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粉纓
萬維讀者網 > 戀戀風塵 > 帖子
老子他說 (二十一)
送交者: 麥杆兒 2005年01月13日15:28:05 於 [戀戀風塵] 發送悄悄話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的物是什麼東西

  “孔德”是大德之意。依佛教習慣,寫信給老前輩之尊稱為某某“大德”。古代佛學從梵文翻譯成中文的同義字,本來是有“孔德”,但因孔子姓孔,後來才將“孔德”改成“大德”,孔是大,德代表真正有道者的行為。“容”,則指內涵的包容作用。一個真正有道德修養的人,他的內涵,只有一個東西——“道”。“惟道是從”,二六時中,隨時隨地,每分每秒,都在要求自己合於道的原則,起心動念,一言一行,無有稍微違反道業。“澹兮其若海”,永遠包容一切,容納細流,會歸於一,沒有離譜走樣的情況出現。這是本章開頭提出做人的大原則,也是說明修道人出世的態度,以及道是如何修法。
  這一章需要一口氣念下來,不可間斷,這樣味道才夠。古人讀書的時候,總是搖晃着腦袋念,有時一口氣念得接不上,不得已切斷文氣,那不行。學古人文章,當那文氣一路順下來時,管它中間句子對不對,總要先把握住一氣呵成,如果中途停頓,再接下來就差多了。寫毛筆字也一樣,即使筆上墨已不夠,字未寫完,也不想再蘸一下,因為再停下來蘸墨,那股淋漓盡致的氣勢便中斷了,划不來。那硬是像打球一樣,手用力一揮,球嗖的一聲,形成一個強勁有力的曲線,就過去了。好的文章,好的詩詞,同樣講究氣勢,氣勢不足,或者不連貫,必然影響它的美感,這之間的微妙之處,很難闡述清楚。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我們後世許多研究老子哲學的人中,有一派說老子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因為在老子的書中有好多處,提到“物”字。這一點確須特別注意,在春秋時代,並沒有所謂唯心、唯物的理論。那個時候所說的“物”,等於我們現在講“這個東西”。這在古書諸子百家中可以引出很多證據。我們現在的常用語“你這個東西”或“是什麼東西”,假使五百年或一千年後的人,來考證這一句話,也許會覺得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中國人,語言真麻煩。“東西”是什麼?東是東邊,西是西邊,兩個方向怎麼能合攏成一個名詞呢?
  例如,我們現在有些人,喜歡罵別人“你是什麼東西!”我覺得這話罵得很好,因為我自己再怎麼找,也找不出自己是個什麼東西。我是個人,並不是什麼東西。然而,這一代的語言“東西”二字,合攏來就是一個觀念。這個觀念很難下注解,“物”可以叫東西,“人”也可以叫東西。古人講“物”,也同樣是這種意思,並不限制確定只是表示物質。
  事隔兩千多年的後人,不明此理,糊裡糊塗把“物”當成“唯物”之物,硬以現代人的文字觀念詮釋古人的文字觀念,這不是很嚴重的拿着雞毛當令箭嗎?比如,莊子說他的話,十之八九為“寓言”,“寓言”一詞最先出自莊子。近代日本翻譯西方文化,將那些幻想假託的故事,便借用“寓言”一詞做代表。結果現在年輕人不懂,以為寓言就是文學家憑空幻想、所創作出來的東西,如《伊索寓言》一樣,反而視莊子所說的寓言都虛假靠不住。這豈不是顛倒是非、陰錯陽差了嗎?
  老子講“物”,千萬不能當“唯物”的物解。老子所說的物,用現代名稱來說,便是“這個東西”的意思。東西就是東西,是勉強指陳某一種事物,再進一步講不出一個所以然的代名詞。這等於佛家說,有一個不可思議的“自性光明”,西方人崇高無比的“上帝”,這些形容絕對性的宗教詞句,一到了禪宗祖師們手中,就把所有宗教的外衣都剝光了,而以“這個”來代替。“這個”是“那個”?“那個”是“這個”!“這個”又是什麼東西?東西便是東西,無法註解,只有自己親身見到證到才知道。我們了解了“物”在當時的文字概念,自然不會隨便給古人栽贓,說他是唯物思想,否則那太離譜、太莫名其妙了。不過,有人還會誤認孔明就是孔子的弟弟,這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無可奈何的自由心證,只好由他去認定屬實吧!
  至於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這其中牽涉到中國文字問題,更是複雜。我們現在一聽“恍惚”一辭,就解釋為精神散亂,昏頭昏腦,類似現在流行吃“強力膠”,注射“速死坑”者的精神迷幻狀態。因此,有些年輕人拼命吃強力膠,以為是享受,結果把身心搞砸了。其實,“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們姑且不用繁瑣的訓估學來解釋這兩個字,單就字形,便可看出“恍”是豎心旁加一個“光”字;“惚”是豎心字旁加一個“忽”字,意謂心地光明,飄然自在,活活潑潑,根本不是顛三倒四,昏頭昏腦。如果修道的結果,像喝醉酒一樣,迷迷糊糊,東倒西歪,需要好幾個人扶着,才叫做“恍兮惚兮”,那還算修道嗎?
  老子是說,“道”這個東西,它是“惟恍惟惚”的。勉強來描述,是說它有這麼一個不可思議的光明灑脫境界。所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兮”字,源自古代南方楚國語助辭的用法。楚國文化,遍布長江南北,自成一個系統,就歷史而言,當時的楚國,乃祝融氏之後,也與神農的文化有關。孔子的文章章法,是屬齊魯文化的傳承,具有北方樸實敦厚的氣質。老子的文章,瀟灑而有韻律,具有南方文學的風格。而在老子之後,代表南方楚國的文學,便有屈原楚辭《離騷》的出現。“兮”字,古時是否念做“西”的音,是個問題,只是我們現在一直把它讀做“西”字的音罷了。嚴格而言,古代“兮”字,不念“西”音,其性質類似現在唱歌時常用的“啊”字,或“啞”字,講不出一個具體的含意來。有人主張,此字應以閩南音或客家音的“唉”或“哎”,拉長聲調而唱。如果它構成一個辭,該是兩個字以上連在一起,而形成一個獨立形容詞,並非完全無意義的填入文章之中。

             春秋時代南北文學的境界

  研究歷史文化,需要了解當時不同地區的文字風格的趨勢。楚辭,以及詞賦等華貴美麗的文學作品,出於南方。後代思想的發展,老莊、禪宗皆在南方,尤其長江流域一帶最為盛行。這一點,年輕一代的後起之秀,在研究中國文化,重新整理中國文學、哲學時,有必要加以特別注意。一般來說,北方民風,溫柔敦厚,樸實無華。方方正正,頂天立地的仁道文化,往往由北向南發展。而思想高明、空靈優雅的文化,則誕生於南方之地。這幾乎成了一個定律。我常以此觀念,研究歐洲歷史,美國歷史也一樣。歐美方面,北部出來的人物,或文化思想,就與南方不同,北部的人們,行為篤厚,氣質渾厚。南方出來的人物,像卡特就很有問題。這很奇怪,只由於東、南、西、北地區方向的差別,冥冥中影響山川人物以及文化的異同問題,和《易經》象數的法則又大有關係。
  老子又說,在“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換言之,在毫無邊際、活活潑潑的一片光明境裡,就有這麼一個境界。“象”者,境界也。“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而且在這個光明的境界裡,似乎確有這麼一個東西。等於佛家所說:“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在空空洞洞裡邊,又非真的空空洞洞。這個“其中有物”,既非唯心,亦非唯物,而是心物一元的那個東西。修道人可以到達這種莫可名狀,光明無際,“荒兮其未央哉”的靈活自在,若虛若實的境界。但是這個境界,這個東西,老子不想再加上一個名詞去解釋,恐怕以詞害意,只好簡單地用“象”、用“物”來表達它。在佛學中,也常說“不可思議”,或“不可說”來結束其詞,箇中況味,只好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此精不是那精

  接下來,老子又搞出一個大問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是形容其深遠,“冥”是形容其高大。如果當時用齊魯文化的文筆寫來,或者使用“巍巍乎”三字來形容。“窈”、“冥”可以用太空的現象作比喻。如“飛入清冥”,代表遠遠到達無窮高、無窮盡的太空中去,甚至還遺忘了太空的觀念。一個人的修養如果達到這種程度,便可了解這中間確是“其中有精”。但是提到“精”,便須千萬注意,不可以物質觀念來解釋這個精。當然,不是如後世的旁門左道所指的精蟲卵子之精,它是包含“精靈”、“精華”之意,不可測量、不可捉摸的精神之精。
  但後世道家所講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究竟有沒有這回事呢?——有這回事。但千萬別誤認所指是人體生理周期所產生的精蟲卵子。如果這樣認定,就有毫釐之差,千里之失。有一位在美國研究心理學的同學,回來跟我講:真糟糕,現在美國心理學家,提倡老人可以結婚,享受充分的性生活,並不承認中國道家“十滴血一滴精”的說法,而且不反對多交、雜交,這不是要把老人玩死了嗎!這位同學畢竟是知識分子,不能做到“絕學無憂”,一直擔心得不得了。
  於是,我問他:你知不知道所謂“十滴血一滴精”的說法,是怎麼傳到美國去的?他說:道書上都這麼講。我告訴他:這不是正統的道書,這種書把“精”認作男性精子及女性卵子,根本大錯特錯,事實上精子卵子也不是單靠血液變出來的。美國這些心理學家、生理學家,拼命攻擊這種觀念,是有其道理的。人家有科學上的根據,豈會隨隨便便相信你的說法,怪只怪我們自己販賣中國文化的人搞錯了。
  所謂“精”,很難加以明確的界說。如果在人身上而言,可以包括各種荷爾蒙——內分泌等等,但不僅止於此,很難細說。至於“氣”“神”二者,更有待於另做專題討論。如果根據《黃帝內經》所載,在醫學方面,所指的“精”,也不是精蟲卵子,早已有了特別的說明。比如,我們聽人說:“這個人精神很好!”你總不會認為說他精神好,就是他體內的精蟲特別多吧!當然沒有這種道理。精神是無法以言詞作具體形容的。然而真沒有這個東西嗎?卻毫無疑問可感覺到人身卻具有這股活力的作用。精神好或精神萎靡,與人體的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況,有相互作用的關係。
  一個學道者,倘若經年累月地打坐,結果一日一日,越坐越沒精神,越修越昏頭昏腦,那就錯了。這可不是“窈兮冥兮”。真正到達“窈兮冥兮”的空靈境界,只要你眼神稍稍凝定幾分鐘,就等於常人幾小時的睡眠,這是“其中有精”,由此才談得上“煉精化氣”的功夫。像這老子、莊子書中,談修道功夫境界的文字,非常多,不是一般哲學觀念、或文人的藝術想象所能理解詮釋的。那硬要實修實證,方能體會個中真相。
  然後,老子又形容精神之重要,“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處之“精”,在用法上,幾乎已到達佛家所說“不生不滅”的境界。佛經名典《楞嚴經》亦云:“心精圓明,含裹十方。”修心養性到此等地步,可以蓋天蓋地,包容整個宇宙。因此,老子說:“其精甚真”,它是個絕對真實的東西,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的。“其中有信”,確是實有其事,確有這個消息,只要你從身心上,真修實證,到時便自然有一步一步的徵信效驗。

                孟子的證道

  講到這裡,且讓我們借用《孟子·盡心章》的話來註解老子的“其中有信”,卻很恰當。孟子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如果大家要談修養功夫,只是一時興來,隨便搞搞打坐,認為好玩,沒有將它當作人生第一件事,那麼也只是混混日子,沒有什麼好結果的。假如真把它當作人生第一件事,朝暮念茲在茲,沒有須臾荒廢,如此便是到達“可欲之謂善”,隨時隨地有如抽鴉片煙上癮一樣,到時間不上座,就顯得無精打采,非坐一下不可。所謂抽鴉片一樣有了癮,這是比喻之辭而已,不可誤會。
  這麼用功上路,漸漸就會到達“有諸己之謂信”。那是說,火候到了,必然會有它的境界呈現,可以徵信無疑。孟子這一段話,一路下來,講的都是修持功夫的層次經驗,不只是“比量”的理論而已。老子對精、氣、神三樣東西,是分開提出的,“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只要鍥而不捨,不退失道心,久而久之,精神氣息的妙用象徵,一步一步呈現,一層一層往上提升,終至契人形而上的“道”妙。
  因此便說,形而上的“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它是參天地的造化之機,不生不滅,永恆存在。從古至今,真理只有一個,無二亦無三。但是世界上表達“不二法門”的道之名稱,可有千差萬別,不只一個而已。叫它是“道”,是“神”,是“心”,是“物”,是“天”,是“帝”,是“如來”,都同是代表這個不二之道的別名。這個東西永遠不會改變,永遠不可磨滅,橫豎三際,遍彌十方。我們的傳統文化,便名它是道。
  如實悟了大道之後,“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這是說,等到證得了真理,那麼你便能無所障礙地觀察一切眾生相,了知一切眾生的根性。“眾甫”就是眾人,“甫”也作“父”解,代表男性。古代社會,處處以男性為重。讀古人文章,假如有一個人名張大,替別人寫一篇序,下面落款是:“某朝某年某月某日張大甫序”。後世人看了,不明就裡,以為這篇文章是“張大甫”作的。有時候名字外又加號,比如他號“小仙”,於是落款寫成:“張大小仙甫序。”這麼,就會有人誤認此人名“張大小”,號“仙甫”。實際上,作者真名叫“張大”,號“小仙”,“甫”乃表示他是男人。古時代有許多文章署有此字,究竟從哪個時代開始發生此一現象,有待查證。其實,作者是道道地地的男人,誰又會把你當成女人看?一個“甫”字加在其中,實在容易混淆不清,引起誤解。像我們的大詩人杜甫,這麼一來,不就要被看成“杜男人”了嗎?這些地方,便是中國文化中,過分玩弄文字常有的流弊,的確需要改革簡化明白才好。
  “眾甫”同於後世佛家所說的“眾生”,當你得了真理大道之後,芸芸眾生的種種習性、種種因緣,干差萬別的生命狀態,皆可一目了然,看得透徹。所以老子說:“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我為什麼能夠了解一切人的根性,一切人的心理思想呢?就是“以此”而來。因為得了道,由這個至高無上、恍恍惚惚的道,通達變化無窮的宇宙萬有,照見無涯無際的生命現象,所以才能無所不知。
  說到這裡,據我所了解,目前有一些年輕人,喜歡學打坐,各式各樣的方式都去試試看,卻不懂得真正靜坐的身心原理,盲修瞎煉,坐得頭昏昏,腦鈍鈍,有時前面稍一有光,便以為是“惟惚惟恍”、“其中有信”,是有道的現象,這是要不得的。像這樣的“現象”,你若刻意執着,自以為是,它便是得道的信,那麼,就可以警告你快要到精神病醫院去了。於此,你必須參看佛典《金剛經》的“幾所有相,皆有虛妄”的道理,以免玩弄精神,走上歧途。
  一般打坐,那點些微之光的“恍恍”,並不是道。我看很多青年人,智力不夠,慧學不通,一下便誤入其中,認為自己不得了,確實令人嘆息。老子講“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或者“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等話,百分之百沒錯,但那是指心光廣大,蓋天蓋地,類似佛典《楞嚴經》所說的“心精圓明,含裹十方”的道理。況且,這些詞句還只是對“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勉強形容而已,千萬不要看到一點小亮光,就在那裡大驚小怪,如痴如狂。
  還有,中國的道書,流傳下來有八千多卷,書中常常形容“道”那樣東西為“圓陀陀,光灼灼”。於是許多熱中此道的人,便落在這個語言文字的案自中,只要閉上眼睛,看到意識中有個圓光出現,就把它當作“圓陀陀,光灼灼”,一時便已得道了似的。香港有一位修道的朋友,寫信來說,他已得到那個“圓陀陀,光灼灼”的靈光,可是最近不知怎麼掉了,希望我能告訴他,如何再把那個境界找回來。我看了信,啼笑皆非,真想買幾顆發亮的玻璃珠寄給他玩玩。
  “圓陀陀,光灼灼”,這只是道家對於修道某一種境界的形容詞而已,有同於老子所說的“恍惚”之處。然而,為何會有諸如此類的境界出現呢?因為你在靜坐中,雖然妄想減少,但是身上血液、氣脈還在運轉流行,身心氣血,二者相互摩擦生電,形成這種現象。如果你認清楚了這個還不是道,只是靜坐過程中必然的階段而已,那麼很恭喜你,你再一切放下,不執不着,順其自然,慢慢身心會一步一步變化,一層一層提升,這就是某種程度的“其中有信”。
  同時,也不要認為“圓陀陀,光灼灼”,和老子所講的“精”是一回事,那也不對。這個“精”是什麼?它包括了整個身心良性的轉化。你說你已得到“圓陀陀,光灼灼”,那好,我問你,你身心健康變化了沒有?如果有變化,又變化到什麼程度?真正學佛修道,只要到某一階段,必然變化氣質,心境開朗,即使沒有返老還童,至少也能祛病消災,身體健康。若不如此,那就很有問題。
  所以,老子特別強調“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個光明燦爛的境界裡,有這麼個東西,大家不要把這個東西,視為實際具體的事物,否則便是自我作踐,自己為難自己,為了求道,適得其反,那就很罪過了。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男兒一跪仍英雄![圖]
2004: 北京女人不象女人 ZT
2003: 摩登時代(1)
2003: 摩登時代(2)
2002: 慘澹人生--在北美的日子 (Zhuan)
2002: 廄ゝ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