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想之二:靈魂與肉體孰重孰輕? |
送交者: 周峰 2002年03月16日01:19:34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
邊走邊想之二:靈魂與肉體孰重孰輕? *周峰*
有時候想起記憶之中的“榜樣人物”,總不免要這樣問自己:他們究竟是為了什麼? 寧可使自己的肉體受委屈,甚或是受傷害,而卻毅然地走自己既定的路,毅然去做該做的事情。如果說為了別人是高尚靈魂的特徵,那麼這樣的靈魂通常不會善待肉體,使之倍受勞苦,乃至於傷害。 耶酥可以選則把肉體掛在十字架上,而讓靈魂回歸天國。在靈魂達到終極時,肉體留給了泥土。 中國古代有許多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比如佛家追隨者的“面壁”和“涅磐”;比如習武之人的“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這些大多是為了靈魂而犧牲肉體。 有時我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們的文化里是不是流淌着輕視肉體的血液?是不是習慣性地忽視肉體的感受?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如果我們曾經得到過別人的幫助的時候,我們究竟應該感謝那個人的肉體還是靈魂?這咋看起來似乎是個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因此很少有人會這樣問一問自己。 我們有時評價一個人,說那人處處為別人着想,有求必應,是個好人。而問題是這種有求必應和處處為別人着想,究竟是靈魂使然還是肉體使然?可能有的人會不屑於這樣的分析,以為那理所當然是靈魂使然。我們不是經常這樣講一個人的心好的話語嗎?! 其實我覺得我們的確是有一種忽視肉體的傳統,特別是在中國的儒佛文化里。精神的高尚更多的時候遠比肉體的強健來得重要。“四題不勤,五穀不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還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等。究竟是什麼因素使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接收着這樣的訓辭?那是我們自願接受的嗎? 人有一種順從“成訓”的天性,有時是因為人缺乏前進的方向。在茫茫的自然之中,很多的時候人們並不清楚前進的方向。因此有的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們到哪裡去? 我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什麼才是我們的精神方向?
我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說的是一個家庭外出遊覽被大雪阻住了歸路。在生的希望日漸渺茫的時候,那個家庭中的男人在嚴寒的雪地里獨行百里終於得救的故事。 電視中有這樣一組畫面,當那人幾乎倒斃的時候,他眼前出現了妻子和孩子的笑容,她們鼓勵他前行。於是他便真的毅然而前行,然後是一家得救。還有一個故事就是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那個可憐的女孩子在聖誕夜的凜冽寒風裡,在燃着火柴取暖的時候,面前出現了豐美的食物,天堂一般的豪宅。她那已故的親人在裡面等她!就在這樣的狀態中,女孩子死去。另一個故事是魯迅先生的<<祝福>>之中的“祥林嫂”。在魯迅回魯鎮時見到了當時已淪落街頭的祥林嫂,她見了他問他是否真的有有鬼。是否真的有天堂和地獄。而就在這些問題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之後,祥林嫂也就旋即死去。 這樣的故事說明什麼?說明靈魂之於肉體的重要性。肉體雖是靈魂的載體,但只要是靈魂決定了的事情肉體也就不得不順從。 西方的哲學家黑格爾曾經強調過靈魂之於肉體的決定性。在西方的影片中類似的觀點彼彼皆是。有一部電影說的是人如果吃了一種藥水就可以永生,而其肉體並不是特別的重要。那肉體可以成土木,而不死的靈魂依然可以驅使它形同有生。在這部片子裡,有的人選擇了這樣的永生,而有的人卻選擇了靈魂和肉體一齊消失。在影片的終了有這樣一個場面:一大群人聚在一起,為其中一個選擇了靈魂和肉體一齊消失的人開追悼會。就在被追悼的這個人的朋友中有人了了捨棄肉體而靈魂永生的活着。因此當他們來開追悼會的時候表現的並不以為然。儘管其它的人很嚴肅,但他們卻有說有笑。 我覺得這部影片似乎反應了這樣一種思想,那就是追求靈魂的永生既使可能也不應該被推崇。因為一個脫離了肉體的靈魂並不是真正的生命。而似乎這樣的觀點在傳統的中國文化里就顯得很是“物以稀為貴”。特別是道家文化中那些所謂得道升天,死後封神;佛家文化那種修行升天,靈魂脫離肉體而永生的故事比比皆是。儘管後世王充在<<論衡>>里告訴人們靈魂並不能脫離肉體,即所謂的“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但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不能接受這樣的觀點。如果在加上我們所接受的“精神至上”的教育,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的文化歷來有忽視肉體而重視靈魂的問題。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