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 * 摩西登尼波山
---聖經 申命記32章48節至34章讀後感
西奈山巔十誡鏤,
約櫃同行,嗎哪甘泉候。
紅海如今濤復驟,
塔中法老誰蒙佑?
拄杖峰西眉已壽,
埋骨遺言,樂土唯天授。
遙看迦南山水秀,
奶流蜜溢當非謬。
註:
登臨感懷,是一個文人墨客非常熟悉的題目。非常想站在摩西的登高之處,揣摩他的心態,也與傳統的文人登高心態做一點比較。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脫離了埃及法老的統治。上帝在西奈山向摩西及以色列人訂立十誡。途中天降嗎哪為食,磐石湧出甘泉,諸多神跡教育以色列人。(具體情節參見聖經出埃及記)他們終於抵達尼波山。在此可以看見西面的耶利哥城,即將進入耶和華應許以色列人的“流奶與蜜”的地方。然而也就是在這裡,摩西的生命,或者說上帝賦予摩西的歷史使命即將結束。在這個時候,摩西登臨尼波山,西望那片夢寐以求的土地,他撫今追昔,留下諄諄囑託給即將進入上帝應許的迦南美地的以色列人,最後他本人就埋骨在這裡的山谷之中。他沒有得到享受進入迦南的喜悅,只能在尼波山上,在他臨終前看一眼。
陳子昂在幽州台上“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曾經讓我感動得想去陪他一起哭。
辛稼軒《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他的許多登臨北望之作,多懷北伐計劃不能實施的憤懣不遇之情。我也曾經想像過一個人在某個亭子裡,轉着圈兒拍欄杆發脾氣卻沒人理睬的苦悶。其實登臨之時的心境和感慨幾乎都是與作者的人生境遇有着極大的關係。他們比較多的是在描寫抒發一種深刻的孤獨感,一種“我”的孤獨感。這種“我的”孤獨感伴隨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包括我自己。我也不自覺地加入到這個行列之中。
同樣,摩西做為領袖,帶領以色列人民在曠野中流浪四十年,眼看到了迦南的大門口了,卻沒有得到進入迦南的許可,讓他在這裡“下崗”,這在他的個人履歷上似乎十分不完美,有“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遺憾。但是我們卻沒有從摩西的遺言裡讀到他對自己的遺憾,儘管他也知道這裡邊有他自己的過錯;他也沒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囑託。他所作的,對與他一同在曠野中艱苦跋涉四十年的同胞們,給予在信仰上的祝福和囑託。然後,他順服在上帝的面前,埋葬在無人知道的地方。
辛稼軒和陸放翁都曾經給我很深的激勵,我也依然對於他們的作品和人格非常尊敬;這些也是我的思想和藝術營養來源之一。但是我發現,當摩西獨自站在尼波山頂的時候,這一定是他回顧自己信仰和人生的時候,他的心裡不會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那樣的孤獨感,因為上帝與他同在。他也一定會有保羅臨死時寫給提摩太的信中所表達的那種感覺(提摩太后書3章6-8節)。
摩西給我另一種在人生終點時的思想境界。同為登臨,卻有不同的心境。
承蒙慕泉兄指點詞韻,並對初稿予以評點,在此特致謝。初學填詞,貽笑大方。
6-9-2007夜
此貼昨日首發於“詩詞歌賦”論壇,願與主內弟兄姊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