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奇异恩典
万维读者网 > 彩虹之约 > 帖子
圣经新辞典:洗礼(BAPTISM)
送交者: 诚之 2007年12月20日06:25:58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洗礼(BAPTISM)
摘自圣经新辞典

Ⅰ 约翰的洗礼
  有关基督教的洗礼的来源,有几个不同的意见。这些可能性包括犹太人礼仪上的洗濯、昆兰洁净的仪式、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的洗礼,以及约翰的洗礼。以上提到的可能性中,最后一个来源,是最可信的,而约翰之所以有施洗约翰的绰号,也是因为他替人施洗。正如约翰是耶稣的先锋一样,他的洗礼也是基督教的洗礼的先驱。耶稣前往约翰那里接受洗礼,使祂与约翰有直接的连系,而我们差不多可以肯定,在耶稣早期的门徒中,有一些曾接受约翰的洗礼(约一35-42)。在耶稣自己的事工开始的阶段,祂或是祂的一些门徒似乎都有继续约翰一向所做的,替人施洗(约三22-23、26,但是参:四1-2)。五旬节时候的门徒和亚波罗,他们都曾接受约翰的洗礼,而明显地他们都不需要再接受奉耶稣的名施行的洗礼(徒二,十八24-28)。因此,最可能的就是,从五旬节起就恢复了较早时施洗的做法,而这也是复活的基督所认可的,奉祂的名所施行的洗礼(太廿八19;徒二38等等)。最适切的看法,大概是认为约翰的洗礼套用了犹太人洁净的礼仪,特别是在昆兰团体的一些影响之下有所修改。

  约翰的洗礼主要是悔改的洗礼(太三11;可一4;路三3;徒十三24,十九4)。受洗的人,从约翰手中接受洗礼,是表示他们有悔改的心(太三6;可一5),而且希望得着赦免。

  约翰的洗礼也是一个预备和富象征性的行动,预备受洗者的心,迎接那将要来的一位的事工,同时也象征这要来的一位会带来的审判。套用约翰生动的话,那要来的审判就好像人砍下树木或者筛掉谷糠(太三10、12;路三9、17),或者像圣灵与火的洗礼(太三11;路三16)。施洗约翰在这里所提到的洗礼,不可能是指另一种与他的洗礼相似的礼仪。相反,他可能是在引用一些经文提到的、有力的比喻,如:赛四4,卅27-28,四十三2;但七10(可能同样受到昆兰的影响──参 IQS 4. 21;IQH 3. 29起)。如果神的审判可以比作从神口中迸发的、火焰似的气息(= 灵,气息与灵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都是同一个字),那么,那将要来者的审判事工,就像把人浸入这道气流一样。人若甘愿接受象征这审判的洗礼,藉此表示认罪悔改迎接那审判,就会发现这审判使他们脱离罪污,得着洁净。可是,那些拒绝约翰的洗礼,拒绝悔改的人,必经历那将要来者极猛烈的「洗礼」,就像不结果子的树和糠粃,被基督的「洗礼」烧尽(太三10-12)。

Ⅱ 耶稣受约翰的洗
  早期的基督徒不太明白为甚么耶稣也要经历悔改的洗礼(参:太三14-15;Jerome, contra Pelag. 3.2)。对耶稣来说,祂这个行动最低限度表达了祂对神的旨意和事工的委身,也许同时表达了祂在神的面前,全心全意的要与祂的子民认同。

  耶稣受洗之后,圣灵降临在祂身上(太三16;可一10;路三21-22)。很多人认为,这里提到的,是基督徒洗礼的雏形──水和圣灵的洗礼。可是,虽然福音书的作者把圣灵的降临与耶稣的受洗紧密的连接起来(圣灵的降临紧接着耶稣的洗礼),他们却没有将两件事画上等号,或单用「洗礼」这个词把两者结合为一。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一位的新约作者将耶稣的受洗视为基督徒洗礼的模式。每卷福音书的作者都是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圣灵的膏抹和从天上来的声音上(约一32-33甚至没有提及耶稣的受洗;参:徒十37-38;林后一21──神在基督里建立了我们,并且使我们「基督化」,也就是膏抹了我们;约壹二20、27)。

  为甚么耶稣没有继续施行约翰的洗礼呢?圣经没有解释。可能是因为约翰的洗礼是审判的象征,不太符合与耶稣的事工所强调的重点。这些重点包括:预言的应验,末世的福气和审判的耽延,而不是审判本身(参:如:太十一2-7;可一15;路四16-21,十三6-9)。火一样审判的洗礼,神愤怒的杯,乃是耶稣自己将要在死的过程中(代别人)承受的(可十38,十四24、36;路十二49-50)。

Ⅲ 基督教最早期的洗礼
  无论洗礼明确的背景是甚么,洗礼从开始就成为了基督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早期的信徒受了洗(徒二38、41)。保罗是在基督复活之后的两三年之内信主的,他也理所当然的认为洗礼标志着基督徒生命的开始(见以下IV)。而我们晓得,新约里没有一个基督徒受洗,不是受了约翰的洗,就是奉耶稣的名受洗。

  像约翰的洗礼一样,最早期基督徒的洗礼也是悔改和信心的表示(徒二38、41,八12-13,十六14-15、33-34,十八8,十九2-3;参:来六1-2)。很多人声称,从开始,信徒就认为洗礼是带来赦罪的媒介(徒二38,十43,廿二16,廿六18)。另一些人则主张,最早期的基督徒是把洗礼视为受洗的人「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的做法(彼前三21),又认为圣灵的赐予,是神悦纳人和使人得新生的行动(特别是徒十43-45,十一14-15,十五8-9)。可以肯定的是,对愿意成为基督徒的人来说,洗礼是他们委身基督的决定性的一步,因为许多时候,他们一旦受洗,就会受到从前同侪的排斥,甚至逼迫。

  基督徒的洗礼有别于约翰的洗礼,由开始就是「奉耶稣的名」施行的(二38,八16,十48,十九5)。这个片语可能显示,替人施洗者把自己看为被高举的耶稣的代表(特别参:三6、16,四10和九34);或显示受洗者视他的洗礼为委身作耶稣门徒的一个表示(参:林前一12-16和以下的IV)。在早期基督徒的心目中,「奉耶稣的名」这个片语,很可能兼有以上两方面的含意。

  故此,我们可以确定,由开始,奉耶稣的名受洗就成了入会仪式,让人加入那由求告耶稣之名的人所组成的新教派(徒二21、41,廿二16;参:罗十10-14;林前一2)。奉耶稣的名受洗(有时加上按手),一定也是一种明确的表示,表明受洗的人得到像他那样信耶稣的团体的接纳(徒八14-17,十47-48,十九6;来六2)。

  使徒行传里面,洗礼和圣灵赐予的关系这个课题,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有人主张,圣灵的赐下,是 (a) 透过洗礼,或 (b) 透过按手,或 (c) 透过洗礼和按手,这两个仪式被看为一个圣礼的两个必要部分。以上提到的每一种看法,在某些方面都可能在使徒行传中找到经文的支持: (a) 二38; (b) 八17;参:九17; (c) 十九6。可是,在缺乏更有力的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坚持说,洗礼和圣灵赐予之间的关系,在基督教最早期的年代有一致的看法,也难以主张路加试图提倡某一种看法。更可能的是,对路加以及起初的基督徒来说,获赐圣灵,是最重要的证明,显明一个人的确委身于神,同时也得到神的接纳,而从圣灵降临在领受者的身上所产生的果效,可以轻易辨认出圣灵的同在(徒一5,二4、38,四31,八17-18,十44-46,十一15-17,十九2)。在这神人相遇的过程中,洗礼(有时加上按手)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至少是悔改和委身的表示,是人成为耶稣的门徒,加入祂门徒的群体的标记;洗礼通常也是提供神人相遇、赐下和领受圣灵的环境。但若说洗礼具有「更高的」含意,可有的根据却少得可怜。

Ⅳ 保罗书信中的洗礼
  保罗书信中确实提到洗礼的一些经文是:罗六4;林前一13-17,十五29;弗四5和西二12。其中最清楚论到洗礼的经文是林前一13-17。在这几节经文中,保罗明显认为「奉(eis)耶稣的名」施洗乃属理所当然。在这里,保罗可能是采用了当时的会计所惯用的片语,因为在那个时代,「奉 / 归入某某的名」相等于「归入某某的帐户」;也就是说,洗礼被视为一种移交的行动。藉着洗礼,受洗的人将自己交出来,成为所指定的某某人的财产或门徒。哥林多数会的问题是,从许多信徒的表现看来,他们好像成为了保罗、矶法或亚波罗的门徒,也就是说,他们似乎是奉这几个人的名受洗,而不是奉耶稣的名受洗的。

  其他提到洗礼的经文中,弗四5肯定洗礼是基督教团体的基石之一,而林前十五29,则可能是指一种代人受洗的习俗,就是一个基督徒代替一个已经死了的人接受洗礼(保罗没有说明他赞同还是反对这个习俗)。

  最吸引人兴趣的经文,是罗六4和西二12,两处经文都提及洗礼是与基督一同埋葬的途径或工具,又或者,洗礼提供了一个环境,使那将要成为基督徒的人与基督一同埋葬。在这里,保罗明显是要读者想到洗礼(可能是全身「浸」入的行动)那有力的象征意义,表示旧的生命被埋葬(看不见了)。在罗六4,他没有声明说,从水里上来的行动,是复活的象征;与基督一同复活仍然是属于将来的事(六5)。在西二12,他可能有这样的联想,因为在那节经文中,与基督一同复活被他视为过去的事(西三1),可是二12的希腊文不一定要如此解释。我们也要记得,在保罗的心目中,与基督同死不是过去发生的一件事;与基督的苦难和死认同,乃是一生的过程(罗六5,八17;林后一5,四10;加二20,六14;腓三10)。因此保罗很可能是认为,洗礼乃基督徒这方面生活的一个持续的象征,而圣灵则显示在基督里的新生命(罗八2、6、10-11、13;林前十五45;林后三3、6;加五25,六8)。
  有人认为在保罗书信中还有很多处经文,是提到洗礼的。大多数学者都赞同「受洗归入基督」这个片语,是直接指「洗礼」(罗六3;林前十2,十二13;加三27)。有人坚持「归入基督」乃「奉 / 归入耶稣的名」的简写。果真如此,保罗就是认为,洗礼的行动含有丰富的圣礼的意义,又大有功效。另一些人则认为「受洗归入基督」乃是「从圣灵受洗,归入基督」的缩写(如林前十二13清楚说明的)。那么,保罗就是在重复施洗约翰用过的隐喻,而「受洗归入基督」的意思,就不是指洗礼这仪式、行动,乃是指(在基督的死上)与基督联合;洗礼(透过浸在水里)正生动的象征着这样的联合。

  有人又极力的主张,有其他的经文也是指着洗礼而说的。这些经文包括林前六11、弗五26和多三5的有关「洗」的话语,以及林后一22和弗一13,四30有关圣灵的印记的话语。如保罗的洗礼观极富圣礼色彩的话,那么,以上提到的经文的确可能是指着洗礼说的;如果保罗在这方面受到神秘宗教的影响的话,这个看法就更为可信。可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林前一13-17和十1-12显示保罗是抗拒这类「圣礼主义」的。再者,对那些主张基督徒必须受割礼的人,保罗并没有提出洗礼(作为更有效的、基督徒替代割礼的做法),却指出他们的信心和他们凭信心领受的圣灵的真实性,足以取代割礼(加三1-四7;腓三3)。因此,保罗提到「洗」的时候,很可能是直接的指到,属灵的洗,而不是指洗礼的仪式本身(参:徒十五9;多二14;来九14,十22;约壹一7、9)。只要记得在早期的基督教时代,圣灵的同在是何等的实在,我们就晓得,「圣灵的印记」,指的是圣灵本身的赐下;我们没有必要赋予这个片语其他的解释。

Ⅴ 约翰著作中的洗礼
  我们不容易确定约翰对洗礼的看法,因为学者对约翰福音里头的丰富的象征,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全书中(每逢提到「水」的经文)贯穿着对圣礼的暗示。另一些人则认为约翰是「反圣礼主义者」(如:六51-58若暗示了主的圣餐的话,六63则修正了这意思)。

  在约三5(「从水和圣灵生的」──最有可能是指洗礼的经文),作者表示,在基督里的新生命,是透过水的洗礼和圣灵的恩赐/能力而开始的,又或者是透过圣灵洁净和更新的能力而开始(参:赛四十四3-5;结卅六25-27);或是在肉身的出生之外(三4),还需要由圣灵重生(三3、6-8)。无论如何,主要的思想乃是集中于圣灵的工作。而鉴于一33提及用水施洗与用圣灵施洗的对比,我们很难说可以用「受洗」这个词来取代三5提到的「从……生」的字眼。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任何的新约作者将洗礼和新生视为等同(参:雅一18;彼前一3、23;约壹三9)。

  在约翰福音其他的经文中,「水」可能是象征耶稣所赐下的圣灵(四10-14,七37-39,十九34──另一可能是指到洗礼的经文)。又或者「水」是象征旧的世代,与新的世代成为对比(一26、31、33,二6起,三23-26,五2-9)。在约壹五6-8,「水」指的是耶稣自己的受洗,而祂的受洗乃是一个持续的证明,见证耶稣的道成肉身是真的。

Ⅵ 婴孩受洗
  一世纪的基督教有没有替婴孩施洗呢?新约虽没有直接提到婴孩受洗的事,可是,没有人可以完全的否定,徒十六15、33,十八8和林前一16提到的全家受洗的人当中,有可能包括儿童在里头。根据林前七14,我们可以相当肯定,信主的家庭包括信徒的婴孩在内;至于可十13-16,就更明显了。另一方面,保罗在加三特别提到,人成为基督徒,不是由于血统的遗传,也不是基于某一个礼仪(割礼),却是透过信心,毋须依靠别的,单单凭着信和因信领受的圣灵。

  简言之,越是将洗礼视为受洗者信心的表达,就越不容易坚持婴孩受洗的看法,反之,越将洗礼视为神恩典的彰显,就越容易主张婴孩受洗。无论持有那一个看法,基督徒必须小心,不要过分高举洗礼,像犹太主义者过分高举割礼一样。

  书目:K. Aland, Did the Early Church Baptize Infants?, 1963; J. Baillie, Baptism and Conversion, 1964; K. Barth, Church Dogmatics, IV/4, 1970; G. R. Beasley-Murray, Baptism in the New Testament, 1962; Baptism Today and Tomorrow, 1966; C. Buchanan, A Case for Infant Baptism, 1973; J. D. G. Dunn, Baptism in the Holy Spirit, 1970; A. George 及其他,Baptism in the New Testament, 1964; J. Jeremias, Infant Baptism in the First Four Centuries, 1960; The Origins of Infant Baptism, 1963; G. W. H. Lampe, The Seal of the Spirit, 1967; J. Murray, Christian Baptism, 1962; J. K. Parratt, 'Holy Spirit and Baptism', ExpT 82,1970-71,页231-5、266-71; A. Schmemann, Of Water and the Spirit, 1976; R. Schnack-enburg, Baptism in the Thought of St Paul, 1964; G. Wagner, Pauline Baptism and the Pagan Mysteries, 1967; G. Wainwright, Christian Initiation, 1969; G. R. Beasley-Murray, R. T. Beckwith, in NIDNTT 1,页143-61。
J.D.G.D.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杜明翰见证非洲草原上的天使
2006: 柯嘉怡 湾区华人基督教领袖就同性恋发
2004: 我和朝鲜做生意的一段经历
2004: 再生旅程 - 有痛无苦的日子(六)...2
2003: 请问丁兄,您“认识”神吗?
2003: 给小夫的建议,也请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