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9.08.10
鹽光
世上沒有一個嬰兒會在沒有人照料的情況下,自己成長起來。通常做父母的,都有養育孩子的經歷。嬰兒一出生就要定時給他們餵奶,幫他們洗澡,時常觀察他們的反應等等。在這樣細心的照料下,孩子們開始翻身,學走路,學說話,漸漸可以吃乾糧,玩耍,學習,獨立做事……父母才逐漸開始放手,讓其獨立。
教會裡通常稱初信主的基督徒為屬靈“嬰兒”。即他們得救受洗之後,不但需要被餵養,還需要特別的呵護和關心。然而,在很多教會,都會存在這樣一種現象:當不信的人來教會時,一開始,大家往往很熱情:打招呼、陪他們聊天、有時還會打電話關心他們等等。一段時間後,這些人被弟兄姐妹的愛心感動,決定持續來教會聽福音,聽講道;之後有一天,他們願意接受耶穌為自己的救主,受洗,成為神家裡的一分子。
可是接下來,這些剛剛出生的屬靈嬰兒很快就被冷落、忽略了——最初關心他們的弟兄姐妹們紛紛“移情別戀”,把注意力轉向了其他慕道的朋友,如此反差,常常讓這些嬰兒一下子無法適應,信心逐漸低落下來。
筆者信主20多年,想以個人的經歷,對如何牧養、“培伴”屬靈嬰兒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培”伴之陪伴:作別人生命中的“老媽媽”
一個家庭如果有哥哥姐姐的話,父母一定會讓哥哥姐姐學着帶弟弟妹妹,比如幫助穿衣服、照顧、分享食物、陪他們一起玩。初信的“嬰兒”同樣需要如此的照顧與陪伴。但是,教會常見的現象是聚餐或者聚會之後,弟兄姐妹喜歡扎堆,有些“老”基督徒只願意跟熟悉的弟兄姐妹在一起,又說又笑,冷落初信者。而初信者通常對人、對環境還有些陌生,比較被動,因此會倍覺孤獨,以至於長時間都難融入教會。
我自己的經歷便是個例子。最初我喜歡去教會,是因着弟兄姐妹的關愛和付出,後來搬家,換了一個教會,但是原來關心我的姐妹一直給我打電話,不久後我就決定受洗了。
很多人對教會有好感,遇到這樣的人,只要他們肯來教會聚會,無論是當司機、請吃飯、上門探訪等,我們都願意付出。可是,一旦這些被自己關心過的人信了主、受洗之後,我們常常就覺得萬事大吉了——我們會拋下他們,立即去關心新來的、還沒有認識神的人。就像熊瞎子掰苞米,掰一個丟一個。
因此,教會每年都有很多人信主受洗,但是,我們也眼睜睜看着他們一個個離開教會。有一次,我關心過的一個姐妹給我發信息,要我為她在家庭中的掙扎禱告。那天我哭了,我發現自己實在沒有愛,從來沒有了解和關心過這位剛剛信主的姐妹的需要。我問自己:“這麼多年你都在忙些什麼?你明白神的心意嗎?主喜悅你所做的嗎?”
我回憶起自己屬靈成長的經歷。記得信主之後,雖然當時所在的教會沒有初信成長班,卻有一個年近70歲的老媽媽,常常對我問長問短。她鼓勵我讀聖經,知道我一定讀不懂,就買了一本《每日讀經》的靈修書籍送我;她又送我吳勇長老寫的傳記;並常囑咐我要把孩子帶到神的面前,“膝”下要下功夫,堅持每天為孩子禱告。
每主日見到我,她就關心我是否有禱告、讀經,每次我都是支支吾吾,覺得很有壓力,有時甚至怕見到她。有時她也會把我叫到她家,和我一起禱告;有時也會買一些屬靈書籍借給我讀……那個老媽媽對我實在很用心,我相信那時她每天都在為我禱告。
感謝神的恩典和憐憫,感動那個老媽媽帶領我走過了“嬰兒期”。如果不是當年她如此耐心、細心的陪伴、照顧,今天的我會怎樣呢?難以想象。因此,我也盼望自己能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老媽媽”。
二、“培”伴之餵養:食物不宜太硬,要易於消化
對屬靈嬰兒,不僅要普通的陪伴——花時間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培”伴——栽培和伴隨。
栽培有兩個方面:言傳和身教。我們先來看話語的餵養。
嬰兒需要吃奶,因為奶適宜吸收和消化。同理,初信“嬰兒”也要“餵奶”。教會可以為初信“嬰兒”設立適合他們的查經班或主日學。考慮到他們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對聖經的講解要淺顯易懂,不宜以極其深奧的解經方式,灌輸大堆神學知識。否則,食物無法咬得動,嚼得爛,並進入到胃腸消化;反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無法健康成長,甚至有時會長成頭大身子小的“畸形兒”。
考慮到是照料屬靈“嬰兒”,所以對牧者或教會同工有不一般的要求。
首先,對一般學校老師來說,備好課,照本宣科就可以,然後就走人。學生有問題可以來找老師,而老師不會主動去找學生。然而,聖經老師要儘可能了解學生的背景、年齡以及吸收的能力。否則在教導神的話語時,就無法“對症下藥”,弟兄姐妹會不知道如何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去。
其次,做教導的,不可高高在上,只單單地講授,讓人聽到的是一堆知識或者大道理,對老師的認識只有學問的一面,卻看不到他們實際生活中的另一面。做教導的也要有愛人、牧養人的負擔,當然,這並非是指在課堂上進行一對一的關心,可以考慮在課堂外給予初信者更多的關懷。
常聽到有人引用這段聖經:“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林前》3:6-7)。這經文講的沒錯,一個人信主之後的成長,的確是神的工作。但是不可斷章取義誤解這段經文。神同樣強調對初信嬰兒給予細心的照料是必要的。
哪有一棵樹苗不需要精心培育,就能茁壯成長?哪有一個嬰兒不需要父母精心呵護,自己就能發育得很好?種子撒了,施肥澆灌了,發芽了,之後豈非還需要細心照看?幼芽很脆弱,容易被蟲子吃掉,被風吹斷,被水淹掉……聖經上也說,撒但像吼叫的獅子,到處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參《彼前》5:8)
耶穌在世上為我們留下了作教師很好的榜樣。在祂3年多的傳道中,祂常常將各樣通俗易懂的比喻,講解給跟隨祂的人,並解釋給他們聽。祂通過人們常見的鹽和光,吩咐門徒在世上作鹽作光;祂用一個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告訴人們怎樣才叫“愛人如己”;祂用小孩子比喻什麼叫謙卑;祂用撒種子的比喻,講解聽道的不同反應;祂講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告訴世人天父的愛;祂舉法利賽人和稅吏禱告的例子,讓門徒明白神喜悅人怎樣地禱告……
三、“培”伴之身教:生活當有見證
對於一個屬靈嬰兒,來自帶領者的“培伴”不單要言傳,也要身教。正如父母不但要定時餵養孩子、教導他們,更需要給他們作榜樣。嬰兒既脆弱又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傷害。如果一個嬰孩從小未被呵護、關照,或常常活在父母整日吵架的環境中,他們長大後心裡也很容易不健全。
再者,嬰兒的成長,常常靠的是“模仿”。初信基督徒很容易被一些言行舉止隨便的老基督徒絆倒,因為他們的信心稚嫩,對神的認識也有限,有時經不起試探,無法做到只定睛仰望神而不去看人。
多年前,我曾聽唐佑之牧師講到老基督徒對初信基督徒的影響問題。他說有一次他被邀請到一個教會講道,結束之後,有一個弟兄找他問了一個問題。那個弟兄剛剛信主不久,心裡非常火熱,希望參加教會的各項聚會,包括禱告會。
他去問一個“老”基督徒是否應該來參加教會的禱告會。“老”基督徒很認真地回答說:“基督徒當然要參加教會的禱告會了!”所以,禱告會的那天,那個初信的弟兄滿腔熱忱地按時來教會,卻發現只有牧師一個人,其他基督徒都沒有來。更讓他失望的是,勸他來的弟兄竟然也沒有來。
如果我們把福音傳給了別人,以至於這個人信了主,但在很多聚會中看不到我們的蹤影,在服事上也看不到我們的參與,這個初信基督徒對我們所講的,怎會不困惑呢?我們所講的神真的有那麼好嗎?如果真有那麼好,為何從我們身上,他們看不到所信的神呢?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上,為何與不信的人沒有分別呢?
在教會中,常聽到很多人說一句話:“不要看人,要眼睛盯着耶穌”。這句話對一個成熟的基督徒來說,沒有問題;但是,對於一個初信基督徒來說,他們怎麼可能不看人,不以“大人”為他們的榜樣呢?神的愛若不常常是借着弟兄姐妹表現出來,人怎麼感覺得到呢?
聖經說,“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約一》4:20)耶穌也說,“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里。”(《太》18:5-6)
所以,對初信嬰兒說“你們不要看我,眼目要盯着神”這樣的話,還是謹慎一些為好。或許神正要借着你這“老”基督徒的屬靈榜樣、生命見證,包括生命里真實的掙扎與得勝,來幫助這些“嬰孩”們逐漸成長,認識神,經歷神。
親愛的弟兄姐妹,你屬靈嬰兒期的“培”伴者是誰?你願意成為別人嬰兒期的“培”伴者嗎?
作者現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