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感覺宗教作者:蕭巍
送交者: candle 2003年10月29日11:03:19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感覺宗教作者:蕭巍

我知道,站在宗教的門外,用一種朦朧的、不確定的感覺去言說,並不能把握宗教
信仰的本質,可我還是喜歡通過感覺來認識和思考宗教。
這過程從十年前我在牛津大學訪學時便開始了,這次來哈佛一年,參加了幾次華人
教會的活動和會議後,我又有了新體驗。然而我還得承認,自己仍舊困惑着,對於
關繫到宗教的許多問題,不能給出清晰的答案。

九一一與宗教信仰

去年九月剛到哈佛不久,看了一部電影《世貿大樓倒塌的信仰與懷疑》(Faith and
Doubt at Ground Zero)。導演海倫懷特尼向觀眾提出:為什麼這事件會發生?發
生在這裡?受害者會是我?影片採訪了許多人,包括遇難者的家人、宗教界人士,
他們不約而同地問:為什麼在上帝的名義下會有如此的災難?上帝在哪裡?為什麼
同為上帝的信徒,卻要如此地彼此殘害?律斯特理的母親在世貿大樓倒塌時遇難,
她說:“我相信這不是上帝的心意,但上帝在哪裡?為什麼他允許災難發生?如果
不給我合理的解釋,我將不再相信上帝。”
我感覺,把“九一一事件”與宗教相聯繫,是美國人現實心態的反映。一方面,經
歷災難的人想用上帝來撫慰心靈,另方面,也在更深的精神層面思索,為什麼這種
事情會發生,是何種價值衝突導致這一人為的災難?美國的對外政策究竟錯在何處?
應當如何建立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學者董小川分析宗教在美國社會的作用時強調,宗教,就人的精神世界而言,
是美國個人心靈的慰藉;就社會政治而言,是美國國家的意識形態;就群體心理意
識而言,是美國民族統一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事實上,在美國政治中,宗教的作用
相當有限,考慮問題時,一向都是從現實需要出發,無論內政或外交都是如此。當
人需要宗教時,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尋求精神依託時,宗教有它的歷史作用,一
旦面對現實生活,他們又都自覺不自覺地淡化宗教的意義和作用。他把這種現象看
作是美國宗教世俗化和“實用主義”的表現。
  面對戰爭、流血、恐怖主義,美國一些百姓或者說基督徒開始懷疑上帝,提出
上帝在哪裡的問題。我認為,與其說是對宗教信仰的懷疑,不如說是對美國人現行
價值觀的懷疑,對布希政府及其對外政策的懷疑。
  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導演海倫懷特尼藉採訪把這一深層次的問題提了出來。
《紐約時報》把這部電影評為“上乘的作品”,因為“它輓歌式的製作,以多視角
看恐怖事件對宗教信念的影響,沒有其他影片能夠如此深刻、徹底地揭示這一重要
問題。”也許這位評論者和導演,及所有被採訪者都知道,答案不在宗教之內,但
大家都不願說破;也許他們真的在宗教中陷入困境,意識不到困境的癥結何在,所
以深深地痛苦着。影片中提出的問題,可能有無數的答案,可我感覺,僅僅在宗教
中是永遠也找不到令人滿意的回答的。
  電影結束時,主辦者讓觀眾寫下觀後感,銀幕上打出一行小字:“九一一事件
後您還相信上帝嗎?”這問題把國家政權和宗教信仰之間的衝突、政治與道德的沖
突,當成宗教內部的衝突,拋給了虔誠的人們。人能夠找到答案,且自己滿意的答
案嗎?我沒有填寫這張卡片。

感覺基督徒

  我有許多基督徒朋友,他們都非常善良,樂於助人。
  十年前,我在牛津大學訪學時,住教會的房子,感覺基督徒為人甚好。每逢節
假日,我們的樓前都會有幾輛汽車在那裡,這些車都是附近的基督徒自願開來,准
備帶我們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出去遊玩。九三年耶誕節,一位並不相識的基督
徒喬伊,通過我們的房東邀請我去她家過節。走在空無一人的牛津街頭,寒風落葉
中我感覺十分孤獨。對面來了一位老人,說了聲“聖誕快樂”後便邀請我去喝咖啡,
我謝絕了。進了喬伊的家,她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熱情地擁抱我,然後把
我帶到教堂,我又見到那位要請我喝咖啡的老人,他是那裡的牧師。
  這次來美國,參加了羅德島的宗教講習班和洛杉磯的“從中國處境看基督教”
會議,又一次感覺到宗教信仰已經成為這裡許多華人的精神寄託。上帝的靈光沐浴
着他們的內心世界,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芒,這種群體性的道德光輝是非
基督徒所不及的。這又讓我追問一個自己一直無法回答的問題──信仰宗教的意義
何在?感覺起來,信仰宗教與宗教信仰不是等同的,而“宗教信仰的意義何在”是
個層次更深、讓我更難以把握的問題。
  我想,宗教總能讓人反省,信仰宗教的人大體上都是對生命負責的人,他們想
給出生命的意義,並用這意義指導自己每天的活法。我愈發地體驗到,信仰最大的
意義是解除人心靈的孤獨,沒有人能像上帝那樣永恆、無私、無怨無悔地給予愛,
且從不要求回報,也正是受到這種愛的感動,人才能傾注全部身心的愛予他人。
  有理性追求的人最本質的生命特徵是孤獨,孤獨地在世界流浪。這種心靈孤獨
是永遠的,人無法理解。儘管古往今來的人本主義哲學都在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
但這種追求並不能把人從孤獨中解救出來,甚至由於有了這種追求,人們更孤獨。
在國外,我常想家,其實已經不是狹義上的小家,而是一種精神歸宿。和一位學哲
學的朋友談起此事,他說我們若真正信仰宗教反倒好。的確,因為我們的靈魂是沒
有着落的,所以孤獨。這種孤獨常以焦慮、不滿和懷疑表現出來,思索也由此顯得
格外沈重和痛苦。從這一意義上說,我□慕信仰宗教的人,因為上帝給了他們一份
內心的和平與滿足,使他們靈魂不再孤獨,不再流浪。
  一個信仰宗教的人內心是平和的,他可以為周圍世界帶來善良與和平之光。我
想,自己不論是在宗教的門裡還是門外,都應學習像基督徒那樣對人充滿善意。

作者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29.不要成為邪靈的工具(成為基督徒)
2002: 30.在基督中行善 (成為基督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