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粉纓
萬維讀者網 > 戀戀風塵 > 帖子
與貞操和忠誠無關--讓人羨慕的獨身主義
送交者: 林紅輪 2005年05月04日19:04:19 於 [戀戀風塵] 發送悄悄話



  突然間,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成了讓許多人嚮往的事,引得已婚者紛紛效顰,形成某種意義上的革命。

  多年來,巴黎藝術職業高等學院教授讓·克洛德·博洛尼從獨特的視角出發,對西方婚姻史進行深入研究,著述頗具影響力。在新著《獨身與獨身者歷史》中,他從宗教、文學、心理等角度剖析了“獨身觀”在西方世界的演變,這種演變趨勢正向全世界蔓延。


  今天,在巴黎、倫敦或布魯塞爾的人群中,不太容易看出誰是獨身,誰不是。也很難分清那些獨身者當中,誰是出於選擇,誰只是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誰是兩次愛情之間的短暫小憩,誰是打算瀟灑一輩子。但有一個事實毋庸置疑:獨身者從未像今天這麼多,而且越來越多,光是法國就有800萬人自稱是獨身。更重要的是,無論他們在心理上或床上情況如何,無論是否與人同居、是否有孩子,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對現狀泰然處之,並且過得很快活(64%)。可以說,在不放棄兩人世界的同時,獨身已成為婚姻的一種替代形式,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獨身本身已變成一種價值觀,一種精神狀態。博洛尼甚至由此得出一個近乎極端的結論:其實我們大家都是獨身。

  20世紀以前獨身的歷史——從崇尚到蔑視

  在西方,獨身現象的歷史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臘。德謨克里特、柏拉圖、芝諾、伊壁鳩魯,這些思想輝耀後世的先哲都是獨身者。公元前420年,柏拉圖擺起宴會,與當時的思想精英會聚一堂,談論愛情。對於這一小撮獨身者而言,這是一個內涵龐大的話題。蘇格拉底的暴躁妻子令所有哲學家感到恐懼,以致連猛烈抨擊獨身的柏拉圖也不得不另闢蹊徑,為“婚姻繁衍子女”創構出一種替代方式——通過教育繁衍思想。也就是說,獨身者可以通過其智慧產出來增加城邦的富庶。這是支持獨身的第一個理論依據。

  當貞操在地中海地區開始受到重視的時候,耶穌的時代降臨了。於是,在一個婚姻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新的信仰不斷引發問題,因為耶穌的教誨是一個獨身者向一些獨身者或一些為了他而拋妻舍子的男人進行的教誨:只有免於塵事困擾的獨身者能夠更好地為上帝獻身。他說:“在這個世界,男人們結婚;而在另一個世界,沒有丈夫也沒有妻子。”既然世界最終要毀滅,就沒有生兒育女的必要。婚姻的惟一用處不過是避免濫情放縱。聖·保羅發展了這一主題:“娶了未婚妻的男人做得不錯,但沒有結婚的人做得更好。”基督教的雙重革命就在於,把獨身與貞潔、婚姻與性聯繫在一起,直至它後來擔起組織社會生活的重任,這一立場才發生微妙變化。

  誕生於11世紀的騎士制度具有禁欲主義傾向,提倡一個騎士應為他效忠的女人守身如玉。研究一下當時的歐洲社會形態就會發現,充滿浪漫色彩的“騎士之愛”並非憑空產生。從公元1000年到鼠疫大爆發的1348年,歐洲人口翻了3倍。為避免土地的分割,通常只有長子的婚姻權利得以保留。偷情、招妓、勾引女僕,用來解決那些無法“正當宣泄”的情慾。而騎士愛情不牽涉任何婚姻性質的關係,為獨身者在婚姻之外樹立了貞操與忠誠的典範。

  中世紀以後,獨身者形象日漸黯淡,不僅與高貴勇敢無緣,而且成為自私、懶惰、乃至不愛國的代表。人們漸漸改變了精神認知,不再推崇世俗的獨身。政府甚至通過稅收政策強化這種觀念。1666年,在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財政大臣科爾貝取消了一項針對已婚青年和人口眾多家庭的父親的稅收,以此懲罰年青的單身漢。法國大革命更是提高動產稅或奢侈品稅,致使獨身現象被視為違反人性,是所有罪惡之源。

  知名人士行列里放縱的單身漢┬吹潰骸盎橐鍪鼓腥爍咼賴攏V恰=嶧櫚哪腥嗽蕉啵缸鐫繳佟!繃硪晃恢牡ド硨郝笮吹潰骸叭松床皇俏斯郎砩畹模庵治ケ橙誦緣淖刺衙獠壞賈履承┕蛞蔚幕炻搖!?從18世紀開始,西方獨身者成為許多惡劣品質的“代言人”,針對他們的許多“常識”也由此誕生,比如說獨身者更容易短壽,更具犯罪傾向,以及貞潔的苦惱、持家的無能,等等。

  進入19世紀,只需到文學的世界走一圈,隨處可見形象不佳的獨身者形象。在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中,從邦斯舅舅到貝姨,他們不信教、放蕩、自私、古怪,個個都不討人喜歡。在自然主義作家筆下,老姑娘們都脾氣暴躁,臉上布滿生硬的皺紋,眼睛因長期在獨居中掙扎而永遠圍着黑眼圈,頭髮因無法治癒的偏頭痛而早染霜雪。就連為神獻身的獨身者頭上也不再有光環:“修道院的姑娘們都將並排埋葬於獨身的墓穴。” 直至19世紀下半葉,巴爾扎克塑造的模式才漸行漸遠,獨身成為一種反對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武器。自豪的獨身者福樓拜公開蔑視婚姻:“在我看來,家庭是某種狹窄而悲慘的東西。”但他的觀點在當時還不具有普遍性。

  只在最近20年,一直被視為“少數民族”的老姑娘、老小伙子們才走出數個世紀的屈辱、貶損,最終找到自豪感。20世紀70年代,歐洲的獨身者數量從總人口的40%增長到70%。1990年,巴黎47%的家庭只有一名成員,而在人口超過10萬的法國村鎮,這項數字為25%。獨身者不再處於社會邊緣,獨身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在獨身者當中,女性向來受到格外“關注”,那些令人不悅的老姑娘形象背後隱藏着一個暗示:女人的性生活只能通過婚姻來實現;男人則可求助於權宜之計,即使受點道德譴責也無傷大雅,有時還會引來關注。在走出困境的歷程中,男性也比較順利,即使仍被視為自私放縱的群體,其獨身狀態很早便顯現出積極的意義。老姑娘們則奮鬥很久才擺脫不討人喜歡的印象。婦女就業、離婚的可能以及戰爭遺孀的可敬形象,一點點更新了人們對女性獨身的看法。我行我素的時裝大師夏奈爾、拒絕被奴役的赤足舞蹈家鄧肯、在倫敦開設第一家護士學校的南丁格爾,她們是獨身女性中偉大的請願者,與這個隊伍中更多不為人知的女性一道,把一種獻身精神賦予獨身,這是男性從來不曾演繹的。

  21世紀——獨身不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廣為傳播的精神狀態

  回顧二十多個世紀的西方歷史就會發現,個人主義、自我實現、渴求變化與創造,這些價值觀劈荊斬棘,開闢出一條道路,最終在西方人的意識中紮根,導致“個人成為社會組織的極點”。而在今天這個把自由標榜為格言的時代——不惜冒着自私或任性的罵名,它們恰恰是典型獨身者的價值觀。

  如果你正過着兩人生活(無論是不是夫妻),是否也總想避開他或她批評的目光,耽於一些小小的快樂、放任和不太體面的懶惰?而長久以來,那一向被視為單身漢的特權。成千上萬的成年人與你懷着同樣的心理,微笑着拒絕妥協和“神聖的犧牲”,改變了共同生活關係的含義,使關係主體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越來越趨於獨身化,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看待獨身現象的眼光發生變化。

  傳統婚姻追求的休戚與共、二位一體,如今受到極大挑戰。人們希望在婚姻當中保持“獨身”,也就是享有獨身者那樣的自由放縱和獨立的自我:不必回“家”一起吃飯,各有各的汽車,各看各的電視,有時連度假都是各走各的。今天的男女關係被這不肯妥協和犧牲的獨身者一族改造了:“夫妻”不再是一個標籤,一個社會枷鎖;而是一個抵禦世界變遷的避風港,一個相互撫慰的安樂窩,一個休整加油再度出擊的驛站。正如住所對於獨身者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私人空間,一個可以徹底放鬆、用不着再表演的地方,對今天的夫妻們來說,他們共同生活的這個“家”,也成了兩個結了婚的獨身者休息的地方。

  如果把“獨身”這個概念擴展到“獨自生活”,我們還會發現,在獨身者兩段與人同居的生活經歷之間,存在越來越多的獨身階段,說明同居生活與獨身生活受到同樣重視,並不存在哪種生活模式更好的問題。這是獨身歷史的新跡象:獨身者享受着他們的生存狀態,有的可能尋求重建雙宿雙飛的兩人世界,有的可能只想有一些定期約會。

  事實上,人們渴望能夠在結伴生活的兩人天地中保持獨身特質。獨身不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廣為傳播的精神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個人都是獨身。儘管如此,對獨身價值觀兼容並蓄的婚姻或伴侶關繫結構仍保持主流地位。絕大多數獨身者都曾經或即將經歷兩人生活,只不過今後的人們即使在初戀時相信天長地久,也會更加視兩人生活為一種脆弱的、臨時性的關係。會有越來越多的獨身者,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結伴同居。獨身與同居一樣,只表明一種生活的過渡狀態,這其實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獨身留給世人的不佳印象。

  看看那些一生富於傳奇和成就的人,柏拉圖、伊壁鳩魯、耶穌、伏爾泰、盧梭、蘭波、舒伯特、梵高、卡夫卡、普魯斯特、迪奧、夏奈爾、鄧肯……這些獨身者在哲學、宗教、文學、繪畫、舞蹈、時尚、音樂、雕塑等領域名垂青史。是的,創造性思維往往是獨身者的傑作,因為他們擺脫了婚姻與家庭的乏味庸常,獲得自由的精神,可以無拘無束地去創造、去革命。

  既然獨身在今天已成為一種自在狀態,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旨在撮合婚姻的“速配”活動?博洛尼教授認為,在人們對兩人世界的認識中,婚姻仍然是值得尊崇的惟一形式。尤其近幾十年來,婚姻與長期相系的傳宗接代的功能脫節,變成一種愛情印證,沉沐愛河的人很難拒絕它的誘惑,連同性戀也在要求婚姻的權利。各種婚介性質的活動不斷花樣翻新,只是使現代人的相遇和結交變得儀式化,並不表明獨身令人難以忍受。其實,男女混合學校、帶薪休假、度假俱樂部、迪斯科舞廳,都使現代人更容易彼此相遇相識。拿2004年的巴黎街頭與19世紀一個涌動農民潮的歐洲村莊相比,前一種環境更便於結交新朋友。

  明天的人真的都會變成獨身者嗎?博洛尼教授不願充當先知。不確定因素會使局面變得複雜,但有些模式看來已顯示出持久的生命力,比如由離婚導致的臨時性獨身,還有無性夫妻。與此相對應,“融合式夫妻”元氣大傷,各自保持個性的“裂變式夫妻”大行其道。一句話,白頭偕老的夫妻越來越少,從未經歷二人世界的獨身者也越來越少,獨居生活與同居生活的交替看來正逐漸成為定式。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請問大家都是如何享受真正單身的日子?
2004: 風靜雲休
2003: 打油詩集錦[轉貼]
2003: 簡單的重複
2002: 橋下(Under the bridge)---Red Hot Chi
2002: 寫給遠方單飛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