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想之三:喜忧参半话人生 |
送交者: 周峰 2002年03月17日16:01:37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
边走边想之五:喜忧参半话人生
<<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中有这样几句话,“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也”。这可以说是天底下人的一种通性。有钱花,身价高,长寿,心善,众人所追求。快乐的身家平平安安,吃的是海味山珍,大鱼大肉。穿的是华美的衣服,看的是美景美色,听的是动人的音乐。这种生活会让人多么向往。而贫困,卑贱,百病缠身,或者心性邪恶,是人们所惟恐避之不急的。而更痛苦的莫过于漂泊流利,居无定所。不得安逸,吃不上喝不上,缺衣少食,更何况没有美色和乐耳的丝铉铿锵。然现实中,凡事好坏参半,很少有至善至美的。“夫富者,苦身疾多,多积财而不尽用”,“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行也亦疏矣”,“寿者诨,久忧不死”这些不都表明人的一生喜忧参半吗? 为“道义”而死的人,人们都称其为善,但死了终归是死了,难道死了人也是好的?!所以说呀,道家认为人追求这些其实是很不值得的。活着就活着,别有太多的想法,还是什么也别干的好。把一切看开了,顺其自然吧! 显然道家的这种观点并不为很多的人所接受。在过去的中国,儒家思想在读书人的圈子里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的观点则认为,人分三六九等。而凡君子人等应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和道家的”无为“相反,主张积极”入世”。在儒家看来“家穷亲老,不为禄仕”是不“孝”之一种(孟子。离娄),而学好了不做官,也是非常不应该的(语见“学而优则仕”)。在儒家的眼里,只要是能够“入世”,那些所谓的“富贵寿”又能算得了什么?固所谓“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应该因为贫穷而改变自己的操守,“鞠躬尽瘁”和“威武不屈”“富贵不淫”。 在这个问题上佛教的主张和道家颇相似,而基督教则与儒家又有很多地方不谋而合。比如佛教主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其实比道家和道教走得更远些。基督教要求人们忠诚信善,鼓励人们“追求”和“有为”,和儒家思想在很多地方相近。在中国历史上,常有“道”者出隐入世辅佐政纲的,比如诸葛孔明辅佐刘备,刘伯温辅佐朱元璋,魏征辅佐李渊和李世民等等,但几乎没有一秃头大和尚这样做的。同样儒家弟子曾几度左右了朝纲,基督教曾在很长时期里是西方国家的国教等。 如果说人类的这些文化现象是人们思想和价值观的体现,那么具体到一个个具体的人来讲,具体到一个个的人生来讲,这些近乎彼此冲突的信念和价值观必然会直接导致人生的喜与忧。 那么何为人生的喜与忧? 要理解这个问题还得回到人类的文化上来,也就是说判断“喜”和“忧”关键看你用哪把“尺子”去衡量它们。在道者眼里无所谓“喜”,也无所谓“忧”,诸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而在儒者看来“家穷亲老”而没能混上个一官半职的就应该是非常大逆不道德事了,而这看在道者眼里又能算得了什么? 因此人生感受的好坏全赖如何看待和理解人生。如果你认同并羡慕那些所谓的高官显爵,功成名就之人,而常常为自己不能及而心有戚戚,那么你是用了儒家的“尺子”。如果你羡慕那些放歌田川山野,刻意尚行而又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之士,则你是采用道家的立场。 然居世久矣,人人会不免“语仁义忠信”信奉“恭俭推让”,难免不会教诲人等求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以求得社会祥和进步;然居世久矣,又没有人不欲“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求得“半日浮生”。此所谓张驰人生,又能有什么是非对错之分? 这样看来人生也只能是喜忧参半啊!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