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季第七談-婚姻終會消失
滿寫了這些關於婚姻的無奈和悲哀,你是不是同感婚姻是個令人頭疼的東東?或者,婚姻就算是愛情的墳墓,無論如何,這輩子總得給自己找一葬身之地吧?其實未必。
前一段同學群里討論婚姻的走向,滿又發了寶言,滿相信對偶制的婚姻終會消失,孩兒們將由社會或集體共養。換言之,滿相信現代社會的婚姻最終會“返璞歸真”回到近似原始社會的群婚制狀況,咱暫且稱為“不婚制”。為什麼說“近似”?因為現代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狀況已有極大的不同。原始社會的“群婚制”是為了適應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人類需要“抱團取暖”的生存需求,而未來的“不婚制”則建立在個人與社會經濟能力極其強大的基礎上。
眾所周知,對偶制婚姻是私有制出現的產物。隨着社會經濟與生產力的正無窮髮展,個人的勞動能力和經濟能力不斷加強,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也會不斷完善和深入。如果人類的理智能遏制核戰,這個社會最終的走向是,縱使社會中有一小部分缺乏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整體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和經濟水平極高,個人的勞動不再是生存的必須,而是追求成長和幸福的需要。在這樣的體制下,婚姻作為“保障”安定和權益的社會意義已經消失。“不婚制“下的男女將實現自由的關係組合以適應他們個體生活的preferences。他們可以獨善其身終生清靜,也可選擇一個終生伴侶相伴到老,更可實現“多人行” 的熱鬧歡聚,短期的,長期的,蜻蜓點水的,人們盡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在“不婚制“的社會形態下,孩子將成為一個政府職能部門重點管理的群體。上次滿問潤濤閻先生,娃該咋辦,滿依然期望他老人家能談談他的想法。這裡,俺簡要叨叨兩點:
1. 孩子的血緣管理。為下一代的優生優育考慮,原始社會的“群婚制”就非常重視血緣管理。同理,在“不婚制”的社會形態下,排除橫向、縱向的血親間交往,保護人類社會的秩序倫常和生育優化依然重要。到那個時候,也許每個人的身份證明上會標註自身DNA的相關識別信息,便於人們交往時先核實彼此身份和血緣有否關聯,相關法律也應對此有所要求(如果那時候還有法律的話)。
2. 孩子的撫養管理。雖然人們都知道撫養孩子會付出辛勞和代價,但從人性的本身來說,撫養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依然會是大部分人不願放棄的選擇,因為這是人生意義重要的部分。至於不願撫養孩子的父母和沒有孩子的男女,可以通過政府相關部們對孩子的統籌管理進行領養。屆時,撫養制度比較寬鬆,比如,健康成熟無犯罪記錄的單身男女,也許就可以獨自領養孩子,政府或法律可以在促進孩子社會交際方面的活動有所要求或定期回訪,確保孩子與“單親”父母一起生活時身心健康。甚至,孩子的撫養已不限於“傳統家庭”範圍。在目前的社會中,已有一些非同性戀的同性,尤其是年紀較大一點的女性,喜歡共居生活。共居的她們可能是來自同一家庭的姐妹,或者是脾性與審美相似的朋友。在這樣的“共居家庭”中,孩子是很容易找到安全感與關愛的。領養的孩子無論具體在哪一種家庭模式里生活,他們將得到社會或集體最大的共養和教育支持(非供養)。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各國的結婚比例都在逐年下降,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社會學教授Philip Cohen 在他的“Marriage is Over: Live With It”里稱,按目前結婚下滑的這個趨勢和比率來看,按照最悲觀的估計,到2042年結婚的人就應該木有了。但是,還會有其它契機在“拯救”婚姻的現狀。畢竟,在目前的社會裡,婚姻讓社會更安定,讓婦女兒童的生活更有保障。在全球社會福利制度最發達的北歐國家中,比如,瑞典和芬蘭,人們的結婚比例為全球最低,每年每1000人中,結婚的人口大概只有4.7-4.8(NationMaster),這似乎對“不婚制”的到來是一個明確的佐證。
說到這裡,滿估計沒有結婚的應該鬆口氣了。就像“離婚並不意味着人生失敗”一樣,結婚也並不意味着人生的成功,終有一天,婚姻還會從人類社會消失哩。
在這個光棍季里,滿叨叨的都是婚姻那些事兒,因為婚姻有稜有角有邊界,瞎子摸象也能叨上幾句。但無論婚姻怎麼變化,愛不會,愛是如衣食住行一樣的需要和本能,無論被愛還是愛人,如果連這都沒有了,那才是大問題。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