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陳韻琳]歷代耶穌形象(關於聖像之爭)
送交者: waiter 2002年07月25日11:39:25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歷代耶穌形象

陳韻琳

真實的形象(摘自「歷代耶穌形象」的第七章)
———————————————————————————————————

「真實的形象」這篇文章中,談到在「聖像爭論」歷史事件中,基督教信仰
據此事件對信仰神學做出的回應。

● 聖像之爭的歷史背景

所以我們先來簡單討論「聖像爭論」這件歷史事件。

羅馬帝國受地域幅員之廣,分成東西兩帝國,東帝國以拜占庭為中心,西帝
國以羅馬為中心。西帝國早在 476年就被羅馬帝國人稱呼的「蠻族」入侵滅亡(
其實此北方異族南下入侵事件,跟匈奴被逐造成的生存危機相當有關),從此歷
史與各異族勢力消長相當有關。東帝國到1453年才滅亡,但滅亡前,早經過回教
勢力的侵略。

因此,東西兩帝國的「文化」,已是隔了千山萬水。

聖像之爭,起自東羅馬帝國境內,表面上是信仰觀點與信仰觀點的衝突,其
實究其實,跟政治因素非常有關。因為當時的宗教與皇權勢力已經結合,造成教
庭教會與帝國貴族十分有錢,而底下的百姓卻苦不堪言。甚至修道院都十分奢華

在西方歷史中,每逢貧富懸殊太大,或領導宗教的人出現腐敗之像,就會有
被打壓成「異端」的宗派出現。這些所謂的異端,其實多半是在反抗上層階級,
而他們訴諸的力量,一開始完全是依據他們所理解的信仰本質。聖像之爭出現前
夕,這所謂的異端,就是「保羅派」。他們認為現世是罪惡,教會應當撇除所有
與社會體制有關的東西,勵行清貧反對奢華,而在當時,最容易呈現奢華的,就
是教會內各種打造的聖像。

● 歷史事件引發的思考反省

寫到這裡,我們首先要思想的兩個問題是:

1.其實信仰經常是反應已發生事件,做出回應,不是透過教義與神學去帶動
歷史事件的發生,反過來說,當事件發生時,信仰必須做出抉擇:回應或不回應
?歷史告訴我們的,是選擇不回應,最終必須讓信仰生活與現世生活勢不兩立,
聖俗二分的十分徹底,若選擇回應,又勢必衝突到教義與神學。

因此,今天我們據以站立的信仰,從未掙脫過歷史帶給我們的影響。也無法
掙脫未來要帶給我們的挑戰。

2.據上而來的下一思想,就是面對任何異端,我們不能不去設想:這群人到
底需要什麽?在抗拒什麽?探究其社會性與心理性的本質,可能有助於我們在「
教義性」的質疑駁斥之外,也能「人性化」的與其對話。

3.這不是表示面對「異端」的衝擊,不去作信仰的反省。但從歷史而來的教
訓讓我們看到,信仰反省與回應,往往是「神學觀點」,而不是「教義觀點」。
神學觀點往往是潛在的前設的,教義是根據這些潛在的前設而整理出來。教義性
的回應總是比神學性的回應,更容易引發強烈的異端批判!

4.沒有什麽在宗教環境中生發的宗教爭論,會完全擺脫政治觀點。也沒有任
何波瀾壯闊牽動全面的宗教改革,不是運用政治勢力作背景。至少「聖像爭論」
,就帶出兩種政治層面的牽扯:(1)東羅馬想掙脫西方興起的法蘭克帝國的管
轄。(2)東羅馬內部社會貧富不均的陰暗。(3)東羅馬內部政權想打壓教權的
動機。

其結果就是在西元八世紀,發生聖像破壞的運動,造成藝術史上一大浩劫。
這次聖像破壞行動,反覆前後共延伸一百多年,贊成與反對的政令也反反覆覆,
最後終於是政權與教權、東帝國與西帝國和好之際,保羅派被強令血腥鎮壓。還
是貧苦的老百姓與勵行苦修的修士們倒大楣。


● 聖像之爭,反對者的神學依據

現在我們就來看這次聖像爭論帶出的神學反省。根據「歷代耶穌形象」,作
者整理歷次信仰回應時代議題的神學觀點,都發現「耶穌形象」,往往成為回容
的關鍵。

聖像之爭,最後變成信仰議題的時候,要探討的就是到底人可不可以雕刻耶
穌形象□不管是否是藝術或符合美學形式?□聖經明言: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出20:4)

「創造世界和世上一切的上帝,既然是天和地的主,就不會住在人造的神龕
之中。」(徒17:24)

但舊約時代,仍有繪畫裝飾聖殿,只是比較用象徵的手法。直到聖像爭論事
件,基督教才真正被迫要整理出合乎信仰的美學。贊成或反對聖像的人,在爭論
之際,唯一的一點相同共識就是:耶穌是上帝唯一的形象!但是否可以繪畫耶穌
?兩邊看法就完全不同了。

反對者的理由是:「我們要怎樣描繪基督?是他不可變的實在?還是作奴僕
的耶穌?」(語出君士坦丁大帝的妹妹)。這觀點表達出耶穌既是歷史的又是永
恆的,在神學美學上會造成的困擾。所以持這樣看法的人,會要求把聖像變成象
徵性的表達:譬如「聖餅與聖杯」所代表的「聖體」。

反對者說,如果描繪基督形象,說這是在描述其神性,就違背神性中不能描
述不能勾勒的這一本質,但若辯駁說不是在描述其神性,那又會導致分離了基督
神性與人性這兩種並存屬性,違反了基督神人二性在迦西頓教會公會議中(
451年)達至的共識。

● 聖像之爭,贊成者的神學依據

贊成者的理由則是:「愛子是那不能看見的上帝之形象」。(西1:15)

而後再來的思想推演,我們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的確是有基督教信仰的內涵
,一面卻又看見基督教信仰與希臘哲學結合後的痕跡。

推演如下:

世上一切萬物的形象都是由上帝所造,充分呈現了上帝的榮美。一切受造都
可稱之為「形象」,也都參與進上帝的榮美。這一切形象,都是創造的「典範」
,是經驗世界的先定。

為什麽說這裡面有基督教信仰的成分呢?因為基督教信仰的確點出了上帝創
造本身的榮美性,保羅也在以弗所書說:「讓一切萬有所充滿的,充滿你們。」

為什麽又說是希臘哲學的呢?因為希臘哲學很重要的內涵就是:一切經驗世
界都有一個最最真實的理念,這就是羅各斯。

當兩者結合,羅各斯等同於上帝,羅各斯便有了位格性了。

贊成者還有一個務實的理由:上帝的奧秘根本無法為人所知悉,上帝要讓人
知悉,唯有透過物質性,所以羅馬書說:「上帝的永能和神性,雖是眼不能見,
但透過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這種「物質性」的廣義含意,甚至包括歷史事
件如「渡紅海」,和語言性如耶穌所講的比喻。所以聖像,只是在形式上而不是
在內涵上與聖經有別。它甚至是不識字之人讀聖經的方法。

所以聖像是體現了特殊性與普遍性,神性與人性,絕不是偶像。

談到這裡,我們都知道,最後勝利的不識神學觀點,而是政治勢力。是政治
決定導致一個神學爭議的終結。
我們剛剛談到一個發生於教會史中的歷史事件,我們該注意多面向的解讀。

● 聖像之爭神學爭論,帶出的思考與反省

同樣的,現在我們要根據這次的「形象之爭」,做出信仰的神學的反省:

1.在神學史上信仰史上,把上帝跟「主智主義」「主善主義」完全劃上等號
是非常危險的。前者會隨著人對「理智究竟為何?」的認定,一直不停的縮小或
變易上帝,這是哲學史上一直不停出現,直到如今仍出現的危機。而將上帝等同
於「主善主義」,最容易出現的就是道德教條主義,耶穌面對的法利賽人,到今
之道德激進主義,都是。上帝不能等同於任何思想觀點思潮流派,上帝用遠比人
所能理解設想的要大,這是我們學到的第一個教訓。

2.神學史上信仰史上,對「美學」範疇的探討,出現的比其他都要晚。而將
上帝等同於美,帶來的上帝扭曲,也也是潛藏的罪之誘惑。這成為文化史思想史
上一大懸案,我們將會在下一章「靈魂詩人」中繼續探討這一主題。

但在即將探討浪漫時代出現的對耶穌的詮釋之前,我想穿插一個主題:就是
基督教信仰自身一直隱藏的張力,正是這張力,造成只選其一,或偏頗其一,都
會造成不良的後果,也是這張力,造成信仰面對歷史與現實的挑戰,一直可以批
判自身重新出發。

● 參考資料:

1.書摘並整理自「歷代耶穌形象及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
J.Pelikan)

2.基督教會史 張綏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