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誠之ZT:別埋沒你的頭腦
送交者: 喜來登 2004年06月07日10:28:37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別埋沒你的頭腦

作者: 約翰•斯托得 日期: 2004/2/5 發表在: 神學在神州>熱點冷思


【編者按】

  兩位女士在市場聊了起來。一位說:“怎麼你看起來好像心事重重?”另一位回答:“我的確很憂慮。我一直在想這個世界的局勢會怎麼樣。”對方說:“你要活得這麼有哲理,就不要思考太多。”

  這很耐人尋味;活得有哲理的前提竟然是要少點思考!但這兩位女士,的確呈現出今日的反智主義心態。事實上,當代生產的一對醜陋的雙胞胎就是“缺乏悟性”和“缺乏意義”。

  基督徒用以對抗這種媚俗潮流的,就是聖經,特別是哥林多前書十四章20節。有趣的是,它開頭也用“不要思考”四個字,但緊接着說,不要像小孩子那樣思考。保羅從兩個領域指出它的差異:在惡事上要像孩子般(的天真無邪),但在心智、思維能力上,卻要“不斷成長”(中譯:作大人)。

  為什麼呢?我們的思維能力那麼重要嗎?聖經要我們使用思維能力的原因何在?

(一)正確運用思維力

  正確運用我們的思維力,有三重好處:

1、正確運用思維力使上帝得榮耀

  因為它認證出:我們的創造者是有理性思維的神,他按自己的形像造我們成為有思維的人,又賜給我們兩項合乎理性的啟示,一個是大自然,另一個是聖經。

  因此,科學和神學二者間有重要的平行對等。科學旨在理解上帝透過大自然所作的啟示,並加以系統化。神學旨在理解上帝透過聖經所作的啟示,並加以系統化。兩者都是研究神聖的啟示,尋索上帝智慧的寶藏。引用十七世紀的天文學家凱普勒的話,這兩者使我們能“按神的思維來明白神”。

  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基於一種信念:宇宙是一個可理解的系統;研究者的思維和所研究出的資料,兩者必有關聯,這關聯就是人的推理思維,也就是人的理性。據說愛因斯坦曾在一個場合嘆道:“宇宙當中唯一無法理解的就是: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牛畢真主教也曾在《希臘的愚蠢》一書中指出:科學家面對明顯不合推理的情況時,絕不會就此罷休……他一定鍥而不捨,直到找出合理的管道,推理出符合雙方的真相……如果不是一種堅強的信念??確認這是一個合乎理性的世界??科學必早就萎靡而亡。

  所以,歷史上科學革命的先驅,大部分是基督徒,這事絕非偶然。他們深信宇宙是合乎理性的。

2、正確運用思維力使門徒生涯豐富

  我尚不是指教育、藝術和文化而言(這些當然能豐富我們的生命),我指的是基督徒的門徒生涯。其實,上述任何領域都不可能棄思維於不顧;反之,若運用思維則如魚得水、相得益彰。

  若要叫主耶穌基督歡喜,要讓基督徒的天路歷程大有進展,一定不要放棄我們的思考力。放棄思維,就等於咒詛自己靈命停滯,成了思維的侏儒。我舉三個例子。

  第一,敬拜。每位基督徒都應當是一名敬拜者。敬拜真神是我們的首要任務。但是,我們不可能敬拜他,除非我們認識他。敬拜一個不認識的神是行不通的,因為我們若不認識他,就不知道他喜悅我們用什麼方式來敬拜,我們所敬拜的,就歸徒然,淪為迷信。

  敬拜是對啟示所作的回應。因此,在公眾崇拜時,誦讀及宣講神的話,絕非唐突之舉,而是崇拜不可或缺的部分。激發我們敬拜神的,就是神的話。

  當然,敬拜神,我們也投入情感;有時,甚至被提,超越了形體。但所有討主喜悅的敬拜,心思意念必定也是專注投入的。

  我們不是應當盡所有的心智(譯註:mind,中譯本聖經為“盡意”)去愛他嗎?

  第二,信心。有許多人以為信心和理性互不相容,但在聖經中從未把二者對立。信心和眼見二者相對立,信心和理性則否。

  因為,信心是什麼?信心不是輕信或迷信。它絕不像美國批評者孟肯所言:“信心是對‘不可能’產生不合邏輯的信念。”不是的。信心是一種經過理性推究之後的信靠。

  詩篇九篇10節:“認識你名的人要倚靠你”。換句話說,我們信靠他,是因為我們知道他是可靠的。而且,我們越仔細思想(他的品格、聖約和應許),信心就越從我們裡面湧出。

  第三,引導。人人都想知道神對我們一生的引導是如何。可是許多人只為了取得方便的代用品,因為他懶得去思想尋求。他們以為腦袋像電視屏幕,期待神把所有疑難雜症的解答,都公布在屏幕上。神當然可以這樣行,但常理下,他引導我們,是透過他所造的理性思考過程,而不是摒棄這些過程。

  想想詩篇三十二篇8、9兩節,很勻稱的兩段話。第8節包含三種應許:他要教導我們、指示我們當行的路及定睛勸戒我們。但第9節則在應許中加上一個禁令。我們不可像騾、像馬,它們缺乏悟性,因此需要用嚼環轡頭勒住,才不會隨意亂跑。

  也就是說,神答應要引導我們,但別期望他引導我們像我們引導騾馬一樣,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因為你我不是騾、不是馬,我們是人。不錯,騾馬有粗淺的腦袋,但缺乏“悟性”,也就是聰明、智慧。我們卻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是有推理思考力的生靈;因此,絕不要埋沒神所賜的頭腦。按他的應許,他引導我們,不是像趕騾、趕馬??一群沒理性不會思考的受造物,而是有理性會思考的受造之物。

  總之,在敬拜、信心和引導三方面,其實是基督門徒生活的每方面,都不能摒棄神所賜的思考能力。如果摒棄它,我們的天路進程會受到阻礙,反之則如魚得水,屢有斬獲。

3、正確運用思維力使福音見證強化

  門徒在傳福音時,從不懼怕使用他們的思維,反而是辯證與傳福音,兩者並行。保羅對他的事奉這麼定義:“我們勸服人”(林後五11)。要勸說人,就不可能不使用論證。當然,保羅深深依靠聖靈,只有聖靈能引導人歸主。但,不是不管證據有無,乃是使用證據來開啟人的心智,以致重生。

  當代德國神學家潘寧博博士曾經寫過:“一篇論證不全的講章,即使祈求聖靈,也得不着勸服力的。基督教信息的勸服力,植根在它的內容。即使拼命祈求聖靈,對傳講者也於事無補……不過,如果傳講者渴望勸服聽眾有所決斷,那麼,聖靈就會透過他的講辭和論證來作工。論證和聖靈作工彼此並不相爭互斥。保羅信靠聖靈,但從不摒棄他推理與辯證之能。”

  我們最好來看保羅第三次旅行布道時在以弗所的例子(徒十九8節下)。他先在猶太人會堂里傳基督,被拒後,他改向推喇努租了講堂。連着兩年(根據史料,每天從上午十一點到下午四點),當以弗所居民大多數人在安享午覺時,保羅仍在為福音辯證。每周六天,每天五小時、兩年下來就有3120個鐘頭的演講論證。難怪第20節接着說:“整個亞細亞都聽到主的道”,因為以弗所是亞細亞省的省會,該省居民每年總會到以弗所遊覽,就有機會駐足,聽聽基督徒演說家的講演。許多人信而歸主,重生後回到自己的村落,這是城市布道的策略,至今仍可沿用。

  因此,我們要為自己根本不用心,或多少有懶得思考的毛病,或反智主義的餘毒而認罪悔改。反智主義是一種負面的、無所建樹的思想模式,會羞辱那位按他形像造我們的神,也會剝削、阻礙我們的靈命成長、減弱我們對世人的見證能力。反之,正確的使用思維,既能榮耀上帝、豐富個人,也能強化對世人的見證能力。

(二)培育基督徒的思維能力

  基督徒的思維能力是指什麼?我要先說它不是什麼。

  基督徒的思維力不是特別僅指思考基督教或宗教領域的事物,而是以基督徒的觀點去思考,包括所謂俗世的每一件事。它不是指思考教會與教堂、詩本與祈禱書、聖經與主教或其他宗教的人事物等等,而是針對家庭與工作、社區與公民權、政治與經濟、南北半球的經濟失衡、失業率、人權、自然生態及其他種種社會倫理等,尋求上帝對這些事物有什麼旨意而言。 

  在一九六三年出版了《基督徒思維》這本書的作者英國基督徒布萊梅爾斯,是首創或把這名詞普及化的人。他說:“基督徒思維乃是面對俗世的論題,以基督教信仰為前設,並受其訓練、教育和裝備而建構的思考模式。”

  要掌握基督徒思維的精意和應用,最好從聖經歷史的發展架構來看。聖經看歷史,比較少從歷代興衰、帝國和文明(如一般的史書所着眼),而是從四件重大事件,以及隨之所引進的四個時代,來看過去、現在和未來。

  第一個是創造。基督徒思維最重要的就是相信神從空虛混沌創造出萬有;也就是說,當他開始創造萬物時,除了他,別無一物。只有神是永恆的。此外,無論是哪個種類或時間,所創造的,都比不上創造的最高峰??人類,神按自己的形像造男和女,又把管理周遭大自然的職分賜給人,也把推理、道德、社交和靈性的功能賜下,使我們與別的受造動物有別。最重要的,我們被造是為了愛的關係,讓人與神、與他人、與工作建立關係,而尋得內心的滿足。神說,他看他所造的一切都甚好。

  其次是墮落。亞當和夏娃受造是為了與神有愛的交流,然而他們不聽上帝的真話,卻誤信撒但的謊言,終於背叛了上帝。結果所有的關係都扭曲了??人與人雙方的關係(彼此互責),與美好大地的關係(大地因他們之故而受咒詛),而最嚴重的便是破壞了與上帝的關係,因而被上帝逐出樂園。人受造時是被神所造,造得像神,也是為神而造,如今卻要過着沒有神的生活;人最悲慘的處境,莫過於此。我們所有的疏離感、迷失感或孤單,都是源於這種關係的斷裂。

  再次是救贖。神大可以棄人類於不顧,或徹底毀滅。然而,因着愛,他卻為我們預備了救贖。他應許女人的後裔要壓碎蛇的頭,他呼召了亞伯拉罕,應許他全地的萬族要因他的後裔而蒙福。整部舊約就是在逐步實現這些最基本的應許。

  然後,在時候滿足時,基督(女人的後裔;亞伯拉罕、大衛的後裔)來到世上,他的生命把完全的愛彰顯出來。他沒有罪、不需要贖罪,卻在十字架上擔當我們的罪與刑罰。然而,神叫他復活、高升,以證明他的救贖功成。

  人因此才有可能經歷重生,或成為新的被造,因為“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五17)。

  最後,一切的總結。神的國已介入人類的歷史,卻未全然地實現。到目前為止,對將來要臨到的世代,我們只是預嘗一部分而已,整個筵席還沒有出現。耶穌基督再來時,要帶着權柄和榮耀,要造新天新地、將一切事物作總結。

  此刻,我們正在基督第一次降臨與他再來的這兩個時段中間,在已應驗和將要應驗的國度中間,在那新開啟和將要完完全全終結的國度中間,在已然與未然的中間。

  以上是聖經的主要骨幹,基督教信仰的概述;上帝親自賜給我們的架構,包括了四個事件與四個時代。

  第一、 創造,是美好的。
  第二、 墮落,是邪惡的。
  第三、 救贖,是更新的。
  第四、 總結,將會是完美的。

  如此便織成一付濾網,可以用之篩選所有的基督徒思想。

(三)基督徒思維的基礎

  基督徒思維賴以建立的基礎有兩點,有關神和有關人的教義,其一是上帝的實存,其二是人性的矛盾。
  
1、上帝的實存

  基督徒的思維認證上帝是所有中最崇高的實體。而以神為中心的聖經(認定上帝是創造者、維護者、主、救主、天父和終結審判者),是基督徒思想的依據。因此,基督徒的心思,對上帝心存敬虔;聖經所認為的善,乃是對上帝心存敬虔的善。因此,基督徒的思維,是不可能將目中無神者視為“善”。因為誡命中最重要的頭條不是愛我們的鄰舍,而是全心全意愛我們的主。

  因此,我們得出兩個重要的推論。

  第一,是智慧的意義。

  我們都希望被視為聰明人,“智慧”也是聖經明顯的主題,除了律法書、先知書外、舊約中還包括智慧文學,就是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及雅歌。這幾卷智慧書論及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意義”,亦即,探討人生的意義,並探討苦難、罪惡、公義和愛對人生又有什麼意義。

  傳道書可能是最好的例子。大家熟知的經文“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在新國際本(NIV)譯成“無意義、無意義、毫無任何意義”。傳道書指出,人生若被時空所局限,而且對神的真理一無所識的話,人生就沒有絲毫的價值。

  如果真理必須受時間限制,人生又苦短(還充滿不義與磨難);那麼,像牲畜一般生死一回,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真理必須受空間限制,人只能在日光之下追風捕影,對日光之上的終極毫無所知;那麼,一切也只是虛空、捕風、毫無意義。

  只有上帝能賦予生命意義,只有上帝能補足失落的層面。因為神能在局限的時間之上,加入永恆;在局限的空間之上,加入超越。

  因此,“敬畏主就是智慧”(伯二十八28)。智慧來自對上帝真理之認識。

  無論是現今人間屬靈層面真空的悲劇,或基督徒與抵擋上帝真理的俗世主義誓不兩立,都歸因於此。俗世主義戕害一個人,使他無法尊嚴地活着,因為它不僅篡奪上帝的尊榮,也羞辱人類的人性。

  羅扎克這位美國作家雖不是基督徒,但他喟嘆這個世界成了“可可殖民地”;他抨擊科學(但我想他是指假科學)對事物的形縮量減,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打擊;科學誇稱能解釋所有現象;它所謂“打破沙鍋的精神”以及“揭露神秘面紗”等等。其實科學能丈量的,只是人類認知範圍的一部分。他並指出“這個物質世界中的客觀科學,提供我們並不夠寬闊的空間。真的,摒棄了超越層面,人類就萎縮了”。對智慧而言亦然。

  第二,是謙卑的重要。

  基督徒的思維既然是敬虔,自然會崇尚謙卑的美德,心思謙遜。聖經中獨尊真神,因此,沒有比驕傲更卑俗的,也沒有比謙卑更吸引人的。

  舉舊約中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為例。他趾高氣昂像只孔雀般的在陽台自言自語:“這偉大的巴比倫帝國,不是藉着我的強勢力及尊嚴才有的嗎?”他宣稱國度、權柄和榮耀全是我的,恰巧與耶穌在主禱文末的頌歌相對立。

  難怪神的管教立時臨到。他從自己的皇宮被逐,王權被奪,與動物為伍,食草維生,身披天露滴濕,頭髮長得好像鷹毛,指甲長得如同鳥爪。換言之,他發瘋了。

  當他承認是至高的神掌管人的國權,當他抬頭仰望並謙卑敬拜時,他的心神才恢復,國權也同時復返。因為驕傲和瘋狂並存,理性和謙遜一體。

  我們要特別思想耶穌的榜樣和教訓。他雖然享有永恆的神性,卻不以自己與神為同等而自得其樂,反而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倒空自己去服事人,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還有,他多次在公開服事的場合,將小孩帶來說:如果你們要為大,就要謙卑迴轉像小孩。

  基督教主張謙卑,在它所有的主張中,再沒有一點比這更牴觸俗世的思想了。世上的智慧鄙視謙卑,甚至民間宗教也不特別強調謙卑。西方文化受尼采勢力或哲學的影響甚深,遠超自己的認知。尼采夢想中某個鐵石心腸、傲氣強勢的統治者或種族的浮現,“超人”正是尼采的理想。耶穌的理念卻是“迴轉像小孩”。二者絕無可妥協,我們必須作一抉擇。

  總之,神的實存(他是創造者、維護者、主、救主、天父和終結審判者)是基督徒思維最基本的特色,它拒絕以任何不榮耀神的事為榮。它以某事是否歸榮耀與神、或竊取神的榮耀,作為評量的準則。因此,智慧始終敬畏神,謙卑則為美德之首。

  接着,要談基督徒思維的第二個基礎。

2、人性的矛盾

  對於“人是什麼”,也就是“身為一個人究竟有什麼意義”這問題,聖經從兩條線來回答。既有創造又有墮落,既有人性的光輝又有人性的醜陋,既有按着神的形像被造而獨具的尊嚴、又有在神的公義標準下眾人皆為罪犯的獨特墮落。

  許多現代哲學或思想對“人性”所持的觀點,基督教的評論是:若不是過於樂觀流於天真,就是過於悲觀流於否定。只有聖經的論點最為持平。

  第一,人文主義者往往太過樂觀。誠然,他們認為人類“不過是盲目進化過程的產物”,但對人類未來的進化潛力,卻存着無限信心。他們說“有朝一日,我們必能掌控自己的命運!”這未免太樂觀了,完全忘了自我中心帶來的扭曲,也就是神學家所說的“原罪”,早已破壞了人類的生活,也讓社會改革論者的計劃落空。

  第二,存在主義者又太過悲觀,甚至絕望。因為他們宣告上帝已死。人生無何價值,荒謬、毫無意義。如馬克吐溫這位機智的美國人所說:“如果人類可以和貓配種,那也只是改良了人類的品種,卻拖累了貓兒!”這話的確太悲觀。他忽略了人類歷史中一些熠熠生輝的故事,滿載了愛心、喜樂、民族英雄自我犧牲的情操。

  第三,聖經思想的基督徒則免於流入兩極化,既不會像人文主義太過樂觀,也不會像存在主義太過悲觀。魏爾教授說:“不是人文主義者所輕言的樂觀,也不是犬儒主義者漆黑如墨的悲觀,而是聖經中肯周全的真理。”

  依據聖經,人類是按神的形像所造,後又墮落;如前所提,人類以自我為中心,以致形像遭扭曲,但並未徹底破壞。人類其實正處於一種奇怪的矛盾中,既有高尚的情操、也在獸性般的殘忍。

  在某一時刻,我們可以像造我們的神那樣的作為,但在另一個時刻,我們卻可能像我們不應該像的禽獸一般。

  人有尊嚴,我們會思想,我們能抉擇,我們會創造、會愛、會敬拜;但腐敗墮落時,又貪婪、爭競、憎惡,甚至彼此殺戮。人會創建教堂敬拜上帝,會建立大學殿堂來追求智慧,會建造醫院照顧病人;但人同時卻也造了施酷刑的牢房、集中營,還有核子武器。

  多麼希奇古怪,令人不解的矛盾現象!基督徒的思維絕對不該忘記,人就是處在這種矛盾中;我們是高尚的,也是卑下的;我們是聰明的,也是愚蠢的;我們有道德,也相當不道德;我們像上帝,也像禽獸。

  郝樂維主教幾年前曾說:“我是泥土與灰塵、剛愎又自負,一連串可以預知的行為反應,被恐懼所惑、被匱乏包圍,百分之百的塵土,也必歸回塵土。

  “但是,我裡頭還另有一些。我雖是塵土,卻是會煩惱的塵土、有夢想的塵土,奇怪的預警到自己蘊藏有某種尊榮,有朝一日我自己要去承受的產業。

  “我的人生就在塵土與榮形兩者痛苦的爭辯拉扯中延展,令人惱怒的謎樣人生,這奇特的塵土與尊榮二重奏。”

  我們來看看人性矛盾的兩個例子。

  第一,個人的自我形像,我們知道如果心理要健康,必須對自我有正確的認識。有人誇大自我的重要性,所以他們其實是矇騙了自我;但也有人的自我形像相當低落,自卑感使得他們好像殘障一樣。

  基督徒的心思要謹記這兩種人性的矛盾:我們是上帝創造的產物,是按着神的形像所造;但也因着墮落的緣故,陷入罪惡的裡面。這樣我們才能既肯定真我(被創造、蒙救贖的我),又否定假我(墮落後的我)??剛愎、自私、好攻擊。

  第二,民主的過程。

  到目前為止,人類所能創造出最安全的治理模式就是民主,這是因為民主的過程,反映出人性的矛盾。一方面它很認真地考慮了創造;它承認人有尊嚴,所以沒有經過人的同意,我們就拒絕被管理;且在決定過程中,人人有參與的機會。所以這個體制把我們看成是應該為行為負責的成人。

  而在另一方面,民主也嚴肅地考量人的罪性和腐敗。所以民主拒絕把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因為知道這樣做不安全,所以將權力分散是民主的要素之一,這也是保護那些執政掌權者,免於腐敗濫權。

  美國的神學家賴荷•尼布爾對此作很好的總結,他說:人有執行公義的能力,使民主成為可能;但人也有可能實行不公義,所以民主就成了必要。

結 語

  談到如何培養基督徒的思維力,這實在沒有捷徑或簡易之道可循。首先惟有好好下功夫閱讀,特別是養成雙重聆聽的習慣。

一方面聆聽神在聖經中所說的話,不是膚淺的,而是對主的教導加以消化吸收,並且反省應用。

  另一方面要聆聽現代世界所發出的聲音。聽它哭訴着疏離的痛苦,聽那忿怒的呼喊,聽那悲嘆的哀嚎。

  當然,我們聆聽世界與聆聽神的話層次不同。我們不受制於世界多變的風貌,甚至政治的對錯。絕對不是。我們聆聽神的話,是為了相信並遵行。聆聽現代是為了去了解它。知己知彼,才能把神的道以信心和智慧應用於現今。

  其次,還要小心,有時我會這麼提醒我們在倫敦的“當代議題研究中心”,我們不是要養出蝌蚪、蟾蜍和青蛙的幼苗,頭特別大,卻沒有身體,只有尾巴。我看過不少基督徒蝌蚪,滿腦袋神學;但也僅止於此。

  在我們中心,還要努力培育的是,基督徒的情感、靈命、良知及全人,讓我們完完全全服在耶穌基督的主權下。

  在談及基督徒的社會責任時,這點尤其重要。我們不僅要清楚地思想、還要深深地感受,像主耶穌,面對邪惡時,義怒就油然而生;面對受難者,則滿腹同情(約翰福音十一33、35)。

  求主救我們脫離:對社會不義僅止於冰冷的分析,卻毫無改變它的堅毅熱忱。

  最後我要舉個例子,是從薄托克《被揀選的》這本後來拍成電影的書中選出。故事講到二次世界大戰後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兩個猶太青年。丹尼的父親是嚴謹的哈西迪派拉比,魯賓的作家父親則承襲自由派的猶太傳統。兩個年輕人的交往,不免呈現迥異的家世傳統所帶來的衝突。

  令人詫異的是,全書或整部片子,丹尼的父親除了在課子(摩西五經)之時出聲,絕不再和兒子說第二句話,兩個人中間保持一種“怪異的沉默”,真相直到結尾才揭曉。這位拉比說:“上帝賜給我一個聰明的兒子,他的智力過人,閃爍如珠。”當丹尼才四歲大時,父親眼見他讀完一本書,嚇了一跳,他毫無困難的讀完,這值得引以為傲啊!但,那是一本寫猶太人受苦的書,丹尼卻讀得津津有味,毫無痛苦。“我四歲的兒子丹尼欠缺的是心靈,他只有智力,依附在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上。”這位拉比桑德斯因此向上帝哭喊:你為什麼這樣待我?我要這樣聰明的兒子有什麼用?我要一個有心、有靈魂的兒子,同情……正義、悲憫、受苦忍難的毅力,這才是我要的兒子,不要有腦無心的!

  因此,拉比桑德斯按着哈西迪派的傳統,以沉默來撫育他的孩子,因為“我們之間的靜默,他才可以聽見世界的哀嚎”。

  結尾,父子複合的場景,拉比桑德斯說,丹尼需要“透過沉默的智慧與痛苦,來學習:人若有腦無心,形同無物”。


http://www.21sz.org/Common/Channel/showChannel.jsp?ViewAll=y&CtID=16&Charset=gb2312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