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教所堅持的理據之一,就是作為普世大公會議所確定的尼西亞信經是天條,具有神聖性,乃是一字不易。在當時的語境下,修改尼西亞信經表述,與修改聖經是一個意思。
而天主教在尼西亞信經原文基礎上加上“和子”,確實更加符合聖經本身的啟示。但是即便如此,很長時間內,天主教也只能偷偷加上這個表述而不敢張揚,因為他們也知道這種行為本身是對“教義神聖性”的否定。
但站在今天的立場上看,“和子”表述確實更符合聖經,作為普世大公教會決議的尼西亞信經最初版本並不完備,有可改進之處。
也就是說,教義不是真理本身。
教義都是好的,只要用的合宜。
求神幫助我們眾人。
附錄:俺所知道的《合一敕令》(Laetentur Caili)
從1438年開始,拜占庭皇帝約翰八世和東正教領袖及代表,結隊經威尼斯抵達意大利費拉拉(Ferrara),參加以羅馬天主教宗尤金四世和西方全體紅衣主教參予的普世大公會議。這應該是最後一次普世大公會議了。雙方主要就“和子”問題展開討論,因為這個教義問題不解決,教會合一就無從談起。
其間費拉拉爆發瘟疫,遂將會議遷移到佛羅倫薩召開。會議曠日持久,年近八旬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約瑟夫二世(Joseph II)在會議結束前不到一個月,客死佛羅倫薩。
其間,雙方就“和子”問題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討論,最終達成妥協:東正教承認天主教的“和子”有聖經根據。但雙方還不能說原來的尼西亞信經表述有缺陷,於是最終雙方把問題歸結到“語言問題”,就是說,東方教會堅持“父差聖靈”的同時,在解釋其他相關經文的時候也曾經使用過聖父可以“通過聖子”差派聖靈的表述,這與“父和子”差遣聖靈的表述不矛盾。
“和子”表述問題的“解決”了,其他問題的討論,比如基督二性論後一直討論的基督“一志論”等問題,以及主餐是否接受無酵餅等問題也就很快達成共識。
1439年7月5日,雙方在《合一敕令》上正式簽字。其中東正教以弗所大主教馬克·尤吉尼庫斯(Mark Eugenicus)拒絕簽字。
1439年7月6日,在佛羅倫薩大教堂,雙方舉行了聯合彌撒,其間,西方教會由紅衣大主教吉烏里阿諾·塞薩利尼(Giuliano Cesarini)宣讀拉丁文本,然後東方教會尼西亞大主教貝薩里翁(Metropolitan Bessarion of Nicaea)宣讀希臘文本。因為拉丁文本以武加大版詩篇九十五篇11節為開頭,因此這個敕令又被稱為“Laetentur Caili”。(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貝薩里翁後來在拜占庭滅亡後,被佛羅倫薩大學聘為希臘文教授。他所帶去的希臘文古抄本引發西方重新發現希臘文化的熱潮,開啟了歐洲的文藝復興)。
1452年12月12日,在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與羅馬天主教教宗代表團舉行聯合彌撒,用拉丁文和希臘文宣讀《合一敕令》,完成了該敕令稱為正式教會文件的官方程序。天主教和東正教正式合一為普世大公教會。
可悲的是,不到半年後,君士坦丁堡失陷,拜占庭帝國滅亡,東正教的道統也就中斷了。雖然後來莫斯科設立東正教宗主教座堂,但其影響力已經與先前的東正教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