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宽恕 |
送交者: zt 2002年03月19日17:26:59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
为谁宽恕 刘帝杰 怨愤,可能是因为同学讥讽、朋友出卖、教友指责、配偶不忠;怨愤,可以导致学校枪击、公司暴力、甚至家庭仇杀(如几个月前尼泊尔皇室灭门杀戮);怨愤,可以是一年,数年,甚至数十年,岁月并不能冲淡……是故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发见“宽恕”的迫切性。 为人著想,予人出路 中国人为学成长,有既定的条目纲领。如“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再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有尽己之心的“忠”,而後有推己及人的“恕”。 儒家的先“内圣”而後“外王”的观念,深入中国人心。自古以来,多少名士学人以宽恕他人,表示自己的豁达;但这毕竟是为己恕人。 而“宽恕”在圣经旧约中其原文为“nasa”,含“搬起、带走”之意。新约原文为“aphiemi”,含“遣走、松开”之意。有除去积压,予人去路之意。(注) 宽恕不仅是为解除自身的包袱,破除心中牵挂负累,使自己成长上路更为轻快。宽恕是为对方著想,令他们的内疚全消,恢复他们的信心。 笔者以往视宽恕他人,只为了破解自己的心理捆锁。有朋友借去心爱书籍不还、有借去多年精心拍摄的幻灯片不理、工作中有人无理责骂、更有讥讽加害……面对种种积压,只有随空间时间转换,强行宽恕忘掉他们了事。 但读到圣经说:“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西》3:13),耶稣大方面对面地宽恕人,不是为了令祂自己好过,而是令他人知错,再行悔改,除去罪咎。 真正宽恕并不易做。纵使对方未有道歉,也准备接纳他整个人。很多时,当事人更要解释对方的错处。 今天笔者对女儿们的过错,也学习多用时间,彼此交谈,了解她们的动机与感受。先要自我检讨有否做错,才指导他人;虽然多费心力,倒也值得。这是成长的锻炼,人才会更像耶稣。 德兰修女说:“人极需要别人的帮助,但除非有宽恕,否则他们不能有真正的平安。”世界已有太多的天灾,人可以做的,是多走一步,以宽恕减少“人祸”,予他人平安。 宽恕动力,源自何处? 美国神学家傅士德(Richard Foster)在《属灵操练礼赞》一书说:“上帝心中有一种愿望,就是宽恕和赐予。因此祂发动了整个救赎程序。” 达成上帝赋予的管家职份,实践公义,将上帝愿望的宽恕带予他人,导引人得享救赎的丰盛,进入永恒的生命,这是信徒的责任。 如何做到宽恕?美国作家麦哥登(Gordon Mac Donald),在其著作《生命更新》说,要令生命有方向、有条理、有动力,“除了毫不保留地服在基督管治之下外,别无他法。” 环顾你我过去,可也曾是颓丧罪人,犯规累累?只因基督宽恕,才有今天的平安无咎。我们并非比人高尚,比人成熟,才可宽恕人。而是因为基督大爱的感召,予我们动力,能将这份厚爱,与他人分享。动力源自基督爱源,而非自我修身功力。 在这日趋“文明”的世界,人类的误会仇恨错综复杂,不易搬起带走一朝解决。我们生命曾自私混乱,惟有我们能顺服基督指导,才有智慧及动力去宽恕。我们能爱,因为基督先爱我们。我们能宽恕,因为基督先宽恕了我们。 心理学家容格(Carl Jung)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人生中所有重大问题,基本上是不能解决的……解决问题不是办法,而是我们需要成长。成长要求我们的生命更上一层楼,然後再来看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便觉它们已失去其紧迫性而褪色了。” 当人的焦点,不再是自身的问题,而能分担他人的包袱,视野才得扩展,生命才有成长,更上一层楼,更接近基督。 今天,你为谁宽恕,正指示出你的成长,已进到哪一阶段。 作者现任国际市场拓展工作,亦为中国神学研究院美国拓展主任,专栏作者。 注:吴罗瑜编,《圣经新辞典》,上册,(香港:天道书楼,1996年),第520页。
--------------------------------------------------------------------------------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