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的追憶
汪先恩
2021年的秋天,剛聽朋友說,他的雷克薩斯車被盜了,沒有想到我的自行車也不見了,心想,東瀛越來越不安全了。
幾年來,自行車放在自行車架上,從來不上鎖,也很少使用。新冠疫情以來,跨國境不便,出遠門少了,而使用自行車的頻率劇增,也重新認識了久居的小城,原來周邊有不少溫泉或類溫泉設施,更有不少美景公園。
以前兩點一線的生活,對周邊所知甚少,騎上自行車,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地走走停停,既鍛煉身軀,又擴大視野,還無空氣污染,疫情使不起眼的自行車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對發明自行車的西方人懷有敬意,古時候橫向並排的木製車,在東西方幾乎同時被發明,而縱向的二輪木頭車卻是西方人想出來的,進而用鐵圈橡膠輪替代木頭也是西方人的主意。不過如今在東方,自行車生產技術越來越好,不僅不掉鏈子,還功能齊全,全球人共享。
早上,我照例打算去江戶川對面的大公園,下樓一看,發現自行車架上,竟然空蕩蕩的,自行車不見了。後來問公寓管理員,他說,最近偷自行車的比較多,可以報案,不過一般找不回來。我想,中古自行車本不值錢,偷自行車的人估計確實有困難,算做點好事吧,不報案了。
幾天后,到自行車店重新買了一輛,可第二天收到派出所的通知,說因違規停放自行車,被強行撤出,請務必繳費後領取。上面標明違規停放自行車的地點,在離本地兩站的車站附近。是誰這麼缺德,把自行車放到兩站以外的地方?兩站地的輕軌車票很便宜,沒有必要順手牽車,是誰惡作劇?搞不清什麼原因,且按地址找到自行車安置所。宏大的場地,擺滿了數不清的自行車,服務人員很熱情,交了錢,他們負責打足氣,擦拭乾淨。我懷疑自行車失蹤,或是這幫人為搞創收所為,積極的意義是讓我認識了該上鎖時便上鎖。
回來的路較長,騎着騎着,覺得不由想起了自行車的許多往事。
青少年時代,擁有自行車是夢想。大約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在發小王彭德和王勝榮的助推下,竟然在稻場學會了自行車。所謂稻場,就是曬乾或臨時堆放糧食的地方,當時的稻場基本是用牛拉着石磙反覆壓出來的,相對平整結實,自然是學自行車的好地方。在農村,當時自行車是稀奇物品,兒童會騎自行車被村人視為驚奇的事,迅速傳遍方圓十里。後來,看到城裡孩子從小就會騎小自行車,而雜技表演,很多人同騎一輛自行車。自行車這東西,難度係數用筷子差不多,用着用着便會。我從小就會騎成人自行車,但漫長的時間里都未曾擁有,借用過數次,那時的自行車,騎一會就會掉鏈子,以為自行車本來就該掉鏈子。也靠掉鏈子的自行車技能,平生第一次掙到五毛錢。
七十年代初,農村最大的樂趣還是看膠片電影,飢不擇食,對電影也一樣。那個人人面黃肌瘦的年代,只要掛上熒幕,大家便綻放笑容,無論放什麼內容。有一回,在大隊的土場子上,又有人在豎起了兩根大木頭,一看就知道是放電影用的,迅速吸引了孩子們圍觀,我也在其中。忽然生產大隊李會計叫住我,對我說,今晚放電影靠腳踩發電,跟騎自行車一樣,但在放映完畢之前,不能停,如果幹的話,給你五毛錢。我滿口答應,他和放映員又讓我騎上去試了試,很簡單,比在凸凹不平的土路上騎車輕松得多,得到認可。
夜幕降臨,地上,樹上,熒幕的正反面和側面,到處都是人,儘管有時只能看到別人的後腦勺,也不退場。我邊踩邊看電影,因在放映員身邊,角度好,優越感油然而生,鄉親們讚許,父親顯然有幾分自豪的意思。
事後,李會計兌現承諾,果然給了我五毛錢。拿着五毛錢,高興而忐忑,總覺得太多了。當時成人勞力一天的工分大概一毛錢左右,一斤新鮮豬肉為七毛三分錢。而一輛永久牌自行車需要一兩百塊,還要供應票,可望不可及。
改革開放後,自行車從奢侈品演變了筷子一樣的生活用具,進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