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井兄写了三点。我们先从第二点来看。以下是井兄的原文:
一、爱的出发点
2。爱的出发点不一样。
基督徒的爱,根基建立在神之上。是神叫他们爱,因为神爱基督徒,基督徒也爱人,没别的原因。别的爱可能是我爱你,你就爱我,或是出于某种功利目的去爱。
我注意到井兄的文字中,用了两个字可能。说明井兄说这两个字的时候,心里并不踏实。
这世界上并不仅仅基督徒宣扬无条件的爱,任何一个宗教乃至学说,几乎都宣扬无条件的爱,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怎么能窃为基督教囊中之物呢?譬如佛教宣扬无缘大慈,儒家主张泛爱众,两者都是宣扬所谓没有原因没有条件的爱。
请问井兄,天底下有哪个教派是宣扬“你爱我,我就爱你”,或者“出于某种功利的爱”呢?不管信什么,首先一条就是老老实实,有一就是一,有二就是二。不能把没有的事说成是有。就算是为了荣耀神,也不能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白颠倒,您说是吧?
二、爱的来源
接下来,再看看第一点,所谓爱的来源。井兄是这么说的。
1。从来源看,基督徒说的爱,从神而来,圣经说神就是爱。非基督徒说的爱,似乎没有来源,爱就是了。佛教说的爱从哪里来呢?从释迦牟尼来?我不知道释迦牟尼说过此意思没有,但从他在世的年度看,他好象没把爱挂在嘴边,也不是实践爱为主,或者一生为了行爱。别的什么佛呀,圣呀,菩萨呀,根本是摸马无角的东西,查无此人,考无此据,主体的东西都无法确认,你说他们的爱从哪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如我前面所说,爱是普世价值。这个普世价值是一致的。这是个不可否认的现实。至于爱的来源,有诸多解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或者佛法,都认为爱是人的天性,不是某个神或者佛或者孔子造的。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佛法有偈云:心如明镜台。这都是性善论的观点。而西方神教,则认为爱的来源是神。
我个人认为前者是对的,它更符合事实。如果爱的来源是神,那么应该只有信神的人才会爱人,才会替它人着想。普世价值观宣扬的真理则应该宣扬: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但事实恰恰相反啊,儒家不信神,主张“以德报怨”,佛法不信神,六波罗蜜修布施忍辱,这些不都是无条件的爱吗?
就从历史上看,我们也实在看不出信耶稣的人,比不信耶稣的人表现出更多的爱心。这就很奇怪了,难道有源之水,不应该比无源之水流淌的更多吗?所以,我认为基督教把爱来源于神,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只要稍微思考,就能得出结论来。
另外,如果爱来源于神,那么恨来源于谁?如果你说爱来源于神,那么恨是不是也应该来源于神?如果恨是人的罪性,与神无关。那么爱为什么就不能是人的天性,与神无关。说不过去啊。既然恨能归为自由意志,为什么爱就不能归为自由意志?人能自发的恨人,为什么不能自发的爱人?
三、爱的定义
以下是井兄的原文:
我不知道释迦牟尼说过此意思没有,但从他在世的年度看,他好象没把爱挂在嘴边,也不是实践爱为主,或者一生为了行爱。
井兄此言差矣。佛法修学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利是爱己(类似于你们得永生),利它就是爱人。只是换了个名词罢了。再有,大乘佛法以六度为修行原则。其中布施持戒忍辱,这三条都是爱人。后面的精进禅定智慧,是怎么把前三条做到。
但是爱这个词,是多义的。比如说爱吃红烧肉,也是爱。爱钱爱名,都是爱。岂能以一个爱字混论之。在佛法里,爱是贪爱是痴爱是欲爱,代表的恰恰是圣经上所说的肉体的的情欲,故佛法从来不把这一类的爱挂在嘴边,而它注重实际爱人的行为,比如布施,比如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