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 (ZT) |
送交者: 西邊雨 2003年06月04日19:24:13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
乘駕在愛的最高處─寬恕面面觀 陳宗清 〖 1. 什麼是寬恕? 〗 寬恕簡單說來,即對於任何人對我的觸犯或傷害,給予原諒,不再計較。 所謂饒恕人,就是在腦海中,把人與他所犯的過錯分開,把他從傷人的行為中解脫出來,然後再次認識他。事實上你並未改變他本人--他做過的事仍歷歷在目,犯的錯也毫不含糊,但是當你在記憶中重新創造他時,他就因這心靈的手術而改變。 饒恕就是將傷害從心靈的檔案中消除。關掉痛苦回憶的錄影帶即是饒恕。 饒恕是讓一個囚犯得到自由,而這囚犯就是你。 饒恕是回到受傷的過去,並且重新創造記憶,以致能重新開始。 寬恕是舍己而非求己之利。在對方以為你恨他的時候,你愛他;在對方應受懲罰的時候,你放過他;在對方預期你會報復的時候,你諒解他。寬恕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是給對方自由與希望。 饒恕是踴躍着貼近神樂意赦罪的心,乘駕在愛的浪潮的最高處。 〖 2. 聖經中的寬恕與中國文化中及各種不同的宗教、主義有何相同與不同? 〗 首先,中國文化中,對於"寬恕"的道理講得很少。古諺"君子不記小人過",不計較只是把"小人"的過失,或對自己的冒犯不加追究,但是否從心裏面來原諒對方的頂撞或忤逆,則不可知。孔子講"忠恕之道",其中"恕"的意思是"推己及人",而非"原諒"之意;故此他曾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中強調,不要把自己不喜歡的加在別人身上,但並未說明,當別人把我所不喜歡的強加於我,我該怎麼辦。另外,孔老夫子亦講:"以直報怨,可也。"他不贊成以德報怨。可見,他對於寬恕的詮釋,基本上是以"理"回應,而非以"愛"作準則。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則廉頗對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當廉頗覺悟自己的過錯時,以"負荊"的行動,來表明自己懺悔與歉意的心跡。在此故事中,當然,藺相如相當受震撼,且在感動之餘,接納了對方的請罪。可是,整體言之,中國文化對於"寬恕"的道理,並沒有一套很完整的倫理架構,來闡述它的正當性與必要性。 在佛教中,由於沒有像基督教談及"罪"的觀念,所以"饒恕"的概念基本上不存在。佛教所倡導的"十二因緣"學說里,強調自我由於"無明"和"欲"而產生的活動,便累積了業障,而這種"業障"即是自我在昏迷中活動的結果。換言之,這種理論揭示,人在生命歷程中所遇的苦難,都是"業"所帶來的。倘若被人觸犯,馬上浮現的想法即是:這大概是因前世造的孽而來,因此不會考慮到"饒恕"的問題。 馬克斯主義是建立在唯物辯證法上。這種學說相信,社會進步是由鬥爭、衝突互相作用和對抗而發生,因此把鬥爭、衝突、矛盾、仇恨,視為人生不可避免的事,甚至認為是社會進步必須要有的過程。因此,在這種世界觀里,也沒有所謂"寬恕"的問題。中國大陸在文革期間,夫妻、父子、同事之間勾心鬥角、互相批判,真是司空見慣。由於沒有"饒恕"的精神和道理,所以許多人心靈中留下無法磨滅的傷痕。有一段時期的文學,被稱為"傷痕文學",就是這種毫無寬恕的文化所帶來的後果。我記得,寧子曾寫過一篇文章,談及南京一位單純的學生,因被老師懷疑作弊,有了不良記錄;當他想及未來,在社會已無立足之地,以致心灰意冷,為怕累及父母,乾脆將二老殺死,最後被法院判處死刑。她當時身為記者,親自置身法庭,對那位年輕人蒼白、驚恐的表情印象深刻;而反省起來,這件原本不算太大的事件,演變成為如此的慘劇,背後的因素,則是由於整個社會缺乏"寬恕"的精神。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圍繞在耶穌的救贖上。這個"救贖"的真義,即說明神因着十字架上耶穌為罪所作的犧牲,而寬恕了凡是願意懺悔的罪人。所以,聖經中充滿了饒恕的道理。舊約強調,神對人的赦免有三個重要的比喻。第一,"東離西有多遠,祂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詩》103:12);第二,神把我們的"罪扔在背後"(《賽》38:17);第三,神"必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彌》7:19)。新約聖經多處提到人與人之間寬恕的問題,其基礎就是建立在神對人的寬恕上,所以主禱文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6:12)。聖經中對於寬恕的教訓,是完全又徹底的。所以當彼得問耶穌,應當饒恕人幾次時,他以為七次已經很夠了,但耶穌卻說,要到"七十個七次"(《太》18:21-22)。而這種饒恕是從"心裡"發出的(《太》18:35)。以善報惡,是聖經一貫的訓誨。在登山寶訓里,耶穌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4)。使徒保羅也說:"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羅》12:14)。又說:"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21)。 〖 3.不寬恕的現象與後果為何?對自己對別人會造成什麼影響? 〗 可想而知,不寬恕的現象便是彼此有隔閡和鴻溝,不願相見,或設法報復。至於後果,輕者自己心靈常被仇恨啃蝕,重者冤冤相報,悲劇愈來愈擴大。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結果,是把你自己貶到你仇敵同等的地位,甚至比他還不如。 報復是世上最沒有價值的武器,毀了報復者,又長了仇敵的氣焰,而其後果是罪上加罪,永無盡期。 倘若自己不饒恕他人,則會建造一個監獄,把自己囚住,讓自己永不得自由,因為他裡面的苦毒、仇恨、不滿,一直積壓於心,無法除掉。他人則因對方不肯饒恕,也會始終耿耿於懷,內心自責。 〖 4.誰有資格寬恕別人?有什麼條件?上帝對人的寬恕與赦免有沒有條件? 〗 當人犯罪時,第一個得罪的對象乃是神。接着,才是所觸犯的人。所以,神是惟一有資格寬恕人的主宰。此外,那位被得罪的人,也有資格去寬恕觸犯者。 每一個人的過去是他"存在"中揮之不去的一部份,我們想要忘記過去,但無法擺脫;只有一個方法可以使我們脫離過去的轄制--饒恕。 不是所有的創傷都需要饒恕。有些傷害我們可以輕易容忍,當成是紛擾世界中,一個軟弱器皿須有的經歷,我們所需要的,只是更寬大些的心胸罷了。只有深切的、道德性的傷害才需要饒恕。 上帝對人的寬恕與赦免是有條件的。人需要徹底的悔改,並接納祂的赦免與寬恕。 沒有人低賤到不配接受神的愛。基督--神自己--為每一個人而死,因此沒有人是沒有價值的。 因着神對我們的寬恕,所以對於那些得罪我們的人,我們應當無條件的寬恕他們。 當我學會了以基督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人,便看不見一個可憎的人、看不見一個萬惡不赦的人。 〖 5.如何真正寬恕?寬恕的代價是什麼?有什麼困難? 〗 當基督徒談寬恕時,這種寬恕的精神是建立在神對人的寬恕上。因此除非我們真正經歷神的饒恕,否則我們也很難真正饒恕那些得罪我們的人。 寬恕之真諦在於否定那個不斷要求"權利"的自我。寬恕是拒絕報復、拒絕施用"使對方認錯"的外交手腕。寬恕是故意承受傷痛、那原應由他人承受的傷痛。 赦免、寬恕也要"打鐵趁熱"。別人一傷害你,就立刻原諒他。誰是基督的門徒,誰就得如此;時間寶貴,不要浪費不必要的痛苦。 一項觸犯的行為總會帶來破壞或傷害。寬恕者就是要承擔這種破壞或傷害的後果。因此,代價是不小的。 要自己來承擔別人錯誤的後果,按人性來說是辦不到的,若非有神的愛和恩典,否則困難重重。 真正的寬恕帶來醫治、釋放、平安、和更親密、穩固的友誼與團契。 近代最有名的例子之一,便是韓國學園傳道會的會長金俊坤博士。他饒恕了殺害他妻子的兇手,並主動去找他,帶領他信主,以致這位兇手成為傳道人,一生被主所用。另外更新傳道會所出版的《密室》一書中,主角彭柯莉饒恕德國納粹軍人對她在集中營之傷害的見證,也是一個好的例子。□ 作者為生命季刊編輯委員,現住洛杉磯。 本文部份摘選自路易斯·史密德所着〈饒恕--改變過去的力量〉一文及大衛·奧斯伯所著《寬恕與自由》一書。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