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老子筆下的聖人,正是、也只能是耶穌"
送交者: 漢廣 2004年03月01日10:16:43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第二部:智慧時代


老 子 篇


--------------------------------------------------------------------------------

察考上帝在中國的作為,不能不特別關注老子。
在諸子百家中,老子極為獨特,獨特得令人驚詫不已!


老子這個人

先是老子這個人神秘莫測,撲溯迷離。其姓名、籍貫、仕旅、行蹤、享年、世系等等,無一不成問題。“舉凡先秦西漢關於老子之文獻,幾無一可據"。1司馬遷在《史記》中,雖然提出李聃這位西周守藏吏,卻又列出老萊子、太子儋二人,說世人“莫知其然否",最後只能肯定: “老子,隱君子也"。據說老子西行,經過幽谷關,守關人尹喜逼老子留下真言才肯放行。老子寫下五千字離去,不知去向。2

《老子》一書雖不像作者一般影影綽綽,卻也是獨特奇妙,深藏玄機。其中最顯見、最罕見的一點,就是它有別於中國一切古經,隻字不提中國的人物、事件、朝代、地域等等,儼然突如其來,儼然超越時空,唯見永恆之道和道的化身聖人。3


老子見道不見人

老子同孔子、墨子一樣,為那個背離大道的時代而嘆息、而尋求。不同的是,第一,老子絲毫不藉助於仁、德、禮、法,只求助於道。他認為天下若離了道,仁、義、禮、法是無法補救的。他說:大道廢,仁義興;失道而後德;禮與法不過是禍亂的先兆。唯有道,有恩典給人美善之心,又有能力成全美善之行。順從道,才是最高的道德形態;不順從道,則早已註定要滅亡了。4第二,老子絲毫不寄希望於帝王、君子和賢士,只將拯救的盼望寄托在“道的化身"聖人身上。他認為世人皆有病而不自知有病,帝王更是強盜頭子。唯有聖人善於拯救世人,能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無人被遺棄不顧。5


道與上帝

讓我們先看看老子的“道"。

道就是上古之道,即先祖們所珍惜重視的那個天道、上帝。6老子說,大道隱去了,並非不在了。道又真又切,古今如一,看起來無為,實際上無所不為,無所不至。老子說,正是道,使我信於道,且行在其中。7

道又稱“夷希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是獨一純粹的光明。8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夷希微"就是《聖經》“耶和華"的傳音,專稱上帝。9


道是自有永有者

其實,“耶和華"並非上帝的名字,它的希伯來文原意是“我是我所是的"(I am who I am),即“自在者",中文《聖經》譯成“我是自有永有者"。10

老子說:人以地為法度,地以天為法度,天以道為法度,道以自身為法度。道以自身為法度,亦即“道是最高的立法者,是一切存在的法度"之意,也就是唯一的“自在者"。11

老子又說:道無形無象,先於一切有形有象之帝。12


道是造化養育者

道造化了一切,是萬物之母、萬物之宗、天地母、天下母、天地根。13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4道無形無象,故又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之說。

道養育著一切:道造化萬物,又以恩德去蓄養,使它們成長發育,給它們平安穩定,對它們撫愛保護。然而他這樣創造養育卻不強行占有,他這樣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己功,他是萬物之主卻不任意宰制,這可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15


道是超越者

道超越一切形象:大象無形;世人都說我的道太大,簡直難以想像為何物。正因為他大,才不具體像甚麼。若具體像甚麼,早就藐小了。16老子又說,道作為一種存在,只是恍惚。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實在。深遠幽暗中,有靈存在著。這靈至真至切,充滿了信實。17莊子也說:“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18

道超越人的智慧:智慧出,有大偽;為學日益,為道日損。19老子在描述大道時,常常使用下面一類詞表示自己理智的無能為力:吾不知、孰知、似、若、不可名、強字之、強為之、多言數窮,等等。老子又用下面一類詞表達大道深不可測、難以把握:玄、妙、微妙、淵、湛、恍惚、綿綿、繩繩、不見、窈冥、寂寥、恢恢,等等。20顯然,老子傳達的是一個靈象,一旦他試圖理智地描述這個靈象,它立即就變得模糊不清,正如物理學“測不準原理"一樣。

道超越人的德行:喪失了大道,才強調德行。21天地聖人並不理會世上所謂仁義,而將百姓萬物視為祭神用的稻草狗。22這稻草狗在神的祭壇上極為尊貴聖潔,一旦離了祭壇則不過一捆稻草而已。


道是啟示者

人不能憑藉知識和理性來認識道,倒要絕學、棄智、致虛極、守靜篤,來領受道的啟示。23 老子說大道可以、實際上也一直在將自己啟示給人:從古到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好叫人們看到萬物之父。我之所以曉得萬物之父的情形,也是由他而來。24

大道的啟示,可以藉著先知的言語:大道出口成為話語,平淡無味,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入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25也可以是無言的啟示,即“不言之教",只是這種無言的教化,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26


道是生命者

道不是自然神,乃是有信實、有恩德、有大能、有慈愛、有權柄、有賞罰、有教化、有公義、有生命、有赦罪、有拯救的全善全知全能者。27老子說人若入了道,就是復歸本命了,因為道里有永恆的生命。28

老子懇切地勸勉世人:世界有一個開始,那開始的,就是世界的母親。既曉得有一位母親,就知道我們是兒子。既知道我們是兒子,就應當回歸守候母親。若能這樣,縱然身體消失,依舊安然無恙。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復歸其光明之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了。這就是承襲永恆、得著永生的意思。29

為甚麼世人不知道大道有生命呢?因為: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感覺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讚譽。再次的,使人們畏懼害怕。更次的,遭人們侮慢輕蔑。缺少信,才不信。悠悠然大道之行,無鬚髮號施令,大功告成之後,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啊!"30


道是公義者

老子說道是至高的掌權者,即太上。31是至高的立法者,“道以自己為法度"。32又是至高的司法者:冥冥永恆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殺予奪的。企圖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殺予奪的人,就好象外行人代替木匠砍削木頭,少有不傷著自己手的。33

老子又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34


道是拯救者

老子論道的主旨,是大道的拯救。

春秋時代,世人都沉淪了,人間沒有美善: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世上的善良與邪惡,兩者的差別又在哪裡"?35 人們追求今生如此過份,以致於連死都不在乎了。36

老子說,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過就是貪婪。37他一再警告,罪的結局是死:“人一生出來,就進入死亡。為甚麼?世人太貪婪今生的享樂了!"38老子用“壯、堅、強"形容背離大道、自恃其能、偏行己路的人,說這樣的人必死。39敞開自以為是的感官,極盡聰明能事,更不能得救了。40

老子用“止"、“反"、“復歸"、“靜"、“久"等概念,說明甚麼叫得救。

止:知道停止方能免除危險,可以得享長久的生命。41止的深涵,是人在神面前不可僭越:宇宙一開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該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時止步,就可以平安無患了。42

反:“這至高無上的恩德啊!多麼奧妙深遠,與一般事理恰恰相反,然而唯此才通向大順啊! 43相反麼返歸 ,正是大道的作為。44老子又用水作比喻說:“它處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45

復歸:復歸本根,復歸真生命, 復歸嬰兒、復歸無限,復歸本相, 回歸母親,復歸其光明。復眾人之所過, 復結繩而用之,46等等。這最後一句話,現代人只會嘲笑。然而“不笑不足以為道"。47當不治之症越來越多,生態危機越來越重,道德水平越來越低,犯罪越來越普遍,殺人武器越來越精妙,地球資源越來越枯竭,人類的胃口越調越高,一句話,當“末日"來臨時,再讀老子“小國寡民……復結繩而用之"的話,人們將作何感想呢!

靜:回到本根,便是靜息,靜息之處,是真生命。48清靜,是天下正道。49

久:永生之意。離道者必死,入道者永生:無死地、死而不亡、沒身不殆、可以長久、無遺身殃,是謂襲常,等等。50後世道教不知老子微言大意,竟練起“長生不老術"來了。

《老子》第十六章,完整地表明了大道的拯救:

道為萬物之主,是善人的寶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詞固然可以博取尊榮,美好的行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棄絕呢?所以,就是立為天子,封為三公麼太師、太傅、太保麼,財寶無數,榮華加身,還不如坐進這大道里呢!古時候為甚麼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在他裡面,尋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嗎?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貴的啊!51


道的化身聖人

大道拯救世人,似乎是藉著“道的化身"聖人。

道無形無象,唯有聖人將道表明出來,普化人間。老子不是那聖人,老子只是預言那聖人。

《老子》81章中,至少有26章29次描述了這位聖人,總是在講完道體、道性、道像、道理之後,用“是以"(因此、所以)將聖人引出來,不論不辯、直筆而出、言之鑿鑿、不容置疑,儼然一個真實存在的人。

值得深思的是,老子論道時,為甚麼提出這個聖人來?為甚麼老子反覆展示這樣一個一直被學者門視為“莫須有"的人物形象?如果這位“聖人"真是一個虛構,那麼必須要問,為甚麼一字千金的老子竟然重筆墨地“虛構"他?

不管理智上多麼吃驚,不管聽起來多麼神奇,我必須說,老子筆下的聖人,正是、也只能是耶穌。請看:

他是世人認識道的中介,是天下的牧者;他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他秉持大道之像,吸引天下前往,得享安息太平;他承襲大道的光明,總是善於拯救世人,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他知道榮耀所在,卻甘守屈辱之境,知道光明所在,卻甘守暗昧之地;他掌握著世人欠債的存根,卻不強令償還;他將自身置之度外,其身卻永遠長存;他受辱受難,卻為主為王。

凡認識耶穌的人一眼便認出,這正是《聖經》舊約所預言、新約所展示和見證的耶穌。吻合之極,令人瞠目結舌。


聖人與道同位

這位聖人不與人一方,乃與神一方。老子說,大道統轄天下時,鬼怪不傷害人,神只不傷害人,聖人也不傷害人。如此兩相和好,德便融於道,歸入其源頭。52

聖人作為大道在人間的化身,他對待百姓一如大道對待萬物:天地不理會所謂仁義,而將萬物視為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也不理會所謂仁義,而將百姓視為祭神用的稻草狗。53

聖人秉持大道之象,普天下都歸向他。普天下都歸向他,也不會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54


聖人天人中介

聖人與道合一,做天下人認識上天的器具。55

聖人不必經歷便知道,不必看見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56

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之外的教化。 57

聖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裡謙卑,腹里飽足,血氣淡化,筋骨強壯。58

聖人掌管萬民,是給他們內在的充實,不是給他們外在的愉悅。據此而取捨。59

聖人說,我無為,民心自然歸化。我好靜,民心自然框正。我無事,我民自然富有。我無欲,我民自然純樸。60

聖人拯救世人

聖人善於拯救世人,無人被棄之不顧;善於挽救萬物,無物被棄之不顧。這就叫承襲、傳遞光明。61

聖人看重世人所遺棄的,而不看重世人所尊貴的;聖人藉著世人以為愚拙而不學的,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62

聖人沒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為了百姓的心。良善的人,以良善對待;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對待,從而結出良善的果子。信實的人,以信實對待;不信實的人,也以信實對待,從而結出信實的果子。聖人的靈氣使人心渾然純樸,百姓全神貫注,凝視凝聽,在聖人面前如同嬰孩一般。63

聖人掌握著欠債的存根,並不索取償還。只是叫人明了而已,不像無德之人珠鎦必較。64

聖人謙卑虛己

知道其雄偉強壯,卻甘守雌愛柔順,而成為天下的溪流。作為天下的溪流,永恆的恩德與他同在,使人復歸於純潔的嬰兒。知道其光明所在,卻甘守暗昧,而成為世人認識上天的工具。作為世人認識上天的工具,永恆的恩德至誠不移,使人復歸於無限的境界。知道其榮耀,卻甘守羞辱,而成為天下的虛谷。作為天下的虛谷,永恆的恩德充足豐滿,使人復歸於本原。本原散於各人,為不同器物,為聖人作王所用。65

聖人擯棄一切強求的、奢侈的和驕恣的東西。66

聖人行為方正,卻不以此審判別人;心思銳利,卻不因此傷害別人;品性絹直而不放肆,明亮如光卻不炫耀。67

聖人猶有艱難之心,但終無難成之事。68

聖人外表是粗麻衣,內里有真寶貝。69

聖人深知自己,卻不自我炫耀;他珍愛自己,卻不自我尊貴。70

大海匯納百川流水,因它所處低下,便為百川之王。若在萬民之上,先得自謙為下;要為萬民之先,先得自卑為後。聖人正是這樣,所以普天下熱心擁戴而不厭倦。他不爭不競,謙卑虛己,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71


聖人無為而成

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72

聖人不自以為能看見,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榮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為大,所以為天下王。正因為不爭不競,天下沒有能與之爭競的。古人說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話,豈是虛構的嗎?那確實得成全者,天下便歸屬他。73

聖人自始至終不自以為大,而能成就大事。74

聖人不是靠自己的作為,就不失敗;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喪失。75

聖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視為自己的功勞。76

聖人犧牲為王

聖人把自己置於最後,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77

捨棄肉身性命去為天下的人,堪為普天下的寄託;捨棄肉身性命去愛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78

天下萬物中,沒有甚麼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對付堅強的東西,沒有甚麼能勝過水了。這是因為水柔弱得沒有甚麼能改變它。這個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能實行的。所以聖人說:那為國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的,就是天下之王。這些正面肯定的話,聽起來好像反話一樣,不容易理解。79

聖人不為自己積攢甚麼:既然一切都是為了世人,自己就愈發擁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給了 世人,自己就愈發豐富了。上天的道,有利於天下,而不加害於天下。聖人的道,是為了世 人,而不與世人相爭。80

聖人極其獨特>

綜觀這位聖人,他有“三個特性"和“四種合一":

普世性:其內涵沒有中華民族性、空間性的界定。

永恆性:其出現沒有具體年代性、時間性的界定。

真實性:其存在沒有任何假定性、前提性的界定。

人格與道格的合一:聖人是人,卻又具有道性,秉執道象,展示道的作為,配享道的描述,全然是“道的化身"。

榮耀與降卑的合一:來自於、且自知其榮、其強、其白,卻甘守其辱、其弱、其黑,以作為 “神人中介"。

慈愛與公義的合一:愛養萬物,以百姓心為心,常善救人,卻深知人罪,握有債根,以百姓為芻狗,以作為“罪人中保"。

犧牲與權能的合一:外其身,舍其身,為人與人,受辱受難,卻愈有愈多,其功不去,而成為“天下之王"。

莊子孟子論聖人

莊子說:我哪裡知道喜歡求生的人不是糊塗呢!我哪裡知道怕死的人不像從小離開本鄉不曉得回家呢!人只有在大醒之後才會知道是作了大夢。可是愚蠢的人總是以為自己是清醒著,自作聰明地以為能夠知道一切。這些話在一般人看來是古怪離奇,也許萬世之後遇到大聖人,才可以解釋清楚;這是早早晚晚要遇到的啊!81莊子又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82聖人唯以上天為師,唯以引人復歸本命為務,故稱為聖人。83上古的三王五帝,儘管仁德崇高,卻遠遠算不上聖人。84

孟子當然不這麼看。他列舉每五百年必有聖人出:從堯、 舜到湯,到周公,到孔子,都是傳授上古所行大道的。不料孟子心思一轉,問到:孔子以後呢?難道會後繼無人嗎?這是《孟子》全書結尾的一句話,似乎是他最後的擔憂與期盼。85

孔子逝世五百足年後,聖者耶穌開始傳道。86這是一個奧秘,世人難知底細。不過歷史告訴我們,從沉沉昏睡中將神州喚醒的第一聲細語,神州與世界的第一次擁抱,神州兒女們重新讚美上帝的第一首詩歌,都是耶穌--這位與老子筆下的聖人極其吻合的人送來的。

奇妙之事,跨越了時空,如今恰是盛然展現、愈演愈烈的時候。

--------------------------------------------------------------------------------


注釋:
揚家駱《老子白話句解》,台灣文源書局1969年版,序論。

《史記.孔子世家/老子韓非列傳》。
關於老子,請見拙著《老子VS.聖經--跨越時空的迎候》,宇宙光出版社1997年6月台北版;《老子與基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北京版。
參見《老子》18,21,5,1,14,41,55章。
參見《老子》53、27、64章。
參見《老子》14、15、62、68章。
參見《老子》34,53,21章。
參見《老子》14章。
黑格爾考證,《老子》十四章“夷、希、微"三個字,就是希伯來文耶和華(Jehovah)的發音:“看見而不曉得,叫作“夷";聽到而不明白,叫作“希";摸索而不可得,叫作“微"。 “夷、希、微"這三者,不可思議,難究其竟,所以混而為一。其上不再有光明,其下不再有黑暗"。黑格爾說:“那三個符號I-hi-wei或IHV,……也出現在希臘文的`Iaw(以阿威)里,是`知神派'稱呼上帝的一個名字,……在非洲中部也許就是一個神的意思。此外在希伯來文里叫作耶和華(Jehovah),而羅馬人又叫作約維斯(Jovis)"《哲學史講演錄》一卷129頁)。耶和華更早的發音是Yhwh,中文譯成“耶威"或“雅威",其始音和尾音與“夷希微"更相近。
“耶和華(Yhwh或Jehovah)",這個名字原本出自“我是我所是的"一語,其希伯來文的本義就是“自在者(I am)"。以色列的先祖摩西在何烈山上聽到神的吩咐,要他把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摩西追問這位吩咐者是誰,就聽見說:“I am who I am",即“我是我所是的"。神接著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在者(I am)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出埃及記)。
《老子》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4章:道沖而用之,久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證明老子用“道"來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這種解釋不確切。這句話里的“帝",顯然並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說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這是不對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的借用。因為老子常將“上"字用於“上天、上德、上士"等等,顯然老子並非不懂“上"字的用法,也並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詞。老子不用“上帝"一詞,顯然是因為這個“帝"不是至高無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語。因為唯有老子的“道",才與今日所言“上帝"之無限、永恆、自在的內涵相一致。
《老子》1,4,6,25,52章。
《老子》40,1,42章。請看莊子對“一二三"的解釋:“既然是`一'了,還有甚麼好說的呢?然而,既然稱之為`一'了,豈不是已經說出口了嗎?這個`一',與我們對它的言說,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從無到有,到`三'為止。"(《大宗師》: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
《老子》51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又見《老子》34,32,81,10,65章。
《老子》41,67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老子》21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莊子.大宗師》。
《老子》18,48,3章。
《老子》4,25,73,2,6,14,50,1,10,51,65,27,15,21,73章。
《老子》38章:失道而後德。
《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19,52,16章。
《老子》21章: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35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2,43章: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21(信實),51,65(恩德),4,37(大能),34,67,81(慈愛),17(權柄),73,74(賞罰),35,43(教化),77,79(公義),16,52(生命),62(赦罪),27,67章(拯救)。
《老子》16章: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52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老子》41,17章: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17章。
《老子》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74章: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斬。夫代大匠斬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老子》73,79。

《老子》2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

章: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章: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老子》12,25,75,57章,等等。

《老子》46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老子》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老子》76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42章: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30章: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52章: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老子》44章: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32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老子》65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老子》40章:反者,道之動。

《老子》8章: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16、28、52、64、80章。

《老子》41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 。

《老子》16章: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老子》45章: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50,33,16,44,33,52,52章。

《老子》16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老子》60章: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35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22章: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老子》47章: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老子》2章:聖人...行不言之教。

《老子》3章: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老子》12章: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57章: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老子》27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老子》64章: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老子》49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老子》79章: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老子》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老子》29章: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58章: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63章: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老子》70章;聖人被褐而懷玉。

《老子》72章: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老子》66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2章:聖人處無為之事。

《老子》22章: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老子》63章;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64章: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老子》77章: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7章: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13章: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老子》81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莊子.齊物論》: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與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之遇也。

《莊子.逍遙遊》。

《莊子.則陽》:聖人達綢繆,周盡一體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復命搖作而以天為師,人則從而命之也。

《莊子.天運》:子貢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而先生獨以為非聖人,如何哉?

《孟子.盡心章句下》: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餘歲……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徐松石先生,著有《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他在給香港教會的一封信中寫道:“《史記》孔子生平,亦記至公元前474年,弟子們墓前泣別為止。至於耶穌降生的正確日期,以前史學家誤記遲了四年,故此他30歲出來正式傳揚救世福音,應該是在公元後26年。474年加26年,剛剛是五百足年。若不加廬墓日期,為六十九個七:若加上廬墓日期,則為七十個七,這方式與但以理所記相同。但以理書第九章的預言,與中國方面的預言搭配起來,就知道耶穌的降世,實在是完全出自上帝的安排了"。


--------------------------------------------------------------------------------

回目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