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根據錄音,整理了陳其鋼就此事受訪作出的解釋(未進行文字修飾):
“導演要求首先形象上要很可愛,這個我們大概提供了10個孩子。10個孩子裡我們去聽,每個孩子的演唱水平如何。有些孩子五音不全,我們就不能用。導演的要求也是這樣,形象要好,在形象好的基礎上再去選誰聲音最好,誰最能演唱。那麼相繼就有幾個孩子。這些孩子都在我們整個的音樂創作過程中間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第一個孩子大概是十歲,她是在我們整個前期鋪墊‘五星紅旗’這個歌起了最大作用的。所有前面的排練都是用的她的聲音。後來就是導演覺得她的圖像不是太合適,歲數也比較大了一點兒,偏少年。然後就很遺憾不能用。然後就是選小孩兒,我們要求標準是7歲左右的孩子。選了幾個,林妙可是其中的一個。然後還有楊沛宜,還有其他的孩子。
我們專門到中央廣播電台給她們錄音。錄了音以後覺得林妙可的聲音並不是十分合適,因為她在根本的音程控制啊,聲音的寬度、高度各個方面都不是非常合適。最後我們從聲音上決定用的是楊沛宜。這個原因我們想是這樣的。一個是國家利益。就是我們出鏡的孩子,在形象上,在內心感覺上,在表情上等各個方面都要是無可指摘的。那麼林妙可在這方面是相當不錯的。但是在聲音方面,楊沛宜是我們所有團隊都認為是無可指摘的,是最出色的。
這也可以說這是最後一分鐘的不得已的選擇。因為我們經歷了若干次審查,都是相當嚴格的。我們聽過一次林妙可的錄音,在現場放的,是在聯排的時候。然後有各方面的人,尤其是中央政治局的領導,在聽的時候,給我們提出了意見,說必須要改變。這是沒有辦法的。
我們有責任面對中國的聽眾,中國的觀眾做這樣一個解釋。其實我想所有的聽眾觀眾應該有這樣一個理解,就是一個國家利益,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國家的音樂文化的形象,尤其是國旗入場,這件事情是非常重大,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情。然後我們做了這樣一個選擇。無論是對於林妙可,還是對於楊沛宜來說,我想都是公平的。也就是說,有一個最完美的聲音,加上一個我們認為最完美的形象和表現。這樣結合在一起。但是對於林妙可來講,我們有兩個錄音,這兩個錄音之間可能差距不是十分大。所以林妙可最後聽到的聲音是楊沛宜的聲音,但是她本人不一定意識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