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瞬間之美的日本人 |
送交者: 芨芨草 2022年10月10日06:45:14 於 [戀戀風塵] 發送悄悄話 |
珍愛瞬間之美的日本人 張石
日本江戶時代俳聖松尾芭蕉的隨筆集《奧州小路》中有這樣一首著名的俳句: 馬夫呀,橫馬向此方吧!聽杜鵑鳴唱。 這首俳句的背景是,芭蕉在旅行中行到栃木縣的那須原野,突然聽到杜鵑鳴唱,於是他急忙叫住為他牽馬的馬夫,讓他把馬橫向杜鵑鳴唱的方向,要和馬夫一起聆聽這杜鵑美妙的鳴囀。 如此珍愛這大自然中一草一木,鳥唱蟲鳴的瞬間,正是日本人,特別是詩人,俳句家們特有的藝術感覺。 杜鵑學名“小杜鵑”(學名:Cuculus poliocephalus),為杜鵑科杜鵑屬的鳥類,一般棲息於開闊的多樹木地方,喜歡隱匿於茂密的葉簇中鳴囀。 在日本,古代和現代的許多和歌與俳句都把杜鵑的鳴叫作為重要的題材,在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中有153首吟詠杜鵑的和歌,《古今和歌集》中有42首,《新古今和歌集》有46首。 它開始鳴叫時通常與橘子花和齒葉溲疏、菖蒲、燕子花等開花的季節相同,因此詩人們經常將它們的鳴囀和這些花結合在一起來吟詠。《萬葉集》中的12首詠菖蒲的詩中,有11首配以杜鵑鳥,不知是杜鵑淒涼的歌吟,唱開了菖蒲結滿濃密幽怨的小花,還是菖蒲充滿懷念的盛開,引來了杜鵑如泣如訴的鳴囀,《萬葉集》的詩人們在初夏的晨曦暮鼓中,一聽到飛來的杜鵑在深山裡初囀,就想起菖蒲,就想到發髻上結滿思念的菖蒲的戀人:“杜鵑幽咽囀,相聞兩不厭。菖蒲結髮時,再來凌空鳴。”(大伴家持)。
歌川廣重:燕子花和杜鵑 由於杜鵑鳥是夜間鳴叫的鳥,因此詩人們對聽到它們的鳴叫非常珍重,一年中的最初的鳴叫做“忍音”,聽到這第一聲,對古代的日本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幸福,日本古典隨筆《枕草子》中,曾描寫人們為了聽到這第一聲,徹夜不眠等待的場景。 如果按照我們常人的想法,聽到杜鵑,在哪個方向聽不都是一樣,曠野聞鳥囀,不問何處鳴,不是更浪漫瀟灑嗎?但是對於俳句家的芭蕉來說,一定要把這個聲音聽得精細,因為俳句的特點就是拒絕主觀幻想,去截取一段最精確,最優美,最現實的自然。杜鵑瞬間的鳴叫,來自何方對芭蕉來說十分重要,這種精準的指向性保證了俳句對精確的瞬間性的把握,以便濃縮出自然和季節的最深邃的美。 日本江戶中期的女詩人加賀千代曾寫過這樣一首俳句: 嬌艷牽牛花 紫露晶瑩索清井 惜花借水去 這首俳句說的是女詩人加賀千代在一個清爽的早晨來井台打水,看見飽蘸露珠的牽牛花晶瑩綻開,纏繞在井台和吊桶上,這自然於晨曦的夢霧中的神來之筆驚呆了她,她心醉痴迷,不忍驚動這如霓如幻的絕美,竟然去向別人借水去了。 在我們常人看來,由於這種原因去向人家借水,一定會讓人“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不就是幾朵牽牛花嗎?明天早晨還會開了,這難道也是借水的理由嗎? 但是正是因為加賀千代珍視這超越日常生活感覺的美的瞬間,才使這首俳句流傳千古,成為一個最精煉的日本人美意識具有代表性的象徵,在俳句家的眼裡,一個最美的瞬間是唯一的,一去不返的,不可重複的。 現代日本人酷愛自然這瞬間之美的心情並不比古人差,日本現代著名俳句家高濱虛子有一首俳句云: 寒蜇鳴大灶 不忍燃炊材 這首俳句的意思就是說本來應該用柴灶燒飯的,但是聽到了蟋蟀在爐灶里鳴叫,因此不忍燒柴做飯,因為這蟲鳴太美妙了,一旦傷到這半寸小蟲,或把它驚跑了,這美妙的蟲鳴停止了,那將是一種怎樣的遺憾和失卻呀?可以說這首俳句和加賀千代的俳句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日本人對這種瞬間的,在一般人來看很渺小的美的珍視,可能首先來源於日本人不像中國人和歐美人,生活在遼遠、宏大的自然中,他們生活在一個多山多水,難以向無限的地平線遙望的玲瓏自然中,難以看到“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的壯闊,因此經常細膩吟味身旁的一花一草,鳥囀蟲鳴,有着櫻花微顫時花夢呢喃般纖細的神經和對看來是瞬間的,渺小的美的獨特深情。 日本有句成句說:“一寸之蟲五分魂”,就是說:再弱小的存在,也有不可輕視的相當大的靈魂和氣魄,一蟲一草一鳥鳴,都可以蘊含“天之大美”。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