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在如今已司空見慣了。可是在二十年前它 卻被人們與愛滋病等同,看作洪水猛獸,不被容忍和接受,尤其在中國。自打知道我要去美國留學了,好心的人們就不斷告誡我,”別接觸美國人用過的東西,別碰美國人,小心愛滋病。。。。”弄得我一下飛機,就疑懼地看着周圍的碧眼金髮,以為每個人都可能是HIV陽性的同性戀者。在美國的第一個聖誕節,我去朋友家作客,朋友的兒子羅勃特和我同歲,他問我:”中國人對美國人的看法是什麽?” “一大半都是同性戀,百分之九十是愛滋病病毒攜帶者。” 我半開玩笑地回答。他聽了哈哈大笑,旋即在我臉頰上吻了一下:”我不是同性戀,也沒有愛滋病。” 他說,”不信你看看,這個吻不會讓你患上愛滋病。”
後來我雖然常常”接觸美國人用過的東西”,但是並沒有得愛滋病。正當我舒了一囗氣,放下心來時,同性戀和愛滋病卻悄然來到了我的面前。
“噠噠噠----“ 七,八台縫紉機按照各自的聲率,安詳地低聲唱着,我手裡抱着粉紅色的輕紗芭蕾舞裙在機器上忙碌着,這是我在戲劇系的assistantship 要求的工作地點和內容---在劇裝室製作劇裝。我很喜歡在這裡工作,抬眼透過大玻璃窗,可以看到外面花紅柳綠的校園。金色的陽光把搖曳的花影映在劇裝室牆上五彩繽紛的服裝設計圖上,伴着縫紉機滴滴噠噠聲音的還有來上服裝製作課的本科生竊竊私語聲,她們一邊在五顏六色的布料上穿針引線,一面小聲議論着各自的男朋友。
戲劇戲的工藝專業沒有博士學位。最高就是大碩士學位,讀三年。我讀研二那年,系裡新招來了兩位研究生,女的叫瑞秋。男的叫湯母。湯母是明尼蘇達人。中等身材,英俊健壯,性格樂觀爽朗。劇裝室里經常聽到他開心的笑聲。瑞秋是密蘇里妞,俊得讓所有的人嫉妒。她不高不矮,肥瘦均勻,一頭柔軟光亮的淺棕色美發恰到好處地圍襯着她光潔的臉龐。挺拔秀美的鼻梁上,灰綠色的眼睛在長長的睫毛下閃着攝人心魄的波光。瑞秋的美貌讓表演專業的女同學們黯然失色,幾乎讓全系的男同學不得安寧,除了湯母。湯母對瑞秋和藹熱心。經常幫她作這作那,瑞秋需要試服裝(演員不在時,劇裝製作員常常在自己身上試服裝) 時,湯母會很自然地去幫她穿脫,還平靜地與她討論她身體的部位:”你的乳房不錯,就是稍稍有些下垂。” 但是他們從來不約會。
原來,湯母已另有所愛。湯母的情人是位護士,為了陪他來念書,竟然辭去原來在明州的工作,專門來本地找了工作。湯母在提到他的情人時,稱之為”室友”,加之每次湯母接”室友”電話時,聲音都會一下子變得百倍溫柔:”你要多睡會ㄦ啊,你晚上還要值班呢,別累着,啊,” 使我一直以為這位”室友”是女性。直到有一天”室友”來到劇裝室,我才知道他是比湯母還高大的男子,金髮披肩,名子叫愛蘭。湯母對自己的同性戀毫不迴避。他給看我過一本愛蘭的影集。原來,愛蘭喜歡叄加男扮女裝的選美比賽,湯母專門為他設計和製作比賽服裝。最讓我瞠目結舌的一副照片上,濃裝艷抹的愛蘭遽然乳溝清晰可見。”師弟,請教這如此高超的化妝技術從何而來?” 我問湯母。他告訴我,那是愛蘭忍痛讓他用膠帶硬是給’勒”出來的。除了這比較少見的愛好外,湯母是非常勤懇的好學生。他從不遲到早退,設計作業總是作得無可挑剔。他的手特巧,做出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里的老鼠頭罩,輕巧又逼真,成了系史博物館裡的珍品。劇裝這一行是理論,藝術,美術,工匠,的綜合,永遠是導演的奴隸,還得有氣度和耐力。今年的演員胖,服裝改大;明年演員瘦,服裝改小。同一件服裝,今年的導演要橘黃,明年的導演要洋藍,你就染吧。湯母的勤奮認真,註定了他會在這個很難出名的專業里成為優秀的一員。
和湯母正相反,瑞秋的學習一蹋糊塗。從入學開始,她就被爭先約會她的男人們包圍,有赴不完的約會,收不完的禮物,無暇顧及學業。作業經常完不成,考試經常不及格。等令人昏眩的愛情喧囂塵埃落定後,瑞秋將她的青睞獨垂於舞蹈系本科新生李查身上。李查比瑞秋小好幾歲,如果不是臉上長滿青春痘,還勉強稱得上”帥”。自打瑞秋愛上李查,我想這回她該收心於學業了吧。唉,事情和我想像的正相反,瑞秋的學業每況愈下,最後遽然要放棄學業,離家出走,失蹤了好幾個星期。原來她陷入了三角戀愛,情敵是舞蹈戲主任蘭迪。蘭迪五十多歲,身高六英尺多,跳起芭蕾舞來,依然玉樹臨風,身手矯健。他的舞蹈系每年招二十多名女學員,但很難招到男學員。這也許是他對男學員情有獨衷的理由。那年招收的李查,立刻成了蘭迪的掌上明珠。為了方便照顧和指導李查,蘭迪讓李查搬進自己的住所,免費分租公寓。這讓瑞秋很不高興。蘭迪經常把李查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的,弄得瑞秋晚上想見李查都不成。最嚴重的一次,瑞秋去蘭迪的住處要求見李查,竟然被蘭迪趕走。這情形害得瑞秋精神恍忽,最終離校出走。蘭迪是同性戀者。
我的導師是位五十歲左右的和藹的中年白人男子,叫薩立文。他的父親是個裁縫。薩立文一生也是泡在服裝製作這一領域裡,知識和經驗十分豐富。奇怪的是他每年的兩個假期都必須去倫敦渡過。他在本地的房子只有他本人獨居。一個周末,薩立文說,他家裡收藏許多服裝資料,要我去他家查閱。一想到他孤家寡人,獨居一室,我就很猶豫。跟系裡的朋友一說,她就笑了:”你大可不必耽心,他是同性戀者。他的情人在倫敦。”
系裡新來了位系主任,叫約翰,也是位劇裝專家。正好我有門課是他教授。戲劇系各專業每年就招一,兩名研究生,因此常常上課就一個學生。因為上課就我們兩人,因此就不必非得在教室里正襟危坐。冬天我們常在校園裡的草地上邊曬太陽邊上課,好象兩個閒人在聊天。休息時,話題就會離開劇裝。知道他是從芝加哥來的,我就順便問問他夫人和孩子的情況。可是他總是支支唔唔,不置可否。兩年後, 我才知道他根本沒有傳統概念上的家室。他是同性戀者。打那以後我總算明白了,在美國是不能隨便問對方妻子或丈夫的情況,因為對方可能是同性戀者。
我畢業兩年後,一天突然接到系裡電話說,請我去叄加約翰的葬禮,他是患愛滋病死的。聽說他患病晚期後,拒絕任何人前去探視。因為他希望自己在朋友和學生的記憶中永遠是那個健康正常的形象。約翰的葬禮是我在美國叄加的第一個葬禮。出席葬禮的人並不全穿黑色,也沒有人擦鼻涕流眼淚。發言的人都在回憶約翰最有趣的事,最得意的事,最高興的事。聽說這也是他生前的意思。
許多年過去了,我依然記得當年出國時朋友的告誡。如今看到每個身邊走過的人時,我不再疑懼。偶爾,我會思量:”’同性相吸,異性相斥’之定理會有例外嗎?
還是,生理結構上的異同 ,僅僅是同性異性真實定義上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