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奇异恩典
万维读者网 > 彩虹之约 > 帖子
转播:有关儒学是不是宗教的讨论
送交者: 诚之 2002年11月15日10:11:36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稍作了整理,不过可能有错漏,请各位直接到网易广州区宗教版阅读。

Helen:
‘楼上这篇文章,确实让我长了不少见识,也悟了一点道理。
不过我想问: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怎么说?
人既然是一切事物的主体性,为什么还有这样的说法?也许我提的问题得很幼稚,但是有些问题在现实社会总是那么的无奈~

作 者: gd-ldh(李杜韩)
Helen兄好!兄客气了,“幼稚”一词不适于兄所说。这样一个话题谁会认为是幼稚呢?坦率而又毫不夸张地说,我回答不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样深奥的问题。真的,“天”不怎么回事,谁敢说自己已经清楚和有把握呢。所以,只能“大而无当”地响应一下你。说得不好的,还请原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句通俗地说,就是人想实现的,要靠天意最终成就。这句话的确很能反映儒家“天命”观的某些倾向。世间的人事成就,一定要两个因素:人与天。人之谋,就人的努力,人的智能,人的主动性、主体性;天就是神秘神性的超自然超人事的因素。所以,人并不能靠自己单方面就能成事,或者不要认为一件事的成就,就是“事在人为”,还有一个默默无言而仁爱无限,德润四海,泽臻万物的“天”,“天”祝福你才能使事情成就,为然,就有人不能测度的“突然的错挫”“旦夕祸福”,所以,人到底是作为天意的承继者、受益者才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有神论的特征了,与宗教是一样的认知。这句话也可以看作“天人合一”的另一种通俗的说法,只是并不完全准确的说法就是了。
我说的“主体性”,是指人的本质上有主动性、自主性、自我超越性而言,原来是一个西方近代哲学的用语,现在中国哲学研究也普通使用的。它的意思并不是说人可以决定一切,而是说在天德流行、天理与人的心性相通的认知框架下,做个什么人、如何做人,人是主动的,无需一个外在的“神”来具体指导和控制。“主体性”是个哲学术语,不能经验地理解。
Helen兄您觉得无奈,是所有人的无奈。做人岂会事事顺意。而且往往大多数事情都是不顺意的,要“变形”“屈就”的,人生于世必须要时时“调节自己”,适应环境。中国人活得辛苦更是世界有名的,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人伦”,重视“德行”“仁爱”“礼制”“忠义”“廉耻”“孝悌”,因为孔子早就洞察到人间不可能是人人活得顺利,心想事成。不成的时候,己所欲与人之欲冲突时怎么办。这就一定在鲜明地树立社会的规范,包括人伦规范、行为规范、政治规范、祭祀规范等等。不然的话,成何体统?汉代的统治者独尊儒术,实际最重视的就是这种规范。
是啊,我觉得现代人做人似乎也不比前人容易,很多事情不平,很多事情心有余力不足,有许多好事不能干,不少坏事不敢说,很多幸福要放弃。难啊!

*******************
(艾波涛先生 文略)
李杜韩回艾波涛先生:
艾兄已经注意到儒家在思想学术层面上没有变成宗教,这一点我同意。但是儒家在两千年的政治、社会、法律与宗族乡规上的形态,我想艾兄注意得不够。这不仅是统治高层的事情,民间普通老百姓也甚为认同,“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忠孝仁义”“祈福祭神”“相信天命”等等,没有文化的人,也视之为头等人生信条或诫命,我们看《水浒传》就大体感受到一些,而明清之后的普及读物《三字经》《幼学故事琼林》所宣扬的,乡规中的严荷的俗例规条,无一不与儒家的知识分子与儒家出身的知识分子有关,直接是来自儒家经典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祭祀与鬼神,除了极个别的儒学者之外,绝大多数儒者,绝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否定过。同样,儒家的“人”,除了极个别的思想家之外,绝大多数时候不仅仅是“自然之人”“社会之人”,而且是有“灵魂”之“人”,儒家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超越而内在不行,宗教性与现实性的交融,是儒家的灵魂性因素。这些不语怪力乱神的高层次要求,一但下到“基层”就肯定是行不通,那些热衷于写志异小说的大多为儒生,明写鬼神之事,教人今生来世,因果报应,并不仅仅是释家之事,在民间更多的是儒生出身的“绅士”,这些入不入儒家的数?还有,儒家讲阴阳术数之学,与道、法、阴阳家早就在儒家的大体系中融洽了,这算不算数,能解释为非宗教性的因素?
说儒家是没有宗教倾向的学说,不能成立。艾兄所举,在学说上既没有充分的细节,更在大的方面缺乏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支配下的国家社会众多层面的把握。说儒家是准宗教,要举证是随便可以举,保证多的是,而且材料串成一个完整的史实图景,而不是象前十几年那样囿于哲学观念的条条框框,可以做到全方位地举证。李申的《中国儒教史》,长一百五十多万字,都在用极大量的从学术到日常生活的证据,证明儒家为宗教。我认为矛盾是在于儒家在一定程度是高层的思想与普及层的取向多有不同,这是中国社会造成的,所以我以为儒家还不能完全说是宗教。
还有一种情况,当一种学说,当一个人,被奉“至圣至明”“万世不易”的时候,离宗教还远吗?我们可以重温一下三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思想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句句是真理,不容有其它的思想存在?儒家当然没有到达这样的独裁,但是,儒家对其他学说思想的兼融,却反映了儒家也是不让其它思想“自由发展”的一个侧面实质,我认为不能说这仅是统治者的阴谋,完全可以说是全体儒家信奉者的要求。从唐到清的几次思想史上的交锋,儒家的态立场让人印象深刻。文革那时的中国分明在搞一场“造神运动”,当儒家和孔孟被抬到无以复加的万世精神领袖,永远的老师这种地位,又有谁敢与之齐平,把他们当人看?中国人的造神热情,并不比外国人差。包括佛教来到中国,民间的造神之狂热,从南北朝到现在,菩萨观音佛祖如来,那里还是印度佛教原来的样子?孔子也是。这也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侧面。
一种意识形态或思想学说,被塑造为成万世极则时,人人之信条时,就肯定转化为带某种宗教特征的东西;而当一种宗教被奉为现世必定要实现的理想,人人之幸福极乐时,它也必定带有意识形态的统治威力,政教合一,岂仅西洋货哉?

*****************
作 者: zbw(蝶之仙)
学术层面上的自然可以称之为儒家,或者儒学。
在社会层面上的,自然可以成为儒教。之所以叫儒教,而不是别的教,自然是因为其中多有借用儒家学说,或直接来自儒家经典。
遵循某种学说,以理论方式遵循有之,以人生信条方式遵循有之,以宗教信仰方式遵循有之。不能认为只要坚定不移,就是宗教信仰。

李如果想说明中国历史上有儒教,我自然没有异议,但是如果你想证明凡是相信儒家学说之人,都是出于宗教信仰,那就难了。

怪力乱神,神秘事物,信之为有,未必就是宗教。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的认识,与西方的划分并不一致,在西方有一个明确的划分,认为上帝的事归上帝,恺撒的事归恺撒。因此科学与神学是对立的,但是在中国,一切都是经验探索的范围,医卜星象,种种法术,都是经验主义探索的领域,中医的理论就是不断归纳,总结,试验,再归纳的结果,形成的理论体系与西医截然不同,然而同样有效。

同样的道理,算命、祈祷、祭祀同样要不断归纳,总结,试验,再归纳。目的只有一个,更加有效。这就是中国古代对待所谓“神圣”事物的态度。有效的、灵验的神,就香火鼎盛,无效的、不灵的,就门可罗雀,管你是黑猫白猫,有用的神我才会拜。有用的神我也都会拜。所以在中国,才有可能做到多教融合,在民间,出现多神同堂。

如果这样的现象能够称之为宗教,那也与西方对宗教的理解大大不同。
宗教如何定义?准宗教又如何定义?一百五十万字就能确证,那么只要写的字够多,就能推翻他的证明!
人人相信的就是宗教?人人狂热就是宗教?那么纳粹当年也是宗教?那你的宗教定义,也实在太宽了!

有宗教信仰,但是信仰与宗教并不等同。
有宗教狂热,但是狂热与宗教也不等同。
当年陈胜吴广,一呼百应,那些造反者的信仰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的狂热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这样的起义者有很多,你都能称之为“宗教”?

当年的义和团,狂热的相信自己能刀枪不入,你认为他们的是宗教吗?

作 者: gd-ldh(李杜韩)
蝶兄:
我想兄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没有指所有信奉儒家的都是宗教徒,而且我恰好明确地否定了这个说法,请您细读我的《儒:学乎,教乎?》一文。
我是说儒家是“准宗教”,带有宗教的终极关怀信仰(即相信人间之外另有一股力量在支持决定着人间的人事,人的生命不是完全是由人主宰,而由一个“天”在摆布,这还不算是宗教范畴的信仰吗?),带有宗教的靠经过“教化”而形成的有神论信仰信念去行事为人,而不是靠外在的压抑强制来让人相信它这一套,这也是宗教的特征传播和形成的特征之一,注意我这里指的“关于终极信仰信念”的问题而不是指其它的知识问题,请不要与日常的其它知识文化混淆,教化作为途径可以教人许多东西,但是一旦教育上一致地教人同一个信仰,而且作为官方肯定的唯一信仰时,它就是带有宗教性的,我这里就是从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上说的。
儒家学说的范围比儒作为宗教的要大。所以,儒家不能全部说成是宗教,此点我没有同意李申先生的观点,但是,李申《中国儒教史》的确写出了大量从前(严格硌来说是从五四到八十年代)学术界普遍勿视的儒家的民间形成、在国家统治与皇权贵族生活内部的诸种复杂而微妙的作用。我推荐蝶兄和其它朋友一读,是一部好书,是学术界普遍赞扬的近年一部力作。难道我会因为字数多少而定其是不是合理吗?我想以蝶兄您对我的了解,我总不致于到这个地步吧。

历史上的儒家比现在的要复杂,其实作为象中国那样的国度的长达两千年的统治思想,它的历史肯定是复杂的,所以不宜作简单的判定。您认为儒家不是宗教,我同意,我更认同儒家是“准宗教”说。 我认为这个说法基本符合历史实际。起码比说儒家是无神论要客观真实得多!

关于极权式的意识形态是不是宗教。我想蝶兄也未免有些“书生”了:从国家统治的层面看,唯一奉为正确的人世观价值观,对人的作用,与宗教的确有还有区别,但是对于人来说,这种区别是次要的,相同是主要的!您举的希特勒时代就是与中世纪及之前齐名的西方最黑暗的时代。任何自以为是世界上“唯一正确”“唯一应该”“真理就在我手”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一旦成为社会人群的统治性准则,顺者昌逆者亡的时候,就是一种害人的宗教!包括基督教在内!我说这番话不从学术的角度说,不从宗教的内部信条上说,乃从人类的生存境遇的领悟上说。此点,我个人是坚定地主张的。
其实,八九年之后,毛泽东在民间一下子成为“神”了。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
儒家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一大关键就是要脱掉这种国家意识形态的图谋,与其它的思想站在同等水平上,让世人挑选、鉴别,只有这样的“信仰”才是健康的。
最后这番话请不要从学术上与我讨论。


***************************
诚之:
儒学是不是宗教,要看对宗教的定义。
根据宗教学对宗教的定义,必须有以下基本特点﹕
1.理论(Sacred writings, myths, symbols, etc.) ,2。崇拜仪式(Devotional rituals),3。信仰团体(Sacred community) ,4。崇拜对象(sacred objects or figures)。 宗教还有一个特点是:除了上述这些,它还是一种体验(experience)。
如果按照宗教学的定义﹐显然儒学不是宗教。

但是根据World Religion by Huston Smith 《人的宗教》一书作者的意见,“儒家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伦理呢﹖答案要看如何定义宗教。以它对个人行为以及道德秩序的密切关注上看,儒家和其它宗教比起来,是从一种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命,但这并不必然表示它就没有宗教资格。如果从最广义来看,以宗教为环绕着一群人的终极关怀所编织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显然够资格算是宗教” ﹐“要了解儒家作为宗教的整个层面,重要的在于明了孔子把人民的关怀,从“天” 转移到“地”,而没有完全把“天” 拋弃。”

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也说,“儒家不重奇迹、神秘,却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它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份。而儒学之所以能如此,其原因又在于它本身原来就远不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因此李泽厚称儒家为「半哲学、半宗教」。

因此﹐如果说用“准宗教” 一词来归类儒家,似乎也不是过份的说法。
毕竟世界上讨论宗教的书籍,还是把儒家当成一个准宗教来讨论的。

******************************************
儒家到底是不是宗教的讨论未免过头了,顺至艾兄
作 者: junleio(junleio)
儒家到底是不是宗教,我本人以表明立场,这里不说我的观点。
而我见此版中的言语有点过火,本来嘛,中国的"士"是不会在讨论中屈服的,因为公有公理、婆有婆理。这正反的论证早也有学者表过,,所以我个人意见,儒家是不是宗教,不能强他人之意,因学术本身就多分支。就我个人最近参考的一些书籍来看,儒家被列为民族宗教最多,列入人文宗教的是五四运动时的产物,而准宗教式或半宗教也不同存在各大儒者的书中,至于民间也偏向宗教式,而非宗教也广泛存在,可以说至今甚至以后都难有定论。这里各述已见吧。

顺至艾兄:
《再说儒教千年》,一文并没有论证儒家之为儒教。阁下高才,某也深叹,请再看《论儒家之为宗教》。而你的宗教定义并非完整,某以补上,请细看。

另,刚才看了你的:"至于对孔子出生所衍生出来的想法,更是滑稽可笑。 圣人无父,古今中外自古皆然——孔子的出生的那些有着神话色彩神奇记载,"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礼·檀公正义引》)"孔子母征在游于大冢(或作泽)之坡,睡梦黑帝使请已。已往梦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御览三六一,又九五五引春秋纬演孔图)。没有一个是出在儒家人士之口,岂可当作正信之见,后世对孔子出生的这种穿凿又能说明了什幺呢?若只认为耶酥基督和释迦、老子充满了离奇的记录,就有些孤陋寡闻了,再翻看一下我们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的出生那一个不是这样,传说那能拿来作依据呢?皆有神奇就是皆不神奇,其中的真实成分一目了然,又怎能把它作为儒家就是儒教的神性依据呢"
深感阁下误解,
1、我这此文中有几处论证儒家是宗教了?虽然题目有儒教两字,阁下有没有看实了?
2、儒家人士之口,我就不懂了。《礼·檀公正义引》非儒家的嘛?太平御览的编者"似乎"是儒家的吧。神话色彩就能说不能拿来参考研究了?那幺你如何研究上古文明?须知上古文明几乎全是神话色彩,你莫非要求当时我们的祖先用现代的方式记事?
3、你对我说历史的文章改成论证儒家是儒教的文章未免有点曲解匠心了?

中国在大乱时必反孔子,大治时必尊崇孔子。这句有点以偏概全了吧,
1.秦朝不能算在内
2。记得只有近代的一次,我少学无知,请指历史上其它次。清代的特殊事件不知算不算?

作 者: wnxieh68(艾波涛)
junleio网友
《再说儒教千年》,一文并没有论证儒家之为儒教。
我也有同感,文中大部分讲得是儒家,
可标题上却在讲儒教千年,
其实你自己并未在概念上划分什幺,
但你却在喊叫着要划分。
从你的言论可以看出,你并非一定倾向宗教或准宗教,
你把其看成是儒家的时候可能是多一些,
儒教的提法也只是顺流而下的结果。
若帖 中的言语有点过火,当向您致歉。

作 者: zbw(蝶之仙)
钱穆论中国历史与思想发展的关系(大意)
从历史的规律可以总结出以下阶段:
1、大乱之后,休养生息,往往用黄老之术。
2、民生渐渐恢复,社会逐渐活跃,开始用法家之术。
3、政治逐渐走上轨道,儒家学说开始成为正统,开始考虑礼仪、道德等等更为根本的问题。
4、太平日久,对根本问题的探讨往往偏离正确的轨道,成为空谈,成为坐而论道的谈资。
5、盛极转衰,儒学流弊丛生,虚无主义、老庄、佛教抬头。社会又滑向混乱。

作 者: gd-ldh(李杜韩)
这些说法很有中国思维的特点——都是领悟式、直觉式的说法,大概地说未尝不可,要准确地描绘勾勒,则“错漏”甚多了。

作 者: zbw(蝶之仙)
先简单回一句,我要出公司干活了。

【 在 gd-ldh 的大作中提到:】
:您认为儒家不是宗教,我同意,我更认同儒家是“准宗教”说。 我认为这个说法基本符合历史实际。起码比说儒家是无神论要客观真实得多!

宗教的定义本来就众说纷纭,更不要说准宗教的定义。不知李兄能否明确的下一个。
也就是三个问题:
1、什么是宗教
2、什么是准宗教
3、如何区分宗教与准宗教

再者,儒家属于什么分类,可以讨论,但是讨论的结果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李兄怎么能认为,一种学说要么是宗教或准宗教,要么是无神论。因为儒家肯定不是无神论,那么就一定偏向于宗教?
这样的非此即彼,只怕是太过拘泥于西方学术划分的缘故吧。

李杜韩回:
蝶兄,我会过几天专谈什么是宗教的问题,谢谢。
至于宗教、准宗教和无神论的提法,您的质疑有道理。我是按时下谈这个问题,普遍的几种划分上说的,这也儒家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不能不说的一些基本定位吧。

************************
论儒家之为宗教
作 者: junleio(junleio)
要论证儒家之为宗教,那幺我们就必须对宗教这一词的来源、定义、内涵及性质有所了解。而一些人对儒家之所以不是宗教的认识,便是因为忽略了宗教的多样性,对儒家的特殊性及孔子的疑鬼态度持偏面认识;其实儒家作为宗教名词,在一些词典和百科全书中屡有出现,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佛学大词典》等无不将儒家视为国民宗教(即民族宗教)。

宗教一词源之佛教,指宗与教。据《华严五教章·卷一》:"分教开宗者,于中有二︰初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后以理开宗,宗乃有十",便是将宗教二字分开来说:佛陀为了适应教化的对象而说的教法,便称为教;教中的根本旨趣,则称为宗。一般来说,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教则有客观教说的意思。或者指一宗之教为宗教,如《佛祖统纪》卷二十九有‘贤首宗教、慈恩宗教’之说。此外,或以宗为无言之教,以教为有言之宗;或者以宗为宗门(宗,为所崇尚之教旨;门,为通入之义《宗门十规论》。宋后为禅宗的自称,其它则称为教
门),教为教门(教法为入道之门户或教法万差各异门户。宋后则是禅宗之外的称谓)。宗门与教门即是宗门指教外别传的禅宗,以禅乃离言教,采用以心传心的方式传宗;而教门指依大小乘之经论等言教而立的教宗,如天台、三论、法相、华严等。又有以宗为法相所说的八宗、华严宗所说的十宗;以教为天台所言的四教或八教、华严所判立的五教等;另外也有以教指三藏十二分教的一切经教。就此看来,宗教一词原来就涵盖了佛教的全体。
而自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东方后,一般都以佛教所用的"宗教"一词作为英、德、法等西语religion的译文。咱们来看看这religion是什幺意思?religion是由拉丁语religio变化而来,religion一词的来语源也各有异说,有学者认为是由ligare(结)的动词而来的,含有人与神相结合的意思;也有学者认为是由legare(整理)的动词变化而来的,表示严肃及仪礼的意思。religio的原始意义指的是对超自然事物的畏怖、不安等感情,其后则成为感情对象的超自然之事物,及成为感情外在表现的仪礼的意思,由此引伸或扩充便指团体性与组织性的信仰、教义、仪礼的体系;亦指人类对具有超人威力的神秘力量或现象赋予意义,视之为绝对理想的主体,并产生畏怖、神圣。信赖、归依、遵守等心理,从而实行祭祀、祈祷。礼拜等礼仪,将戒律、信条等列为日常生活的规范,以期安心立命及向上发展完美的人格精神。
宗教就形态而言,可分为个人心理宗教与集团社会宗教。所谓的个人心理宗教,指个人独自的宗教信念与体验,而不论其是否参与特定之宗教组织,或具有何种特定之信仰型态。若经由个人之虔诚信仰、深切体验,而积极向他人弘传,集合具有相同信仰之人群,即成为宗教团体,产生新兴宗教,主倡者称为此宗之开祖。若致力于对固有宗教之改革运动,则称改革者。
集团社会宗教,就发达史来分,可以分成:原始宗教、国民宗教、世界宗教三类。原始宗教指上古时代及未开化社会的宗教,如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图腾崇拜、巫觋教等;国民宗教又称民族宗教,指在民族、部族、国家等一定地域内的宗教,大多和所在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制度等有密切关系,如日本神道、犹太教、中国道教、儒教等。有的甚至没有自已的开祖或经典,如日本神道,没有特定的教祖,而是以原始宗教为基础;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这一类型的宗教多随个人的自由意志接受信仰,而顺从组织内之信条、仪礼、戒律等。通常多由特定之开祖所创倡,并以开祖之行迹及教说为中心,形成该教之教理与经典。教团之成立,多站在超越民族、国家等立场而创立,故其教法系以人类全体(佛教则以众生全体)为中心,具有世界性与普遍性之性格。惟世界性之宗教虽以全体人类为中心,然实际上常以救济个人为基础,故具有探索心灵内面与侧重个人实践修行之特性。
宗教就有神无神来分,可以分成:
一、多神教(polytheism),即崇拜多种神灵,多系自然形成之信仰,存在于原始未开化之时代。随着人类智能的发达,对自然神赋以意义、理想,成为高级神,而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也同时存在。或者由一神教发展成炎多神教的,如佛教,由佛陀就智能、慈悲、实践权化为文殊、势至、普贤、观世音。而各菩萨又有不同的化身。
二、一神教(monotheism),由崇拜自然的多神教,演进为崇拜具有诸神之德的一神。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为典型的一神教信仰。另如印度教中,虽有多神信仰之性格,然于众神之中,独尊一优于其它诸神者为最高神,乃诸神之代表,具有绝对之权威,此称单一神教(hemotheism),如湿婆派以湿婆为最高唯一之神,毗湿奴派以毗湿奴为唯一神。一神教亦可称交替神教(kathenotheism),如梵天、毗湿奴、湿婆等三位神祇,在不同宗派中有不同之地位,以湿婆为例,在湿婆派中为最高神,梵天与毗湿奴居次要而从属于湿婆。
三、泛神论(pantheism),又称万有神教。上记之多神教、一神教等,以实际信奉而属实践性之宗教,泛神论与之相较,其性质偏重于阐释哲学理论之理论宗教,以为宇宙现象之内部,有支配现象界之原理法则,而将此原理法则神格化,认为此‘道理神’遍满于宇宙现象。印度奥义书中之梵(梵Brahman )即属道理神,梵存在于‘个人我’(梵a^tman )中,此乃最高理想‘梵我一如’之基础。此外,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Spinoza, Benedict, 1632~1677)之哲学所说之神亦属道理神。
四、无神论(atheism),又称无神教。指未立神为崇拜对象之宗教。基督教之思想,以为不立神祇即不成为宗教,研究原始佛教之西洋学者谓,佛陀不礼拜梵天、帝释等神,反而由梵天、帝释等向佛陀礼拜并听闻佛法,故认为原始佛教为无神论者。又德国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由于深受佛教及印度哲学之影响,主张宇宙之本质为盲目之意志,故亦被视为无神论者。若就原始佛教而论,世尊之弟子及信徒,归依佛、法、僧等三宝,以世尊为归依对象而礼拜之,此不得称为无神论;又世尊虽不以其它之人格及神格为归依、礼拜之对象,然以
‘法’为绝对之依所,由此则可称无神论。世尊于入灭之际,曾嘱咐诸弟子,其后唯以法为归依所,以自己为归依所,即法洲、自洲,法归
依、自归依,以法为标准,使自己之人格次第向上而趋向绝对理想之境地。此种思想教法与基督教之立神说截然不同,故就此而言,佛教亦可称为无神论。
宗教在人类生活中的功能主要为:
一、原始功能。主要是感情方面,在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
二、在善恶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于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乃至于发动社会发省、调整舆论风潮等。
三、与"知"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对于宗教信仰中的不科学、不理性的现象进行排斥,而宗教本身也随之调节、变革自身的不合理之处。
宗教活动在两大领域:
一、体验和实践的领域。
二、超越即思辨的领域。
前者的典型升华物是宗教性艺术,后者则演化为哲学(形上学)和科学(形下学)。

现在,依上面的定义、内涵、性质,不论是佛教的宗教还是西方学术里的宗教,就来说说儒家为什幺是宗教。
一、创始人。儒家和绝大多数的宗教一样,有他的创始人,即孔子。孔子首创中国古代教育的独立体系,以六艺似授弟子,如朱熹《诗集传序》中说到:"孔子生其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
二、传教及宗派。孔子为了自己的理想,曾周游列国,有弟子三千。后来各时代的大儒家,或于朝堂,或于书院,无不为儒家思想传播;而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不少的宗派,如汉时的古文经、今文经;南北朝时的南北之分;宋时的心学、理学,期间或有对立,或有消长,无不和其它宗教的发展史一样。
三、经典。儒教的经典实也不少,四书五经,《诗》、《书》、《易》、《春秋》、《礼》为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
四、偶像崇拜、祭祀、仪礼。从汉朝开始,在仲春及仲秋的上日,便是祭奠孔子至圣先师的节日,并有一定的仪式,历代皇帝对孔子的封赏也有不少,甚至对孔子的后代也恩泽有加,只有天师张道陵的后代能略与之比。孔子庙最早是鲁哀公在山东曲阜建造,北齐时皇帝令各地郡学在教坊设孔颜庙,唐贞观,唐玄宗诏令各州县都设立孔子庙。孔子庙有四个配享,也称四圣: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级、亚圣孟子。而历代大儒,像董仲舒、韩愈、朱熹等人也位列孔子庙,为后世书生所祭拜,实和佛教的寺庙、道教的道观里的神仙尊例无甚分别。对
封建社会的书生而言,孔子则是最大的,是神圣不可犯的,连书塾开课时都要三拜孔子才开始。除了祭拜孔子先师外,儒家也有祭天、祭祖、拜日等,如《礼记》:"冬至祭天曰郊,夏至祭地曰社。",《诗经》:"文王在上,于昭于天。"………等等。
五、人格精神。儒家的人格精神,大抵上可以称为"美德",或者是"礼乐相济"、"美善相乐"。如荀子《乐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再如孟子的六种人的境界,则于《尽心》:"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学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近代学者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中谈到:"礼乐并重,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而宗白华在《美学与竟境》中也谈到:"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若就个人来说,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或理想境界,有如净土宗之生于西方极乐净土、基督之归于天堂等一般。
六、就国民宗教即民族宗教这一分类出发。儒家的思想是我国人民的生活规范,道德礼仪全以儒家为准。自汉武帝至清,科举制度出自儒家,三纲五常也出自儒家,历代王朝对儒家的重视总体来说远在佛、道两教之上,实是儒家关乎全民社会的安定,动则乱根本,统治者(除秦朝外)们能三武一宗法难于佛道,但对于国家统治根基、政治阶级的儒家,统治者们在这问题上是不敢掉以轻心的,是以元代、清代为稳定汉族民心,无不以儒教治国。
七、就无神论而言。有些人错误的以为儒教不立神抵就不算宗教,或有人就孔子对鬼神存疑态度出发,但后世(其实上面的第四点也略谈到)儒生毕尊孔子,和其它宗教上的偶像已没什幺区别,而不要忘了儒家的《易经》等一样有宇宙、人类起源之类宗教哲理在内,如《易·归妹》:"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易·系辞下》:"生生谓之易。"《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再如《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而在《周易·序封》中最是明显,儒家的全部宇宙结构归纳如下:"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再如《礼记》中也有不少此类字句,如:"阴阳相摩,天地相荡……而百化兴焉。";再者,儒家的无神论这种情况也可以在佛教中找到对应,则是:"世尊于入灭之际,曾嘱咐诸弟子,其后唯以法为归依所,以自己为归依所,即法洲、自洲,法归依、自归依,以法为标准,使自己之人格次第向上而趋向绝对理想之境地",孔子因对鬼神存疑,当然不会有其弟子以其人格及神格为归依,而后世儒生所归依的当是孔子的思想,所以就这方面来说,儒家是宗教也一样成立。
八、就宗教的三个主要功能来看:
1、原始功能。儒家也有之,儒生常自秉天地浩然之正气,常以读圣贤书来匡平生志,此则于希望与安心。
2、在善恶意志方面。儒家在这方面比之其它宗教在我国可是大大的胜之,儒家以礼乐为手段,以仁为基本,以刑罚为惩,而不是像佛教一样寄以轮回业报,比之更有积极意义。如儒家正是因为这种功能对统治者有极大帮助,才一直为我国封建王朝所采用,为官学,为其阶级制度的基础。而且儒生作为政治阶级在来源,比之僧侣、道士不事生产、依靠布施、浪费国家经济,在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这些方面,比之更有其宗教积极意义。
3、与"知"的关系。这点也不难看出,儒家的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佛老、阴阳学说,自身进行变更,无不是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带来其自身的调整、变革。自孔子至董仲舒的宗天神说,到后汉儒家一扫董仲舒所遗留下来的阴阳谶纬,从南北分支到唐孔颖达的统一学说,从宋心学理学到王夫之的"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自尊孔、排孔到全盘反省时的新儒家,无不是这一功能在儒家的体现。
九、儒家的组织及场所。这里必须看到一点,儒家的组织及场所除了小部分私人(如一些书院、诗社之类)外,大部分和国家的行政职能部门合在一起,是以这方面难以看出,是以也成为儒家不是宗教的一理由。但实际上,除去儒家组织及场所的行政性质,不难发现其的宗教性质在内,如集会、讲教、祭天、祀祖等在内,形式上更为灵活多变,这方面其实使得儒家的吸纳和传教比之其它更为方便。
十、就宗教活动的两大领域而论。儒家和其它宗教一样有四大要素在内:
1、献纳活动(交换),古称祭、献。
2、性活动(模拟),古称交(郊)、祀(上巳)、御。(这点可能有些人不知,以为儒家"男女授受不亲"、"严男女于大防"便在这方面缺少,乃至是禁欲的,实至已故周予同先生在其《周予同经学史学论着选集》中已指出,儒家的根本思想,乃是发于生殖崇拜这一原始观念的。而何新先生也论证了这一事实,再者《易经》、《礼记》、《中庸》等儒家经典中关于这类话语实是不少,笔者这些不复细指,可参见我前不久在此发的《浅说儒教千年》后面部分。)
3、艺术活动(赞赏,暗示、操纵),古称祝、观、巫、舞、乐…
4、叙述与记录(绘画、记事),古称祠、誓、志…
就两大领域及其四大要素而论,儒家(尤以后代儒家)是偏向于思辨的领域,即向哲学方面,而宗教性艺术也同样带有其浓厚的哲学性质在内,不像其它宗教带有强烈的神鬼色彩。

再说说下历史。儒道释为三教这一说法,起源于魏晋,期间每有大儒致力于儒家宗教化,到民国初年最为激烈,康有为等力主将儒家立为国教。但由于其政治和思想的特殊性,儒家并不能像其它宗教一样,甚至看起来也不太像宗教,而实际上儒家的思想教化影响之深,其宗旨之积极,实比之佛道两教过之,但因为儒家特殊的教格和国民的传统(道教也是一样)难以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进行传播,而是和道教一样,是我国的国民宗教。
由上面诸多方面看出,儒家一样有其宗教内在,只是儒家的积极及对鬼神的冷淡,以及学术多偏于哲学、理性方面,加上历代的政治环境所致,才使得儒家不太像宗教。实际,无论是孔子思想的来源还是儒家的种种性质,无不是宗教的事物,只是有其特殊的教格。

[参考资料)
宗教一词的定义及来来源、性质、内涵参考于: 
印顺《我之宗教观》 、何新《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

***********************
有感于此次儒家的讨论
作 者: junleio(junleio)
本来,我曾想过一两个月再回来,因我工作关系,常常只有深夜上网。不过这次的讨论吊起了我究底的兴趣,参考和浏览了不少的书籍及网站。发觉,儒家是不是宗教这问题暂时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其它一些问题一些学者也颇有出入,如唐代的宗教政策上,前我所参考的书籍俱是说重道佛而轻儒生,昨日看一篇却是说独重儒而意欲轻佛,尊道是为血统问题,这里便有出入,复见两家的引证,都是十分充足。可是年代不远的唐代,就此问题仍有出分支,何况更远的年代。
再就《礼记》一书,其中或引为宗教研究,或引为神话研究,或为古文明研究,不一而言。有时甚一小句居然有几种不同、不着边际的解释,引证也是通博古今。这方面大抵和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有关吧,抽象而神会,所以今天的学者这样说也行得通,那样说也行得通,再各引上证据,便可成一篇大文。
可见如今的是非定论并不容易,考古出来的文物同样在学者手里,不同看法意见也是分之如流。
所以特抄几篇我个人觉得不错的文章来与大家共赏。
这里,再说一点个人关于讨论的意见:
1,道不同而不相为谋,然君子贵和不贵同。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不先立论于胸,待看赏再定。

作 者: gd-ldh(李杜韩)
这个问题,学术界本来就是这个状态。讨论不断,时起时伏,但都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其实,我估计也难,如兄所言,首先对文本的解读就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不要说《礼记》这样的先秦儒家文集,就是《论语》也还有不少注释阐述是不一致的。《周易》就更加是莫衷一是,议论纷纭了。这个问题还涉及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考察理路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国哲学界相对集中对经典精英思想的继承,就思想说思想的较多、较深,把思想看成一个社会上下多层,基层思想与认知的价值、定性与影响等,注意得较少较虚,多数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的基础举一些例子就带过了,不去把历史的材料细化,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争论多数发生在不同的考察重点而形成的说法之间。还有的就是国外研究者与国内的考察参照系不同,对概念的认知也有不少重要的差异。所以,这个问题恐怕很难说得一块去。
无论说不说到一块,只要是认真的货真价实的讨论,就是好事,就有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人文哲学不象自然科学,达不成共识的时候比达成共识的时候似乎还要少些。这也是其魅力所在吧。

************************************
求同存异和为贵——致李杜韩先生 /艾波涛
先生讲到:观点能不能达成一致,在我看来完全是次要的。我也深以为然,既然大家都对自己的观点作出了陈述,表明了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也就够了,再辩下去难免会有一些被认为是口号性的东西出现,其实辩到最后也就成了概念对概念的碰撞了,我看又是到了我们该打住的时候了,再纠缠下去也不会有个一致的结论的,那也就还是求同存异吧。

先生将回蝶兄的一帖帖过来,说是仅供批判。哈哈——先生岂不是将我的军吗?岂敢!!岂敢哪!!玩笑话过后,能不能这幺理解呢?这个帖也算是对我的回应。若然,也就又想再少说几句。
先生讲“儒家学说的范围比儒作为宗教的要大。所以,儒家不能全部说成是宗教,此点我没有同意李申先生的观点,”如果先生因此而讲,儒家有些人是想宗教化或准宗教化,我也能赞同,但因此而说退其次是准宗教的话,那不还是指的整个儒家吗,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人或某些事是有宗教倾向,就说儒家就是有宗教倾向,就说儒家是宗教;若说其是宗教不能服人的话,就说其是准宗教。既然儒家的学说思想比儒的宗教作用大得多,那我门为什幺不去看整体,或是看整体的作用去评判它呢?这或许就是我们怎幺看儒家的不同点,我们之间总有一个是有些偏颇,那就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吧。
我们说儒家的学术思想,有无神论的内涵或取向,但我们的确也不能要求儒家的思维,能象有着现代科学作为依托的当今的无神论,那样来得完全彻底。因此我们并不把它当作真正的无神论来看待,而且即使是宗教也不完全是有神论的何必非要不是宗教的思想学说就一定得是无神论呢。说儒家是无神论的人或许有之,但那也不一定就是完全对的或者是客观的,真实的事实就是:它不是宗教,也不是准宗教,也不是彻底的无神论,它只是中国文化里占着主导地位的学说思想。
或许先生又认为我在喊口号了,不好意思,就算是最后陈词吧。

另:
对于“ 儒家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一大关键就是要脱掉这种国家意识形态的图谋,与其它的思想站在同等水平上,让世人挑选、鉴别,只有这样的“信仰”才是健康的。 ”对于这段话,先生觉得:“ 最后这番话请不要从学术上与我讨论。”那就尊重先生的意见不作评论了。
谢谢先生,我们探讨了这幺久 ,确也增长了很多的见识,对先生的学问渊博深表钦佩,祝好!!!!

作 者: gd-ldh(李杜韩)
艾兄客气了,谢谢!关于儒家与宗教是这百年来学术界的一个大的话题,研究成果很多。一下子介绍不来,这个话题我以为还是有继续讨论的余地,当然这一次也可以暂停下来。留一些时间让自己也让朋友们去消化。

诚之:
对不起,再延伸一下话题。
私以为,‘宗教’这个词,本是西洋的概念。硬要套到中国人身上,是比较困难。但不是不能比较。

儒学作为中国人的主宰思想,没有明显的‘崇拜’对象,没有属于它自己的仪式,没有严格意义的信仰团体,没有西洋宗教式的‘圣典’,所以,怎幺看,都不像是个宗教,那是因为我们受到西洋式宗教概念的影响,对于‘宗教’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成见(或参照标准reference point)。

但是,如果我们把宗教定义为承认天地有个超乎人的主宰这样的概念,我想,儒家也算是个宗教。儒家被视为一个纯‘哲学’,纯‘伦理学’,或说‘不包含有神’的概念,是受西方科学主义兴起后无神论的影响。儒家中的‘天’其实与西洋宗教中的上帝,还是有许多类似之处。(当然,要勉强把这两个概念相结合,是不伦不类的)

儒家的‘天’是与人间祸福仍然有很大关系的。
远的不说,我们看明清时代的作品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传习录都可以得到这个印象。在他们的作品中,‘昭昭之天’(不是没有判断力的天)这个概念,仍然如影随形地出现在他们的思维中,只不过因为天意难测,中国人只把它作为一个显于内心的概念,不再强调与它的直接交往而已。

摘一个网友的文章:

《明儒学案》中的天以及上帝
作者: 承冯志
近日闲来翻看《明儒学案》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这就是*学案中的上帝*。
 上帝本来是中国哲学中的概念,传教士把god翻译上帝,是感觉二者有共同之处。
那幺在《明儒学案》中的上帝,或者说天是如何的呢?

 深维上天所以生我之意(师说方正学孝孺)

 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惟觉性天通(师说薛敬轩)

 夫一者,诚也,天之道也。诚之者,明也,人之道也(师说王阳明守仁)

 以人合天之谓圣,(师说王阳明守仁)

 龙场一悟,得之天启(师说王阳明守仁)
 吾儒本天,释氏本心(师说罗整庵钦顺)
 善言天者,正不妨其合于人(师说罗整庵钦顺)
 
 窃思圣贤吉凶祸福一听于天
若夫穷通得丧,付之天命可也。然此心必半毫无愧,自处必尽其分,方可归之于天。
 穷通得丧、死生忧乐一听于天(学案卷一)
 
 其心肃然,则天理即在。故程子曰:“敬可以对越上帝。”

胡九韶先生,金溪人。自少从学康斋。家甚贫,课儿力耕,仅给衣食。每日晡,焚香谢天一日清福。其妻笑之曰:“齑粥三厨,何名清福?”先生曰:“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乐业,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学案卷二)”

持敬易间断,常如有上帝临之,可乎?曰:“上帝何时而不鉴临,奚待想象也?日月照临,如目斯睹,风霆流行,如息相呴,今吾一呼一吸,未尝不与大化通也。是故一念善,上帝必知之;一念不善,上帝必知之。天命有善无恶,故善则顺天,恶则逆天。畏天之至者,尝防未萌之恶,小人无忌惮,是弗以上帝为有灵也。”

 天子当常以上帝之心为心,兴一善念,上帝用休而庆祥集焉;兴一恶念,上帝震怒而灾沴生焉,感应昭昭也。

  《六经》言性,始于成汤。伊伊《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此正直指此理而言。

  天之主宰曰帝,人之主宰曰心,敬只是吾心自做主宰处。今之持敬者,不免添一个心来治此心,却是别寻主宰。春气融融,万物发生,急迫何缘生物?把捉太紧,血气亦自不得舒畅,天理其能流行乎?
“天命有元亨利贞,故人性有仁义礼智。人性有仁义礼智,故人情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纯粹至善,本来如是。其有不善,又从何来?”曰:“此只是出于气质。性本善,然不能自善,其发为善,皆气质之良知良能也。气质能为善,而不能尽善。性即太极,气质是阴阳五行所为气运,纯驳不齐,故气禀合下便有清浊厚薄。浊则遮蔽不通,薄则承载不起,便生出不善来。性惟本善,故除却气质不善,便纯是善。性惟不能自善,故变化气质以归于善,然后能充其良知良能也。”

李献吉晚而与某论学,自悔见道不明,曰:“昔吾汨于词章,今而厌矣。静中怳有见,意味迥然不同,则从而录之。”某曰:“录后意味何如?”献吉默然良久,惊而问曰:“吾实不自知,才札记后,意味渐散,不能如初,何也?”某因与之极言天根之学须培养深沉,切忌漏泄。因问平生大病安在,曰:“公才甚高,但虚志与骄气,此害道之甚者也。”献吉曰:“天使吾早见二十年,讵若是哉!(学案卷三)”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