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与天主教
送交者: 杨爱程 2002年11月25日12:28:49 于 [彩虹之约]http://www.bbsland.com
康熙与天主教
杨爱程
康熙时期天主教的发展
由于顺治皇帝对汤若望的礼遇,使天主教的传播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到十七世纪六
十年代,中国的天主教信徒已经达到十几、二十万,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
山东、陕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顺治皇帝于1662年去世之后,六岁大
的康熙继位,由几位摄政王把持朝政。他们开始时还能维持顺治时对传教士的礼遇,
但过了不久,就在坚决反对天主教的大臣杨光先和因重用西方传教士出掌「钦天监」
而失势的阿拉伯天文历法学者的合力攻击之下,致使摄政王于1664年发动了对天主
教宣教士的逼迫。汤若望和他在「钦天监」的助手南怀仁(Ferduandus Verbiest)都
遭到监禁,甚至准备要处死所有的西方宣教士。然而,由于皇太后的干预,再加上
突然发生地震,摄政大臣们担心上天降灾害,便将他们释放,但「钦天监」的天文
历算工作则交给阿拉伯学者负责。
1666年,汤若望在北京逝世,被安葬在利玛窦的陵墓旁边。1668年,康熙从摄政大
臣手中成功地夺回主政大权。他指责杨光先和他的阿拉伯朋友所修订的历法不够精
确,故命令南怀仁等天主教宣教士和阿拉伯学者比赛,看谁的算法更准确。最后,
康熙评断西方宣教士取胜,南怀仁于1669年入主「钦天监」,接续汤若望的事业。
杨光先被判死刑,但念他年老体衰,故恩准他告老还乡。
南怀仁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常要他讲解西方数学、科学及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
并授予他从一品顶带。南怀仁于1688年逝世,埋葬在利玛窦和汤若望的坟墓旁边。
康熙继续重用天主教传教士主持「钦天监」的工作,并请几位法国耶稣会修士为自
己和皇子们讲授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科学、人文及宗教知识。这几位传教士在
写回本国的书信中,都乐观地认为康熙皇帝已经接受天主教信仰,他下令全中国人
民皈信天主已然是指日可待的事,沙勿略(Francis Xavier)和利玛窦等人理想中的
「东方康士坦丁大帝」即将出现在「中央帝国」(The Middle Kingdom)。
康熙是否准备皈信天主教,仍可存疑。但从他所作的七言律诗【基督死】的内容看,
他对福音书的信息显然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耶稣基督的事迹也明白无疑地打动了
他的心。请看他的诗是怎样写的:
基督死
功成十字血成溪,
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裂四衙半夜路,
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
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警九品,
七言一毕万灵啼。
这首诗把主耶稣受难的事描述得十分完备,文字简洁、生动。如果没有熟读圣经,
绝对写不出来。十字架、彼得三次不认主、鞭挞肤裂、与二盗同死以及「十架七言」
等,都有所交代。诗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百丈恩流分自西」一句,的确表明康熙
有让中国人民同西方人民一道分享基督宝血所成就的「百丈恩流」的心意。
所谓「礼仪之争」及其后果
康熙几乎接受了天主教信仰,这点在他所写的【基督死】一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楚。
不过,他所愿意接受的天主教信仰,就是利玛窦所阐释的,与中国的儒家礼教相融
合的天主教。其中最有指标性意义的,就是对祭祖和祭孔的态度。利玛窦在深入了
解中国的社会文化之后,清楚地认识到祭祖和祭孔在中国人心目中近乎神圣的地位。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祭祖是他们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也是他们维系家族传统的有
力手段。而祭孔则是当时国家体制中的盛大庆典,与朝廷科举选士制度紧密结合,
对于维护皇朝官僚统治体制的传承,有着无可代替的功用。因此,祭祖和祭孔是关
系到整个皇朝统治基础的大事,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废弃的。
利玛窦看清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就想要绕开这个阻碍中国人,特别是阻碍士
大夫和上层贵族接受天主教信仰的问题。利玛窦借用中国古籍中的「上帝」一词指
称圣经中的创造主耶和华神。他指出祭祖和祭孔只不过是表达人们对祖先和古圣先
贤的怀念及感恩之情,就像西方人去墓地向故人献花凭吊一般,并没有什么属灵的
意义。他甚至认为供在家里的祖宗牌位和孔庙里的孔孟牌位,都只是祖先和圣贤的
象徵,并没有鬼神或灵魂附在其中。因此,他认为中国人信仰天主教之后,仍然可
以参加祭祖和祭孔的典礼,只要他们心中不把所祭拜的对象看成神灵,也不敬献供
品就可以了。
自利玛窦提出以上解释之后,在华传教的耶稣会修士都认同他的做法。他们这种对
中国传统礼仪妥协的态度,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这也是他得到朝廷保护的关键所
在。然而,继耶稣会之后来华传教的其他宗派中,有很多并不认同利玛窦所作的阐
释,因而一方面在中国与耶稣会争辩,另一方面也去欧洲散布攻击耶稣会流言,尤
其是屡次上书给教宗,要求就所谓「中国礼仪问题」作出裁决。当时的教宗先是按
多明我会(Dominican)和方济格会(Franciscan)修士的告诉否决了耶稣会的作法(1645年
),后来又接受耶稣会的申辩,认可了他们的作法(1656年)。但是,反对派却一直不
服,不断抗争。耶稣会也努力维护自己的立场,并要求康熙作出裁定,康熙亦于1700年
11月30日宣布了他对耶稣会的支持,并将敕文寄给教廷。结果,教廷却认为耶稣会
让一位世俗君主裁定教会事务是很严重的错误,因而新教宗格勒门十一(Clement XI)于
1704年11月20日正式发出谕令,禁止用「上帝」一词称呼造物主,禁止中国信徒祭
祖祭孔。1705年,教宗特使多罗(Charles Millard de Tournon),要求康熙允许中
国信徒遵守「禁约」。康熙先以礼相待,后来因对方态度顽固而发怒,将多罗驱逐
出境,软禁在澳门的一处修道院里,直到病死在那里。
教宗又于1715年宣布谕令,再次强调中国信徒不可祭祖祭孔,不可用「上帝」一词,
并再派特使嘉乐(Jean Ambrose Charles Mezzabarba)来华,试图说服康熙。嘉乐于
1720年11月25日抵达北京,康熙于12月2日召见,次日又设宴款待。12月17 日再次
召见,明确答覆他拒绝教宗谕令,并在教宗谕令上朱批说:「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
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嘉乐遂被驱逐出境。
1722年康熙逝世,雍正继位后采取了更加严厉的禁教措施。从此以后,在一百多年
里,清廷严禁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直到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国门为
止。这其间只有少数天主教宣教士秘密进入中国,在各地活动,信徒人数也大幅度
下降。
关于康熙的天主教信仰
康熙于1662年继皇帝大位之初年仅六岁,在几位摄政王的把持下,曾对西方传教士
和天主教发动过一次短时期的逼迫。然而,康熙于1668年从摄政大臣手中成功地夺
回主政大权之后,重新采取了保护天主教宣教事业的政策,并仍旧启用西方宣教士
南怀仁入主「钦天监」,接续汤若望的事业。南怀仁逝世后,康熙继续重用天主教
传教士主持「钦天监」的工作,并请几位法国耶稣会修士为自己和皇子们讲授西方
天文、地理、数学、科学、人文及宗教知识。
这几位传教士在写回本国的书信中,都乐观地认为康熙皇帝已经接受天主教信仰,
他下令全中国人民皈信天主已然是指日可待的事。然而,由于后来发生的所谓「礼
仪之争」,却使康熙最终与罗马教廷闹翻了脸,西方传教士造就一位「东方康士坦
丁大帝」的理想功亏一篑,至今仍为中外天主教人士及众多教会史家唏嘘扼腕,痛
悔不已。他们认为如果当年教宗与康熙达成共识,今天的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
天主教国家,中国的历史也许就完全不同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想法。天主教在华宣教事业所遭遇到的挫折,必须放
在中西宗教和文化的冲突的大背景下,才能看得更清楚。其中所牵涉的问题极其复
杂,而所谓「礼仪之争」则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有没有它都不会改变历史发
展的大势。
那么,康熙是否如天主教宣教士所言已经皈信天主教呢?从他所作的七言律诗【基督
死】(参阅本报今年七月号第十三版拙文)的内容看,他对福音书的信息显然有着相
当深入的了解,耶稣基督的事迹也明白无疑地打动了他的心。诗中有「百丈恩流分
自西」一句,的确表明康熙有让中国人民同西方人民一道分享基督宝血所成就的
「百丈恩流」的心意。
康熙接受天主教信仰的心意在他的另一首诗【生命之宝】里,似乎得到更为明确的
印证:
天上宝日月星辰,地上宝五谷金银。
国需宝正直忠臣,家需宝孝子贤孙。
黄金白玉非为宝,只有生命一世闲。
百岁三万六千日,若无生命最可怜。
来时糊涂去时亡,空度人间梦一场。
口中吃尽百和味,身上穿成朝服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如何落在帝王家。
世间最大为生死,白玉黄金也枉然。
淡饭清粥充一饥,锦衣那着几千年。
天门久为初人开,福路全是圣子通。
我愿接受神圣子,儿子明份得永生。
从这首诗的最后四句中,我们看到康熙皇帝确实有接受基督为救主的心愿。但从他
后来的作为来看,他皈信天主教的过程并未最终达成。这样的结果究竟是罗马教廷
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态度所造成的呢,还是康熙自身的内心状况所造成的?我认为是后
者,因为他无论对天主教信仰有多少宽容,有多少期待,对圣经和天主教教义有多
少了解,他仍然是一位深受儒道两大传统影响,并以之为中华文化的「正统」(Orthodoxy)
的封建君主。当西方宗教文化伤害到这个所谓的「道统」时,他仍然毫不犹豫他选
择本国的宗教文化传统,而放弃外来的所谓「道德文明」。话又说回来,即使康熙
真的作了「东方康士坦丁大帝」,强迫国人把天主教尊为「国教」,那又能怎样呢
?我相信历史的逻辑发展,仍然会迫使后来的人采取同样的排外行动。(文载「真理
报」2000年7,8,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