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教會 “網路化”與“政治化” 文 | 王峙軍 生命季刊通訊第95期 音頻為作者本人朗讀: 英國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我們所處的世代,可能只能用這段名言每一句的後半部分來描寫: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失望的冬天…… 在這樣的環境中,基督的教會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容我們把狄更斯名言每一句的前半部分稍作修改,來描述基督的教會應該有的樣子:教會是好消息的傳遞者,是屬天智慧的彰顯者,是剛強活潑之信心的見證,是照亮黑暗世界的燈台,教會在春天播撒希望…… 但遺憾的是,教會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她雖然不像“後半部分”那麼糟,但絕對沒有“前半部分”那麼好。教會把自己夾在“前”與“後”之間,其作為社會之靈性與道德方向引導者的形象,變得越來越模糊。不但如此,2020年的教會,還面臨着兩種危險——教會被網路化和被政治撕裂的危險。這實在需要謹防,需要警醒。 首先,要警惕教會“網絡化”。 進入2020年之後,新冠肺炎疫情泛濫。而且,這種導致世界性瘟疫的病毒,看上去不像是那種出現少時就會消失的東西,而更像是一種要留下來與人類長期相伴的“末世病毒”(主耶穌曾預言這世代的末了“多處必有饑荒、瘟疫”,路21:11)。的確,半年多來疫情此起彼伏,正在從肉體與心靈兩個方面,摧毀着人類。截止目前,全世界感染人數累計已超過2千5百萬,死亡人數累計超過85萬。疫情正在重挫與重塑着整個世界。 在這種狀況下,本來就十分軟弱的教會,在疫情的巨大挑戰面前,其生存狀況就更困難了。疫情改變着社會政治經濟的結構,改變着人們的關係與生活方式,也在改變教會的聚會形式與信徒的信仰生活。 僅就主日聚會而言,自今年年初,絕大多數教會就陸續停止了實體聚會,大多靠網路,靠Zoom,來維持主日聚會、禱告會和主日學。 但通過網絡,通過Zoom進行主日聚會,只是權宜之計,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暫時聚會形式。 現在的問題是:教會可以一直掛在網上嗎?主日聚會可以一直靠Zoom嗎? 答案是:不可以。 為什麼?因為這會使教會落入一種危險——“教會網路化”的危險。 什麼是“教會網路化”的危險? 教會的團契性質開始淡化,肢體之間停止了具體、真實的屬靈交通。人心開始渙散(因為沒有了平時去教會參加主日敬拜的“緊張”),網路聚會把人們追求舒適安逸的性情培育得更加濃厚了。 崇拜缺少了莊嚴的儀式感,讚美沒有了口唱心和,禱告缺少了彼此的呼應。帶領敬拜的同工,省略了嚴格地選詩和認真的練習。在網上搜一兩首應景詩歌即可,全然不管它是低吟淺唱,還是以心靈和誠實在讚美神。 大多數信徒沒有了事奉。而實體聚會中每一個肢體的委身事奉,原本是教會建造和個人屬靈操練的重要內容。 連牧者的講道,也成了看不到信徒反應的自說自話。在這樣的“聽道”中,有人在微信聊天,有人同時干點其他“雜活兒”。 主餐的神聖氛圍喪失了,洗禮也無法進行,金錢的奉獻成了轉賬而不再是團契性敬拜的一部分…… 如此一來,教會將成為被網路的虛擬性質所格式化的一種存在。 因此,教會須儘快恢復實體聚會!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教會不應該全盤拒絕網絡。教會當然要使用新科技、新媒體的各種形式來傳揚真理,這是必須的,教會不能把網絡這個陣地白白地丟棄,因為網絡中若再沒有真理內容,那麼沉溺在網絡中失喪的靈魂,就更看不到希望了。但是,對網絡的充分利用,並不意味着教會要成為“網路化的教會”。 在疫情之初,我們曾對不得不停止實體聚會的弟兄姊妹說,可以暫時通過網絡,通過Zoom進行主日聚會,但在條件許可時,要儘快恢復實體聚會。 現在,當社會上的許多場所都已經陸續開放的時候,教會卻仍然不敢對信徒開放,雖然口頭上的理由是為了安全或守規矩,但實際上卻是因為教會太軟弱了。這個時候,教會領袖應該做出具體的計劃與安排,帶領弟兄姊妹儘快回到實體聚會中。總之,教會要謹防落入“網路化”的危險! 順便說,教會恢復實體聚會,並非是不顧防疫常識與合理的行為規範(信心與常識並不衝突)。保持社交距離,佩戴口罩,聚會前後對場地進行清潔和消毒,都是必要的。人數上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輪流參加,實體與網路同時進行(以便照顧到老人和身體軟弱的人)。 其次,要謹防教會“政治化”。 教會可能面臨的另一個危險,就是被“政治化”。 2020年不但是大疫之年,也是美國的大選之年。教會在受到疫情衝擊的同時,也會受到大選政治的衝擊。疫情可能導致教會的“網路化”,而選舉政治則可能導致教會的“政治化”。 教會用信仰精神影響社會政治,不是“政治化”;基督徒關心政治,甚至有呼召的基督徒積極參與政治,不是“政治化”;教會或基督徒個人,對社會政治,對某政黨的執政理念,以聖經為標準做出判斷,然後做出支持或不支持某一候選人的決定,這些都不是“政治化”。 教會的“政治化”是指,基督徒的思想言行被社會政治觀念所影響,教會中甚至開始使用政治術語“左派”和“右派”來劃分;教會開始跟着所謂“政治正確”的潮流走,美其名曰維護“社會公義”,卻沒有以聖經為標準,譴責那些違背聖經教導的以及擾亂社會治安的暴力行為。無論是因政治觀念的不同而分裂,還是成為“政治正確”的傳聲筒,對基督的教會來說,都是十分可悲的事情。須知,教會的“政治化”,是教會世俗化最典型的特徵之一。 教會對世界政治的判斷,基督徒對社會政治的關心與參與,和世俗政治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世俗政治以人為標準,以達至政治目的為標準,而教會和基督徒則是以聖經為標準來判斷政治的“優”與“劣”,世界中的“善”和“惡”,並且要按照聖經的教導,絕不“稱惡為善、稱善為惡”。正如麥克阿瑟牧師所說:“教會不應該被政治化,教會應該為公義而投票同時也要傳揚福音。這是聖經立場的問題,這是神的話語的原則問題。我們愛上帝,我們願意尊崇祂的名並且持守祂的公義,這是教會在社會中的責任。” 教會或基督徒個人,其社會政治觀念,永遠都要降伏在聖經的標準之下,而不是超越於聖經標準之上。降伏在聖經的標準之下,基督徒在做政治判斷時,就是一致的,教會就是合一的。離開聖經標準,教會就有了“左派”和“右派”。但聖經的教導卻是:“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30:21) 王峙軍 牧師,生命季刊主編。 敬請閱讀新號文章: 基督徒當用什麼價值觀面對美國大選(含音頻) 麥克阿瑟牧師致00後年輕人:打開你的聖經!(含語音) 葛福臨回應民主黨大會:你是誰竟敢將上帝逐出?(中英文) 90後第二代:我們需要勇氣(中英雙語/音頻) 貝魯特大爆炸:黎巴嫩如何從基督教主導國變成這樣?(含音頻) 著名美國神學家:上帝給人類的四種約制(含音頻) 著名美國神學家:稱惡為善,稱善為惡的世界(含音頻) 生命季刊新號 請掃描關注“生命季刊3”,請轉發給您的親友 ↓↓↓ 點擊"閱讀原文"瀏覽本刊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