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南懷瑾:論語別裁:里仁第四:仁義值千金
送交者: Bach 2002年12月17日23:03:29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仁義值千金

  再接下去: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這一段記載,涉及到孔門的仁學,也就是心學。這個“心”包括了現在所謂的思想等等的心理之學,但卻不限於目前心理學的心,而是指“吾道一以貫之”的心性之心。

  什麼叫“喻”?這個字要注意。現代人喜歡講邏輯,邏輯是西方文化,十六世紀以後邏輯之道大行,它是根據希臘的原始邏輯發展而來的。邏輯是一種思考的方法。我們曾經介紹哲學,哲學要問宇宙是怎樣開始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或者先有女?對此哲學家有兩派見解:一種是唯物思想,他說宇宙開始先有水,由水變成火,而後冷卻逐漸形成現在的大千世界。印度也有一派講地、水、火、風的四大是天地開始的根源。相當於中國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道理。這些理論慢慢演變成後世的唯物思想。另一派是講唯心的,認為宇宙有一個超越物質的精神主宰,物質是由他所創造產生的。這牽涉到哲學問題,解說很多。到了後世,提出了問題,問及哲學家怎麼知道宇宙從何而來的?哲學家說是靠學問思想來的,那麼先行研究你哲學家那個思想(工具)的判斷準確不準確。因此產生了邏輯學——對思路法則的研究。這種思路的法則學,在印度的佛學中,早在希臘之先就有了。

  對於這問題,世界學者也有兩派說法:一派是西方人的立場,認為印度的思考方法是從希臘來的;一派是東方人——包括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認為希臘的邏輯,是從印度方法來的。印度這套方法,我們翻譯過來叫“因明學”,比西方的邏輯還要完備,還要嚴密。西方文化中婦孺皆知的黑格爾辯證法——“正、反、合”是舉世聞名的。所以有許多人談到《易經》時,說我們的《易經》真了不起,和黑格爾的辯證法“正、反、合”完全一樣。這是中國人的悲哀!我說,老兄!我們《易經》是五千年以前的產物,黑格爾幾時才發明辯證法?為什麼把我們老祖宗的東西,拿來與西洋人比,還說同他一樣?這等於在街上看到祖父拉着孫子走,說祖父長得像孫子,而不說孫子長得像祖父。

  怎麼說因明的方法比邏輯高明?因明有幾個步驟,簡單的講:“宗、因、喻、合”。“宗”就是前提,說話必有宗,引伸“宗”的理由為“因”。有時候有宗有因還講不清楚的事情,只有用比喻來說明,這就是“喻”,在《莊子》中叫做“寓言”。每個宗教里的寓言都很多,像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聖經》,就有很多寓言,每個大教主都很會講譬喻,其中還包括了隱語和幽默話。宗、因都講通了,那麼就是結論的“合”了。因為講到《論語》中的喻,所以引出這些閒話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如果拿孔子這個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於利,處處要把利慾擺在前面才行得通。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

  那麼,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上面曾經講到過,真正“仁”道的人,一定能愛人,不會討厭人。即使討厭,也是要把討厭的人改變過來,使他同樣地能達到“仁”的境界。在這裡又補充這個道理說,我們看見一個道德、學問有修養的賢者,就想達到他那個境界,跟他在造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賢的人、壞的人,最好當作自己的借鏡,藉以自我反省。上面一句話就是說明上文仁者愛人不能惡人的道理;下面一句話,就是解釋上文“人之過也,各於其黨”的道理。

             孝子仁人不二門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現在又講到孝道中仁的範圍,他說對於父母的過錯必須“幾諫”。什麼叫“幾諫”呢?我們好幾次提到孔家店被打倒,都由孔家店的店員搞錯了觀念而出的毛病。宋儒以後論道學,便有:“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名訓出現。因此“五四運動”要打倒孔家店時,這些也成為罪狀的重點。其實孔子思想並不是這樣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對,作為一個孝子,對於父母不對的地方,就要盡力的勸阻。“見志不從”就是說父母不聽勸導的話,那麼就“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只好跟在後面大叫、大哭、大鬧,因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沒有辦法,但是我要告訴你,這是不對的。你是我的父母,我明知道跟去了這條命可能送掉,因為我是你的兒子,只好為你送命,不過我還是要告訴你,這樣是不對的。這種孝道的精神,也並不是說父母一定會不對,只是說如有不對的地方,要溫和地勸導,即使反抗也要有個限度。總之,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應該把道理明白地告訴他,可是自己是父母所生的,所養育的,必要時只好為父母犧牲,就是這個原則。

  因此: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古人講父母老了,怕沒人照應,而不遠遊,即使要遠遊,也一定要有個方向。這種解釋,我不大同意。有哪一個人出門會沒有一定方向亂走的呢?到月球去也還是個方向。我認為“遊必有方”的方是指方法的方,父母老了沒人照應,子女遠遊時必須有個安頓的方法,這是孝子之道。“方”者應是方法,不是方向。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個問題已經討論過,但本篇到這裡,為什麼又單獨的提出來呢?這是接到上面一句“遊必有方”所引起。離開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對父母的愛心、孝心深繫於懷,這就是孝子。同時,對於古人在上面解釋這句話的錯誤,也有了明證,而可以糾正過來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我們做子女的人,對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為什麼呢?兩種心理,一種因為知道父母的年齡多了一歲,壽又添了一歲而高興;但同時又害怕,因為父母年歲越高,距離人生的終站越近,為兒女與父母相處行孝的時間也越短,所以就有這兩種矛盾的心理了。

  以上是由仁講到孝,現在要由孝重返於仁的道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1: 信任的真實和比喻
2001: 再見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