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
送交者: 生命季刊 2022年03月30日06:19:46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
讓我們彼此相愛(上) 約翰福音信息(72)
文 | 任雲生 生命季刊專稿
音頻為韓凱弟兄朗讀: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
很長時間以來一直在想,要是全世界的人民不分種族膚色,都能夠和睦相處相互友愛該有多好。雖然冰冷的現實真的與此相反,但心中仍然盼望並為此呼籲:疫情過後,盼望人都能因着基督之愛,而彼此相愛!
一、為什麼要彼此相愛?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
為什麼要彼此相愛?最簡單的答案是,耶穌基督這樣吩咐。不過,主耶穌自己給出了更好的理由:“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 主耶穌這話是對門徒說的,因此彼此相愛是耶穌門徒的清晰標誌。
“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26)所謂“基督徒,” 就是“像基督的人。”
最近,微信圈中有一篇文章,《古羅馬帝國中後期的瘟疫與基督教的興起》1。文中提到,歷史上“西羅馬帝國時期曾先後發生過四次大規模的瘟疫。”基督徒有關“義人必因信得生” 以及 “復活、永生” 的教義,帶給在死亡線上痛苦掙扎的人們盼望和安慰。更重要的是, “瘟疫期間,基督徒們以殉道的精神,遊走於異教人群之間,奮不顧身地行醫布道,照顧病弱,安葬死者,並為之禱告。…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把仁愛和善良的價值觀迅速地植入普遍缺乏社會服務的帝國社區內。”
“基督徒在大瘟疫期間的所作所為使人們對基督教徒的流言中傷完全變得不足為信,皈依的人數迅速增長。”1
根據該文的記述,在羅馬帝國的歷次瘟疫中,基督徒為照顧病人而不顧自己安危,許多基督徒在照顧病人中染上瘟疫,卻滿懷喜樂平安地離世。基督徒的獻身精神,彰顯耶穌基督十字架犧牲的愛,不僅使許多不信的人歸向基督,而且使早期的基督徒群體在普遍的羅馬帝國的逼迫中自身變得更加堅強。這是基督信仰在羅馬帝國中後期興起的主要原因。
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4-16)
二、如何才能彼此相愛?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
如何才能彼此相愛?主耶穌對門徒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彼此相愛。”
主耶穌是怎樣愛門徒的呢?
主耶穌與門徒同吃住(約1:38-39);主耶穌花三年半時間教導門徒,如天國八福等(太5:3-10);主耶穌親愛祂的門徒,視門徒為自己的母親兄弟,“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太12:48)主耶穌將要離開時安慰門徒,“你們心裡不要憂愁。”(約14:1)主耶穌為門徒禱告,“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約17:11)
在最後的晚餐時,十字架的苦杯就在眼前,主耶穌卻平靜又滿懷愛意地為門徒洗腳。“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約13:1-5)
而此時門徒在做什麼呢?他們在爭論誰為大。“門徒起了爭論,他們中間哪一個可算為大。”(路22:24)
而耶穌清楚地知道,猶大很快要出賣祂,彼得要三次否認祂,其他門徒要四散逃命。
“那時,耶穌對他們說,‘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彼得說,‘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夜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太26:31-34)
“看哪,時候將到,且是已經到了,你們要分散,各歸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獨自一人。”(約16:32)
對於這樣一群愚頑的、遲鈍的、不爭氣的、提不起來的門徒,你還會繼續愛他們嗎?如果你知道你最親密的朋友將要出賣你、不認你、四散逃命離棄你,你還會愛他們、甚至做只有下等奴隸才做的事---為他們洗腳嗎?但主耶穌不僅為彼得洗腳、為十個門徒洗腳,祂也為叛徒猶大洗了腳。
主耶穌在危險的時刻保護門徒,“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約18:8)
最後,主耶穌為門徒捨命,“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15:12-13)
主耶穌復活後,對驚慌懼怕的門徒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願你們平安!”(約20:19)
對曾經三次否認祂的彼得,又三次堅立他,“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約21:15-17)
主耶穌恢復彼得的使徒身份和領袖地位,給予彼得完全的信任和重要託付,堅立彼得的信心。
這就是主耶穌對門徒自始至終、矢志不渝的愛!然後,祂吩咐門徒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從此,那群膽小如鼠的門徒一反常態,奮不顧身地四處傳福音,最後一個個為主殉道。
彼此相愛,是指常為他人着想,在自己不方便的時候還願意幫助別人,為着他人的益處願意做力所能及一切可能的事情,並且隨時願意寬容、饒恕、赦免別人的過犯;而且有迫切的負擔向人分享主耶穌恩惠的福音。
上帝的使者一代又一代前赴後繼來到中國,給這塊古老的土地帶來主耶穌的福音。2
戴德生(Hudson Taylor)一家五代人在中國事奉,成立中國內地會,激勵許許多多宣教士前往中國。劍橋七傑(Cambridge Seven)即是受內地會的感召,放棄他們的金色前程到中國宣教。
威廉波頓(William Borden)將自己的財產捐贈中國內地會,當他前往中國向穆斯林傳道的途中,在埃及停留學習阿拉伯文時不幸感染腦脊膜炎去世。他在父親送他的聖經扉頁上寫下“No Reserve (毫無保留)、No Retreat (永不退後)、No Regrets (無怨無悔)”的字樣。
穆拉蒂(Lottie Moon)在中國山東服事長達四十年。在山東饑荒時,她將自己的口糧送給饑荒中的災民,長期的營養不良奪去她的生命,去世時體重不到50磅。
李德爾(Eric Liddell ),出身於天津的宣教士家庭,1924年巴黎奧運會400米短跑金牌獲得者,翌年前往中國華北宣教,1945年在二戰結束前夕病逝於山東濰坊的日本集中營。他的事跡被拍攝成電影《烈火戰車》。
艾偉德(Gladys Aylward),又名“小婦人”(The Small Woman),1930年只身前往中國,在山西陽城開辦福音客棧,為貧困旅行者提供食宿,並向他們講解聖經故事和基督福音。抗日戰爭期間,於1940年帶領94名孤兒,經過幾十天的長途跋涉終於安全轉移到西安。她的故事由英格麗褒曼主演被拍攝成電影《六福客棧》。
富能仁(James Fraser),1909年到達中國雲南,他翻越崇山峻岭向傈僳族傳福音,創造傈僳族文字,翻譯聖經,事奉傈僳族三十年,1938年因腦瘧疾病逝,時年五十二歲。
柏格理(Samuel Pollard),1887年23歲時來華宣教,40歲時進入苗鄉石門坎服侍。他為苗族發明文字,翻譯聖經,創辦學校和醫院,建造體育場開展足球運動,石門坎還有自己的郵電局等。1927年石門坎有第一個苗族醫學博士吳性純。1915年石門坎有傷寒病流行,伯格理陪護隔離的傷寒病人不幸感染,但他將有限的藥物讓給苗族村民和學校的孩子,自己終於不治病逝,時年五十一歲。順便一提,正如北京大學光華研究院研究員陳浩武教授所言,今天貴州石門坎成為研究基督信仰對文化、經濟、社會進步之影響的最佳標本。3
所有這些上帝使者,效法主耶穌舍己之愛,將他們的青春、汗水、眼淚、鮮血、生命都傾灑在中華大地。他們“用信心觸動世界,用愛心改變生命”(To Touch the World by Faith, To Transform the Lives by Love)!2
“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3-45)
這樣的愛超越了人天然自我中心的局限(或罪性),是人的天然能力所不能及的。但主耶穌自己做出舍己之愛的榜樣,然後又賜下祂所應許的聖靈,使門徒和歷代信徒靠着聖靈的能力,能以活出超乎個人天然本性中自我中心局限的彼此相愛。(待續)
注釋: 1. 姬慶紅,《古羅馬帝國中後期的瘟疫與基督教的興起》,《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第144-148頁 2. 愛在中國(Love in China), Love in China Communications, www.loveinchina.tv 3. 陳浩武,石門坎---一個信仰與文化改變社會的標本
任運生 牧師,在美國牧會;生命季刊特約撰稿人。
請點擊閱讀:
閱讀作者更多文章:
閱讀本刊更多文章,請點擊👇 或長按識別二維碼👇 閱讀本刊先前發表的文章,請點擊👇 或長按識別二維碼👇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1: | 約伯札記9~10: 約伯與他三友三回辯論 | |
2021: | 提上來:對在人性裡帶着神性之人救主的 | |
2020: | 真實的敬虔 葛 盧 | |
2020: | 耶路撒冷聖墓教堂今天關閉。 | |
2019: | 務要傳道 | |
2019: | 聖經: 末世的救恩 | |
2018: | 請問labri,一切萬物是誰造的? | |
2018: | 為什麼溫哥華的基督教會如此冷漠? | |
2017: | 歐美基督教衰敗的根源 | |
2017: | 供獻了什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