均壽命增加了20歲以上,中國男人的平均壽 命為69歲,中國婦女為71歲。印度的平均壽命雖有增加,但平均只有62歲。在識 字率方面,差別更大。儘管中國有10年文革的動亂,但實現了人口81%的成人識字 率,而印度為52%。同時中國的青少年已接近從前認為不可能實現的普及識字率。 中國只有3%的青少年男孩和8%的青少年女孩是不識字的。印度則有1/4的青少年男 孩和幾乎一半的青少年女孩是不識字的。

  幾乎在所有的經濟類別上中國都一邊倒地超越了印度。從1990-1994年,中國 的年均國內總產值增長率為12.9%,印度為3.8%;1994年的印度人均收入為320美 元,只占中國的530美元的60%。印度也喪失了它從英國統治以來繼承到的在鐵路、 公路方面占有的優勢。中國剛剛完成了兩條鐵路,一條為北京——香港線,一條 為上海——新疆線,它們的鐵路里程數與印度全境鐵路里程數相當。中國的城市, 即使是最窮的省份,也都在到處蓋房子。辛格回憶,當他還是駐中國大使的時候, 北京宣布要在十個月內修好一條環城公路和十來個立交橋。他說:“之後我就看 到他們所說的這些規劃出現在我眼前。想想當我回到德里時,連我離開時所蓋的 那個立交橋都還沒蓋好,那份難過就不用說了。”(中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