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戈登·费依(Gordon D. Fee) 译/颜添祥
优良的解经秘诀,在于向经文询问正确问题的能力,以便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优秀的解经问题则可归纳成两种基本类型:内容问题(说的是什么)以及文脉问题(为什么这样说)。
文脉问题有两种:历史的和文学的。历史的文脉又分两种:一般历史背景资料(譬如哥林多城的地理、人文、宗教、经济)和特殊场合资料(如为什么写该书)。文学文脉是有关为什么一件特定的事物,会在这个特定的论题或叙事中如此说。
内容问题基本上有四种:经文批判(确定作者实际的用语),字典资料(字词的意思),文法资料(字与字间的关系),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字词、观念和作者、读者的文化历史背景关系)。
因此,优良的解经是将所有的资料化为可读性高之作品呈现的快乐组合,或是作者原意的精心整合。这种呈现并不以找着原意或独特性为足,而是要清楚知道作者原本的用心。下表列出的是完成一份解经报告的完整过程,而本章的其余部分就是要引导你通过每一个步骤。
解经报告步骤表
步骤1:总览历史脉络
步骤2:确定经文段落
步骤3:经文考证
步骤4:自行翻译
步骤5:分析句型结构和关系
步骤6:文法分析
步骤7:字义分析
步骤8:研究历史文化背景
从步骤9-11,按经文的文体种类而定:
书信类
步骤9(E):决定书信的文体特性
步骤10(E):查考特殊历史脉络
步骤11(E):确定文学文脉
福音书
步骤9(G):确定单元或论述的文体特性
步骤10(G):分析福音书合参的单元
步骤11(G):考虑耶稣传道事工中的生活背景
使徒行传
步骤10(A):历史问题探讨
步骤11(A):确定文学文脉
启示录
步骤9(R):了解启示录的文体特性
步骤10(R):确定历史脉络
步骤11(R):确定文学文脉
从步骤12-15,完成解经:
步骤12:考虑更广的圣经神学文脉
步骤13:收集辅助资料文献并广泛阅读
步骤14:作成完整的译文(可选择)
步骤15:撰写解经报告
一、一般类型的解经初步
在决定经文所属的文体类型之后,解经过程的起步,就是具备从何处着手的概念,通常应由一般整体资料和特定段落(或单元)两方面同时着手。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几个起头的步骤。
步骤1:总览历史脉络
在研究句子、段落或任何其他资料等项目之前,我们经常需要好好综览整个资料:作者是谁?收信者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收信者住在哪里?他们当时的环境如何?是什么样的历史情势导致作者撰写该著作?作者的目的如何?整体的主题或探讨的事物是什么?论题或叙事有无容易辨别的大纲?等等。
这些问题的研究工作最好自己动手去做。通常在圣经书卷研究的课程中,已有别人做好的完整资料。但是解“难题经文”时你常要彻底了解经文,因此参考一系列的综览和一些批判性的概论是很重要的。
1.1. 一口气读完全部资料
这个步骤是无法替代的,不要开始就试着解析第一章第一节,解经的第一步常常是读完全部资料,在分析任何部分的经文之前,你必须先具备通盘的初步概念,而要具备此一概念就得全部读一遍。
第一次读完后,再次回来读第二遍,尝试写下以下的重点(记得写下经文):
a. 有关收信者的一切资料,他们是犹太人或希利尼人?或是两者兼有?他们和作者有什么关系?有没有任何他们社会经济的暗示?
b. 作者的目的,作者是否明白地提到他的目的?或是暗示什么目的?
c. 经文特别强调或关心的地方,什么话语或观念反复提出?什么特殊的字词一再出现?若有什么事物可以告诉你有关的情况或目的?
d. 整卷书的明显大纲(往后的研究将会提到)。
当你觉得对全部资料都已有某种程度的熟悉后,请接着进行下一个步骤。
1.2. 比对辅助文献与研究结果
现在参考第四章所提的资料,看看是否有些见解你遗漏了,若是你的研究结果和新约综览、概论之类的书有重大的不同,你必须再次查阅资料,并和他们的书对照,看看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步骤2:确定经文段落
试着确定你所要解析的这段经文实在是完整的一段。即使你只是要解析一个简单的句子,该句也必须视作它所属的段落或单元的一部分。你可以对照NA或UBS如何分段(有时它们的分段也不尽相同),也可参考两三本现代的译本(吕振中译本、新译本、现代译本,或RSV、NIV、NASB),看看这些版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但你要自己暂时试着决定基本的段落,这样的决定,是整体解经过程的一部分。
步骤3:经文考证(参II.1[2])
首先要考虑的是关于古代版本的经文说明,作者使用的是哪些字词?其次序如何?找寻手抄本原来形式的科学叫经文批判学,这是一种相当具有技术性和复杂性的研究。但是从事注释经文的学生,一定得在有关方面花点功夫,学会1)能随心所欲地讨论经文(如专题和注释),2)同时也能略略尝到自己判定经文的乐趣。
为了从事经文批判,你需要熟习两本工具书:NA和UBS,这两本书的注脚均有经文的相关资料。我们在第二章第一节会对这些工具书有完整的使用说明,也会对经文选择的标准加以讨论。
第二章所强调的需在这里重复提出:并不是所有的经文判断都具有解经的意义,但是你需熟悉这些技巧,以便分辨何者具有批判的价值,何者没有;同时也能评估别人为你所做的经文批判。在解经步骤本身,只有实际会影响该段意思的经文判决才需要提出来讨论。
步骤4:自行翻译
在读完整段希腊文经文后,试着着手翻译,翻译可学习使用Kubo,Rienecker或Zerwick-Grosvenor的书(参IV.4[3])。读几遍希腊文经文,直到熟悉经文的“内容”,而不需要依靠文法书或字典时,写出你的翻译,若需要参考辅助的工具书也可以。但切记,这并非完成的翻译,此步骤主要的目的是要你熟悉经文的内容,在这同时也要开始找出特别需要字义研究的字词。例如:有具神学意味的字词吗?有在这段经文中重复使用的字词吗?有作者的著作很少使用却在这段经文中出现的字词吗?
注:当到了解经的最后步骤(步骤14),即完成解经报告之前,再次回到这个步骤来完成最后的译文,以回应你解经的结论。即使你不想再作最后的翻译,此次翻译也是很好的练习。
步骤5:分析句型结构与关系(参II.2[4])
尽早对你所解析之经文的论题(或叙事)有一良好的流程观念,并能认出其间的基本结构和句法的关系,是件极其重要的事。但是要做好这些工作,没有其他的替代方法,你只有写出整段经文的结构形式。这么做有三项优点:第一,强迫自己作出临时的文法决定,特别是有关句子间的关系;第二,这能使你看出整段经文的结构,确认它的形式(如哪里是起、承、转、合、平行和交叉);第三,它能提供经文论题的暂时大纲。
5.1. 绘制流程图(参II.2.1[5])
写出经文的最佳方法是用句子的流程图,然后以旁注来注解、追踪经文主题的流程。虽然这样的工作总是见仁见智的,但我在第二章所提供的方法可以提供有效的指引。
5.2. 绘制句型图(参II.2.2[6])
有些句子的文法很复杂,因此需将所组成的各部分加以图解。很多人宁可将经文的所有句子做成图形,而不愿学习新的系统,比如写出句子的流程图。句型图的优点是:强迫我们用文法来确认经文中的每一个字。缺点则是:句型图仅是一次一句,可能失去对整段经文的洞察力,或无法认出该论题的各种结构形式。
当你完成这个起头的五个步骤时,你会发现两件事:
a.你对经文的内容及其文脉已有清楚的概念。
b.你已挑出一些有问题的地方,并将进一步查验。
现在,你准备更进一层地分析经文,下列三个步骤分别解决三个内容的问题(经文问题已在步骤3处理了)。这三个步骤在第二章有详细的细解。如果你已经学过该章的步骤大纲,即可依序完成你的解经报告。如果还没有,那么你就得花点时间好好学习每个过程,看看如何应用在你的经文上。一旦学好了这些基础的过程,第二章便成了参考手册或检查用的表格了。
步骤6:文法分析(参II.3[7])
为你自己的目的读经时,你可以对经文的任何事情文法的决定;不过,再说一次,当你讨论时,只有那些对解经之决定非常重要的项目,或是可能改变经文意思的讨论,才要写在解经报告中。诸如:有文法上的疑点吗?如果文法结构不同,句子、子句和短语会有不同的读法吗?经文中是否真有使经文的某些部分的解释更含糊而不明确的地方?如果有,哪一种选择比较可能?有没有哪一点是文法上的例外(不是我们所预料到的)?若有,你可能对这例外提供什么样的解释?
步骤7:字义分析(参II.4[8])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你的报告成为一本迷你字义研究集。你在讨论任何字的意思时,要和第二章的指南一致。在解经报告中讨论字词时,要基于下面两个准则:
a. 解释不明显的字。
b. 集中在主要的字词。
步骤8:研究历史文化背景(参II.5[9])
这个步骤包括下列的有关各项:
a. 经文中提到的人、事、物的意义。
b. 作者和读者的文化、社会环境。
c. 作者或讲者及读者或听者的风俗习惯。
d. 作者和读者的思想世界。
在你的解经报告中,如前所述,你要决定什么事物必须再研究,而基本上是:
a. 什么事是读者不清楚的。
b. 什么事造成经文意思的真正不同。
二、不同类型的特殊考虑
现在我们要准备面对历史文脉(特殊的)和文学文脉的问题。不过,对于不同类型的解经过程,应有不同的考虑。因此下列的步骤将配合分类来讨论,到步骤12再回到同一条路线。请常对照本章开头的解经报告步骤表,将会有所助益。
(E)书信解析
步骤9(E):决定书信的文体特性
9.1. 不同特性
虽然新约从罗马书到启示录共21卷书信,但是这些书信在性质上还是有某种程度上的差别。某些全是为了特别的目的,应付非常特殊的状况(如腓利门书、哥林多前书、犹大书、加拉太书等),而其他的书信则用途较广。注意到这些书信程度上的不同是很重要的,有一些比较像私人的信函,有一些则像是公开信,也就是真正的书信;这些观念将会影响你对步骤10的想法。
9.2. 段落形态
注意古代书信中的不同文体,以及确定你所要解析之经文属于书信中的哪一部分,都是很重要的。例如:该段是感恩诗或祷告词?是问安的部分?或是本文?如果是属于该段经文的主要形式,那么该形式对内容的影响有多少?
步骤10(E):查考特殊历史脉络
由于新约的书信都是“应时的”文件(即这些书信都是因作者或读者的“特殊”状况而写),因此重新回溯当时的状况便显得非常重要了。要做好这个步骤,需尝试做到下列几点:
10.1.(E)详读经文
当你详读经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经文中的细节,尽可能想象自己好像置身于早期基督徒团体中,第一次听到这书信的宣读。
10.2.(E)收信人
绘制一张表格,写下“收信者”及其有关的“情况”,哪些是书信中明显提出的?哪些是暗示的事?是否有收信人需要改过的行为?或缺乏什么认识?他们需要安慰、劝诫或纠正?若是牵涉到某些特殊问题,该问题是来自外界或内部?作者如何知道这些情形?信中有没有什么暗示?
10.3.(E)钥字
绘制另一张表格,列出指明该段主题的“钥”字和“重复出现”的词句。整段经文中哪些字经常出现?查考经文汇编,看看这些字在这段经文中有没有不寻常的用法?作者所用的字汇是否对问题的性质有任何见解?
10.4.(E)简略描述
暂时试着将以上所有资料个简略的描述和说明,将读者的问题或情况做一个合理的表达。
在最后撰写解经报告时,这个步骤通常要深入考虑。切记,当你完成步骤11后一定再回来检验步骤10,因为在这步骤分析的结果必然影响你对历史情况的分析。
步骤11(E):确定文学文脉
此一步骤就是要多研究上下几段经文,其实你要探讨的只是一段或一段中的一小部分经文,也需要一段段去追踪整个大段的主题是什么。
对于你要研究的经文,现在到了绝对需要面对的解经问题了:这段经文或是这个劝诫的“要点”是什么?这句经文的“重点”是什么?基于作者前面所说的,“为什么”现在他要在这里这样说?这也是为什么要仔细追踪这些句子和段落的正确论题的原因(虽然整个论题的细节不需要写在报告上)。就解经论点而言,完成步骤6-8还不够,我们还要提出强有力的解释,使它和作者往下的讨论主题相吻合。
要做好这一点,须尝试下列两件事:
11.1.(E) 逻辑与内容
简洁而确实地写出经文的“逻辑”和“内容”。
在这里提到了“什么”?它向什么人说这话?这里提到什么问题?什么是绝对的问题焦点?你的叙述包含了这段经文所提到的一切人、事、物吗?每个项目都给予适当的分量吗?
11.2.(E) 内容与主题
再用另一句或两句话说明经文的内容“如何”促成经文的论题。
在这个论题的要点上,为什么你认为他说得对?这段经文和刚才所提到的那段话有什么关系?这段经文又如何预备下一段经文所要说的?
别人无法强逼你要求自己做这个练习,但无论你前面几个步骤做得多好,除非你也做好这个步骤,否则就不算做好解经的工作。这也是大部分解经书所犯的错误,它们往往将内容本身的问题处理得很好,但也经常不能协助读者了解圣经作者在上下经文中话语的关键点。
在进行步骤12之前,最好再回到步骤10和11作通盘的考量。你对答案的了解足以回应你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吗?现在需要修正吗?你能提一个使人信服的例子,让人充分了解圣经作者在写信时的状况,以及他对状况的回应吗?解经好坏的关键就在这里。
(G)福音书解析
在解析福音书结构问题之前,事先要对福音书的性质加以说明。关于福音书的材料以及其间的关系,必然也要做一些衔接性的假设。
1、福音书的性质
书信基本上是一个向度的历史脉络和文学文脉,也就是作者正在表达他自己的论点(或劝诫),即使他也缘用传统的资料,但那也是直接向收信者述说的,因此它是:
保罗(主后54年)→哥林多(主后54年)
但相对地,福音书的作者就有两个或三个向度的历史脉络,这必然也影响其文学的文脉。也就是说,目前已有固定形式的福音书,是经过一番传承而形成的。第一个层次是耶稣的口述,这些口述有效地被教会保存而成为传统(第二个层次)〔例如:比较林前11:23“我将我所领受的传给你们。”(写于主后54年)和路22:17-20(约写于主后75年?)〕。第三个层次是福音书作者自己的作品,经过他们的选材、排列和改编(虽然在口传时期就已开始从事这些工作)。因此:
这样,“耶稣”就被引介到提阿非罗面前和他面对面,但这“引介”是透过早期教会的记忆和路加的描述。
由于有四本福音书这个事实,且至少前面三本福音书具某种程度的交叉记录之关系,使得解经的过程更加复杂。
基于上述两项事实:即福音书具有两至三个向度和四本福音书的存在,因此在研究的工作上,我们对福音书的材料和福音书本身需预先有一些假设。笔者确信,下列的假设在各种不同的解经步骤上是必须的。同时我们也得先说明,这是多数新约学者的共识。要从事福音书的研究,若不对这些事物有所假设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研究者没有明确说明,但事实上他还是在他的假设中从事研究。假如你不同意下列的假设,你就要说明自己的假设,且按部就班执行。
2、一些研究工作的假设
a. 我们假设,在传承的时期这些由叙事和论述所组成的个别资料单元,绝大部分是彼此独立传讲的;这样的假设应该是合理的。总之,我们可以假定,许多论述都以原始的形式被个别地保存下来,而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原来的历史脉络(比较保罗所使用的论述,在林前7:10和9:14)。因此以下的研究假设就显得合理:目前的福音书各个单元,绝大部分是出自福音书作者的编排。可以用一个实例来验证:马太在马太福音10:5-42中将这些论述收集起来,用来教导有关国度的事工;这些材料同样也在路加福音中被发现,但路加将他们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组合中,其次序为:路加福音9:2-5,10:3,12:11-12,6:40,12:2-9,12:51-53,14:25-27,17:33,10:16。
b. 虽然没有任何一本福音书是按照另一本福音书写成的,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至少符类福音不是各自独立完成的著作(照亚历山大革利免的看法,约翰福音是唯一的例外)。虽然有三四种解释福音书彼此类似的方法,这些解决的方法也争相取得人们的接受,然而下列的方法才是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也是本书所假设的:a)马可福音是最早完成的,b)马太和路加分别参考马可福音而写成他们的福音书,c)马太、路加增加了大量遗传下来的材料,其中一些是共同的材料(即大家所熟悉的Q版本,但可能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资料来源,而是综合性的资料来源)。
c. 福音书作者选材、调整和改编的材料,不仅是记录和保存耶稣的生活与教训,同时也以他们个人特殊的关注和看法将耶稣介绍、传递给读者。
3、解经的任务
既定了福音书的性质和以上三个研究工作的假设,现在要进一步假定解经工作的首要,是根据福音书的文脉去了解经文,其了解的方针有二:第一,福音书的作者是记录耶稣的生活和教训,所以解经的部分任务是试着去明白福音书作者对当时所说的话和所发生的事知道了些什么。第二,因作者是以选材、调整、改编的方式,我们也要试着去明白目前这福音书的文脉所要表达的意思。
在解经的工作上,若碰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念而需加以选择时,就得专注在故事单元或论述内容本身,试着去了解耶稣当时的原始情境。接下来你会发现,这是解经任务重要的一部分,若是我们不再回到福音书经文本身的内容去,那么这一切的解经就仅是完成一半而已,因为这是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脉络。
有了这些初步的概念,我们现在可以实际进行解经的步骤了。
步骤9(G):确定单元或论述的文体特性
这一段特别需要参考第四章的书目,这些书对本段所要讨论的内容提供相当有分量的介绍。
9.1.(G) 辨明文体的一般类型
你的单元或句子,是叙事或是论述?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一个宣告性的故事?这些类型各有其不同形式的功能。
9.2.(G) 辨明文体的特殊形式
假如你的经文是论述,那是哪一种论述?是比喻吗?是寓言吗?或是启示性论述?还是智慧论述?是先知性预言?是律法资料的片段?有没有诗歌的成分?是交错法吗?或是引用夸张的手法?反讽法?或是隐喻?或似非而是的吊诡语法?这种形式的分析,对你确定读者身份有多少帮助?它在理解方面扮演多大的角色?例如:马太福音24:28这句隐喻性的论述(“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这句论述并没有讽喻的意思,整句论述只有单纯的一点:尸首和鹰是试着指出神国度之完成的事实。解经学的问题是:有关完成指的是什么?是突发的?不可避免的?或是可见的?
步骤10(G):分析福音书合参的单元(参II.6[10])
由于每位福音书作者都从传统的资料中选材、调整、改编后应用到他们到作品中,因此对解经者来说,不论是解释哪一卷福音书,他都必须查看其他福音书中相同或平行的单元。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学习使用福音书合参,如II.6大纲所列。
这样的分析包括三个问题(注:“三重传统”意指该故事单元同时出现在马太-马可-路加三本福音书中,“双重传统”即指同时出现在马太-路加的,“单一传统”则指仅出现在一本福音书中,无论是马太或路加)。
10.1.(G)选材
这个问题只简单地与故事单元的事实有关。该单元是否也出现在其他福音书中?是否关系了福音书作者已知的特别兴趣?
10.2.(G)调整
这问题与目前的文学文脉有关。这里和10.3(G)一样,特别需要来参考第二章。这些步骤很重要,这样就好像透过三棱镜来分析福音书作者对耶稣及其教训的看法。
调整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论述(或单元)要放在“这里”?同一单元在其他福音书的文脉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类似或是不同“类型”的文脉(如末世性的,或对门徒训练的教导)?你研究的这段经文的文脉和其他福音书的文脉比较,是否告诉你有关福音书作者的特殊兴趣?
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福音书作者也有可能照传统的文脉来处理该单元(比如:马可福音和其他福音书作者有多少没有重新调整之处!);同时也有可能作者目前的安排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意。有关这点,要练习适当地注意到马可和约翰福音。他们有很多地方多是照他们的原始资料来源的次序直接运用,因此他们对经文的调整往往没有什么特别意思。另一方面,因为大量的资料(大部分的论述)在双重传统中是不照次序的,因此我们可以假设马可和约翰也是如此(比如:次序是他们自己决定的)。
这问题是关乎将作者自己在福音书中对各故事单元的改编情况,从它手头上所持有之传统资料分别开来的技术。我们再次要参考第二章(Ⅱ.6.3和6.6)。
作者是否增加或删减了某些东西?他改变了什么文词?这些只关系到文体吗?或是更实际吗?这些改变表明了作者的兴趣要点吗?他独特的强调点是什么?这段经文的改编牵涉到一连串的改变吗?也就是牵涉到这段文更广的文脉,甚至是整本福音书吗?
当你完成这一部分的解经,你会觉得自己正和和福音书作者在他的文学文脉和历史脉络这两个问题点上搏斗,也就是:他为什么将这单元正巧放在这里,且又加上这些特别的强调?不过,另一个因素也要考虑——耶稣自己的历史脉络。
步骤11(G):考虑耶稣传道事工中的生活背景
这里要特别注意耶稣的教训,因为很多是来自传统的口传资料,这些口传资料在移转到目前福音书作者文脉的传承中已丧失了原来的历史脉络。因此,在分析这些论述时,要以耶稣自己传道事工中可能的生活环境背景来解经。
从听众的背景来研究分析是最好的方法,可以显示出其所说内容的性质,原先最有可能是对门徒说的?或是对群众说的?或是对法利赛人说的?这样的论述是否最有可能是在冲突的情况下说出?或是在门徒训练的时候?
很多时候当然我们无法决定,而需要单单接受目前福音书的文脉,但有些时候,例如在马太或路加将某些材料加入马可的架构中,或是有些地方马太和路加各用不同的资料加进两个不同的环境背景,这时,我们虽然通常可以分别出这些资料,并在内容的基础上为该论述提供一个可靠的原本生活背景。但要注意下列几点:
1. 这是解经工作中最具推理的部分,所以我们宁失之于过分小心,切勿粗心大意。
2. 找出耶稣当时生活背景的意义,并不是解经的最主要目的,因此我们宁愿以“目前”经文的文脉来决定经文的含义。但耶稣的生活环境背景,必须是整体描述的一部分。
(A)使徒行传解析
解析使徒行传对学生和牧者来说,可能都是有困难的,因为我们喜欢将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带到本书来,而这些问题基本上有两种:历史的问题(早期教会生活中,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以及神学和释经学的问题(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一个好的解经者必须结合历史性和神学性的问题,而不是被释经的问题所预设了。
解释使徒行传特别重要的是要回到步骤1,好好领会路加写作的目的。在进深研究之前,仔细复习是必要的,且可稍加配合步骤9(E)和9(G)。下面两个步骤包括刚刚提到的历史性和神学性问题。
步骤10(A):历史问题探讨
事实上,这个步骤和解析书信的步骤11.1(E)很类似。这里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事物被提及,因此也包括了步骤6-8的一些内容问题。因此,你需试着准确写出路加在该叙事中所要告诉我们的。谁是故事的主角?他们现在正在做什么?有哪些人、地或其他名字、观念是你必须查阅圣经字典的?
步骤11(A):确定文学文脉
现在我们来到了解解析使徒行传的重要关键所在。这个叙事或讲道的重点是什么?和刚刚所提到的叙事如何关联?在路加所提的整个叙事中,它如何产生功用?为什么他将这叙事放在这里(选材的问题)?在和使徒行传其他地方比较时,你要解析的这段经文的叙事或讲道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能提供你什么线索,找出路加在此处的重点?
在进入步骤12-15之前,解析使徒行传必须注意下面两点:
在讲道的部分,整体来说可以被解释得非常类似书信,但必须注意,它们目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是路加的笔法和用词(非常像路加重写马可福音)。因此,以希腊历史学家的文体来说,路加是跟随了Thucydides的笔法,将所说的基要重点报告出来,只是他将讲道写成目前的这种形式。这里特别要注意文脉的问题——这讲道为何会放在这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解释使徒行传时要非常小心“过与不及”,我们不可以猜测作者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如:路加如何“不”说这事或那事),也不可假设他所描述的就是事情经过的每一个细节绝对准确的描述。希腊历史学家有这样的本质:将实际发生的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却不必像警察那样将案件发生经过的每一个细节详述得一清二楚。他们所写的是历史,也是故事。
(R)启示录解析
启示录常是一本隐藏的书,部分原因是由于它的启示文学模式的固有困难,另一部分原因是一些不懂启示的人,作了许多臆测和冒险的应用。
由于我们一般都缺乏对启示文学形式的认识,因此当你自己作启示录的研究时,至少要参考两三本注释书,这对你将有所助益。或许你必须拥有下列三本书:
George R. Beasley-Murray, The Book of RevelationNew Century Bible(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8)
Isbon T Beckwith, The Apocalypse of St John(Mcamillan Co., 1919; repr. Baker Book House, 1967). [DMS 15.83]
Robert H. Mounce, The Book of Revelation,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1977).
步骤9(R):了解启示录的文体特性
在解释启示录任何单独的异象(或书信)之前,必须先对这本书文学形式的特性有完善的了解。启示录这本书确有其独特性,因它细致地揉合了三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启示、预言和书信。有关这方面,可参阅Beasley-Murray,12-29页的论述。
对解经者来说,启示的“意象”通常是最困难的项目,所以在这里需作一些特别的说明以供适当的指引和提醒。
9.1.(R)确定意象的来源与背景
要做好这一点可以参考 Beckwith或 Beasley-Murray的著作。这意象和旧约有关吗?别处也用这类启示意象吗?这是古代的神话吗?是当代的文化吗?这意象是否为一标准的启示性意象?或是一种“流动的”意象(如启示录第五章中“狮子—羔羊”或十二章与十七章中的“两个妇人”)。
9.2.(R)确定意象的目前用法
目前约翰所使用的意象,和原来的意象是否丝毫不差?还是完全不同?它是否被“打破”而重新蜕变成为另一个新的意象?约翰用这意象的目的是什么?能不能找到内在的线索?约翰自己有否解释这意象?如果有,务必紧抓这一点,从这一点开始去了解其他的。这意象指示一般的事物,或是意指一些特殊的事物或事件?
9.3.(R)以整体看异象
要很谨惧地把异象看作“一整块布”,而不是硬将寓意的硬框框住每个细节。在这一点上,异象就像比喻。整个异像尝试述说某件事,而其细节可能有:a)戏剧的效果(如6:12-14),或b)为整体图画增色,使读者不致误解所关涉的各个要点。因此,日头变黑像毛布、星辰坠落像未熟的果子等细节,可能不是“意指”任何事,而仅是加深地震的印象。然而,在9:7-11的蝗虫戴上金冠冕、脸像男人的脸、头发像女人的长发,这些细节帮助我们画出整个的图画,如此一来原读者就不会认错——这原来就是指罗马帝国边界的野蛮部落。
步骤10(R):确定历史脉络
认定启示录具有书信的预言的成份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任何单一的异象(或书信),便需经常注意两个焦点,一是教会所受的逼迫,另一则是上帝对逼迫者的审判。书信及异象所描述的,是属于作者和读者教会受逼迫的历史。而即将临到神之忿怒的异象,是典型的预言形式,这将一直持续在历史与末世的紧张状态之间(暂时的审判之后竖立了末世的审判的背景)。
关于历史情势的问题以及本书的目的,请读 Beckwith的书,197-216页。
步骤11(R):确定文学文脉
确定任何异象的文脉,首先要自己拟出对整体来说足以参考的架构。启示录的大部分,都很容易写出主要段落的大纲(譬如3章、4-5章、6-7章、8-11章、12-14章、15-16章、17-18章、19-22章)。一个主要的解经问题是:我们必须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联,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这点可参考 Beasley Murray,29-32页和 Mounce,45-49页。
接下来是有关书信和异象的文脉,或是属于它们本身之一部分的文脉问题,我们可以用解析书信〔步骤11(E)〕的方法加以精确解析。
三、一般类型的共同步骤
步骤12:考虑更广的圣经神学文脉
当你开始将研究所得组合在一起,且特别开始集中在经文的重点或信息时,你的重点或信息要配合整本圣经或整个神学的前后关系。
这段经文在以下的次序范围中,如何教导或传达教义性的功能——在该经文的大段中、在这卷书中、在这一类著作中、在新约或旧约中,以及在整本圣经中?这经文和其他导致同类论题的经文比较下有何发现?哪些是相似或不相似?在其他地方有什么暗示?其他的经文原则可否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这段经文?为什么?如何帮助?走过整个文学或历史的轨迹,这段经文是否影响到其他经文的意思或价值?如果这段文不存在,圣经的信息是否会失去什么?或是会欠缺某种完整性?
同样地,从神学来看,该经文在构成基督教(教义)的整个启示的神学中,应该摆在哪个适当的位置?这段经文关系到什么教义?它实际上提到了什么问题、关怀、祝福或信心等等?经文中如何提及这些?经文如何清楚处理这些事情?当要解决其他经文时,这是一段会明显引起某些教义难题的经文吗?如果会,试着用帮助你的读者的态度来处理这个情况。
这段经文的什么内容提供了教义问题的答案?或支持解决其他经文的难题?该文所提供的最大和最小限度如何?你如何肯定、了解这段经文具有你所假定的神学意义?你的研究结果和以研究这段经文出名的学者和神学家的结果是否相同?
步骤13:收集辅助文献并广泛阅读
13.1. 研究有关该段经文的各家说法
纵使你已参考了注释、文法和许多种类的书籍和文章,完成了前面所提的各个步骤,现在还要借助一些足以应用在解经上的辅助文献,从事更有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要使解经成为你的作品,而不只是机械式摘录别人的看法。在这个步骤中较为重要的,是善加发挥你的智慧思想,尽可能丰富你自己的结论。另一方面,当你在评估别人的解经时,自己若没有作更多的解析,那就可以确定你是永远无法超过他们的成就了。
不过,现在是向各类学者讨教他对该段文有什么看法的适当时候(参考第四章为你搜集的书目)。当你读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哪些点是他们做到却是你所忽略的?哪些点他们讲得比你好?什么地方他们加重了份量?你能指出他们有问题或错误的地方吗?当你看到别的注释书有不正确的地方,若是较小的不同点就在脚注中指出,若是较有意义的就写在报告的本文中。
13.2. 比较与修正
其他学者的结论有助于你改变你的各方面的分析吗?他们是否用更尖锐的态度来攻击经文或怀疑经文?是否因此导致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他们以更好的方式来组成他们的解经吗?他们所给的看法是否暗示引发了你甚至从来都没想过的看见?若是如此,不要犹疑,修正你的结论或接下去要做的步骤过程,使它更加可靠。但是,你也不必认为别人的东西都得全部放到你的解经中。不恰当的要放弃,不在你解经范围的也要限制。是你作决定,不是他们。
注:学生并没有义务奴隶式地复制别人的解释,反而有责任精确评论所读的。不过,在一个人能说“我不同意”之前,一定要能说“我了解其中的内容”。这是明显的道理,在你摊开你的评论之前,你必须能够以作者能够接受的话语叙述他(她)的意见。接下来你可朝下列六个方向继续进行:
a.举出作者误报的地方。
b.举出作者提报含糊的地方。
c.举出作者前后矛盾的地方。
d.举出作者处理不完全的地方。
e.举出作者错误的假设或过程而产生误解的地方。
f.举出作者对眼前这个讨论所作有价值贡献的地方。
13.3. 将所发现的应用在报告中
切勿将辅助资料中的看见整段地放在解经报告中,亦勿将这个步骤当作结果而放在报告中单独成段。你的发现要产生新的见解或更正,或是兼有两者。竭力去确定你对某一观念的改变或增加,不致和你报告的其他地方产生矛盾。你要考虑各个改变的牵连性。例如:由于你基于辅助文献中某事物的评估而调整了经文的分析,将会如何影响到经文的翻译、字义资料和解经的其他部分?要把目标摆在整体的一贯和均称上。这会大大影响到读者对你结论的鉴赏能力。
13.4. 知道何时引用
学生的报告有个共同的难题,就是有过分引用的强烈倾向。大部分的引用要限于下列四项情况:
a. 当作者的重要句子不得不引用否则会导致误传时。
b. 当对某种选择必须清楚且呈现说服力时。通常这种引用都放在一段或一节的开始,作为段与段的分界点。
c. 当要有效加强读者的印象时。例如:引用一些你所接受之名人论点的权威话语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果效。如果这些话和一般人所期望的刚好相反,这样的引用有时会产生特别的果效。
d. 当作者对某些事物说得比你好、比你清楚,或是他的话很容易记忆时。
13.5. 善于应用注解
学习善用注解,将给予资料来源适当的证据。例如在每页下方做随文注(也可在每章后面,或在整篇文章后面)和参考书目。当然,很明显地,许多人常从引证或参考资料中找到他们对某一问题的资料来源。注解可以使你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可读性,表明你的文章具备充足的资料,兹举例如下:
a. 使用注解列出其他参考资料。如此可帮助你的读者知道,你也注意到其他有共同或类似看法的人。这也可帮助你的读者,进一步自己独立作更深入的研究。
b. 使用注解比较不同的意见。有时将不同的意见放在解经的本文并不适当,但若是放在注解中,往往更方便解释。
c. 使用注解来解决技术性的困难,有的资料很重要,但不是报告的范围或直接的论点,这时可以使用注释。
d. 使用注解将原来的讨论延伸到外围的主题或有关的论题上。
e. 使用注解列出起初引证来源的表格或参考图。
f. 使用注解注明需要参考的另一段本文。
步骤14:做成完整的译文(可选择)
完成研究后便要准备撰写全部的草稿,将最后的翻译紧接在本文的后面。使用注解(脚注)解释那些令你的读者惊奇或显然不明白的字词。不过,你没有义务解释每一个字,有些现代的圣经版本也只做选择性的说明。应用注脚告诉你的读者,哪些是你认为值得的字、词和其他可能的翻译是什么。所有你发现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难以选择的地方,都要特别说明。
步骤15:撰写解经报告
撰写解经报告事实上有很多可用的格式,下列这指南只是显示出一个报告的基本逻辑——可供你作某种程度的依循。
(E)书信类
15.1.(E)问题
如果你研究的段落是“难解经文”,或是众所周知有各种不同看法的经文,那么这些难题或不同看法的地方,要在前面一、二段就提出来,并要简短,但要完整,好让读者对该论题有清楚的概念。
15.2.(E)文脉
此外,还要写出历史脉络和文学文脉。
a. 首先写历史脉络——但不要花太多时间,若有可能就对事情作一般性的介绍。历史的情势要照需要来描述,但不可占报告的整个篇幅。
b. 然后追踪经文的论题——简明陈列出全盘的论题,然后个别说明报告的步骤。
15.3.(E)综览
接着综览整段经文。该段经文的重点是什么?经文本身有无自己的逻辑供主题参考?〔(你会发现,基本上是重写步骤11.(E)〕
15.4.(E)讨论
最后写下论题本身的一些细节,好好决定步骤3及5-8中,什么地方要放在报告的本文,什么地方放在注脚作参考之用。
15.5.(E)结论
尽所能地将所论述的结合在一起。
(G)福音书
写福音书的报告,通常要看所处理的故事单元和论述的种类而定。
15.1.(G)起笔
起笔通常是先列出争论的问题,有时摘要一些学者的看法。
15.2.(G)文脉
论及单元或论述本身时,通常尽可能先决定目前这段经文的文脉,看看这段经文是福音书作者特别的负担,或是根据传统而写的(也就是必须注意该经文的概念出现在其他福音书的什么地方?它又是如何表现的?)。
15.3.(G)耶稣时代的生活背景
接下来的步骤,要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对耶稣时代生活背景的各类理论和派别。这点通常包括:
a. 讨论正反两面的真实性。
b. 内容的各种材料(经文版本与字词等)包括特别的历史文化背景。
c. 讨论材料可能的“原始”形式,特别是论述。
但切勿无限制地将时间花在a、b两项上。例如:在大部分的解经报告中,如果某些材料已被处理过,就可假定它的真实性,但要加上适当的注脚,使人知道有不同看法的学者,以及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15.4.(G)意义
最后,必须讨论此单元在该文目前形式和文脉中的意义,也要讨论福音书作者对这单元的应用意义。毕竟,这才是正典的标准,也是它所要宣扬的“意义”啊!
四、应用
在某些神学院的解经课程中,也要求包括讲章或讲章大纲的撰写。这对学生而言是有些困难,但也有其价值。将第一世纪的经文搬到二十世纪来,一方面不忘解经,另一方面也不能将经文加以再处理(好像以前就是这样讲的)。讲道的任务是要抓住解经的一个或几个重点,使这些重点活现在二十世纪的会众面前。这需要活泼的想象力和殚精竭虑的苦思,以及纯熟的解经技能。由于讲道是艺术也是一个事件,因此和单纯解经一样,没有一定的“规则”。不过,这里还是要提一些建议。
1. 新约解经式讲道的定义是:这是一项引领二十世纪的人们与的话语面对面的任务,这些话语则是当初向第一世纪的人所宣讲的。解经的任务,是要发现神的道对第一世纪教会的意义,而讲道者的任务则是要使现今正在领受神话语的这些人做最佳的了解。因此,好的讲章可以从以下两点中的任何一点着手:1)从圣经经文着手,然后以之为准则而论及目前有关的人与事(这样做要有高超的技巧,除非你了解听众的灵命到了一定地步,否则会把人带到死胡同);或2)照着听众的需要,而这些需要也正是经文所论到的(这是比较安全的方法)。
2. 在写讲章之前,要坐下来努力完成下列三件事,作为撰写讲章的指引:
a. 文中哪个或哪些“主要重点”是你要宣讲的(注意:切勿勉强论及所有解的重点,只要选取那些对这篇讲章有帮助的要点即可)。
b. 目前这篇讲章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以上所看到的重点可以有怎样的应用。
c. 人们对该讲章所能达到的效果会有怎样的回应。
3. 现在必须马上列出大纲。你要好好写出大纲,并时时考虑修正。当你写作时,要尽量照以上所提的三个指引。
4. 如果你的课程要求你写大纲或摘要,就照以上所提的去做,并加上足够的内容。如此一来,你的教授不仅可以看到你的大纲,也可以“感受”到你信息的迫切感。
作者简介
戈登·唐纳德·费依(Gordon Donald Fee,1934- )美籍加拿大基督教神学家、牧师。目前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的摄政学院担任新约研究的荣誉退休教授。
[1] 本文为《新约解经手册》第一章。戈登·费依:《新约解经手册》,颜添祥译(新北市: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1.5)。承蒙授权转载,特此致谢!——编者注
[2] 原书第二章第一部分。——编者注
[3] 原书第四章第四部分。——编者注
[4] 原书第二章第二部分。——编者注
[5] 原书第二章第二部分第一节。——编者注
[6] 原书第二章第二部分第二节。——编者注
[7] 原书第二章第三部分。——编者注
[8] 原书第二章第四部分。——编者注
[9] 原书第二章第五部分。——编者注
[10] 原书第二章第六部分。——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