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羅馬書隨筆(6) 天下無賊
送交者: 問問問問問 2010年06月28日11:44:05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一、基督教的觀點:人性純惡無善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惡?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按照《聖經》,善惡的標準就是神的律法。遵守律法就是善,又稱義;違背律法就是惡,又稱罪或者不義。那麼,什麼是神的律法呢?神的律法概括地說有兩點:第一是盡心愛神、第二是愛人如己(太22:37-40)。我們不妨把善惡標準說的更具體一點,愛人如己就是善,唯利是圖就是惡。(註:唯利是圖,英文是have their minds set on what that nature desires,中文聖經譯作“體貼肉體的事”)

    《羅馬書》這樣評價人性:不義的器具(羅6:13)、罪的奴僕(羅6:17)、沒有良善(羅7:18)、唯利是圖(羅8:4)。《聖經》上還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17:9)?就是翻遍整部《聖經》,我們也很難找到讚美人性的片言隻語。

    基督教的觀點是人性純惡無善。這並非說人類沒有外表的善行,而是說人類缺乏內在的善心。因為沒有內在的愛人如己的動機,起心動念全是唯利是圖,所以外表的善行就淪為偽善。也正因為如此,基督徒才需要被聖靈重生。只有重生的人才具備內在的善心,所以才能稱義。基督徒雖然重生稱義,他們的內心並不是純善,只是從純惡無善變成了善惡兼備,並且那善的內核會在聖靈的澆灌下逐漸長大。如上圖。

二、心理學的觀點:人性善惡兼備



    弗洛伊德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他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一個現實中的人(自我)具有兩種行為動機:一種是滿足本能欲望(本我)的動機,一種是追求道德理想(超我)的動機。兩種動機彼此矛盾,從而導致內心的衝突。

    按照現代心理學的人格結構,無需聖靈的恩賜,人性天生就是善惡兼備的。一方面,惡念驅使着我們唯利是圖;另一方面,善心又呼喚着我們愛人如己。這兩種動機的衝突,也就是奧古斯丁所謂基督徒的掙扎,其實是所有人每天都有的普通經歷。一個簡單的實例,每天清早肉體驅使我們睡懶覺,但愛心呼喚我們起床給家人做早餐。


三、沒有一個罪人,一個都沒有

    我們知道,重生是稱義的前提。通過重生,人的本性從無善(純惡)變成有善(善惡兼備),然後才能稱義。但現代心理學已經證實:無需經歷重生,人的本性天生就有善的一面。或者說,所有人天生就是善惡兼備的基督徒。因此人人皆可稱義。沒有一個罪人,一個都沒有。

    基督教的人性觀過於壓抑,總是片面宣揚人性中唯利是圖的一面,完全忽視人性中愛人如己的一面。這種偏激的觀點明顯與事實相悖。不說太遠,就舉身邊的例子。我的一位朋友,沒上過大學也沒正當職業。這麼一位看似不起眼的人,在汶川地震的第四天隻身奔赴四川搶險救災。請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一沒有名利的驅動,二沒有組織的安排,三沒有傳教的需要。如果不是愛人如己的內在動機,請問他的行為如何解釋?

    前一段時間看了部連續劇,是真實事件改編的。戲裡的男主角殺人無數從不手軟。他的事情被他的情婦知道了,他就計劃殺她滅口。他把情婦灌醉了帶進樹林,榔頭從身後舉起來,猶豫再三,最後還是放下了。儘管他深知這個女人最終會壞了他的事,但他就是下不去手。在舉起榔頭的那一刻,他內心殘存的良善與求生的本能激烈的交戰,最後就是這點殘存的良善拉回了舉起的榔頭。如此十惡不赦的罪犯,內心也有善惡爭戰,也能憑殘存的良善戰勝肉體的惡行。可見,保羅筆下那個完全沒有良善絕對唯利是圖的標準罪人根本不存在。沒有一個罪人,一個都沒有。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神的奇恩-賀弟兄今天受浸了(19歲)
2009: The mission
2008: 啟示錄查經(15): 老底嘉教會
2008: 他們為何懼怕?
2006: 在教堂的ESL班做代課老師
2006: 我為什麼願意參加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