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戈登·費依(Gordon D. Fee) 譯/顏添祥
優良的解經秘訣,在於向經文詢問正確問題的能力,以便抓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而優秀的解經問題則可歸納成兩種基本類型:內容問題(說的是什麼)以及文脈問題(為什麼這樣說)。
文脈問題有兩種:歷史的和文學的。歷史的文脈又分兩種:一般歷史背景資料(譬如哥林多城的地理、人文、宗教、經濟)和特殊場合資料(如為什麼寫該書)。文學文脈是有關為什麼一件特定的事物,會在這個特定的論題或敘事中如此說。
內容問題基本上有四種:經文批判(確定作者實際的用語),字典資料(字詞的意思),文法資料(字與字間的關係),以及歷史文化背景(字詞、觀念和作者、讀者的文化歷史背景關係)。
因此,優良的解經是將所有的資料化為可讀性高之作品呈現的快樂組合,或是作者原意的精心整合。這種呈現並不以找着原意或獨特性為足,而是要清楚知道作者原本的用心。下表列出的是完成一份解經報告的完整過程,而本章的其餘部分就是要引導你通過每一個步驟。
解經報告步驟表
步驟1:總覽歷史脈絡
步驟2:確定經文段落
步驟3:經文考證
步驟4:自行翻譯
步驟5:分析句型結構和關係
步驟6:文法分析
步驟7:字義分析
步驟8:研究歷史文化背景
從步驟9-11,按經文的文體種類而定:
書信類
步驟9(E):決定書信的文體特性
步驟10(E):查考特殊歷史脈絡
步驟11(E):確定文學文脈
福音書
步驟9(G):確定單元或論述的文體特性
步驟10(G):分析福音書合參的單元
步驟11(G):考慮耶穌傳道事工中的生活背景
使徒行傳
步驟10(A):歷史問題探討
步驟11(A):確定文學文脈
啟示錄
步驟9(R):了解啟示錄的文體特性
步驟10(R):確定歷史脈絡
步驟11(R):確定文學文脈
從步驟12-15,完成解經:
步驟12:考慮更廣的聖經神學文脈
步驟13:收集輔助資料文獻並廣泛閱讀
步驟14:作成完整的譯文(可選擇)
步驟15:撰寫解經報告
一、一般類型的解經初步
在決定經文所屬的文體類型之後,解經過程的起步,就是具備從何處着手的概念,通常應由一般整體資料和特定段落(或單元)兩方面同時着手。要做好這一點,需要幾個起頭的步驟。
步驟1:總覽歷史脈絡
在研究句子、段落或任何其他資料等項目之前,我們經常需要好好綜覽整個資料:作者是誰?收信者是誰?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收信者住在哪裡?他們當時的環境如何?是什麼樣的歷史情勢導致作者撰寫該著作?作者的目的如何?整體的主題或探討的事物是什麼?論題或敘事有無容易辨別的大綱?等等。
這些問題的研究工作最好自己動手去做。通常在聖經書卷研究的課程中,已有別人做好的完整資料。但是解“難題經文”時你常要徹底了解經文,因此參考一系列的綜覽和一些批判性的概論是很重要的。
1.1. 一口氣讀完全部資料
這個步驟是無法替代的,不要開始就試着解析第一章第一節,解經的第一步常常是讀完全部資料,在分析任何部分的經文之前,你必須先具備通盤的初步概念,而要具備此一概念就得全部讀一遍。
第一次讀完後,再次回來讀第二遍,嘗試寫下以下的重點(記得寫下經文):
a. 有關收信者的一切資料,他們是猶太人或希利尼人?或是兩者兼有?他們和作者有什麼關係?有沒有任何他們社會經濟的暗示?
b. 作者的目的,作者是否明白地提到他的目的?或是暗示什麼目的?
c. 經文特別強調或關心的地方,什麼話語或觀念反覆提出?什麼特殊的字詞一再出現?若有什麼事物可以告訴你有關的情況或目的?
d. 整卷書的明顯大綱(往後的研究將會提到)。
當你覺得對全部資料都已有某種程度的熟悉後,請接着進行下一個步驟。
1.2. 比對輔助文獻與研究結果
現在參考第四章所提的資料,看看是否有些見解你遺漏了,若是你的研究結果和新約綜覽、概論之類的書有重大的不同,你必須再次查閱資料,並和他們的書對照,看看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步驟2:確定經文段落
試着確定你所要解析的這段經文實在是完整的一段。即使你只是要解析一個簡單的句子,該句也必須視作它所屬的段落或單元的一部分。你可以對照NA或UBS如何分段(有時它們的分段也不盡相同),也可參考兩三本現代的譯本(呂振中譯本、新譯本、現代譯本,或RSV、NIV、NASB),看看這些版本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但你要自己暫時試着決定基本的段落,這樣的決定,是整體解經過程的一部分。
步驟3:經文考證(參II.1[2])
首先要考慮的是關於古代版本的經文說明,作者使用的是哪些字詞?其次序如何?找尋手抄本原來形式的科學叫經文批判學,這是一種相當具有技術性和複雜性的研究。但是從事注釋經文的學生,一定得在有關方面花點功夫,學會1)能隨心所欲地討論經文(如專題和注釋),2)同時也能略略嘗到自己判定經文的樂趣。
為了從事經文批判,你需要熟習兩本工具書:NA和UBS,這兩本書的註腳均有經文的相關資料。我們在第二章第一節會對這些工具書有完整的使用說明,也會對經文選擇的標準加以討論。
第二章所強調的需在這裡重複提出:並不是所有的經文判斷都具有解經的意義,但是你需熟悉這些技巧,以便分辨何者具有批判的價值,何者沒有;同時也能評估別人為你所做的經文批判。在解經步驟本身,只有實際會影響該段意思的經文判決才需要提出來討論。
步驟4:自行翻譯
在讀完整段希臘文經文後,試着着手翻譯,翻譯可學習使用Kubo,Rienecker或Zerwick-Grosvenor的書(參IV.4[3])。讀幾遍希臘文經文,直到熟悉經文的“內容”,而不需要依靠文法書或字典時,寫出你的翻譯,若需要參考輔助的工具書也可以。但切記,這並非完成的翻譯,此步驟主要的目的是要你熟悉經文的內容,在這同時也要開始找出特別需要字義研究的字詞。例如:有具神學意味的字詞嗎?有在這段經文中重複使用的字詞嗎?有作者的著作很少使用卻在這段經文中出現的字詞嗎?
註:當到了解經的最後步驟(步驟14),即完成解經報告之前,再次回到這個步驟來完成最後的譯文,以回應你解經的結論。即使你不想再作最後的翻譯,此次翻譯也是很好的練習。
步驟5:分析句型結構與關係(參II.2[4])
儘早對你所解析之經文的論題(或敘事)有一良好的流程觀念,並能認出其間的基本結構和句法的關係,是件極其重要的事。但是要做好這些工作,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法,你只有寫出整段經文的結構形式。這麼做有三項優點:第一,強迫自己作出臨時的文法決定,特別是有關句子間的關係;第二,這能使你看出整段經文的結構,確認它的形式(如哪裡是起、承、轉、合、平行和交叉);第三,它能提供經文論題的暫時大綱。
5.1. 繪製流程圖(參II.2.1[5])
寫出經文的最佳方法是用句子的流程圖,然後以旁註來註解、追蹤經文主題的流程。雖然這樣的工作總是見仁見智的,但我在第二章所提供的方法可以提供有效的指引。
5.2. 繪製句型圖(參II.2.2[6])
有些句子的文法很複雜,因此需將所組成的各部分加以圖解。很多人寧可將經文的所有句子做成圖形,而不願學習新的系統,比如寫出句子的流程圖。句型圖的優點是:強迫我們用文法來確認經文中的每一個字。缺點則是:句型圖僅是一次一句,可能失去對整段經文的洞察力,或無法認出該論題的各種結構形式。
當你完成這個起頭的五個步驟時,你會發現兩件事:
a.你對經文的內容及其文脈已有清楚的概念。
b.你已挑出一些有問題的地方,並將進一步查驗。
現在,你準備更進一層地分析經文,下列三個步驟分別解決三個內容的問題(經文問題已在步驟3處理了)。這三個步驟在第二章有詳細的細解。如果你已經學過該章的步驟大綱,即可依序完成你的解經報告。如果還沒有,那麼你就得花點時間好好學習每個過程,看看如何應用在你的經文上。一旦學好了這些基礎的過程,第二章便成了參考手冊或檢查用的表格了。
步驟6:文法分析(參II.3[7])
為你自己的目的讀經時,你可以對經文的任何事情文法的決定;不過,再說一次,當你討論時,只有那些對解經之決定非常重要的項目,或是可能改變經文意思的討論,才要寫在解經報告中。諸如:有文法上的疑點嗎?如果文法結構不同,句子、子句和短語會有不同的讀法嗎?經文中是否真有使經文的某些部分的解釋更含糊而不明確的地方?如果有,哪一種選擇比較可能?有沒有哪一點是文法上的例外(不是我們所預料到的)?若有,你可能對這例外提供什麼樣的解釋?
步驟7:字義分析(參II.4[8])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讓你的報告成為一本迷你字義研究集。你在討論任何字的意思時,要和第二章的指南一致。在解經報告中討論字詞時,要基於下面兩個準則:
a. 解釋不明顯的字。
b. 集中在主要的字詞。
步驟8:研究歷史文化背景(參II.5[9])
這個步驟包括下列的有關各項:
a. 經文中提到的人、事、物的意義。
b. 作者和讀者的文化、社會環境。
c. 作者或講者及讀者或聽者的風俗習慣。
d. 作者和讀者的思想世界。
在你的解經報告中,如前所述,你要決定什麼事物必須再研究,而基本上是:
a. 什麼事是讀者不清楚的。
b. 什麼事造成經文意思的真正不同。
二、不同類型的特殊考慮
現在我們要準備面對歷史文脈(特殊的)和文學文脈的問題。不過,對於不同類型的解經過程,應有不同的考慮。因此下列的步驟將配合分類來討論,到步驟12再回到同一條路線。請常對照本章開頭的解經報告步驟表,將會有所助益。
(E)書信解析
步驟9(E):決定書信的文體特性
9.1. 不同特性
雖然新約從羅馬書到啟示錄共21卷書信,但是這些書信在性質上還是有某種程度上的差別。某些全是為了特別的目的,應付非常特殊的狀況(如腓利門書、哥林多前書、猶大書、加拉太書等),而其他的書信則用途較廣。注意到這些書信程度上的不同是很重要的,有一些比較像私人的信函,有一些則像是公開信,也就是真正的書信;這些觀念將會影響你對步驟10的想法。
9.2. 段落形態
注意古代書信中的不同文體,以及確定你所要解析之經文屬於書信中的哪一部分,都是很重要的。例如:該段是感恩詩或禱告詞?是問安的部分?或是本文?如果是屬於該段經文的主要形式,那麼該形式對內容的影響有多少?
步驟10(E):查考特殊歷史脈絡
由於新約的書信都是“應時的”文件(即這些書信都是因作者或讀者的“特殊”狀況而寫),因此重新回溯當時的狀況便顯得非常重要了。要做好這個步驟,需嘗試做到下列幾點:
10.1.(E)詳讀經文
當你詳讀經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經文中的細節,儘可能想象自己好像置身於早期基督徒團體中,第一次聽到這書信的宣讀。
10.2.(E)收信人
繪製一張表格,寫下“收信者”及其有關的“情況”,哪些是書信中明顯提出的?哪些是暗示的事?是否有收信人需要改過的行為?或缺乏什麼認識?他們需要安慰、勸誡或糾正?若是牽涉到某些特殊問題,該問題是來自外界或內部?作者如何知道這些情形?信中有沒有什麼暗示?
10.3.(E)鑰字
繪製另一張表格,列出指明該段主題的“鑰”字和“重複出現”的詞句。整段經文中哪些字經常出現?查考經文匯編,看看這些字在這段經文中有沒有不尋常的用法?作者所用的字彙是否對問題的性質有任何見解?
10.4.(E)簡略描述
暫時試着將以上所有資料個簡略的描述和說明,將讀者的問題或情況做一個合理的表達。
在最後撰寫解經報告時,這個步驟通常要深入考慮。切記,當你完成步驟11後一定再回來檢驗步驟10,因為在這步驟分析的結果必然影響你對歷史情況的分析。
步驟11(E):確定文學文脈
此一步驟就是要多研究上下幾段經文,其實你要探討的只是一段或一段中的一小部分經文,也需要一段段去追蹤整個大段的主題是什麼。
對於你要研究的經文,現在到了絕對需要面對的解經問題了:這段經文或是這個勸誡的“要點”是什麼?這句經文的“重點”是什麼?基於作者前面所說的,“為什麼”現在他要在這裡這樣說?這也是為什麼要仔細追蹤這些句子和段落的正確論題的原因(雖然整個論題的細節不需要寫在報告上)。就解經論點而言,完成步驟6-8還不夠,我們還要提出強有力的解釋,使它和作者往下的討論主題相吻合。
要做好這一點,須嘗試下列兩件事:
11.1.(E) 邏輯與內容
簡潔而確實地寫出經文的“邏輯”和“內容”。
在這裡提到了“什麼”?它向什麼人說這話?這裡提到什麼問題?什麼是絕對的問題焦點?你的敘述包含了這段經文所提到的一切人、事、物嗎?每個項目都給予適當的分量嗎?
11.2.(E) 內容與主題
再用另一句或兩句話說明經文的內容“如何”促成經文的論題。
在這個論題的要點上,為什麼你認為他說得對?這段經文和剛才所提到的那段話有什麼關係?這段經文又如何預備下一段經文所要說的?
別人無法強逼你要求自己做這個練習,但無論你前面幾個步驟做得多好,除非你也做好這個步驟,否則就不算做好解經的工作。這也是大部分解經書所犯的錯誤,它們往往將內容本身的問題處理得很好,但也經常不能協助讀者了解聖經作者在上下經文中話語的關鍵點。
在進行步驟12之前,最好再回到步驟10和11作通盤的考量。你對答案的了解足以回應你所描述的歷史背景嗎?現在需要修正嗎?你能提一個使人信服的例子,讓人充分了解聖經作者在寫信時的狀況,以及他對狀況的回應嗎?解經好壞的關鍵就在這裡。
(G)福音書解析
在解析福音書結構問題之前,事先要對福音書的性質加以說明。關於福音書的材料以及其間的關係,必然也要做一些銜接性的假設。
1、福音書的性質
書信基本上是一個向度的歷史脈絡和文學文脈,也就是作者正在表達他自己的論點(或勸誡),即使他也緣用傳統的資料,但那也是直接向收信者述說的,因此它是:
保羅(主後54年)→哥林多(主後54年)
但相對地,福音書的作者就有兩個或三個向度的歷史脈絡,這必然也影響其文學的文脈。也就是說,目前已有固定形式的福音書,是經過一番傳承而形成的。第一個層次是耶穌的口述,這些口述有效地被教會保存而成為傳統(第二個層次)〔例如:比較林前11:23“我將我所領受的傳給你們。”(寫於主後54年)和路22:17-20(約寫於主後75年?)〕。第三個層次是福音書作者自己的作品,經過他們的選材、排列和改編(雖然在口傳時期就已開始從事這些工作)。因此:
這樣,“耶穌”就被引介到提阿非羅面前和他面對面,但這“引介”是透過早期教會的記憶和路加的描述。
由於有四本福音書這個事實,且至少前面三本福音書具某種程度的交叉記錄之關係,使得解經的過程更加複雜。
基於上述兩項事實:即福音書具有兩至三個向度和四本福音書的存在,因此在研究的工作上,我們對福音書的材料和福音書本身需預先有一些假設。筆者確信,下列的假設在各種不同的解經步驟上是必須的。同時我們也得先說明,這是多數新約學者的共識。要從事福音書的研究,若不對這些事物有所假設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研究者沒有明確說明,但事實上他還是在他的假設中從事研究。假如你不同意下列的假設,你就要說明自己的假設,且按部就班執行。
2、一些研究工作的假設
a. 我們假設,在傳承的時期這些由敘事和論述所組成的個別資料單元,絕大部分是彼此獨立傳講的;這樣的假設應該是合理的。總之,我們可以假定,許多論述都以原始的形式被個別地保存下來,而在傳承的過程中失去原來的歷史脈絡(比較保羅所使用的論述,在林前7:10和9:14)。因此以下的研究假設就顯得合理:目前的福音書各個單元,絕大部分是出自福音書作者的編排。可以用一個實例來驗證:馬太在馬太福音10:5-42中將這些論述收集起來,用來教導有關國度的事工;這些材料同樣也在路加福音中被發現,但路加將他們分散在各個不同的組合中,其次序為:路加福音9:2-5,10:3,12:11-12,6:40,12:2-9,12:51-53,14:25-27,17:33,10:16。
b. 雖然沒有任何一本福音書是按照另一本福音書寫成的,但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至少符類福音不是各自獨立完成的著作(照亞歷山大革利免的看法,約翰福音是唯一的例外)。雖然有三四種解釋福音書彼此類似的方法,這些解決的方法也爭相取得人們的接受,然而下列的方法才是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也是本書所假設的:a)馬可福音是最早完成的,b)馬太和路加分別參考馬可福音而寫成他們的福音書,c)馬太、路加增加了大量遺傳下來的材料,其中一些是共同的材料(即大家所熟悉的Q版本,但可能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資料來源,而是綜合性的資料來源)。
c. 福音書作者選材、調整和改編的材料,不僅是記錄和保存耶穌的生活與教訓,同時也以他們個人特殊的關注和看法將耶穌介紹、傳遞給讀者。
3、解經的任務
既定了福音書的性質和以上三個研究工作的假設,現在要進一步假定解經工作的首要,是根據福音書的文脈去了解經文,其了解的方針有二:第一,福音書的作者是記錄耶穌的生活和教訓,所以解經的部分任務是試着去明白福音書作者對當時所說的話和所發生的事知道了些什麼。第二,因作者是以選材、調整、改編的方式,我們也要試着去明白目前這福音書的文脈所要表達的意思。
在解經的工作上,若碰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觀念而需加以選擇時,就得專注在故事單元或論述內容本身,試着去了解耶穌當時的原始情境。接下來你會發現,這是解經任務重要的一部分,若是我們不再回到福音書經文本身的內容去,那麼這一切的解經就僅是完成一半而已,因為這是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脈絡。
有了這些初步的概念,我們現在可以實際進行解經的步驟了。
步驟9(G):確定單元或論述的文體特性
這一段特別需要參考第四章的書目,這些書對本段所要討論的內容提供相當有分量的介紹。
9.1.(G) 辨明文體的一般類型
你的單元或句子,是敘事或是論述?或是兩者兼而有之——一個宣告性的故事?這些類型各有其不同形式的功能。
9.2.(G) 辨明文體的特殊形式
假如你的經文是論述,那是哪一種論述?是比喻嗎?是寓言嗎?或是啟示性論述?還是智慧論述?是先知性預言?是律法資料的片段?有沒有詩歌的成分?是交錯法嗎?或是引用誇張的手法?反諷法?或是隱喻?或似非而是的弔詭語法?這種形式的分析,對你確定讀者身份有多少幫助?它在理解方面扮演多大的角色?例如:馬太福音24:28這句隱喻性的論述(“屍首在哪裡,鷹也必聚在那裡”),這句論述並沒有諷喻的意思,整句論述只有單純的一點:屍首和鷹是試着指出神國度之完成的事實。解經學的問題是:有關完成指的是什麼?是突發的?不可避免的?或是可見的?
步驟10(G):分析福音書合參的單元(參II.6[10])
由於每位福音書作者都從傳統的資料中選材、調整、改編後應用到他們到作品中,因此對解經者來說,不論是解釋哪一卷福音書,他都必須查看其他福音書中相同或平行的單元。要做好這一點,就必須學習使用福音書合參,如II.6大綱所列。
這樣的分析包括三個問題(註:“三重傳統”意指該故事單元同時出現在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中,“雙重傳統”即指同時出現在馬太-路加的,“單一傳統”則指僅出現在一本福音書中,無論是馬太或路加)。
10.1.(G)選材
這個問題只簡單地與故事單元的事實有關。該單元是否也出現在其他福音書中?是否關係了福音書作者已知的特別興趣?
10.2.(G)調整
這問題與目前的文學文脈有關。這裡和10.3(G)一樣,特別需要來參考第二章。這些步驟很重要,這樣就好像透過三稜鏡來分析福音書作者對耶穌及其教訓的看法。
調整的問題是:為什麼這個論述(或單元)要放在“這裡”?同一單元在其他福音書的文脈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類似或是不同“類型”的文脈(如末世性的,或對門徒訓練的教導)?你研究的這段經文的文脈和其他福音書的文脈比較,是否告訴你有關福音書作者的特殊興趣?
這裡必須特別注意,福音書作者也有可能照傳統的文脈來處理該單元(比如:馬可福音和其他福音書作者有多少沒有重新調整之處!);同時也有可能作者目前的安排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用意。有關這點,要練習適當地注意到馬可和約翰福音。他們有很多地方多是照他們的原始資料來源的次序直接運用,因此他們對經文的調整往往沒有什麼特別意思。另一方面,因為大量的資料(大部分的論述)在雙重傳統中是不照次序的,因此我們可以假設馬可和約翰也是如此(比如:次序是他們自己決定的)。
這問題是關乎將作者自己在福音書中對各故事單元的改編情況,從它手頭上所持有之傳統資料分別開來的技術。我們再次要參考第二章(Ⅱ.6.3和6.6)。
作者是否增加或刪減了某些東西?他改變了什麼文詞?這些只關繫到文體嗎?或是更實際嗎?這些改變表明了作者的興趣要點嗎?他獨特的強調點是什麼?這段經文的改編牽涉到一連串的改變嗎?也就是牽涉到這段文更廣的文脈,甚至是整本福音書嗎?
當你完成這一部分的解經,你會覺得自己正和和福音書作者在他的文學文脈和歷史脈絡這兩個問題點上搏鬥,也就是:他為什麼將這單元正巧放在這裡,且又加上這些特別的強調?不過,另一個因素也要考慮——耶穌自己的歷史脈絡。
步驟11(G):考慮耶穌傳道事工中的生活背景
這裡要特別注意耶穌的教訓,因為很多是來自傳統的口傳資料,這些口傳資料在移轉到目前福音書作者文脈的傳承中已喪失了原來的歷史脈絡。因此,在分析這些論述時,要以耶穌自己傳道事工中可能的生活環境背景來解經。
從聽眾的背景來研究分析是最好的方法,可以顯示出其所說內容的性質,原先最有可能是對門徒說的?或是對群眾說的?或是對法利賽人說的?這樣的論述是否最有可能是在衝突的情況下說出?或是在門徒訓練的時候?
很多時候當然我們無法決定,而需要單單接受目前福音書的文脈,但有些時候,例如在馬太或路加將某些材料加入馬可的架構中,或是有些地方馬太和路加各用不同的資料加進兩個不同的環境背景,這時,我們雖然通常可以分別出這些資料,並在內容的基礎上為該論述提供一個可靠的原本生活背景。但要注意下列幾點:
1. 這是解經工作中最具推理的部分,所以我們寧失之於過分小心,切勿粗心大意。
2. 找出耶穌當時生活背景的意義,並不是解經的最主要目的,因此我們寧願以“目前”經文的文脈來決定經文的含義。但耶穌的生活環境背景,必須是整體描述的一部分。
(A)使徒行傳解析
解析使徒行傳對學生和牧者來說,可能都是有困難的,因為我們喜歡將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帶到本書來,而這些問題基本上有兩種:歷史的問題(早期教會生活中,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神學和釋經學的問題(這些事情有什麼意義?)。一個好的解經者必須結合歷史性和神學性的問題,而不是被釋經的問題所預設了。
解釋使徒行傳特別重要的是要回到步驟1,好好領會路加寫作的目的。在進深研究之前,仔細複習是必要的,且可稍加配合步驟9(E)和9(G)。下面兩個步驟包括剛剛提到的歷史性和神學性問題。
步驟10(A):歷史問題探討
事實上,這個步驟和解析書信的步驟11.1(E)很類似。這裡關心的問題是:“什麼”事物被提及,因此也包括了步驟6-8的一些內容問題。因此,你需試着準確寫出路加在該敘事中所要告訴我們的。誰是故事的主角?他們現在正在做什麼?有哪些人、地或其他名字、觀念是你必須查閱聖經字典的?
步驟11(A):確定文學文脈
現在我們來到了解解析使徒行傳的重要關鍵所在。這個敘事或講道的重點是什麼?和剛剛所提到的敘事如何關聯?在路加所提的整個敘事中,它如何產生功用?為什麼他將這敘事放在這裡(選材的問題)?在和使徒行傳其他地方比較時,你要解析的這段經文的敘事或講道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能提供你什麼線索,找出路加在此處的重點?
在進入步驟12-15之前,解析使徒行傳必須注意下面兩點:
在講道的部分,整體來說可以被解釋得非常類似書信,但必須注意,它們目前形式所表現出來的是路加的筆法和用詞(非常像路加重寫馬可福音)。因此,以希臘歷史學家的文體來說,路加是跟隨了Thucydides的筆法,將所說的基要重點報告出來,只是他將講道寫成目前的這種形式。這裡特別要注意文脈的問題——這講道為何會放在這裡?——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在解釋使徒行傳時要非常小心“過與不及”,我們不可以猜測作者沒有說出來的部分(如:路加如何“不”說這事或那事),也不可假設他所描述的就是事情經過的每一個細節絕對準確的描述。希臘歷史學家有這樣的本質:將實際發生的事件描繪得栩栩如生,卻不必像警察那樣將案件發生經過的每一個細節詳述得一清二楚。他們所寫的是歷史,也是故事。
(R)啟示錄解析
啟示錄常是一本隱藏的書,部分原因是由於它的啟示文學模式的固有困難,另一部分原因是一些不懂啟示的人,作了許多臆測和冒險的應用。
由於我們一般都缺乏對啟示文學形式的認識,因此當你自己作啟示錄的研究時,至少要參考兩三本注釋書,這對你將有所助益。或許你必須擁有下列三本書:
George R. Beasley-Murray, The Book of RevelationNew Century Bible(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8)
Isbon T Beckwith, The Apocalypse of St John(Mcamillan Co., 1919; repr. Baker Book House, 1967). [DMS 15.83]
Robert H. Mounce, The Book of Revelation,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1977).
步驟9(R):了解啟示錄的文體特性
在解釋啟示錄任何單獨的異象(或書信)之前,必須先對這本書文學形式的特性有完善的了解。啟示錄這本書確有其獨特性,因它細緻地揉合了三種不同的文學形式:啟示、預言和書信。有關這方面,可參閱Beasley-Murray,12-29頁的論述。
對解經者來說,啟示的“意象”通常是最困難的項目,所以在這裡需作一些特別的說明以供適當的指引和提醒。
9.1.(R)確定意象的來源與背景
要做好這一點可以參考 Beckwith或 Beasley-Murray的著作。這意象和舊約有關嗎?別處也用這類啟示意象嗎?這是古代的神話嗎?是當代的文化嗎?這意象是否為一標準的啟示性意象?或是一種“流動的”意象(如啟示錄第五章中“獅子—羔羊”或十二章與十七章中的“兩個婦人”)。
9.2.(R)確定意象的目前用法
目前約翰所使用的意象,和原來的意象是否絲毫不差?還是完全不同?它是否被“打破”而重新蛻變成為另一個新的意象?約翰用這意象的目的是什麼?能不能找到內在的線索?約翰自己有否解釋這意象?如果有,務必緊抓這一點,從這一點開始去了解其他的。這意象指示一般的事物,或是意指一些特殊的事物或事件?
9.3.(R)以整體看異象
要很謹懼地把異象看作“一整塊布”,而不是硬將寓意的硬框框住每個細節。在這一點上,異象就像比喻。整個異像嘗試述說某件事,而其細節可能有:a)戲劇的效果(如6:12-14),或b)為整體圖畫增色,使讀者不致誤解所關涉的各個要點。因此,日頭變黑像毛布、星辰墜落像未熟的果子等細節,可能不是“意指”任何事,而僅是加深地震的印象。然而,在9:7-11的蝗蟲戴上金冠冕、臉像男人的臉、頭髮像女人的長髮,這些細節幫助我們畫出整個的圖畫,如此一來原讀者就不會認錯——這原來就是指羅馬帝國邊界的野蠻部落。
步驟10(R):確定歷史脈絡
認定啟示錄具有書信的預言的成份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任何單一的異象(或書信),便需經常注意兩個焦點,一是教會所受的逼迫,另一則是上帝對逼迫者的審判。書信及異象所描述的,是屬於作者和讀者教會受逼迫的歷史。而即將臨到神之忿怒的異象,是典型的預言形式,這將一直持續在歷史與末世的緊張狀態之間(暫時的審判之後豎立了末世的審判的背景)。
關於歷史情勢的問題以及本書的目的,請讀 Beckwith的書,197-216頁。
步驟11(R):確定文學文脈
確定任何異象的文脈,首先要自己擬出對整體來說足以參考的架構。啟示錄的大部分,都很容易寫出主要段落的大綱(譬如3章、4-5章、6-7章、8-11章、12-14章、15-16章、17-18章、19-22章)。一個主要的解經問題是:我們必須分析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聯,使它們形成一個整體。這點可參考 Beasley Murray,29-32頁和 Mounce,45-49頁。
接下來是有關書信和異象的文脈,或是屬於它們本身之一部分的文脈問題,我們可以用解析書信〔步驟11(E)〕的方法加以精確解析。
三、一般類型的共同步驟
步驟12:考慮更廣的聖經神學文脈
當你開始將研究所得組合在一起,且特別開始集中在經文的重點或信息時,你的重點或信息要配合整本聖經或整個神學的前後關係。
這段經文在以下的次序範圍中,如何教導或傳達教義性的功能——在該經文的大段中、在這卷書中、在這一類著作中、在新約或舊約中,以及在整本聖經中?這經文和其他導致同類論題的經文比較下有何發現?哪些是相似或不相似?在其他地方有什麼暗示?其他的經文原則可否幫助我們更加了解這段經文?為什麼?如何幫助?走過整個文學或歷史的軌跡,這段經文是否影響到其他經文的意思或價值?如果這段文不存在,聖經的信息是否會失去什麼?或是會欠缺某種完整性?
同樣地,從神學來看,該經文在構成基督教(教義)的整個啟示的神學中,應該擺在哪個適當的位置?這段經文關繫到什麼教義?它實際上提到了什麼問題、關懷、祝福或信心等等?經文中如何提及這些?經文如何清楚處理這些事情?當要解決其他經文時,這是一段會明顯引起某些教義難題的經文嗎?如果會,試着用幫助你的讀者的態度來處理這個情況。
這段經文的什麼內容提供了教義問題的答案?或支持解決其他經文的難題?該文所提供的最大和最小限度如何?你如何肯定、了解這段經文具有你所假定的神學意義?你的研究結果和以研究這段經文出名的學者和神學家的結果是否相同?
步驟13:收集輔助文獻並廣泛閱讀
13.1. 研究有關該段經文的各家說法
縱使你已參考了注釋、文法和許多種類的書籍和文章,完成了前面所提的各個步驟,現在還要藉助一些足以應用在解經上的輔助文獻,從事更有系統的研究和探討。要使解經成為你的作品,而不只是機械式摘錄別人的看法。在這個步驟中較為重要的,是善加發揮你的智慧思想,儘可能豐富你自己的結論。另一方面,當你在評估別人的解經時,自己若沒有作更多的解析,那就可以確定你是永遠無法超過他們的成就了。
不過,現在是向各類學者討教他對該段文有什麼看法的適當時候(參考第四章為你搜集的書目)。當你讀的時候,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哪些點是他們做到卻是你所忽略的?哪些點他們講得比你好?什麼地方他們加重了份量?你能指出他們有問題或錯誤的地方嗎?當你看到別的注釋書有不正確的地方,若是較小的不同點就在腳註中指出,若是較有意義的就寫在報告的本文中。
13.2. 比較與修正
其他學者的結論有助於你改變你的各方面的分析嗎?他們是否用更尖銳的態度來攻擊經文或懷疑經文?是否因此導致一個令人滿意的結論?他們以更好的方式來組成他們的解經嗎?他們所給的看法是否暗示引發了你甚至從來都沒想過的看見?若是如此,不要猶疑,修正你的結論或接下去要做的步驟過程,使它更加可靠。但是,你也不必認為別人的東西都得全部放到你的解經中。不恰當的要放棄,不在你解經範圍的也要限制。是你作決定,不是他們。
註:學生並沒有義務奴隸式地複製別人的解釋,反而有責任精確評論所讀的。不過,在一個人能說“我不同意”之前,一定要能說“我了解其中的內容”。這是明顯的道理,在你攤開你的評論之前,你必須能夠以作者能夠接受的話語敘述他(她)的意見。接下來你可朝下列六個方向繼續進行:
a.舉出作者誤報的地方。
b.舉出作者提報含糊的地方。
c.舉出作者前後矛盾的地方。
d.舉出作者處理不完全的地方。
e.舉出作者錯誤的假設或過程而產生誤解的地方。
f.舉出作者對眼前這個討論所作有價值貢獻的地方。
13.3. 將所發現的應用在報告中
切勿將輔助資料中的看見整段地放在解經報告中,亦勿將這個步驟當作結果而放在報告中單獨成段。你的發現要產生新的見解或更正,或是兼有兩者。竭力去確定你對某一觀念的改變或增加,不致和你報告的其他地方產生矛盾。你要考慮各個改變的牽連性。例如:由於你基於輔助文獻中某事物的評估而調整了經文的分析,將會如何影響到經文的翻譯、字義資料和解經的其他部分?要把目標擺在整體的一貫和均稱上。這會大大影響到讀者對你結論的鑑賞能力。
13.4. 知道何時引用
學生的報告有個共同的難題,就是有過分引用的強烈傾向。大部分的引用要限於下列四項情況:
a. 當作者的重要句子不得不引用否則會導致誤傳時。
b. 當對某種選擇必須清楚且呈現說服力時。通常這種引用都放在一段或一節的開始,作為段與段的分界點。
c. 當要有效加強讀者的印象時。例如:引用一些你所接受之名人論點的權威話語時,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果效。如果這些話和一般人所期望的剛好相反,這樣的引用有時會產生特別的果效。
d. 當作者對某些事物說得比你好、比你清楚,或是他的話很容易記憶時。
13.5. 善於應用註解
學習善用註解,將給予資料來源適當的證據。例如在每頁下方做隨文注(也可在每章後面,或在整篇文章後面)和參考書目。當然,很明顯地,許多人常從引證或參考資料中找到他們對某一問題的資料來源。註解可以使你的文章具有較高的可讀性,表明你的文章具備充足的資料,茲舉例如下:
a. 使用註解列出其他參考資料。如此可幫助你的讀者知道,你也注意到其他有共同或類似看法的人。這也可幫助你的讀者,進一步自己獨立作更深入的研究。
b. 使用註解比較不同的意見。有時將不同的意見放在解經的本文並不適當,但若是放在註解中,往往更方便解釋。
c. 使用註解來解決技術性的困難,有的資料很重要,但不是報告的範圍或直接的論點,這時可以使用注釋。
d. 使用註解將原來的討論延伸到外圍的主題或有關的論題上。
e. 使用註解列出起初引證來源的表格或參考圖。
f. 使用註解註明需要參考的另一段本文。
步驟14:做成完整的譯文(可選擇)
完成研究後便要準備撰寫全部的草稿,將最後的翻譯緊接在本文的後面。使用註解(腳註)解釋那些令你的讀者驚奇或顯然不明白的字詞。不過,你沒有義務解釋每一個字,有些現代的聖經版本也只做選擇性的說明。應用註腳告訴你的讀者,哪些是你認為值得的字、詞和其他可能的翻譯是什麼。所有你發現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難以選擇的地方,都要特別說明。
步驟15:撰寫解經報告
撰寫解經報告事實上有很多可用的格式,下列這指南只是顯示出一個報告的基本邏輯——可供你作某種程度的依循。
(E)書信類
15.1.(E)問題
如果你研究的段落是“難解經文”,或是眾所周知有各種不同看法的經文,那麼這些難題或不同看法的地方,要在前面一、二段就提出來,並要簡短,但要完整,好讓讀者對該論題有清楚的概念。
15.2.(E)文脈
此外,還要寫出歷史脈絡和文學文脈。
a. 首先寫歷史脈絡——但不要花太多時間,若有可能就對事情作一般性的介紹。歷史的情勢要照需要來描述,但不可占報告的整個篇幅。
b. 然後追蹤經文的論題——簡明陳列出全盤的論題,然後個別說明報告的步驟。
15.3.(E)綜覽
接着綜覽整段經文。該段經文的重點是什麼?經文本身有無自己的邏輯供主題參考?〔(你會發現,基本上是重寫步驟11.(E)〕
15.4.(E)討論
最後寫下論題本身的一些細節,好好決定步驟3及5-8中,什麼地方要放在報告的本文,什麼地方放在註腳作參考之用。
15.5.(E)結論
盡所能地將所論述的結合在一起。
(G)福音書
寫福音書的報告,通常要看所處理的故事單元和論述的種類而定。
15.1.(G)起筆
起筆通常是先列出爭論的問題,有時摘要一些學者的看法。
15.2.(G)文脈
論及單元或論述本身時,通常儘可能先決定目前這段經文的文脈,看看這段經文是福音書作者特別的負擔,或是根據傳統而寫的(也就是必須注意該經文的概念出現在其他福音書的什麼地方?它又是如何表現的?)。
15.3.(G)耶穌時代的生活背景
接下來的步驟,要從文學的角度來研究對耶穌時代生活背景的各類理論和派別。這點通常包括:
a. 討論正反兩面的真實性。
b. 內容的各種材料(經文版本與字詞等)包括特別的歷史文化背景。
c. 討論材料可能的“原始”形式,特別是論述。
但切勿無限制地將時間花在a、b兩項上。例如:在大部分的解經報告中,如果某些材料已被處理過,就可假定它的真實性,但要加上適當的註腳,使人知道有不同看法的學者,以及為什麼有不同的看法。
15.4.(G)意義
最後,必須討論此單元在該文目前形式和文脈中的意義,也要討論福音書作者對這單元的應用意義。畢竟,這才是正典的標準,也是它所要宣揚的“意義”啊!
四、應用
在某些神學院的解經課程中,也要求包括講章或講章大綱的撰寫。這對學生而言是有些困難,但也有其價值。將第一世紀的經文搬到二十世紀來,一方面不忘解經,另一方面也不能將經文加以再處理(好像以前就是這樣講的)。講道的任務是要抓住解經的一個或幾個重點,使這些重點活現在二十世紀的會眾面前。這需要活潑的想象力和殫精竭慮的苦思,以及純熟的解經技能。由於講道是藝術也是一個事件,因此和單純解經一樣,沒有一定的“規則”。不過,這裡還是要提一些建議。
1. 新約解經式講道的定義是:這是一項引領二十世紀的人們與的話語面對面的任務,這些話語則是當初向第一世紀的人所宣講的。解經的任務,是要發現神的道對第一世紀教會的意義,而講道者的任務則是要使現今正在領受神話語的這些人做最佳的了解。因此,好的講章可以從以下兩點中的任何一點着手:1)從聖經經文着手,然後以之為準則而論及目前有關的人與事(這樣做要有高超的技巧,除非你了解聽眾的靈命到了一定地步,否則會把人帶到死胡同);或2)照着聽眾的需要,而這些需要也正是經文所論到的(這是比較安全的方法)。
2. 在寫講章之前,要坐下來努力完成下列三件事,作為撰寫講章的指引:
a. 文中哪個或哪些“主要重點”是你要宣講的(注意:切勿勉強論及所有解的重點,只要選取那些對這篇講章有幫助的要點即可)。
b. 目前這篇講章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以上所看到的重點可以有怎樣的應用。
c. 人們對該講章所能達到的效果會有怎樣的回應。
3. 現在必須馬上列出大綱。你要好好寫出大綱,並時時考慮修正。當你寫作時,要儘量照以上所提的三個指引。
4. 如果你的課程要求你寫大綱或摘要,就照以上所提的去做,並加上足夠的內容。如此一來,你的教授不僅可以看到你的大綱,也可以“感受”到你信息的迫切感。
作者簡介
戈登·唐納德·費依(Gordon Donald Fee,1934- )美籍加拿大基督教神學家、牧師。目前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市的攝政學院擔任新約研究的榮譽退休教授。
[1] 本文為《新約解經手冊》第一章。戈登·費依:《新約解經手冊》,顏添祥譯(新北市: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1.5)。承蒙授權轉載,特此致謝!——編者注
[2] 原書第二章第一部分。——編者注
[3] 原書第四章第四部分。——編者注
[4] 原書第二章第二部分。——編者注
[5] 原書第二章第二部分第一節。——編者注
[6] 原書第二章第二部分第二節。——編者注
[7] 原書第二章第三部分。——編者注
[8] 原書第二章第四部分。——編者注
[9] 原書第二章第五部分。——編者注
[10] 原書第二章第六部分。——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