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ZT:成聖的呼召:與難題共存
送交者: 四季樹 2014年08月07日19:33:24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http://herewestand.org/blog/2012/03/15/livingwithproblemschinese/

成聖的呼召:與難題共存

Posted on March 15, 2012 by Administrator
講章:2010 紐約華人教會夏令會系列2


我們這一講的題目是「成聖的呼召:與人生的難題共存」。所謂成聖,就是追求像神一樣的聖潔完美。但「追求完美」與「完美主義」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追求完美的人,知道自己不完美,也能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然而完美主義者,是用一種律法主義的眼光來面對一切不完美的事物,他們無法容忍人生中的任何殘缺。


我們的人生總是充滿各種難題。從基督教的角度來說,人生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罪,罪是一切難題的源頭。過去這一年當中,我跟各位不斷思想的一個真理就是因信稱義。因信稱義的真理告訴我們,人都是罪人,信了主以後還是罪人,而且一輩子都是罪人。我們所得着的義,不是神放在我們本性當中的,在本性上我們仍然是罪人,而且一輩子都不能脫離這個罪性。我們所得着的義,是基督的義歸算給我們,真正成為我們的義,卻永遠不是我們自身所成就的義。這一套聽起來有點抽像的神學,有個非常現實的意義,就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需要不斷面對罪的問題,也必須與罪所帶來的種種難題共存。這就代表我們今生必定充滿各樣的難題、各樣的苦難、各樣的焦慮。


在華人教會裡面,有一種神學非常流行,它主張信徒應該憑信站在屬靈高原,總是覺得自己跟神很親近,作一些事情讓自己覺得自己很敬虔,就自我感覺良好,並且無法容忍屬靈生命中有任何的殘缺。這不是聖經的教導。聖經教導我們在屬靈的低谷中學習成聖;我們學習更認識自己、更認識神,學習否定自己而仰賴神的恩典,是藉由今生一切的挫敗、難題,甚至有的時候我們遇到困難卻感受不到神的同在。有的時候我們覺得神離我們很遠,周圍的屬靈長輩就會責備我們沒有信心,但神卻不是這樣看我們。很多時候,神最豐盛的恩典是在我們遇到屬靈低潮的時候賜給我們的,儘管我們不一定當時就能感受得到。


我們很多人都聽過「足印」這首詩,Footprints。有一個人跟上帝一起走在沙灘上。這個人回頭看,發現他走過的路上,有些地方只有一對腳印;他又發現,這些只有一對腳印的地方,正好是他人生中最痛苦、最低潮的時候。這個人很苦惱,就問上帝:「主啊,禰說如果我跟隨禰,禰就會永遠與我同在。但我人生中最痛苦的那些時光,禰都跑到哪裡去了?」上帝回答他說:「孩子啊,你看到沙灘上有些地方只有一對腳印,是因為每當你走不下去的時候,我就把你扛在背上,背着你走過那些艱難的光陰。」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這首詩,因為有點太煽情了,可是在神學上我是完全同意的。這首詩講述的神學,是真正的恩典神學,跟華人教會裡面流行的那套敬虔主義截然不同。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讀過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本仁約翰的天路客,也是在道路最黑暗的時候經歷神最豐盛的恩典。他走過一個地方叫作死蔭幽谷,是神的恩典保守他安全渡過。他也犯了一些錯,使他差點偏離救恩的道路,但神差派一些人把他帶回正路。後來他來到了約旦河邊,河水高漲,很危險,但他必須渡過這條河。他的朋友告訴他,雖然這水如此冰冷苦澀,但到達彼岸的盼望就好像炙熱火紅的炭在他心中。聖經裡面也有好多的教導還有信心偉人的故事,讓我們看見,基督徒是藉由軟弱、挫敗、困境、苦難、罪惡、不公義的事情,才能真正認識恩典的上帝。如果我們要細細討論,時間就不夠了,所以今天我想專門討論四個重點:一、在懷疑中成聖;二、在苦難中成聖;三、在挫敗中成聖;四、在罪惡中成聖。


懷疑是基督徒信仰最大的敵人。人類的原罪就是懷疑。亞當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的時候,最核心的動機就是懷疑。所謂懷疑主義,是一種自我絕對化,什麼都懷疑,完全相信的只有自己。亞當吃樹上果子的時候,他並沒有完全相信蛇的話,但他也沒有完全信靠神,他相信的只有自己的判斷。 「我誰都不信,就連上帝也不能完全相信,我只信我自己,我要用自己的理性來分別善惡。」所以亞當就吃了樹上的果子。他選擇了懷疑。而由於我們都是亞當的後裔,我們也都生在這種懷疑論的原罪底下。


雖然我們已經信了主耶穌,但我們仍然時常面對懷疑的試探。我們有時候會懷疑神的存在。對於那些蒙神恩賜能夠免於這種試探的人,我們仍然常常會懷疑神的恩典。這種懷疑,使得我們無法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因為我們懷疑神是否會賜下日用的飲食。我們為明天憂慮,因為我們懷疑那位掌管明天的神。有的時候我們會找一些理由將我們的懷疑合理化。我們會說:「我不是不信靠神,我只是不相信人;我不信任環境;人生無常,我實在沒辦法不為明天憂慮。」說這種話的人,表露出他們對掌管萬有的主宰的不信任。


然而,只要我們還是罪人,那麼就算我們已經走在成聖的道路上,我們仍然無法完全免於這種不信靠神的試探。我們總會對神抱有某種程度的懷疑。當我們懷疑神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持定一個真理,這真理就是:我們的神大過一切的事物。上帝大過我們的理性;上帝大過我們的經驗;上帝大過我們的情感;上帝大過我們的良知。我們不能用我們的理性來檢驗神的真理。我們要用神的真理來檢驗一切理性的認知。我們不能用我們的經驗來檢驗神的恩典;反之,神的恩典要聖化我們的經驗。我們不能用我們的良知來檢驗神的良善。神的良善是一切善惡的準則尺度。當你拿你心中那把扭曲的尺來衡量神的時候,你就把你的神看得太小了。莊子說,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我們墮落的人,怎麼能夠用墮落的認知功能來衡量神呢?就算我們衡量出來的神符合我們的心意,那也不可能是真神,頂多是我們墮落理性投射出來的偶像。然而,當我們查覺到自己在懷疑神的時候,我們就有機會用神的真理來檢驗我們的認知,查覺我們把神變得多小、扭曲成什麼樣子,這樣我們就能夠體會我們在多大的程度上虧缺了神的榮耀。而我們查覺自己對神的虧欠的時候,這種虧欠感可以化為我們的動力,把我們虧欠神的榮耀重新歸給祂。


第二件我們在懷疑中可以學的真理是,上帝既然大過一切,那麼祂的恩典就必勝過我們的懷疑。在以賽亞書裡面,上帝對祂的子民發出邀請:「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上帝好像在對我們說:「我知道你們懷疑我,現在我讓你們把所有的懷疑講出來,我們彼此辯論。」然後一場辯論大賽開始了,這時全能全知的上帝採取了什麼樣的立場呢?賽一18:「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你們的罪雖像朱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上帝沒有用祂全知全能公義的審判來壓倒我們的懷疑。上帝用祂在基督里不變的愛來勝過我們的懷疑。


使徒多馬是耶穌門徒當中的懷疑論者。他就是那個不相信耶穌復活的門徒。別的門徒告訴多馬耶穌復活了,但多馬回答說:「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我總不信。」過了八天,耶穌又向門徒顯現,這次多馬也在。耶穌對門徒說:「願你們平安!」然後就轉向多馬,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這時候多馬的反應是什麼? 「我的主,我的上帝!」他被耶穌降服了。


我們的神,就是這樣的神。當你懷疑祂的時候,祂就張開雙手,讓你看見祂手上的釘痕跟肋旁的傷痕。正因為這位上帝大過一切的一切,所以在祂裡面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你我的懷疑。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是此生都不會懷疑神。真正的信心,是當我們懷疑神的時候,仍然信靠祂的恩典足以包容我們的懷疑,所以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帶着我們的懷疑來到祂面前,而不會因着自己的懷疑就遠離神。我們可以大膽跟神辯論。我們不要不跟神辯論,就妄自下結論說神是怎樣怎樣的神。當我們帶着懷疑來到神面前時,我們就可以看見神是多麼偉大的神。這就是為什麼基督允許多馬懷疑祂,不是嗎?


到此為止,我們說得很簡單,可是懷疑的問題有時候比單純理性上的懷疑更複雜。我們對神的懷疑,經常是出於各種痛苦的經歷。人生中的苦難,特別是一些邪惡的事情造成的苦難,會使得我們懷疑上帝是否仍掌管一切,如果是,那麼這位上帝是否是良善的神。


最近Chronicles of Narnia 第三集的電影要上映了,這部著作本來是CS Lewis 一系列的小說。 CS Lewis 最著名的另一部著作是Mere Christianity。相信我們中間很多人都知道這位偉大的基督徒作家。他的著作裡面,我自己最喜歡的是A Grief Observed,中文翻譯成《卿卿如晤》。 CS Lewis這位在Chronicles of Narnia裡面顯現出孩童般的單純信心,在Mere Christianity裡面顯出堅定的信仰的偉大信徒,在他痛失愛妻之後寫下《卿卿如晤》這本書,稱上帝為「宇宙虐待狂」──“Cosmic Sadist”。 CS Lewis 在書中寫道:「一次又一次,當上帝顯得最恩慈的時候,祂其實是在預備下一次的虐待。」作者繼續寫道:「這是我昨晚寫下的。與其說是感想,不如說是無理取鬧的怒吼。讓我再試一次吧。相信上帝如此邪惡,合乎理性嗎?這種宇宙虐待狂、可恥的白痴?」Lewis覺得自己被神虐待了,而他這樣怒罵神,只是對神還擊而已。 , and by uttering these words he commented that he was “hitting back.” (pause) Cosmic Sadist! Spiteful imbecile! 宇宙虐待狂、可恥的白痴!你能夠想像Mere Christianity 跟Chronicles of Narnia的作者筆下,能夠寫出這樣的話嗎?他自己知道這樣是不理性的,但他沒辦法。他知道自己對神的質疑不是理性上的懷疑,但這種懷疑的確是充滿人性的。他是個很真實的人,表達自己很真實的感受。


我們常常沒辦法理解上帝為什麼允許我們遭受苦難。約伯一夕之間喪失他的兒女及產業,而一直到約伯記的結尾,約伯自己以及約伯記的讀者,都還不知道上帝為什麼會允許這種可怕的事情發生在祂所愛的人身上。的確,最後上帝又賜給約伯凡事亨通的生活,但這不能解釋苦難的問題。反而,這讓上帝看起來很可笑。所以CS Lewis寫道:「上帝真的是這樣一個小丑嗎?這一刻把你的一碗湯打翻,就為了下一刻能夠給你另一碗一模一樣的湯?」我們常常以為約伯記的目的在於回答苦難的問題,但事實上約伯記是用最尖銳的方式提出苦難的問題,卻不把答案告訴我們。約伯的問題,是在基督耶穌里才能找到答案的。


CS Lewis在痛失愛妻之後,開始指責上帝是個「宇宙虐待狂」。他說,這位上帝如此邪惡,「我們難免會說:求上帝赦免上帝」「上帝實在太壞了,祂需要得到赦免。」「但上帝沒有這樣作。祂把自己釘死在十字架上」“ It was not hard to say, 'God forgive God.' [But] He did not… He crucified Him.” CS Lewis 寫到這裡的時候,就開始重新找到平安了,雖然很多事情他還是不明白。上帝把他心愛的妻子帶走,但上帝卻把自己心愛的兒子舍了,白白賜給他。


我們在苦難中間最重要的就是要定睛仰望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為十字架提醒我們,我們所失去的一切,都遠不足以跟上帝為我們所舍的愛子相比,而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保羅在羅馬書第八章裡面就提醒我們,靠着愛我們的主,我們在一切的患難當中已經得勝有餘了,more than conquerors。這是我們的信心在苦難當中得以成長的不二法門。我不願意將苦難合理化,我絕對不會告訴你,上帝允許我們遭受苦難是為了陶造我們的品格,因為對於這樣的理論,我所能舉出的例證,絕對不會多過我能想到的反證。在蘇丹那些父母被軍隊殺掉、從小就被洗腦訓練成殺人機器的兒童士兵,他們所遭受的苦難,有讓他們成為人上之人嗎?


沒錯,有的時候有些人遭受的苦難,是可以明確看到背後有神美好的目的,但在大部份的情況底下,這世間的苦難,是看不出任何目的的。我們最不應該說的,就是某某人遭受苦難是被神懲罰。加爾文說神預定的目的是向我們隱藏的,這就意味着我們不應該用神的目的來將人們遭受的苦難給合理化。我們的信心不是建基於我們不知道的隱藏的事。我們的信心是建立在我們清楚知道的事情上,而我們清楚知道的真理就是,當神的兒女遭受苦難的時候,上帝與我們一同受苦。聖經說上帝有憐憫慈愛。希臘文的「憐憫」跟英文的sympathy是同一個字。 Syn的意思是「共同」,patheia意思是「受苦」。 Sympatheia就是「一同受苦」。聖經說上帝滿有憐憫慈愛,意思是上帝在祂兒女的苦難中間與我們一同受苦。而且上帝受苦的方式,不是在天上看着我們受苦,然後在天上可憐心疼我們。不。祂與我們同受苦,意思是,我們所受的苦,祂與我們一同遭受。不能受感的上帝成為遭受苦難的人,在神性中卻仍是不能受感的神,但祂的神性與祂的人性不能分離,所以當祂來到世上受盡諸般苦難的時候,實際上是上帝親身在經歷這些苦難。就像CS Lewis講的,我們難免會說「上帝赦免上帝」,但上帝沒有這樣作。上帝將祂兒子釘在十字架上。 It's not hard to say, “God forgive God.” He did not. He crucified Him. 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這是我們確知的。這不能解釋為什麼我們今生會遭受這些苦難,會失去心愛的人,會受到各種傷害。我們也不需要將這些苦難合理化,試圖解釋這些苦難背後的目的。我們今天的講題是「與難題共存」,而人生中最大的難題,大概莫過於苦難的問題,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全能又慈愛的上帝會允許祂所愛的兒女遭受到這一切可怕的事情,為什麼上帝會創造一些人,容許他們犯罪,然後又不從地獄之火裡面把他們拯救出來。這些難題是很真實的問題,但這是我們無法理解也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不知道上帝為什麼允許罪惡與苦難,不代表我們的信心是盲目的。與難題共存的意思是,我們不要在那些我們現在無法理解的事情上面鑽牛角尖,而是為我們確實知道的那些真理感到平安。


在《卿卿如晤》這本書的結尾,CS Lewis寫道:「當我把這些問題帶到神面前的時候,我沒有得到任何答案。然而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沒答案』(a rather special sort of “No answer”)。不是一道反鎖的門,更像是祂默默地看着我,祂的眼光決不是沒有憐憫的。就好像祂對我搖搖頭,不是在拒絕我,而是延遲祂的答案。似乎在對我說:『孩子啊,平靜下來吧,你現在還不明白。』」 我們雖然不明白,但我們可以有平安,因為我們知道所失去的一切都比不上天父白白為我們舍了的愛子。在苦難中的信心,不是相信上帝會讓我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也不是相信上帝會用我們的苦難來成就更美好的目的,因為這些都不是必然的,神也沒有給我們這樣的應許。在苦難中的信心,就是定睛仰望主耶穌基督,知道在基督里,上帝親自走進我們的苦難中間,與我們一同受苦。有一天,今生的苦難都會變成榮耀的冠冕,就好像我們將來在天上敬拜的羔羊,仍然帶着被殺過的釘痕,而那最痛苦卑微的釘痕,卻成為至高的榮耀。這就是今生一切苦難的永恆意義所在。


接下來我要跟各位分享信徒在挫敗中的成長。失敗是一種特殊的苦難,也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的。我們中間有多少人在求學期間拿過F的? Failed。我說了你們或許不信,我大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fail了好幾門課,然後就被放在academic probation底下。我中學的時候幾乎是全A,上了大學遭受這種挫折,心裡很難受,不敢告訴任何人。我可以想像人們臉上不屑的表情。我可以想像那些等着看我失敗的人冷眼旁觀的恥笑。最糟糕的是,我無法面對我自己。我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我總是夢想着研究所能夠到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牛津、劍橋這些名校,而這個academic probation對我的夢想帶來嚴重的打擊。我當時完全無法想像我後來會被哈佛錄取、到牛津讀書。當時的我,只覺得這輩子完了,只想找個洞往下鑽。


我們都知道世俗智慧對於挫敗的領悟。這些很多都是合乎聖經的。這世上有智慧的人都知道,一個真正的贏家,是能夠不被挫折打敗的人。如果要贏,就必須先學會用誠實寬廣的心來面對自己的失敗,從失敗中學教訓,從失敗中站起來。美國開國元老之一的Thomas Paine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失敗為成功之母」。成功的人,必先學會面對失敗。這對於基督徒與非基督徒都是一樣的。 Thomas Paine自己是個非基督徒。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之間的不同在於我們對成功的定義以及我們追求卓越的目的。


我們不用說都知道,基督徒應該以榮耀神為目的。我們把最大的努力獻給神,把結果交託在祂手裡,因為我們知道不管結果如何,祂會為自己的榮耀負責。綜觀中國的宣教史,我們會發現,所謂「成功」的故事非常少,假如我們所說的「成功」是世俗之人所追求的那種成功。那些早期的宣教士,像馬禮遜這些人,在中國宣教可以說沒有什麼顯著的果效。他們都是有才華的人,獻上了他們的青春以及最大的努力,卻沒有帶領多少人信主。他們在無數的挑戰與挫敗底下堅持不懈,他們也不曉得因着他們的擺上,今天會有幾千萬的中國人成為基督的門徒。失敗為成功之母。


然而,基督徒所遭受的種種挫敗,還有一層更深的屬靈意義,也就是我們如何面對失敗所帶來的痛苦與羞愧感。我們會從別人感到壓力,也會自己給自己壓力。當一個男人失業的時候,他會覺得他對不起他的家人。一個學生成績不好,沒辦法上好的大學,可能會覺得對不起父母的栽培。家人與父母都是愛我們的,但另外有些人就等着看我們失敗,以便取笑我們、指責我們,甚至落井下石。對於我們中間比較傑出的人來說,我們害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我們怕別人發現我們也只不過是人,just human after all。


有的時候別人不給我們壓力,我們卻自己給自己壓力。我們為自己設定很高的標準,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而當我們達不到這種標準的時候,我們就會責備自己。我們會對自己失望。我們不願意承認我們自己是just human after all。


然而這正是上帝要藉由我們的失敗來教導我們的最重要的功課:we are just human!我們不是神,我們只是人!亞當的原罪就是他不肯承認自己只是個人,他想要像神一樣分別善惡,而信心正好就是這個原罪的相反。藉由信心,我們知道自己只是人,我們不是神,我們的整個存有都依靠着上帝的恩典。我們為自己定很高的標準是好的;我們追求卓越是好的。但追求完美與完美主義中間,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完美主義者無法容忍自己的不完美。完美主義就是想要成為more than just human的那種驕傲的罪。如果是道德上的完美主義,就是聖經裡面法利賽人的那種律法主義。追求完美,與完美主義不是一個概念。基督徒追求完美,是因為他很謙卑地知道自己只是個人,知道自己很不完美,而神是完美的。他追求完美,是因為他想要與神親近,而不是因為他想要成為神。一個完美主義者很容易被失敗擊垮;但一個追求完美者,能夠平靜地面對自己的失敗,一次次從失敗中站起來,知道神不會因為他的失敗就對他失望。


當然,人生當中有很多種不同的失敗,最嚴重的就是道德上的失敗,也就是犯罪。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最後一個主題:如何與罪共存。 「Oh no!我又犯罪了!」我想,任何誠實的基督徒,心裡都會常常說這樣的話。我們追求聖潔,但我們卻一次又一次落入同樣的罪中,我們感到非常挫折。我們覺得自己是失敗的人,不配得到上帝的恩典。


然而,我們除了要學會明白我們是罪人,我們一定會犯罪一定會失敗之外,還有一件更重要的真理我們必須明白,那就是神的恩典夠用。我們的自我認識不應該只停留在「我是罪人」。我們要明白我們是蒙恩的罪人;我們要明白,不論我們的罪再怎麼大,也大不過神的恩典。我們要學會用神的眼光來看自己。


神很清楚知道我們只是人,we are just human。我們還不只是“just human”,我們是sinful humans,我們是罪人,we are sinners。神要我們成為聖潔,但神並不要求也不期望我們今生就能夠像祂一樣。神知道我們一定會失敗,一定會跌倒,而神也從來不對我們失望。假如我們以為我們屬靈的失敗能夠使我們失去救恩,那麼我們就太小看神的恩典了。我們以為我們的罪比神的恩典更有能力。我們以為神的恩典不足以勝過我們的罪。如果你把自己的罪看得比神的恩典還要大,你就是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這是何等驕傲!但有信心的人就知道神的恩典永遠夠用,永遠勝過我們的過犯。就像大衛王在犯了驚世駭俗的罪之後,還是帶着憂傷痛悔的心回到神面前,寫下詩篇五十一篇;他知道信實的神必定赦免他的罪。使徒彼得三次不認主,但他知道基督的恩典大過他的失敗,所以在耶穌復活後,他毫不遲疑回到耶穌身邊,甚至三次宣告他愛主耶穌,完全不以為恥,因為他知道耶穌不以他為恥。


我們應該感謝神賜給我們失敗、跌倒、犯罪的空間,因為透過我們的過犯,我們能夠更清楚認識自己是何等的罪人,而基督又是何等的恩主。這就回到我們一開始說的,有的時候我們沒有查覺我們把神看得太小了,而透過我們自己的失敗,我們能夠認識祂有多偉大,我們也可以學習信靠祂的恩典。神的恩典正是在我們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我們最軟弱的時候,正是神恩典最豐盛的時候。


我現在正在翻譯一本John Owen的文集,這本書是很實際的實踐神學,專門探討基督徒怎樣與罪爭戰、怎樣追求聖潔。英文書名是Triumph Over Temptation,出版社把中文書名定為《向試探夸勝》,但我不是很喜歡這個翻譯,我現在還在想這個書名應該怎樣翻。 John Owen是十七世紀清教徒裡面最具代表性的神學家,但這本書是給平信徒看的很好的靈修實踐的書,講的就是如何勝過試探。在一般華人教會當中,當我們講到成聖的時候,我們通常就會聽到一些陳腔濫調:「我們要聖潔,因為神是聖潔的;如果你繼續犯罪,就表示你還沒得救。」有一次在一個洗禮的禮拜裡面,我聽到一位牧師禱告說:「神啊,求你保守今天受洗的這些弟兄姊妹,讓他們永不跌倒,永不失腳。」我發現華人教會的傳統裡面有一種屬靈的完美主義,無法容忍靈性上的缺陷。所以當我們聽到Triumph Over Temptation這樣的書名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又來了,又是一堆道德教訓。」


但我們把這本書打開來讀的時候,我們會有點訝異,因為Owen一開始就告訴讀者,我們都是罪人,我們終此一生必定屢屢犯罪,而且有些罪必定一犯再犯。歐文引用羅馬書第七章,他把罪擬人化,說罪住在我們裡面,試圖左右我們的理性、情感、意志、行為。歐文說,現在基督要來住在我們裡面,卻發現在我們裡面沒有一處祂可以安然落腳的地方,不論祂要到哪裡,都會受到我們裡面的罪的頑強抵抗。歐文還說,我們在本性上就是不喜歡、不渴望神的。作為罪人,我們的本性就是想要抵擋神。我們必定會覺得讀經、禱告、敬拜這些屬靈責任很無聊。不要假裝我們很喜歡這些東西,也不要因為我們實踐了這些責任就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很敬虔。這跟法利賽人沒有兩樣。如果要勝過我們裡面的罪,我們首先就要明白罪的特性,我們要誠實面對我們裡面的罪,我們要知道這個罪有多麼頑強,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完全消滅這個敵人。所以假如你發現有些罪是你一犯再犯,有時候好像已經勝過,但過些時候它又回來攪擾你,這時候你不要喪志,也不要灰心。罪本來就是這樣頑強的。罪的難題,是我們終其一生必須面對、必須與之共存的難題。與罪的難題共存的意思是,我們明白這個難題在今生不能夠完全解決,所以我們不會因為解決不了就灰心喪志,不去對付它。我們更要明白,我們的罪雖然這麼真實、這麼頑強,但它已經威脅不了我們了,我們已經有基督的寶血遮蓋。所以馬丁路德說,我們現在要對付的罪是真實的罪,但也是已經被打敗的罪,它的毒鈎已經被拔掉了,就好像拔了牙的老虎一樣,我們不必怕它。然而同時,與罪的難題共存的意思並不是與它和平相處。與罪的難題共存的意思是不斷與罪爭戰,就算常常失敗也不放棄。我們知道這個罪已經威脅不了我們了,所以當我們偶然被罪勝過的時候,我們可以一直站起來。


在歐文的那部文集裡面,他給了很多很實際的建議,教導我們怎樣勝過試探,而我覺得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就是他告訴讀者要定睛去看屬神的事物裡面的榮美,仔細用心去思想這些吸引人的地方。我們憑着我們罪人的本性,很難去看見屬神的事物有何榮美之處,尤其是基督的十字架。我記得幾年前Mel Gibson的電影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剛出來的時候,Blockbuster這個出租電影的商店把這部電影歸類為恐怖片。對不認識神的人來說,基督釘十字架沒有任何榮美可言,它只是一個很恐怖、很血腥、不人道、不公義的事件。所以保羅說十字架對不信的人來說是絆腳石,是愚拙。但是當我們學會用信心的雙眼來仰望十字架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個暴力、血腥、醜陋的事件背後有最吸引人的聖潔的榮美。這種榮美可以震撼人心勝過這世間任何美好的事物,可是基督的榮美是不容易發現的,所以我們必須花時間去默想。清教徒在讀聖經的時候不只用理性去明白、去解經,他們是先用理性明白,然後用心去體會,讓經文來觸動他們的情感,來徹底地改變他們看事情的角度、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世界觀。這樣的讀經叫作discursive meditation。當我們被聖經所啟示的這位上帝吸引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厭惡罪。我們的本性是喜愛罪的,所以我們很容易犯罪。成聖好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需要常常被神吸引,努力去發現神的榮美,在讀經、禱告、敬拜當中用心去發現上帝最吸引我們的地方,這樣子,成聖就變成一門我們甘心樂意去操練的功課了。簡而言之,成聖最重要的秘訣不是定睛在我們的罪上面,思想怎樣消滅這些罪;成聖最重要的秘訣就是定睛仰望那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這就意味着,我們不應該用一種完美主義的眼光來看我們的罪,然後發現我們無法容忍自己。這種屬靈的完美主義只有兩種結果,第一就是像法利賽人那樣假冒為善、自我欺騙,這種叫屬靈的阿Q精神,第二種結果就是像賣主的猶大那樣,對神的恩典絕望,對自己絕望,讓後就放棄自己。神不會放棄我們,不論我們多麼不完美。所以,我們可以很坦然地在今生一切的不完美當中追求完美。


我們的生命中總是充滿各樣的挑戰,而我們必定面臨許多的難題與挫敗。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必須學會在失敗中成長,而不要讓失敗的經歷把我們打倒。不要定睛在自己身上,要定睛仰望神的恩典。不要給自己過高的期望,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學會用神的眼光來看我們自己,我們曉得我們是神的兒女。承認我們是罪人,並不是在貶低我們自己。相反的,承認我們是罪人,就代表我們明白自己因着神的恩典而具有無限的價值。在我們懷疑的時候、遭受苦難的時候,也是一樣,我們要把神當神,我們要明白自己是神的兒女,不多也不少。換言之,我們要明白神的恩典,定睛於神的恩典,我們曉得,我們的罪不論再怎麼大,也不能大過神的恩典。所以結束的時候,我想給大家念一段經文。林後十二9:「[主]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夸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三言兩語:老師訓話:不必再講那法利賽
2013: 海蘭蘭: << 跟主走!>>
2012: beiqian:禱告第22天 愛的團契的特徵(
2011: 不會鏽蝕在歲月的混濁里
2011: 那些悖逆的所謂“基督徒”,如果他們把
2010: 中國學者李凡:家庭教會在中國已達80萬
2010: 得勝:寫在康弟兄葬禮上
2009: 什麼是靈里貧窮的人有福了,天國與神的
2009: 白鴿子: 港九盛筵札記-主啊,真的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