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教會的布道事工(福音大會視頻重播)
送交者: 生命季刊 2024年05月14日00:06:38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教會的布道事工

 

講員 滕張佳音師母

生命季刊專稿

 

 點擊觀看滕師母信息視頻(YouTube)👇

https://youtu.be/vyGq_8G0Bek?si=JmVZ8Xte0PjUVL4z

 

國內讀者觀看滕師母信息視頻👇

以下為滕師母信息音頻:


 

各位平安,感謝讚美主讓我們有下午這個時間來探討,有關教會的布道事工。我想如果人數不太多,我就可以坐下來,有一個小時十五分鐘。我希望最後一段時間有可以問答的時間,中間大家需要提出的問題,請各位記下來,最後的時段我們就可以公開討論。因為明天會講到教會的宣教事工,最後第三天也會講到教會防備異端,所以有關布道宣教可能有一些重點不一樣,所以我把兩方面拿出一個重點,大家可以集中的思考。

 

一般來說evangelism,布道,我們都是比較着重同文化跟這個次文化方面的布道事工,我們慢慢解釋。教會的宣教事工包括了近文化跟跨文化的宣教事工,可能你碰到不同的講員,不同的宣教的學者、前輩,他們可能有不同的定義。

 

我1995年來三一神學院進修宣教/跨文化系的碩士,後來前後達十年,我才完成宣教學的博士。碩士的論文,我就專門處理這個定義的問題,宣教的定義。所以,我搞了好長時間,所以我明天有關教會的宣教事工,可能在定義方面講的更清楚一點。

 

感謝上帝給我有機會,九五年來進修的時候,在整個三一的校園,我有一些華人的基督徒同學,我參與的時候,我看見他們都是台灣背景,香港背景,我就問他們有沒有中國大陸背景的同學在三一呢?

 

那個時候,他們就告訴我有一對夫婦,那個王峙軍屈儆聆牧師夫婦,但是他們那一次剛好沒有出席我們的校園團契,他們自己在家裡面有一個小組,那麼我就主動去出席了。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就通過王牧師夫婦,我就學習、了解更多中國大陸的情形跟家庭教會,中國教會的情況。我是香港背景,所以好多不太了解,好多事情慢慢學習。所以我隨着王牧師夫婦在香港有兩屆的中國福音大會,5000多人,都在亞洲博覽館,那個很大型的,後來因為辦這些大型的聚會很吃力,反而就改成一年一度的借用一些營地,辦一個禮拜的密集的傳道人培訓,幾百人而已。

 

那麼我就謝謝他們的信任,所以我每一次參與的時候都分發一份問卷。起初這些問卷設計得不夠仔細,所以有一些收集的資料用不着,後來慢慢改進。而且在早期,很多中國家庭教會肢體不習慣填寫什麼問卷、填寫什麼量性研究,所以我們設計的問卷都不是科學性,就幾條問題。但是後來我們動員了一般的義工然後幫助量性化這些數據,做了蠻長的時間。無論如何,這一個從2010年到2019年,用了八年一直收集這一些的數據,然後就有一些分析。

 

這一個QR庫,大家可以上網有時間慢慢看,我就不在這裡詳細的講整個,但是這三個工作坊,我都稍微提一提,根據什麼有這一個分析和背景。因為我的問卷主要都是問中國家庭教會,大部分都是家庭教會背景,他們在布道、宣教、異端三個範疇回應的。

 

所以今天下午,先講有關布道方面。通過2011年在香港的亞洲博覽館舉行的中國福音大會,後來有傳道人培訓會一共八年,一萬多人次出席,每次分發問卷,然後收集回卷一共有3000多,大概三成多一點,所以只能夠反映出席的人的情形,不能代表整個中國家庭教會,請大家明白。

 

為保護這些填寫的人,我們沒有收集個人的名字及資料,只是問他屬於哪一個省份,也為着保護那一個大概的省份,所以我們分析的時候就化成七個區域來做分析。那麼收集起來的其實最多就是華東地區出席生命季刊在香港的培訓,然後就是華南,所以其他地區的人次不多。為什麼我說人次呢?就是因為可能同一個人出席了八年的中國傳道人培訓聚會,所以我們就用人次。所以以下的情形,只能夠代表生命季刊聯繫到的中國家庭教會,而且比較集中在華東跟華南地區。

 

在布道方面,其實都有類似的一種情形,就是經常傳福音的、個人布道的,其實每一個聚會,他只是反映他自己聚會的那一個地方弟兄姐妹的情形。然後,有問他:你觀察你教會大概有多少人會時常在工作期間做見證(別人認識你是基督徒,你有機會也跟別人分享福音那一種),但是,都不是普遍的情形。而且問他們:運用什麼模式、方法來傳揚福音呢?一般的回應,優先都是聚會布道的形態,就是請人來,請他們來他的聚會點,或者他的家,或者怎麼樣,聚會形態;其次就是個人分享福音。

 

這個問卷裡面收集的有關布道這一塊不算太多,但是明天下午有關宣教的比較多一點,可能大家覺得為什麼宣教反而多一點?因為我們就是在定義方面。好多時候要大家溝通了,免得誤會了所問的問題。所以我們一般來說就是傳福音,傳福音,就是無論你在本地向華人,或者在海外向非華人,明天呢,我會告訴你們,其實在本地都有非華人,在海外都有華人,所以這些定義越來越比較多元化,不是那麼容易一下子就講得清楚的。

 

無論如何,今天下午我們要反思一些問題:就是我們不是中國大陸這個處境的家庭教會了,我們現在已經大部分都來了自由世界,來了北美洲,那麼你反思自己所屬於的北美的教會,弟兄姐妹,你有什麼期望呢?你自己反省自己是一個旁觀者、評論者、還是一個參與者呢?好多時候在一個非常限制的地區,我們爭取機會來傳揚福音。但是在一個自由世界裡面,可能反而叫我們不警醒,不覺得那麼迫切。而且我們來到這邊也有壓力,要好好工作、好好賺錢、好好提升自己的專業、好好帶孩子……一樣很忙,沒有時間投入教會的服事。

 

你所參與的教會,你去觀察並反思一下,香港背景的,台灣背景的,中國大陸背景的,熱心起來事奉的多不多呢?無論你有沒有“轉會”,即把你的會籍從中國大陸轉入北美洲的本地教會,或是從在北美的你原先受浸的堂會轉去另一個堂會,身為教會的一分子,你有沒有責任和怎麼來回應“大使命”呢?這個命令大家都很熟識,甚至在座的領袖們,在教導、講道時已經提過好多次,所以你就當作一個溫習好了。耶穌基督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

 

以下我通過這個“大使命”點出七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已經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太28:18)

 

 

要去”是個命令,不是可以去、可以不去。為什麼主耶穌有天上、地下所有權柄的總歸,卻要我們去呢?為什麼主自己不搞定呢?這真是值得我們好好的思想。“大使命”是一個使命,無論你用布道、宣教、差傳等什麼詞彙來說,都是傳揚福音,去跟別人分享這個福音。而在教會之內呢?耶穌基督臨離開我們之前,為門徒洗腳,是提醒我們有一個“大誡命”,就是彼此切實地相愛。彼得後來再次提醒我們,現在是末世了,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前4:8)因為世界的末了的時候,人的愛心冷淡、教會冷淡,這種現象聖經一早就說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腳踏實地地、切切實實地彼此相愛。在這個愛心冷淡、彼此猜疑的世代,這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耶穌基督說: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人就看出你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所以有時候不一定不斷地說我們要出去傳傳傳,但是回到教會很多問題。所以我們聽慣了前門進後門出,溜走了。因為在教會裡面待不住,這個跟世上的一般的組織更差。這個真是很可憐,很讓我們傷心。這個是命令!你們要去,每一個。你說:不是啊,十一個,沒有猶大,十一個去。但是你知道要吩咐他們遵守、直到世界的末了。那十一個人不會長命百歲,是需要一代一代的基督徒,傳承下去。我們很容易爭辯的就是:啊,我沒有這個恩賜。這個是使命!

 

我在進修碩士的時候,跟教授們,他們都是宣教學的學者或者宣教士,非常有經驗,我跟他們就是討論啊,爭辯啊,就是說mission和missions“s”,搞得一個課堂的討論;大家都明白,mission是使命!missions,加S,plural number,複數形式,就是因着這個使命,發展出來好多不同的宣教事工。我們說:我們沒有恩賜,沒有負擔,不是我的強項。但是這個是使命!單數,每一個基督徒都有這個大使命在我們身上。我2018年第一次退休的時候,我就用了半年住在耶路撒冷,我去觀摩今天的猶太人跟聖經時代的猶太人有什麼不一樣?後來有一個我認識很多年的宣教士,他在以色列拿了旅遊證,旅遊牌照,做導遊。他用希伯來話來考牌照的。他已經在希伯來大學念了好多年,一直用學生身份,後來做導遊;後來打官司跟內政部以色列,結果二十幾年都不能留下來。你知道中間很多困難。

 

無論如何,他仍然跑到附近另外一個國家,常常回去,他的孩子留在以色列。但是他愛這個地方,他說:你來半年你一定要去,不要待在耶路撒冷。因為我待在猶太人區,我要觀摩體驗他們的文化,跟聖經時代的差異。我有我自己退休之後的興趣,漲漲自己的退休領悟,不是做事工。那個宣教士一定找我去加利利,他就游加利利湖的時候,指給我看,這一個應該就是耶穌約定門徒的使命山。哇!我就在船上跳起來!我真是非常的感動!主啊,二千多年前,你就在這個使命山上頒布這個大使命,我們每一代的基督徒無論我們的性格、無論我們的恩賜、無論我們覺得我現在熱心一下,明天就不熱心了、無論我感覺什麼樣,我已經領受那個使命,我感謝祂信得過我們!十一個門徒,那個時候其實仍然還有人疑惑,主仍然頒布這個大使命,信得過他們。

 

今天,我們是軟弱的人常常辜負主的託付,但是,祂仍然信得過我,感謝祂!所以我們很多藉口,我說聯繫過他了、記憶不好了、身體不好了。其實呢,整個布道宣教的事工,可以按我們不同的恩賜才幹,來發展我們的一些傳福音的模式跟方法。如果你不習慣外展的,不習慣跟別人面對面挑戰confrontational,挑戰性的布道,你可以友誼布道(friendship evangelism),你可以生活布道(lifestyle evangelism),你可以跟別人做長期的朋友,顯出你基督徒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對每一件世界發生的事溝通討論的時候,顯出我們基督徒有什麼看法,有什麼跟世人不一樣的。好多好多都身證、口傳你所信的信仰,我們覺得我們體能不行,我們可以代禱,我們可以奉獻,窮寡婦兩個小錢主耶穌都看重。所以在乎我們有沒有這個使命。

 

第三,大使命就是要我們不單單是來了,來,是基本的,但是好多教會慢慢的將教會增長發展成為量數,megachurch,就是大型教堂,就是成功、就是被上帝大大使用,所以慢慢就用program節目,他請來一位魅力的講員,他的背景,講什麼見證啊,很震撼啊;他殺人了,以前吸毒的啊,做奸犯科的,就是鬼附的,總之,我們越來越走那個program,就是節目吸引人。有時候我們責備那一些基督徒,說他們是要求教會是客戶服務,consumer,你是要享受這一個,享受那一個。但是我們的approach,我們的進入,我們呈現出來的如果不是一個使命的教會,我們一面只是想多人、大禮拜堂,很多服務。那麼,這個循環呢,我不是說所有這一些都不對,質與量並進的增長,這一個是使徒行傳給我們看見,數量的增長一定也要有質量的增長。如果只有數量,降低了那個質量(質素,素質)就會有很多問題;而且辦那個節目,好多人力、物力、行政,很不簡單的,燈光、聲音,就是跟世界的水平比。

 

傳福音呢?是不是每一個弟兄姐妹都有福音的負擔?是不是每一個新朋友來都明白他相信的是什麼?是不是耶穌基督的生命吸引他們?大使命的確是去外展,不是在被四面牆壁圍着教會,跑不出去。以弗所書第四章,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就是我們要裝備聖徒Equip the Saints;教會的責任是好好地裝備,但是要差遣他們出去。所以我1995年到2006年大概10年,在這一個Chicago Deerfield Trinity進修碩士、博士,我如果沒有去華人教會講道的話,因為當時是30多間的華人教會,不太多的,所以我就去觀摩不同的美國人的教會。在Chicago真是一個blessed city,一個蒙福的,好多都是解經的西方的美國人的教會,而且他們的benediction這個最後的祝福是差遣,他們每一次都是讓信徒來聚集,不是要福氣啊,要所有的blessings啊,你還需要出去,回到你的家裡面,回到你的工作間,回到你的社區,好好地為主做見證。每一個禮拜不一定有宣教士,不一定有什麼特別的聚會,都是這個benedictioncommissioning,讓我非常地感動、學習。

 

耶穌基督自己成為肉身來到世界,都是走遍各城各鄉,祂到那個格拉森人的地方,趕出污鬼之後,這個格拉森人穿回自己的衣服,心裡明白過來,他要跟隨耶穌。耶穌怎麼說?不一定要跟着祂。有一些人可以回到自己的家裡面、親屬裡面,來將主在你身上做何等大的事,怎麼憐憫你,你分享出來。主走遍低加波利,你看看那個地圖,低加波利在哪裡?找來找去,原來是約旦河東至少10座城那麼廣闊的地方;祂每一次做見證不是錄音機,重重複復地講到自己都不要聽了,乃是眾人就都稀奇。每一次講都是新鮮的,每一次講都感受到上帝的恩典在祂身上。

 

弟兄姐妹,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際遇、不同的恩賜、才幹,但是最重要的是有這個使命,你要主動的出擊,你要想辦法。主啊,你使用我。我是電腦專業的,我是醫藥屆的,我是工業屆的,我是工程屆的。不同的行業,你想想看主可以怎樣使用你?我在建道神學院,整個短宣訓練系統裡面,我就有一門課叫《職場宣教》。就是不單單弟兄姐妹來到教會,周末的時候,才參與一點服事就已經完成你的事奉。你回到教會是裝備,差你出去一個禮拜,或者五天六天。大部分時間你在家、你在工作時間,你就為主做見證。職場宣教這個科目就是研究你是哪個行業的工作人員,不是你的牧師、你的傳道人、你的傳教士可以跟着你,去幫你向同事、同學、上司、下級或者客戶傳福音的。你就是那個行業的宣教士,你知道那一個行業的詞彙、文化、習慣、聚集的方式。用什麼模式策略可以把你的同事同學帶到基督裡面,這個是非常重要。

 

現在西方的神學院宣教這一系,開了其中一門課就是Urban Missions城市宣教,已經研究到職場宣教Market place mission,就是城市宣教非常重要的策略。如果每個基督徒大部分時間站在你的工作間,你不好好的善用這個平台做見證,你就是浪費了這麼重要的一個宣教平台。你要反思這個宣教策略怎麼樣?所以如果主感動你做全職的宣教士傳道人,感謝讚美主。如果主沒有呼召你,你仍然有這個使命在你身上。回到你的家,回到你的工作間,回到你的社區,好好想想主可以怎樣使用你的生命。

 

我舉例:過去三年,神學院邀請我講一個題目,什麼都停下來了,連上課都要用網絡。是不是停工、停課、停聚會,就要停布道、停宣教呢?大概疫情期間,我才完成我的第二個教學的合約,到七十歲就停了,都是用網絡上課。為什麼做生意的人用網絡,上課學校用網絡,傳福音不行嗎?教會的聚會用網絡,傳福音不行嗎?我們就開始用手機、用電話,然後加一些小組,用電話小組視頻來傳福音,用Zoom來小組,來探望一些親戚朋友。想不到反應不錯,有一些人很孤單、很需要人聊天,聽聽他的訴說、他的痛苦,然後為他在網絡上禱告。

 

調整策略

 

我特意找了一兩張照片,就是疫情期間,這一個韓國的異端一樣非常地主動積極來香港發展,他們有一個母親上帝,這個異端的上帝是女的。東方閃電之前派發末日船票,又過了他們認為世界末日的時間,然後他們就擺攤位在地鐵出口,香港人不理他們,他們就賣廣告在很多很多的報紙,花很多金錢,別人不看,知道這些是異端。我們純正的教會不斷發聲宣布他們是異端。然後他們還要積極地傳教,所以我們疫情期間要開一些聚會用網絡來提醒弟兄姐妹,他們怎麼滲透。可能我第三個專題,也講講他們的策略。他們為什麼可以繼續地傳教呢?他們為什麼那麼熱心?他們有他們的使命。我們純正的教會就待在那一邊,什麼都不做,不行哪!我們調整我們的策略,如果實體聚會困難的話,我們善用網絡、手機、打電話、視頻……好多方面我們要努力,不要停下來!

 

但是教會復常了,疫情慢慢算是告一個段落,無論是北美的教會、香港的教會,可能其他地方都是,聚會的人數仍然沒有完全的恢復,很多人已經習慣在網絡上browser看這個、看那個,哇,很精彩,不來了,來不來都一樣。如果你不參與,你不彼此地來相交、彼此地激勵、實際地去探望一些有需要的人,你慢慢就封鎖自己,你慢慢就會隨流失去。求主幫助我們!

 

其實我們發現,我最近在不同的教會講一個信息,都是有關末世,很多徵兆、預言都應驗,一步一步地。這些那麼可怕的地震、饑荒、災難、瘟疫、異端邪教,教會愛心冷淡,但是耶穌基督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末期才來到。弟兄姐妹,一定有一幫基督徒站穩他的位置,不隨流失去,仍然繼續地為福音努力,在這個困難的日子裡面,因為人的心已經預備好了—人的心田因為災難末世,已經柔軟了。基督徒啊,要起來呀!

 

我在2003年SARS期間在香港,有呼吸道的感染。那個時候連吸一口氣都怕會感染。所以你在街頭髮單張傳福音,別人都逃走了。後來我寫了這兩張單張,試試看,鼓勵印刷分發,在石雲涇、在海灘、在一些比較空曠的地方。人家願不願意接?真的,都願意,不是那麼可怕啊,仍然可以印刷28萬份,免費的,分發。真是主的恩典!Covid(新冠)的時候,我鼓勵一些單位的弟兄姐妹,按你的恩賜才幹,設計了一些紙巾包,有祝福,基督徒的彼此的“常存盼望”、“彼此祝福”的口罩等等,都是由基督徒一個個設計的,也印刷了16萬份可以分發。

 

生命季刊昨天晚上也有報告了,在那一個時候,在武漢最困難的時候,家庭教會在武漢封城不封愛,很感動!無論得時不得時,都要傳揚福音。還有熱線電話、還有心理輔導。做醫護的一定要上班,很大壓力,所以生命季刊寄一些衛生(防護用品)消毒的口罩等等東西給他們,他們就穿起來。家庭教會的基督徒就在超市門口,一個禮拜總要出來超市買東西,所以就帶領廣傳福音,連公安都跑過來了,沒有攔阻,反而拿了口罩,他都需要。

 

我們在自由世界,在芝加哥這個地方,也有“耶穌愛芝城”。你說,“哇,美國那麼大,不是有很多華人聚集在唐人街;那麼大的地區,華人分散居住,很難傳福音的。”但我們繼續做,分區做,一區一區的,粵語區、國語區,幾個教會合辦。在一些華人的超市,有基督徒老闆的,我們要去,有福音的真理報在那裡分發,你總要思想怎麼傳福音。

 

這是我30多年前創立的“短宣”,現在我做義工了。就是鼓勵每一個城市的華人信徒傳,傳福音不是傳道人,宣教士的專利。平信徒,一般的弟兄姐妹你都可以練傳福音,在你的所在的地區,跟教會的弟兄姐妹一起。所以現在已經發展到12個城市了,九個短宣中心,三個短宣布道團。感謝讚美主!去,主動地,積極地。

 

第四,要使萬民做主的門徒。怎麼“使”啊?這就是策略。保羅說,用諸般的智慧,各樣的辦法。有教導、有勸誡,也可能有責備。總之,將人完完全全帶到上帝的面前。運用上帝給你的恩賜、才幹、技能,也可以爭取裝備的機會。

 

現在神學教育普及化。很多宣教的訓練、布道的訓練,也是普及化。在教會有好多主日學訓練班,我們都可以接受裝備的。On job training(在職培訓),一面好像耶穌帶着使徒們,分發七十個人出去,都是一面做一面回來檢討,提醒他們改進。

 

這個是我在去年設計的一個十個科目的網上的專門訓練“布道與宣教”。那麼多年在宣教訓練的地方,在神學院,我教的課程裡面,怎麼把不是那麼高深、,乃是落地的一些布道宣教必要的科目,跟信徒的領袖們分享。信徒們可以好好做領袖,教會的一些推動傳福音的人成為教牧同工、宣教士的助力。課程包括福音人生的塑造,布道學的真要,教會布道事工,布道宣講跟試講的實習,宣教學的真要,教會宣教事工。福音神學,不單單有系統神學、教會神學、聖經神學,還有專門是搞清楚這個福音神學,辨識異端跟新興宗教。民間宗教,我們所有念那個宣教系的都要學民間宗教。因為不單單華人有民間宗教,每一種不同的種族都有它本身的民間宗教。屬靈爭戰跟辨明事工。這些課程都是很落地的,我們有好多訓練,求主幫助我們。

 

第五,要去,使萬民做主的門徒。我明天都會跟各位提一提這個。聖經有用萬邦,有用萬民: All Nations, All Peoples. 聖經告訴我們,不一定要越洋過江,現在整個世界全球化,流散各地的。所以要用文化,不同的未得之民可能都在你的城市裡面。好多人很想去佛教國家,原來美國就有好多佛教徒;有些人很想去印度教的國家、佛教的國家,但是在美國也有不少。如果上帝沒有帶你去老遠的地方——辦簽證也困難,留在那個國家也困難。但是,在美國你可以向他們傳福音,美國也有本土的跨文化宣教工作。

 

大使命是整全的大使命。主要的字眼是disciples,discipleship。做門徒不單單信停止在“我信”“我相信”,但是生命沒長進。乃是照主的吩咐,好好教訓他們遵守。這個栽培工作,布道栽培,兩樣並重。然後,是一個整全的福音。本來是一個提摩太跟着保羅,受培訓之後,提摩太成為保羅,可以培訓其他的提摩太。門徒就是有傳承性的。所以做門徒不是有什麼好處才來教會的。我有些親戚朋友在其他州,他原來在國內的教會。有一些國內跑(run)出來的人很不容易。所以,來到教會了,他講明了說:“教會可不可以幫我辦身份啊?”“教會會不會幫助我這樣?證明那樣?”有一些教會幫你;有一些教會說:“我們都是傳福音的”。他就不客氣了,就跑到另外一個教會了。我們有不同的需要。教會的門打開,儘量幫助。來的人很多,不同的復複雜雜的動機,不一定單單為身份:有一些是為感情;有一些為打發時間;有一些是覺得好人——你們都是好人,我喜歡跟着你們去玩……好多不同的動機。

 

但是,你要知道信耶穌是做門徒——天天背十字架,付代價。所以你信的一段時間,你要明白,你要回應這一個使命。

 

第七,就是應許性的——“就常與你們同在”。(太28:20)“我很想主常常跟我同在”——你傳福音!你傳福音,上帝就跟你同在!賜你口才,賜你感動,賜你恩賜。你本來不知道講什麼,聖靈感動你的時候,你就發現自己竟然可以這樣講啊,自己都很驚訝。經歷了搶救靈魂的喜樂:一個迷失的羊回歸羊圈,天上的使者都一同歡喜快樂。主一定與傳福音的人同在。傳純正的福音,不是傳你自己那一套啊。

 

所以弟兄姐妹,這個天上地下一切權柄總歸的主,祂已經有所有的權柄,但是祂要差遣我們去,要我們經歷祂的同在。感謝讚美主!求主使用我們沒的。所以我們再一次反思:你在教會的角色、在布道事工上,是旁觀的、批評的、還是參與的?

 

滕張佳音 資深宣教學專家,生命季刊創刊董事,現任生命季刊香港董事會主席。

 


 

請點擊參加禱告👇:

為教會復興守望禱告(Zoom)

守望禱告時間: 

北京時間

周一至周五:

早上六點開始,晚上10點結束

每天禱告16個小時

周六:早上6-上午10

 

美國中部時間(夏令時)

主日至周四:

每天晚5點開始,次日清晨9點結束

周五:5點至9

 

 請轉發守望禱告Zoom鏈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閱讀本刊更多文章,請點擊

生命季刊主頁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誰能救“約死群”的孩子?
2022: 男孩與海的故事
2020: 以經解經(霍頓)
2020: 請問本版的加宗
2019: 高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