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奇异恩典
万维读者网 > 彩虹之约 > 帖子
[陈韵琳]历代耶稣形象(关于圣像之争)
送交者: waiter 2002年07月25日11:39:25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历代耶稣形象

陈韵琳

真实的形象(摘自「历代耶稣形象」的第七章)
———————————————————————————————————

「真实的形象」这篇文章中,谈到在「圣像争论」历史事件中,基督教信仰
据此事件对信仰神学做出的回应。

● 圣像之争的历史背景

所以我们先来简单讨论「圣像争论」这件历史事件。

罗马帝国受地域幅员之广,分成东西两帝国,东帝国以拜占庭为中心,西帝
国以罗马为中心。西帝国早在 476年就被罗马帝国人称呼的「蛮族」入侵灭亡(
其实此北方异族南下入侵事件,跟匈奴被逐造成的生存危机相当有关),从此历
史与各异族势力消长相当有关。东帝国到1453年才灭亡,但灭亡前,早经过回教
势力的侵略。

因此,东西两帝国的「文化」,已是隔了千山万水。

圣像之争,起自东罗马帝国境内,表面上是信仰观点与信仰观点的冲突,其
实究其实,跟政治因素非常有关。因为当时的宗教与皇权势力已经结合,造成教
庭教会与帝国贵族十分有钱,而底下的百姓却苦不堪言。甚至修道院都十分奢华

在西方历史中,每逢贫富悬殊太大,或领导宗教的人出现腐败之像,就会有
被打压成「异端」的宗派出现。这些所谓的异端,其实多半是在反抗上层阶级,
而他们诉诸的力量,一开始完全是依据他们所理解的信仰本质。圣像之争出现前
夕,这所谓的异端,就是「保罗派」。他们认为现世是罪恶,教会应当撇除所有
与社会体制有关的东西,励行清贫反对奢华,而在当时,最容易呈现奢华的,就
是教会内各种打造的圣像。

● 历史事件引发的思考反省

写到这里,我们首先要思想的两个问题是:

1.其实信仰经常是反应已发生事件,做出回应,不是透过教义与神学去带动
历史事件的发生,反过来说,当事件发生时,信仰必须做出抉择:回应或不回应
?历史告诉我们的,是选择不回应,最终必须让信仰生活与现世生活势不两立,
圣俗二分的十分彻底,若选择回应,又势必冲突到教义与神学。

因此,今天我们据以站立的信仰,从未挣脱过历史带给我们的影响。也无法
挣脱未来要带给我们的挑战。

2.据上而来的下一思想,就是面对任何异端,我们不能不去设想:这群人到
底需要什麽?在抗拒什麽?探究其社会性与心理性的本质,可能有助於我们在「
教义性」的质疑驳斥之外,也能「人性化」的与其对话。

3.这不是表示面对「异端」的冲击,不去作信仰的反省。但从历史而来的教
训让我们看到,信仰反省与回应,往往是「神学观点」,而不是「教义观点」。
神学观点往往是潜在的前设的,教义是根据这些潜在的前设而整理出来。教义性
的回应总是比神学性的回应,更容易引发强烈的异端批判!

4.没有什麽在宗教环境中生发的宗教争论,会完全摆脱政治观点。也没有任
何波澜壮阔牵动全面的宗教改革,不是运用政治势力作背景。至少「圣像争论」
,就带出两种政治层面的牵扯:(1)东罗马想挣脱西方兴起的法兰克帝国的管
辖。(2)东罗马内部社会贫富不均的阴暗。(3)东罗马内部政权想打压教权的
动机。

其结果就是在西元八世纪,发生圣像破坏的运动,造成艺术史上一大浩劫。
这次圣像破坏行动,反覆前後共延伸一百多年,赞成与反对的政令也反反覆覆,
最後终於是政权与教权、东帝国与西帝国和好之际,保罗派被强令血腥镇压。还
是贫苦的老百姓与励行苦修的修士们倒大楣。


● 圣像之争,反对者的神学依据

现在我们就来看这次圣像争论带出的神学反省。根据「历代耶稣形象」,作
者整理历次信仰回应时代议题的神学观点,都发现「耶稣形象」,往往成为回容
的关键。

圣像之争,最後变成信仰议题的时候,要探讨的就是到底人可不可以雕刻耶
稣形象□不管是否是艺术或符合美学形式?□圣经明言: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出20:4)

「创造世界和世上一切的上帝,既然是天和地的主,就不会住在人造的神龛
之中。」(徒17:24)

但旧约时代,仍有绘画装饰圣殿,只是比较用象徵的手法。直到圣像争论事
件,基督教才真正被迫要整理出合乎信仰的美学。赞成或反对圣像的人,在争论
之际,唯一的一点相同共识就是:耶稣是上帝唯一的形象!但是否可以绘画耶稣
?两边看法就完全不同了。

反对者的理由是:「我们要怎样描绘基督?是他不可变的实在?还是作奴仆
的耶稣?」(语出君士坦丁大帝的妹妹)。这观点表达出耶稣既是历史的又是永
恒的,在神学美学上会造成的困扰。所以持这样看法的人,会要求把圣像变成象
徵性的表达:譬如「圣饼与圣杯」所代表的「圣体」。

反对者说,如果描绘基督形象,说这是在描述其神性,就违背神性中不能描
述不能勾勒的这一本质,但若辩驳说不是在描述其神性,那又会导致分离了基督
神性与人性这两种并存属性,违反了基督神人二性在迦西顿教会公会议中(
451年)达至的共识。

● 圣像之争,赞成者的神学依据

赞成者的理由则是:「爱子是那不能看见的上帝之形象」。(西1:15)

而後再来的思想推演,我们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的确是有基督教信仰的内涵
,一面却又看见基督教信仰与希腊哲学结合後的痕迹。

推演如下:

世上一切万物的形象都是由上帝所造,充分呈现了上帝的荣美。一切受造都
可称之为「形象」,也都参与进上帝的荣美。这一切形象,都是创造的「典范」
,是经验世界的先定。

为什麽说这里面有基督教信仰的成分呢?因为基督教信仰的确点出了上帝创
造本身的荣美性,保罗也在以弗所书说:「让一切万有所充满的,充满你们。」

为什麽又说是希腊哲学的呢?因为希腊哲学很重要的内涵就是:一切经验世
界都有一个最最真实的理念,这就是罗各斯。

当两者结合,罗各斯等同於上帝,罗各斯便有了位格性了。

赞成者还有一个务实的理由:上帝的奥秘根本无法为人所知悉,上帝要让人
知悉,唯有透过物质性,所以罗马书说:「上帝的永能和神性,虽是眼不能见,
但透过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这种「物质性」的广义含意,甚至包括历史事
件如「渡红海」,和语言性如耶稣所讲的比喻。所以圣像,只是在形式上而不是
在内涵上与圣经有别。它甚至是不识字之人读圣经的方法。

所以圣像是体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神性与人性,绝不是偶像。

谈到这里,我们都知道,最後胜利的不识神学观点,而是政治势力。是政治
决定导致一个神学争议的终结。
我们刚刚谈到一个发生於教会史中的历史事件,我们该注意多面向的解读。

● 圣像之争神学争论,带出的思考与反省

同样的,现在我们要根据这次的「形象之争」,做出信仰的神学的反省:

1.在神学史上信仰史上,把上帝跟「主智主义」「主善主义」完全划上等号
是非常危险的。前者会随著人对「理智究竟为何?」的认定,一直不停的缩小或
变易上帝,这是哲学史上一直不停出现,直到如今仍出现的危机。而将上帝等同
於「主善主义」,最容易出现的就是道德教条主义,耶稣面对的法利赛人,到今
之道德激进主义,都是。上帝不能等同於任何思想观点思潮流派,上帝用远比人
所能理解设想的要大,这是我们学到的第一个教训。

2.神学史上信仰史上,对「美学」范畴的探讨,出现的比其他都要晚。而将
上帝等同於美,带来的上帝扭曲,也也是潜藏的罪之诱惑。这成为文化史思想史
上一大悬案,我们将会在下一章「灵魂诗人」中继续探讨这一主题。

但在即将探讨浪漫时代出现的对耶稣的诠释之前,我想穿插一个主题:就是
基督教信仰自身一直隐藏的张力,正是这张力,造成只选其一,或偏颇其一,都
会造成不良的後果,也是这张力,造成信仰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挑战,一直可以批
判自身重新出发。

● 参考资料:

1.书摘并整理自「历代耶稣形象及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
J.Pelikan)

2.基督教会史 张绥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