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博士
「佔中」在金鐘清場之後,也該落幕了,但是,一些學生們、年輕人依然堅持抗爭。「佔中」的概念由中年
人提出,但是,真正發動的則是學生,是「學聯」與「學民思潮」這一群人開始的,在學生及年輕人的眼中,「佔中三丑」太過迂腐,談了一年多的「佔中」,又投
票又演習,但卻沒有任何真正的行動,於是學生們以真正的行動逼「佔中三丑」、各反對派政黨的頭頭們一齊走上不歸路。
全世界的年輕人、學生心中都充滿理想,有些更創造自己的「烏托邦」,年輕人從小受家長管教,但是也受
家長保護,因此產生反叛心態,追求自我,自作主張是很正常的。所以,學生們把「佔中三丑」的「佔中」概念變成事實,在旺角清場後發動圍堵政府總部的行動,
他們至今依然相信他們有能力變天,有能力令全國人大常委會撤銷8月31日的決定。因此,當金鐘禁制令頒布、清場行動開始,學生們視之為針對自己的一場鬥爭
行動,而且,鬥爭行動很可能更激烈,特別是當他們發現支持者越來越少的時候,就會認為只有更激烈的行動才能真正有效地向政府施壓。實際上,圍堵政府總部的
行動中,示威者動用了帶鐵釘的盾牌、鐵罐,還邅泶u頭對抗警方......行動已激烈化了。
年輕人的激情一方面是出於年少時的天性,這是每一個人人生中的成長過程,今日的年輕人如此,過去的年輕人也如此,不過,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也是另一股力量使得年輕人變得如此激進。
很多年前,「獅子山下」的年代,是一家八口一張床的年代,貧窮的父母再加上眾多子女,求的只是三餐溫
飽,那個年代,多的是年紀輕輕的小當家,激情也是有的,但是為人處事一定不會任性,不會目中無人、心中無法。今日「佔中」的年輕人不一樣,父母受良好教
育,收入不錯,子女極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從小就任性慣了,天大的事有父母出面代為解決,考不進本地大學可以選擇出國唸書,在家是小王子、小公主,也就
養成目中無人的態度,犯了事有父母補鑊,也養成了心中無法的個性,以挑戰權威為快事,以搗亂、出風頭為得意之事,並把種種的搗亂行動視為創意之作,旺角的
「購物」、「跌錢」、「過馬路」的示威行為是最佳例子。
當然,如果說年輕人完全不受長輩影響也是不正確的,每一個年輕人的成長過程都受到成年人的影響。影響
最大的人就是他們的中學老師。可惜現時香港教協已變成一個反政府的政治團體,換言之,香港每天都有無數的中學教師在向年輕人灌輸狹隘反動的價值觀與政治取
向,種下了「佔中」學生們今日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