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業、惑——佛教創世說中的“第一因”/李杜韓
作者:誠之
業、惑——佛教創世說中的“第一因”
作 者: gd-ldh(李杜韓) 2004-03-30
轉自網易北京社區宗教版
http://fe3.bj.163.com/cgi/read?b=Religion&t=99502&i=99502&al=5&n=80&l=40&back=6
關於“世界起源”,佛教通常的說法是“業”。“業”本來是用來解釋人生行為後果的,後來推廣到一切現象的因果循環上。業力有一種不導致報應,決不消失的神秘力量。
“業力”為“三界”“六道”共有並受其支配,“道”分善惡,這個“道”既包括了“有情”也包括了“非有情”的自然界,於是推而廣之,就是宇宙萬有都是業力所致。世界的出現,是“業”的結果。
佛教後來為了完善和豐富業力說,又引入了一個“惑”(煩惱),不論有情界還是自然界,都是業與惑的產物。
如果要說佛教承認不承認第一因的話,那這“業”就是“第一因”了。
佛教承認不承認有神的存在,梵天的創世他們承認不承認呢。這個問題又複雜了。早期的佛經《阿含經》並非出自一人一時,乃是當年眾多部派學說的匯集匯編。所以《阿含經》之內常有一些微妙的矛盾之說。
《雜阿含經》卷20之《摩登伽經》就有比丘批駁婆羅門徒的梵天創世說,言:“夫世界者,由眾生業而得成,何有梵天能辦斯事?!”如果我們從現有的科學成果看,這個說法就站不住腳了:宇宙形成的時候,並無佛教定義的“有情眾生”存在,都是些非有情的“物質”,何來眾生的“業”?所謂有情眾生,是指人和一切有情識的生物。起碼,在宇宙星系形成之初,這是不可能的事。
佛教一方面,不承認有至高之神,另一方面,卻認為有“六道”、有“輪迴”。這意味着在人之外(之前之後),還有其它一些一樣是有情與有識的存在者。這不可謂不與“有神論”沾親帶故了。
世界傑出的宗教學家尼尼安.斯馬特就認為:“佛教並不否認神祗,甚至不否認婆羅門教的創世大神梵天。”(氏著《世界宗教》,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其實,從釋迦的中道立場看,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徹底的否定,必然導致中觀的偏頗,事實上,佛教從來沒有與有神教有過正面的衝突。佛教只是認為,所有的神靈都不是永恆的、全能的,世界一切畢竟無常。我以為,這才是佛教最正統的觀念。
佛教這種“中道”觀,保羅.蒂利希(國外譯田立克)在《文化神學》中稱之為“弱有神論”,即不是有神論的最典型的形式,但卻有有神論的特徵,他認為佛教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空間型宗教”,我個人同意蒂氏之說。佛教否認時間有具任何真實的意義,在瑜珈一類的實修之中,時間、歷史、現實是失去意義的,在涅槃的“常樂”境界中,所有的一切都帶上一層神秘的、妙不可言的色彩。在這種情況下,這種體驗與一個人格化的神,可以產生奇怪的合一心理。於是,大乘佛經中很多的天上、極樂世界中的情景描述,就顯得神話一樣,發出有神論的信息了。
對時間在生命進程中具有任何本質意義(基督教創世說和救贖說,都帶有強烈的時間意識),世界的一切同時出現、還是異時出現,不是一個問題,世界也不能獨立於“有情”而存在了。其邏輯可謂“順理成章”。一旦引入時間,則佛教的創世說就很成問題,第一因的追尋,也成為不可避免的一個發問。但在經典佛教中,這一切沒有發生,原因是佛教一開始就把“時間”排除在宗教思維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