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督教的观点:人性纯恶无善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按照《圣经》,善恶的标准就是神的律法。遵守律法就是善,又称义;违背律法就是恶,又称罪或者不义。那么,什么是神的律法呢?神的律法概括地说有两点:第一是尽心爱神、第二是爱人如己(太22:37-40)。我们不妨把善恶标准说的更具体一点,爱人如己就是善,唯利是图就是恶。(注:唯利是图,英文是have their minds set on what that nature desires,中文圣经译作“体贴肉体的事”)
《罗马书》这样评价人性:不义的器具(罗6:13)、罪的奴仆(罗6:17)、没有良善(罗7:18)、唯利是图(罗8:4)。《圣经》上还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17:9)?就是翻遍整部《圣经》,我们也很难找到赞美人性的片言只语。
基督教的观点是人性纯恶无善。这并非说人类没有外表的善行,而是说人类缺乏内在的善心。因为没有内在的爱人如己的动机,起心动念全是唯利是图,所以外表的善行就沦为伪善。也正因为如此,基督徒才需要被圣灵重生。只有重生的人才具备内在的善心,所以才能称义。基督徒虽然重生称义,他们的内心并不是纯善,只是从纯恶无善变成了善恶兼备,并且那善的内核会在圣灵的浇灌下逐渐长大。如上图。
二、心理学的观点:人性善恶兼备
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一个现实中的人(自我)具有两种行为动机:一种是满足本能欲望(本我)的动机,一种是追求道德理想(超我)的动机。两种动机彼此矛盾,从而导致内心的冲突。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人格结构,无需圣灵的恩赐,人性天生就是善恶兼备的。一方面,恶念驱使着我们唯利是图;另一方面,善心又呼唤着我们爱人如己。这两种动机的冲突,也就是奥古斯丁所谓基督徒的挣扎,其实是所有人每天都有的普通经历。一个简单的实例,每天清早肉体驱使我们睡懒觉,但爱心呼唤我们起床给家人做早餐。
三、没有一个罪人,一个都没有
我们知道,重生是称义的前提。通过重生,人的本性从无善(纯恶)变成有善(善恶兼备),然后才能称义。但现代心理学已经证实:无需经历重生,人的本性天生就有善的一面。或者说,所有人天生就是善恶兼备的基督徒。因此人人皆可称义。没有一个罪人,一个都没有。
基督教的人性观过于压抑,总是片面宣扬人性中唯利是图的一面,完全忽视人性中爱人如己的一面。这种偏激的观点明显与事实相悖。不说太远,就举身边的例子。我的一位朋友,没上过大学也没正当职业。这么一位看似不起眼的人,在汶川地震的第四天只身奔赴四川抢险救灾。请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一没有名利的驱动,二没有组织的安排,三没有传教的需要。如果不是爱人如己的内在动机,请问他的行为如何解释?
前一段时间看了部连续剧,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戏里的男主角杀人无数从不手软。他的事情被他的情妇知道了,他就计划杀她灭口。他把情妇灌醉了带进树林,榔头从身后举起来,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放下了。尽管他深知这个女人最终会坏了他的事,但他就是下不去手。在举起榔头的那一刻,他内心残存的良善与求生的本能激烈的交战,最后就是这点残存的良善拉回了举起的榔头。如此十恶不赦的罪犯,内心也有善恶争战,也能凭残存的良善战胜肉体的恶行。可见,保罗笔下那个完全没有良善绝对唯利是图的标准罪人根本不存在。没有一个罪人,一个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