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好的生活(生命需要感動;世俗需要真誠) |
送交者: oneclean 2004年12月17日08:16:35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
什麼是最好的生活(生命需要感動;世俗需要真誠) 什麼是最好的生活 前不久,美國梭羅博物館在互聯網上搞了這麼一個測試,題目是:你認為亨利·梭羅的一生很糟糕嗎?共有467432人參加了測試,其結果是這樣的:92.3%的人點擊了“否”;5.6%的人點擊了“是”;2.1%的人點擊了“不清楚”。 這一結果非常出乎主辦者的預料。大家都知道,梭羅畢業於哈佛大學,他沒有像他的同學那樣,去經商發財或走向政界成為明星,而是選擇了瓦爾登湖。他在那兒搭起小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着原始而簡樸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沒有女人愛他,沒有出版商賞識他,生前在許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他寫作,靜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死去。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世界上竟有那麼多的人認為他的生活並不糟糕。難道這些點擊者的生活還不如當時的梭羅嗎?顯然不是,因為從點擊者選擇的國旗來看,他們大多來自於西歐及北美。這些地方的人,即使是所謂的窮人,也遠比當時的梭羅富裕。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他們羨慕起梭羅呢?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梭羅博物館在網上首先訪問了一位商人。商人答:我從小就喜歡印象派大師凡高的繪畫,我的願望就是做一位畫家,可是為了掙錢,我卻成了一位畫商,現在我天天都有一種走錯路的感覺。梭羅不一樣,他喜愛大自然,他就義無返顧地走向了大自然,他應該是幸福的。 接着他們又訪問了一位作家,作家說:我天生喜歡寫作,現在我做了作家,我非常滿意;梭羅也是這樣,我想他的生活不會太糟糕。 後來他們又訪問了其他一些人,比如銀行的經理、飯店的廚師以及牧師、學生和政府的職員。其中的一位是這樣給博物館留言的:別說梭羅的生活,就是凡高的生活,也比我現在的生活值得羨慕,因為他們沒有違背上帝的意旨,他們都活在自己該活的領域,都做着自己天性中該做的事,他們是自己真正的主宰,而我卻在為了過上某種更富裕的生活,在煩躁和不情願中日復一日的忙碌。 我不知道,美國梭羅博物館最終是否找到人們點擊“否”的真正原因。我唯一清楚的是,在點擊“否”的431439票中,有我的一票。因為我一直認為,一種生活,只要適合自己,只要有自己喜歡的內容,就是最好的生活。
黑格爾在《生命的哲學》裡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一個被執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場時,圍觀人群中有一個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 “看,他那金色的頭髮多幺漂亮迷人!”那個即將告別人世的青年聞聽此言,朝那老太太站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含着淚大聲說:“如果周圍多一些像您這樣的人,我也許不會有今天。” 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一個年輕人,他對生活已完全喪失了信心,準備割腕自殺。臨死前,他搜空所有的記憶想找一個能讓自己活下來的理由,但他所能記起的都是些傷心事。絕望之時,他腦海中突然閃現出一件事:小學時的一次寫生課上,他畫了一棵樹,綠色的枝幹,綠色的樹葉。老師從他身後走過,說了一句:“多幺有創意啊!”正是這一句模稜兩可的話讓他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假如一個人老是生活在別人的指責、輕視、鄙夷中,往往會自甘平庸,甚至心靈變態,仇視他人和社會。而一句飽含愛心的善意的激勵,則可能引導他走向人生正途。 一句讚美的話也許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只可惜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過於吝嗇,不肯輕易吐露自己的讚美之言,卻容易在不經意間傷害別人。第一個年輕人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或許就在於此吧。如果大家都像那位老太太一樣,多一份愛心,在別人沮喪失落之時,送一句鼓勵或讚美的話,讓他感到陽光的溫暖,讓他知道在茫茫人海中他不是孤獨的,一直有人在關注着他,與他同行,悲劇可能就會避免。 記得狄更斯曾這樣描述生命的意義,如果我能彌補一個破碎的心靈,我便不是徒然活着;如果我能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撫慰一處創傷,或是令一隻離巢的小鳥回到巢里,我便不是徒然活着的。減輕別人的痛苦,分擔他人的憂愁,讓他或是她感動,我們便不是徒然地活着,生命的內容就不會蒼白無色。正如汪國真詩中所提:獲得是一種滿足,給予是一種快樂。給予別人,感動別人也會感動自己。
侄兒小星前些日子頗有點悶悶不樂,原因是他在思想品德測試中,一道題回答錯了,因此受到老師的批評。那道題目是:“假若本地發洪水,你家裡一台高檔電腦與學校一台舊電視機都面臨被洪水淹沒的危險,你先搶什麼 ”全班同學都回答:“先搶出學校的舊電視機。”惟獨小星說要先找一條船,把自家的高檔電腦和學校的舊電視機都搶出來。老師批評他沒有大公無私的精神,並且告訴他:自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體和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我也認為老師的批評是對的。 我的觀念發生了改變是在自己做了一道外國的測試題之後。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某人駕車在一鄉村公路上駛過時,有三個人正在等公共汽車:一個是患了重病的老太太,一個是救過他命的醫生,一個是他心儀已久的漂亮女郎,而此人的車只能搭載一人。問:此人第一個應該搭載誰 從感情上說,我覺得應該先搭載醫生,醫生是救過自己命的人,知恩必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第二個自然是妙齡女郎,因為這個夜晚對於愛情確實是一個天賜的機會;如果有時間的話自然要返回來搭載那位老太太,因為她畢竟有病在身,何況年紀又那麼大。 但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我最終的選擇是:與醫生和妙齡女郎講清楚,請求他們的原諒,讓我先送有病的老太太 我能想到這一點,要感謝老師和上級多年的教育 。 答案卻出乎我的意料:把車鑰匙交給醫生,讓他送老太太去醫院,自己陪心愛的女郎一起等公共汽車。 我得承認這個答案比我所有的選擇都高明:既報了恩,又做了好事,還能有機會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真是一舉三得 這個答案自然是有私的,但比我最後設想的那個所謂“無私”的方案更有人情味,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應該怎樣認同思想的多樣性,尊重個人權利與人們實際道德水準的問題。多年來我們對公民進行道德教育的做法有點偏頗,好像什麼事一與“私”搭了邊,人的道德水準立即降了一個檔次,我們惟獨想不到公與私、崇高與世俗並不是那麼水火不容,許多時候它們恰恰可以完美融合在一起。正因為我們對公民要求超出了一般人在生活中可以達到的高度,其結果,原本高尚的道德成了一些人的集體撒謊,甚至是貪官的作秀。 與其固守虛偽的崇高,何不坦然面對真誠的世俗。要知道,不違反道德和法律的世俗也是社會前進的重要推動力啊!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3: | ZT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4-1 | |
2003: | 中國再不驚醒就晚了 | |
2002: | 南懷瑾:論語別裁:里仁第四:仁義值千金 | |
2002: | [一了]我們得罪上帝了 | |
2001: | 信任的真實和比喻 | |
2001: | 再見亦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