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之诱惑与恐惧 |
送交者: by芦笛 2004年08月16日07:39:39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
旷野中遗忘的枯井 沙漠中迷失的游子
第二段则是有感于所谓“名声”的虚幻无聊。在网下,凡是和我接触过的人似乎都挺佩服我的,上了网后就更不用说了。但我知道自己完全是个“废了儿”,在网上网下发出的迷彩,不过是那浅水行将蒸干前形成的幻影罢了。 第三段说的是日夜煎熬着我的死之诱惑。这诱惑从我青年时代就在困扰着我,似乎越老越强烈。以致太太那天笑话我说:“都快老死了,还在想死,像什么话!”连我都自觉滑稽,难得地笑了出来。 之所以想死,是觉得生命太微不足道,太不值得伤筋费神地活下去,每天得受没完没了的低沉情绪煎熬。文革时期就不用说了,那时没自杀,完全是因为怕连累家人。 记得有次跟女友坐在铁路边谈恋爱。火车从头顶的高堤上隆隆驶过,当真是地动山摇。等到平静终于恢复,我跟女友说: “我刚才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躺到铁轨上,让疾驶而来的列车铡断我的脖子,那一瞬间的感觉一定很清凉,很爽……” 女友惊呆了,半晌才回过神来,说:“你是开玩笑吧?” 我不置可否地笑笑。她骂道: “神经病!” 后来上了大学,当然也高兴了一阵子,可不久又旧病复发。最低潮时是毕业前实习的时间,当时只觉得一生就将陷在这种深恶痛绝的行当里,简直是不敢设想。 直到接到了研究生的录取通知,我才短暂地看到了阳光。记得那天我坐长途客车赶回去,那公路非常险峻,有几次车就象要冲出路边去似的。平生第一次,我觉得生命可贵了,一个劲默祷:“上帝啊,千万别在我好不容易觉得活着有点意思的时候中断了我的一生,not now, please!” 可惜那只是短暂的回光返照。无论是在国内上研究生还是后来出国,似乎都只加重了我的抑郁症。到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人生终于快走到尽头,这辈子就这么完了,再也没什么希望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重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了,对死亡的渴望就越来越强烈,冲动就越来越难压抑。记不得有多少次我开车去上班,见到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迎头撞上去。只是怕成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植物人,我才始终没这么做。 吊诡的是,另一方面,随着老去,死亡的阴影却在眼前变得更逼真,因而也就更可怕。套辛弃疾的词来说,该是“少年不识死滋味”吧。有时半夜梦醒,突然会想起:如果死不是我盼望的解脱,而是更多的磨难又该怎么办?要是我死后还照样有知觉,可给困在某个动弹不得的地方,那又该如何? 于是便频频想起在国内时在《读者》上看过的一篇文章:某英国老绅士跟一位年轻朋友说,随着死亡的逼近,他越来越怕得要死,这种恐惧已经撄住了他的心灵,他日夜生活在恐慌之中,无从摆脱,问那位朋友该怎么办。 那位朋友笑笑,说,请设想一下胎儿出生前的情景。那胎儿要离开温暖安全的母体,降生到外面那个恐怖的未知世界中去,肯定也会给吓的要死,又踢又打,死也不愿离开母腹。可到呱呱堕地之时,才发现原来那想像中的恐怖世界充满了灿烂的阳光与和熙的春风,而母亲的笑容又是那么温柔慈祥。其实死亡很可能和这过程一样,在前面等待着的并不是无边的黑暗,何必害怕呢? 这当然是无比巧妙的安慰,可我不相信它真有什么效用。死亡的可怕就在于它是一个不可逆的单向过程,从来没谁回来告诉咱们那边的风光究竟如何。因为未知,所以可怕。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别的更实际的担忧。我常常想起林觉民写给妻子的遗书,他说,过去曾对妻子说,他愿意死在她后面,妻子很不高兴,他也没有解释。现在可以说了:他之所以那么想,是因为觉得妻子感情脆弱,肯定经受不起他死亡的打击,所以他宁愿自己来受这折磨,也不愿意死在妻子前头。 太太信教,活得远比我充实,心理也远比我健康,根本就不像我这样多愁善感。所以,如果我死了,估计那打击她还是能承受的。问题是,她根本没有多少能力来料理俗务,连银行有几个帐户她都弄不清楚,更别说mortgage的事了,没有了我,她怎么对付那些杂事?所以,看来无论怎么无奈,都得硬着头皮熬下去。 这些当然都是废话,无非又是“背着阳光追寻阴影中的自己”而已。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