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小论:最偷懒的办法,啥都赖制度
对这期宁馨主持的焦点对话<甲午战争120年,中国变了多少?>,说点观感。
http://www.voachinese.com/media/video/voaweishi-20140801-pro-and-con-2/1969601.html
嘉宾恨不得把倭人直接说成就是洋人,把倭国制度说成就是洋人制度。可事实上日本人至今的口号都是“和魂洋才”,“西化”是骗中学生的。
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到底啥制度?
江户时代实行“幕藩体制”,天子没落,藩国坐大,整个列岛就是个一盘散沙的“村社会”,略等于中国春秋时代,要多落后有多落后。
明治时代,从“公武合体”到“王政复古”,天皇制复辟了,开始实行大清式样的中央集权制度。亦即,明治维新的目标说穿了主要的不是西化而是大清化。认为明治维新是不把中国放在眼里,这是中国史界的一大盲点。
龚女士提到了日本人的“爱国”。日本人的爱国到底咋回事?
江户时代以前,日本是没有国家和爱国的概念的,“村社会”一个,村长最大。
明治时代随着天皇复辟、土改、废除武士阶级、文明开化等制度创新,日本人似乎突然间眼界大开,人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成了乐天派(《坂上之云》)。“乐天派”这个日语词就在这个时候产生。加上独尊神道教,武士道的第一要义“忠”也从效忠藩主变成了效忠天皇。
国家和爱国的概念产生了,日本人懂了:一颗大和心加追清习洋,是“神国日本”不被列强吃掉和成为“一等国”的根本保证。
这时的中国呢?国运每况愈下,国人全成了“悲天派”。
总结:
1、差别不在制度。因明治维新的目标不过是追赶大清(及西方)的国家制度罢了。
2、差别只在国运。下跌的国运股当然不敌上升的国运股,这跟体制和国力等静止量没有多少关系。
嘉宾们不敢提,甲午以来中国唯一获胜的大的对外战争即朝鲜战争,当时的中国是个啥制度、啥国力?
3、甲午之败败在国运。决定国运的,是国家处在了怎样的制度创新的进程之中、而不是绝对的、静止的制度对比。
4、国运决定人心(乐天还是悲天),人心决定战斗力。
5、不幸的是,120年后的中国似乎又仿佛了晚清:国权削弱、国运下滑,人心涣散…。尽管日本也在下滑但远比中国稳定,且在集体主义基础上其人心仍然高度的凝聚。
6、最后提醒不要危言耸听。
未来中日之间,既不会再发生甲午海战那样的一锤子买卖,也不会发生抗战那样的全面战争,原因只一个:中国拥有了毛时代开发出的足以毁灭整个地球的核武及战略导弹,唯此决定了诸外国和中国之间,未来仅会多些局部摩擦和局部战斗而已,且会一触即停,然后外交解决。在谈判桌上,还会出现当年伊藤博文放言的“阁下如不服,就请发兵东京吧”?如果出现那种状况,我指定东京会在顷刻之间被中国抹平。(俺算个“乐天派”)
铃兰台
201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