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約的各位主內肢體和朋友們好!小弟第一次在此與各位相遇,非常高興,日後多指教。復活節到,讓我們一同頌讚主恩!
受難(一)
(德國)卡爾 . 巴特
“耶穌的生活不是勝利,而是屈辱,不是成功,而是失敗,不是歡樂,而苦難。因為這些理由,它顯示人對於上帝的叛逆,以及勢必隨之而來的上普對於人的憤怒;但它同時卻顯示上帝之仁慈,在這種仁慈中,上帝會把人的事當作他自己的事,因此把他的屈辱、失敗及苦難,也當作自己的屈辱、失敗及苦難,這樣,這些再不必是人的事了。”
在加爾文的教義問答書中,我們可以在哪一句中讀到奇怪的結論,他說聖經中完全沒有述及耶穌出生後到“受難”的事,因此在受難以前他的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與“我們救贖的實質”無關。恕我直言無諱地說,加爾文在這裡錯了。誰可以說,耶穌除受難以外的生活,是實質地與我們的救贖無關呢?那麼,它的意義是什麼呢?是一種多餘的記載嗎?我覺得在耶穌全部生活中,都包含有以“受難”二字為標題的事情。在加爾文的學生中,我們獲得兩位比這位大師看得更清楚的例子,因為在加爾文的學生歐理輝(Olevianus)及烏新納(Ursinus)所編的海德堡教義問答書中第37問題問:“‘受難’一語是什麼意思呢?”答案是:“意思是指他在世時(尤其是末了的時候),他的身體與靈魂,會為全人類擔當了上帝的憤怒。”加爾文的見解,當然可能援引保羅書信及新約聖經的其他書信,使人覺得那些作者們大致上甚少提及耶穌一生全時間;根據使徒行傳的記載,使徒們也似乎令人驚奇地甚少注意到此事。因為他們似乎只注意這唯一的事,即:他被猶太人所出賣,解給異邦人,被釘十字架,而後從死里復活。但如果早期教會曾如此集中注意於被釘十字架而復活的那一位,這不應視為排他性的,而應視為概括性的。事實上耶穌之死及復活,是耶穌全部生活的一個縮影,而我應同時在這個縮影中,看見它的擴展時的情形。耶穌的全部生活在“受難”的總標題之下。
這是一件極端驚人的事實,因為它所說的完全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耶穌基督,上帝唯一的兒子,由聖靈感孕,為童貞女馬利亞所生,真的上帝之子,也真的是人之子——這對於他的全部生活的顯示與“他會受難”的總標題有什麼關聯呢?在我們意想中的,是與此完全相反的事情,是光榮、勝利、成功、及福樂。現在關於這些事情,我們一字也聽不到,而根據他的全部生活的,就只是他曾經受難的斷言。這真的就是最後的話嗎?我們不能忽視那全部生活是如何結束的:他第三天從死里復活。耶穌的生活並不是完全沒有將來的快慰和將來的勝利的徵兆。這裡多次談到光榮,我們不能置之不顧,這裡常常描寫婚宴的快樂,我們也不能置之不顧。雖然我們多次聽聞耶穌的哭泣,從未見他笑過,的確使人驚異,但我們仍然要說,透過他不斷經歷的苦難,在環繞着他的自然界中,在孩童中,尤其是在他的存在和在他的使命中有一種快樂的閃光。我們曾聽見他對上帝對智者則隱之,對孩童則顯之的事實覺得很有趣。而在耶穌所行的奇蹟中,有勝利和歡樂。醫治和援助是在這裡進入人們的生活中。誰在其中工作,似乎已隱約可見。在登山變像的故事中,據說那些門徒們看見耶穌的潔白比世上所能有的任何白的東西更白,那個另外的東西,這個生命的線路果——我們也可以說它的開始和根源——已由預見而成顯然可見。本格爾(Bengel)談到復活前的福音時,稱我們可以說,所有這些關於耶穌的故事,都有復活的氣息(spirantresurrectionem),他無疑是對的。此外,我們實際上不能再說什麼了。這裡有開始時及結束時的氣息,一種在其中活動的,勝利的上帝的氣息。
在復活來到的時刻,思想讚美主上帝的救贖是基督教徒自覺地做的事情。從現代看,基督教對上帝之救贖的理論已經高度成熟。尤其是新教在本世紀中有不少重要的理論突破,卡爾•巴特(1886—1968)是一個關鍵性的影響最大的神學家。他的辯證神學非常傑出地反映着基督教的思想深度。
這篇《受難》是他的名作《教義學綱要》中的一節,此書的中譯本1963年由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出版。篇幅較短,但非常深刻精到,我分三次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