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之ZT:别埋没你的头脑 |
送交者: 喜来登 2004年06月07日10:28:37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
别埋没你的头脑 作者: 约翰•斯托得 日期: 2004/2/5 发表在: 神学在神州>热点冷思
两位女士在市场聊了起来。一位说:“怎么你看起来好像心事重重?”另一位回答:“我的确很忧虑。我一直在想这个世界的局势会怎么样。”对方说:“你要活得这么有哲理,就不要思考太多。” 这很耐人寻味;活得有哲理的前提竟然是要少点思考!但这两位女士,的确呈现出今日的反智主义心态。事实上,当代生产的一对丑陋的双胞胎就是“缺乏悟性”和“缺乏意义”。 基督徒用以对抗这种媚俗潮流的,就是圣经,特别是哥林多前书十四章20节。有趣的是,它开头也用“不要思考”四个字,但紧接着说,不要像小孩子那样思考。保罗从两个领域指出它的差异:在恶事上要像孩子般(的天真无邪),但在心智、思维能力上,却要“不断成长”(中译:作大人)。 为什么呢?我们的思维能力那么重要吗?圣经要我们使用思维能力的原因何在? (一)正确运用思维力 正确运用我们的思维力,有三重好处: 1、正确运用思维力使上帝得荣耀 因为它认证出:我们的创造者是有理性思维的神,他按自己的形像造我们成为有思维的人,又赐给我们两项合乎理性的启示,一个是大自然,另一个是圣经。 因此,科学和神学二者间有重要的平行对等。科学旨在理解上帝透过大自然所作的启示,并加以系统化。神学旨在理解上帝透过圣经所作的启示,并加以系统化。两者都是研究神圣的启示,寻索上帝智慧的宝藏。引用十七世纪的天文学家凯普勒的话,这两者使我们能“按神的思维来明白神”。 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基于一种信念:宇宙是一个可理解的系统;研究者的思维和所研究出的资料,两者必有关联,这关联就是人的推理思维,也就是人的理性。据说爱因斯坦曾在一个场合叹道:“宇宙当中唯一无法理解的就是: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牛毕真主教也曾在《希腊的愚蠢》一书中指出:科学家面对明显不合推理的情况时,绝不会就此罢休……他一定锲而不舍,直到找出合理的管道,推理出符合双方的真相……如果不是一种坚强的信念??确认这是一个合乎理性的世界??科学必早就萎靡而亡。 所以,历史上科学革命的先驱,大部分是基督徒,这事绝非偶然。他们深信宇宙是合乎理性的。 2、正确运用思维力使门徒生涯丰富 我尚不是指教育、艺术和文化而言(这些当然能丰富我们的生命),我指的是基督徒的门徒生涯。其实,上述任何领域都不可能弃思维于不顾;反之,若运用思维则如鱼得水、相得益彰。 若要叫主耶稣基督欢喜,要让基督徒的天路历程大有进展,一定不要放弃我们的思考力。放弃思维,就等于咒诅自己灵命停滞,成了思维的侏儒。我举三个例子。 第一,敬拜。每位基督徒都应当是一名敬拜者。敬拜真神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们不可能敬拜他,除非我们认识他。敬拜一个不认识的神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若不认识他,就不知道他喜悦我们用什么方式来敬拜,我们所敬拜的,就归徒然,沦为迷信。 敬拜是对启示所作的回应。因此,在公众崇拜时,诵读及宣讲神的话,绝非唐突之举,而是崇拜不可或缺的部分。激发我们敬拜神的,就是神的话。 当然,敬拜神,我们也投入情感;有时,甚至被提,超越了形体。但所有讨主喜悦的敬拜,心思意念必定也是专注投入的。 我们不是应当尽所有的心智(译注:mind,中译本圣经为“尽意”)去爱他吗? 第二,信心。有许多人以为信心和理性互不相容,但在圣经中从未把二者对立。信心和眼见二者相对立,信心和理性则否。 因为,信心是什么?信心不是轻信或迷信。它绝不像美国批评者孟肯所言:“信心是对‘不可能’产生不合逻辑的信念。”不是的。信心是一种经过理性推究之后的信靠。 诗篇九篇10节:“认识你名的人要倚靠你”。换句话说,我们信靠他,是因为我们知道他是可靠的。而且,我们越仔细思想(他的品格、圣约和应许),信心就越从我们里面涌出。 第三,引导。人人都想知道神对我们一生的引导是如何。可是许多人只为了取得方便的代用品,因为他懒得去思想寻求。他们以为脑袋像电视屏幕,期待神把所有疑难杂症的解答,都公布在屏幕上。神当然可以这样行,但常理下,他引导我们,是透过他所造的理性思考过程,而不是摒弃这些过程。 想想诗篇三十二篇8、9两节,很匀称的两段话。第8节包含三种应许:他要教导我们、指示我们当行的路及定睛劝戒我们。但第9节则在应许中加上一个禁令。我们不可像骡、像马,它们缺乏悟性,因此需要用嚼环辔头勒住,才不会随意乱跑。 也就是说,神答应要引导我们,但别期望他引导我们像我们引导骡马一样,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因为你我不是骡、不是马,我们是人。不错,骡马有粗浅的脑袋,但缺乏“悟性”,也就是聪明、智慧。我们却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是有推理思考力的生灵;因此,绝不要埋没神所赐的头脑。按他的应许,他引导我们,不是像赶骡、赶马??一群没理性不会思考的受造物,而是有理性会思考的受造之物。 总之,在敬拜、信心和引导三方面,其实是基督门徒生活的每方面,都不能摒弃神所赐的思考能力。如果摒弃它,我们的天路进程会受到阻碍,反之则如鱼得水,屡有斩获。 3、正确运用思维力使福音见证强化 门徒在传福音时,从不惧怕使用他们的思维,反而是辩证与传福音,两者并行。保罗对他的事奉这么定义:“我们劝服人”(林后五11)。要劝说人,就不可能不使用论证。当然,保罗深深依靠圣灵,只有圣灵能引导人归主。但,不是不管证据有无,乃是使用证据来开启人的心智,以致重生。 当代德国神学家潘宁博博士曾经写过:“一篇论证不全的讲章,即使祈求圣灵,也得不着劝服力的。基督教信息的劝服力,植根在它的内容。即使拼命祈求圣灵,对传讲者也于事无补……不过,如果传讲者渴望劝服听众有所决断,那么,圣灵就会透过他的讲辞和论证来作工。论证和圣灵作工彼此并不相争互斥。保罗信靠圣灵,但从不摒弃他推理与辩证之能。” 我们最好来看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时在以弗所的例子(徒十九8节下)。他先在犹太人会堂里传基督,被拒后,他改向推喇努租了讲堂。连着两年(根据史料,每天从上午十一点到下午四点),当以弗所居民大多数人在安享午觉时,保罗仍在为福音辩证。每周六天,每天五小时、两年下来就有3120个钟头的演讲论证。难怪第20节接着说:“整个亚细亚都听到主的道”,因为以弗所是亚细亚省的省会,该省居民每年总会到以弗所游览,就有机会驻足,听听基督徒演说家的讲演。许多人信而归主,重生后回到自己的村落,这是城市布道的策略,至今仍可沿用。 因此,我们要为自己根本不用心,或多少有懒得思考的毛病,或反智主义的余毒而认罪悔改。反智主义是一种负面的、无所建树的思想模式,会羞辱那位按他形像造我们的神,也会剥削、阻碍我们的灵命成长、减弱我们对世人的见证能力。反之,正确的使用思维,既能荣耀上帝、丰富个人,也能强化对世人的见证能力。 (二)培育基督徒的思维能力 基督徒的思维能力是指什么?我要先说它不是什么。 基督徒的思维力不是特别仅指思考基督教或宗教领域的事物,而是以基督徒的观点去思考,包括所谓俗世的每一件事。它不是指思考教会与教堂、诗本与祈祷书、圣经与主教或其他宗教的人事物等等,而是针对家庭与工作、社区与公民权、政治与经济、南北半球的经济失衡、失业率、人权、自然生态及其他种种社会伦理等,寻求上帝对这些事物有什么旨意而言。 在一九六三年出版了《基督徒思维》这本书的作者英国基督徒布莱梅尔斯,是首创或把这名词普及化的人。他说:“基督徒思维乃是面对俗世的论题,以基督教信仰为前设,并受其训练、教育和装备而建构的思考模式。” 要掌握基督徒思维的精意和应用,最好从圣经历史的发展架构来看。圣经看历史,比较少从历代兴衰、帝国和文明(如一般的史书所着眼),而是从四件重大事件,以及随之所引进的四个时代,来看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一个是创造。基督徒思维最重要的就是相信神从空虚混沌创造出万有;也就是说,当他开始创造万物时,除了他,别无一物。只有神是永恒的。此外,无论是哪个种类或时间,所创造的,都比不上创造的最高峰??人类,神按自己的形像造男和女,又把管理周遭大自然的职分赐给人,也把推理、道德、社交和灵性的功能赐下,使我们与别的受造动物有别。最重要的,我们被造是为了爱的关系,让人与神、与他人、与工作建立关系,而寻得内心的满足。神说,他看他所造的一切都甚好。 其次是堕落。亚当和夏娃受造是为了与神有爱的交流,然而他们不听上帝的真话,却误信撒但的谎言,终于背叛了上帝。结果所有的关系都扭曲了??人与人双方的关系(彼此互责),与美好大地的关系(大地因他们之故而受咒诅),而最严重的便是破坏了与上帝的关系,因而被上帝逐出乐园。人受造时是被神所造,造得像神,也是为神而造,如今却要过着没有神的生活;人最悲惨的处境,莫过于此。我们所有的疏离感、迷失感或孤单,都是源于这种关系的断裂。 再次是救赎。神大可以弃人类于不顾,或彻底毁灭。然而,因着爱,他却为我们预备了救赎。他应许女人的后裔要压碎蛇的头,他呼召了亚伯拉罕,应许他全地的万族要因他的后裔而蒙福。整部旧约就是在逐步实现这些最基本的应许。 然后,在时候满足时,基督(女人的后裔;亚伯拉罕、大卫的后裔)来到世上,他的生命把完全的爱彰显出来。他没有罪、不需要赎罪,却在十字架上担当我们的罪与刑罚。然而,神叫他复活、高升,以证明他的救赎功成。 人因此才有可能经历重生,或成为新的被造,因为“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后五17)。 最后,一切的总结。神的国已介入人类的历史,却未全然地实现。到目前为止,对将来要临到的世代,我们只是预尝一部分而已,整个筵席还没有出现。耶稣基督再来时,要带着权柄和荣耀,要造新天新地、将一切事物作总结。 此刻,我们正在基督第一次降临与他再来的这两个时段中间,在已应验和将要应验的国度中间,在那新开启和将要完完全全终结的国度中间,在已然与未然的中间。 以上是圣经的主要骨干,基督教信仰的概述;上帝亲自赐给我们的架构,包括了四个事件与四个时代。 第一、 创造,是美好的。 如此便织成一付滤网,可以用之筛选所有的基督徒思想。 (三)基督徒思维的基础 基督徒思维赖以建立的基础有两点,有关神和有关人的教义,其一是上帝的实存,其二是人性的矛盾。 基督徒的思维认证上帝是所有中最崇高的实体。而以神为中心的圣经(认定上帝是创造者、维护者、主、救主、天父和终结审判者),是基督徒思想的依据。因此,基督徒的心思,对上帝心存敬虔;圣经所认为的善,乃是对上帝心存敬虔的善。因此,基督徒的思维,是不可能将目中无神者视为“善”。因为诫命中最重要的头条不是爱我们的邻舍,而是全心全意爱我们的主。 因此,我们得出两个重要的推论。 第一,是智慧的意义。 我们都希望被视为聪明人,“智慧”也是圣经明显的主题,除了律法书、先知书外、旧约中还包括智慧文学,就是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及雅歌。这几卷智慧书论及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意义”,亦即,探讨人生的意义,并探讨苦难、罪恶、公义和爱对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传道书可能是最好的例子。大家熟知的经文“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在新国际本(NIV)译成“无意义、无意义、毫无任何意义”。传道书指出,人生若被时空所局限,而且对神的真理一无所识的话,人生就没有丝毫的价值。 如果真理必须受时间限制,人生又苦短(还充满不义与磨难);那么,像牲畜一般生死一回,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真理必须受空间限制,人只能在日光之下追风捕影,对日光之上的终极毫无所知;那么,一切也只是虚空、捕风、毫无意义。 只有上帝能赋予生命意义,只有上帝能补足失落的层面。因为神能在局限的时间之上,加入永恒;在局限的空间之上,加入超越。 因此,“敬畏主就是智慧”(伯二十八28)。智慧来自对上帝真理之认识。 无论是现今人间属灵层面真空的悲剧,或基督徒与抵挡上帝真理的俗世主义誓不两立,都归因于此。俗世主义戕害一个人,使他无法尊严地活着,因为它不仅篡夺上帝的尊荣,也羞辱人类的人性。 罗扎克这位美国作家虽不是基督徒,但他喟叹这个世界成了“可可殖民地”;他抨击科学(但我想他是指假科学)对事物的形缩量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打击;科学夸称能解释所有现象;它所谓“打破沙锅的精神”以及“揭露神秘面纱”等等。其实科学能丈量的,只是人类认知范围的一部分。他并指出“这个物质世界中的客观科学,提供我们并不够宽阔的空间。真的,摒弃了超越层面,人类就萎缩了”。对智慧而言亦然。 第二,是谦卑的重要。 基督徒的思维既然是敬虔,自然会崇尚谦卑的美德,心思谦逊。圣经中独尊真神,因此,没有比骄傲更卑俗的,也没有比谦卑更吸引人的。 举旧约中的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为例。他趾高气昂像只孔雀般的在阳台自言自语:“这伟大的巴比伦帝国,不是藉着我的强势力及尊严才有的吗?”他宣称国度、权柄和荣耀全是我的,恰巧与耶稣在主祷文末的颂歌相对立。 难怪神的管教立时临到。他从自己的皇宫被逐,王权被夺,与动物为伍,食草维生,身披天露滴湿,头发长得好像鹰毛,指甲长得如同鸟爪。换言之,他发疯了。 当他承认是至高的神掌管人的国权,当他抬头仰望并谦卑敬拜时,他的心神才恢复,国权也同时复返。因为骄傲和疯狂并存,理性和谦逊一体。 我们要特别思想耶稣的榜样和教训。他虽然享有永恒的神性,却不以自己与神为同等而自得其乐,反而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倒空自己去服事人,顺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还有,他多次在公开服事的场合,将小孩带来说:如果你们要为大,就要谦卑回转像小孩。 基督教主张谦卑,在它所有的主张中,再没有一点比这更抵触俗世的思想了。世上的智慧鄙视谦卑,甚至民间宗教也不特别强调谦卑。西方文化受尼采势力或哲学的影响甚深,远超自己的认知。尼采梦想中某个铁石心肠、傲气强势的统治者或种族的浮现,“超人”正是尼采的理想。耶稣的理念却是“回转像小孩”。二者绝无可妥协,我们必须作一抉择。 总之,神的实存(他是创造者、维护者、主、救主、天父和终结审判者)是基督徒思维最基本的特色,它拒绝以任何不荣耀神的事为荣。它以某事是否归荣耀与神、或窃取神的荣耀,作为评量的准则。因此,智慧始终敬畏神,谦卑则为美德之首。 接着,要谈基督徒思维的第二个基础。 2、人性的矛盾 对于“人是什么”,也就是“身为一个人究竟有什么意义”这问题,圣经从两条线来回答。既有创造又有堕落,既有人性的光辉又有人性的丑陋,既有按着神的形像被造而独具的尊严、又有在神的公义标准下众人皆为罪犯的独特堕落。 许多现代哲学或思想对“人性”所持的观点,基督教的评论是:若不是过于乐观流于天真,就是过于悲观流于否定。只有圣经的论点最为持平。 第一,人文主义者往往太过乐观。诚然,他们认为人类“不过是盲目进化过程的产物”,但对人类未来的进化潜力,却存着无限信心。他们说“有朝一日,我们必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这未免太乐观了,完全忘了自我中心带来的扭曲,也就是神学家所说的“原罪”,早已破坏了人类的生活,也让社会改革论者的计划落空。 第二,存在主义者又太过悲观,甚至绝望。因为他们宣告上帝已死。人生无何价值,荒谬、毫无意义。如马克吐温这位机智的美国人所说:“如果人类可以和猫配种,那也只是改良了人类的品种,却拖累了猫儿!”这话的确太悲观。他忽略了人类历史中一些熠熠生辉的故事,满载了爱心、喜乐、民族英雄自我牺牲的情操。 第三,圣经思想的基督徒则免于流入两极化,既不会像人文主义太过乐观,也不会像存在主义太过悲观。魏尔教授说:“不是人文主义者所轻言的乐观,也不是犬儒主义者漆黑如墨的悲观,而是圣经中肯周全的真理。” 依据圣经,人类是按神的形像所造,后又堕落;如前所提,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以致形像遭扭曲,但并未彻底破坏。人类其实正处于一种奇怪的矛盾中,既有高尚的情操、也在兽性般的残忍。 在某一时刻,我们可以像造我们的神那样的作为,但在另一个时刻,我们却可能像我们不应该像的禽兽一般。 人有尊严,我们会思想,我们能抉择,我们会创造、会爱、会敬拜;但腐败堕落时,又贪婪、争竞、憎恶,甚至彼此杀戮。人会创建教堂敬拜上帝,会建立大学殿堂来追求智慧,会建造医院照顾病人;但人同时却也造了施酷刑的牢房、集中营,还有核子武器。 多么希奇古怪,令人不解的矛盾现象!基督徒的思维绝对不该忘记,人就是处在这种矛盾中;我们是高尚的,也是卑下的;我们是聪明的,也是愚蠢的;我们有道德,也相当不道德;我们像上帝,也像禽兽。 郝乐维主教几年前曾说:“我是泥土与灰尘、刚愎又自负,一连串可以预知的行为反应,被恐惧所惑、被匮乏包围,百分之百的尘土,也必归回尘土。 “但是,我里头还另有一些。我虽是尘土,却是会烦恼的尘土、有梦想的尘土,奇怪的预警到自己蕴藏有某种尊荣,有朝一日我自己要去承受的产业。 “我的人生就在尘土与荣形两者痛苦的争辩拉扯中延展,令人恼怒的谜样人生,这奇特的尘土与尊荣二重奏。” 我们来看看人性矛盾的两个例子。 第一,个人的自我形像,我们知道如果心理要健康,必须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有人夸大自我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其实是蒙骗了自我;但也有人的自我形像相当低落,自卑感使得他们好像残障一样。 基督徒的心思要谨记这两种人性的矛盾:我们是上帝创造的产物,是按着神的形像所造;但也因着堕落的缘故,陷入罪恶的里面。这样我们才能既肯定真我(被创造、蒙救赎的我),又否定假我(堕落后的我)??刚愎、自私、好攻击。 第二,民主的过程。 到目前为止,人类所能创造出最安全的治理模式就是民主,这是因为民主的过程,反映出人性的矛盾。一方面它很认真地考虑了创造;它承认人有尊严,所以没有经过人的同意,我们就拒绝被管理;且在决定过程中,人人有参与的机会。所以这个体制把我们看成是应该为行为负责的成人。 而在另一方面,民主也严肃地考量人的罪性和腐败。所以民主拒绝把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为知道这样做不安全,所以将权力分散是民主的要素之一,这也是保护那些执政掌权者,免于腐败滥权。 美国的神学家赖荷•尼布尔对此作很好的总结,他说:人有执行公义的能力,使民主成为可能;但人也有可能实行不公义,所以民主就成了必要。 结 语 谈到如何培养基督徒的思维力,这实在没有捷径或简易之道可循。首先惟有好好下功夫阅读,特别是养成双重聆听的习惯。 一方面聆听神在圣经中所说的话,不是肤浅的,而是对主的教导加以消化吸收,并且反省应用。 另一方面要聆听现代世界所发出的声音。听它哭诉着疏离的痛苦,听那忿怒的呼喊,听那悲叹的哀嚎。 当然,我们聆听世界与聆听神的话层次不同。我们不受制于世界多变的风貌,甚至政治的对错。绝对不是。我们聆听神的话,是为了相信并遵行。聆听现代是为了去了解它。知己知彼,才能把神的道以信心和智慧应用于现今。 其次,还要小心,有时我会这么提醒我们在伦敦的“当代议题研究中心”,我们不是要养出蝌蚪、蟾蜍和青蛙的幼苗,头特别大,却没有身体,只有尾巴。我看过不少基督徒蝌蚪,满脑袋神学;但也仅止于此。 在我们中心,还要努力培育的是,基督徒的情感、灵命、良知及全人,让我们完完全全服在耶稣基督的主权下。 在谈及基督徒的社会责任时,这点尤其重要。我们不仅要清楚地思想、还要深深地感受,像主耶稣,面对邪恶时,义怒就油然而生;面对受难者,则满腹同情(约翰福音十一33、35)。 求主救我们脱离:对社会不义仅止于冰冷的分析,却毫无改变它的坚毅热忱。 最后我要举个例子,是从薄托克《被拣选的》这本后来拍成电影的书中选出。故事讲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两个犹太青年。丹尼的父亲是严谨的哈西迪派拉比,鲁宾的作家父亲则承袭自由派的犹太传统。两个年轻人的交往,不免呈现迥异的家世传统所带来的冲突。 令人诧异的是,全书或整部片子,丹尼的父亲除了在课子(摩西五经)之时出声,绝不再和儿子说第二句话,两个人中间保持一种“怪异的沉默”,真相直到结尾才揭晓。这位拉比说:“上帝赐给我一个聪明的儿子,他的智力过人,闪烁如珠。”当丹尼才四岁大时,父亲眼见他读完一本书,吓了一跳,他毫无困难的读完,这值得引以为傲啊!但,那是一本写犹太人受苦的书,丹尼却读得津津有味,毫无痛苦。“我四岁的儿子丹尼欠缺的是心灵,他只有智力,依附在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上。”这位拉比桑德斯因此向上帝哭喊:你为什么这样待我?我要这样聪明的儿子有什么用?我要一个有心、有灵魂的儿子,同情……正义、悲悯、受苦忍难的毅力,这才是我要的儿子,不要有脑无心的! 因此,拉比桑德斯按着哈西迪派的传统,以沉默来抚育他的孩子,因为“我们之间的静默,他才可以听见世界的哀嚎”。 结尾,父子复合的场景,拉比桑德斯说,丹尼需要“透过沉默的智慧与痛苦,来学习:人若有脑无心,形同无物”。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