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所坚持的理据之一,就是作为普世大公会议所确定的尼西亚信经是天条,具有神圣性,乃是一字不易。在当时的语境下,修改尼西亚信经表述,与修改圣经是一个意思。
而天主教在尼西亚信经原文基础上加上“和子”,确实更加符合圣经本身的启示。但是即便如此,很长时间内,天主教也只能偷偷加上这个表述而不敢张扬,因为他们也知道这种行为本身是对“教义神圣性”的否定。
但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和子”表述确实更符合圣经,作为普世大公教会决议的尼西亚信经最初版本并不完备,有可改进之处。
也就是说,教义不是真理本身。
教义都是好的,只要用的合宜。
求神帮助我们众人。
附录:俺所知道的《合一敕令》(Laetentur Caili)
从1438年开始,拜占庭皇帝约翰八世和东正教领袖及代表,结队经威尼斯抵达意大利费拉拉(Ferrara),参加以罗马天主教宗尤金四世和西方全体红衣主教参予的普世大公会议。这应该是最后一次普世大公会议了。双方主要就“和子”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这个教义问题不解决,教会合一就无从谈起。
其间费拉拉爆发瘟疫,遂将会议迁移到佛罗伦萨召开。会议旷日持久,年近八旬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约瑟夫二世(Joseph II)在会议结束前不到一个月,客死佛罗伦萨。
其间,双方就“和子”问题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讨论,最终达成妥协:东正教承认天主教的“和子”有圣经根据。但双方还不能说原来的尼西亚信经表述有缺陷,于是最终双方把问题归结到“语言问题”,就是说,东方教会坚持“父差圣灵”的同时,在解释其他相关经文的时候也曾经使用过圣父可以“通过圣子”差派圣灵的表述,这与“父和子”差遣圣灵的表述不矛盾。
“和子”表述问题的“解决”了,其他问题的讨论,比如基督二性论后一直讨论的基督“一志论”等问题,以及主餐是否接受无酵饼等问题也就很快达成共识。
1439年7月5日,双方在《合一敕令》上正式签字。其中东正教以弗所大主教马克·尤吉尼库斯(Mark Eugenicus)拒绝签字。
1439年7月6日,在佛罗伦萨大教堂,双方举行了联合弥撒,其间,西方教会由红衣大主教吉乌里阿诺·塞萨利尼(Giuliano Cesarini)宣读拉丁文本,然后东方教会尼西亚大主教贝萨里翁(Metropolitan Bessarion of Nicaea)宣读希腊文本。因为拉丁文本以武加大版诗篇九十五篇11节为开头,因此这个敕令又被称为“Laetentur Caili”。(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贝萨里翁后来在拜占庭灭亡后,被佛罗伦萨大学聘为希腊文教授。他所带去的希腊文古抄本引发西方重新发现希腊文化的热潮,开启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1452年12月12日,在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与罗马天主教教宗代表团举行联合弥撒,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宣读《合一敕令》,完成了该敕令称为正式教会文件的官方程序。天主教和东正教正式合一为普世大公教会。
可悲的是,不到半年后,君士坦丁堡失陷,拜占庭帝国灭亡,东正教的道统也就中断了。虽然后来莫斯科设立东正教宗主教座堂,但其影响力已经与先前的东正教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