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會有一段時間沒有太多的奔波,寫幾段隨筆應該是件容易的事。但在寫餐館(下)的時候突然卡殼了。想要寫一點稍微細膩的心情,想不到中文竟然寫不下去。
於是改用英文寫草稿。倒是沒有五分鐘就寫完了。但翻譯又成了問題。語言使用上頗有些有勁使不上的感覺。翻譯了一半,不能使自己滿意,只能先放下。
相當的同情一些出來許久的人回去中國,講話洋不洋,中不中。也許有些人中文人夾一些洋文是顯示自己,但我想的的確確,應該是有不少人真的就是在當時的場景之中,不能找到恰當的中文詞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大孩子今天十七,六歲來的美國。我已經早已放棄強迫他學習中文了。現在他除了基本上能聽外,寫是完全不會了,除了自己的名字。和孩子的溝通從原來的中文,到我說中文孩子說英文,已經發展到如果有任何“關鍵”的討論,比如“你的電話費超過250分鐘的話,你要自己付超過部分”,就完全是用英文,以免回頭超過許可時間,說是沒有聽懂而“賴賬”。
反倒是生在美國的七歲的女兒,對中文興趣有加。特別的愛好背誦一些詩詞:一片兩片三四片,飛入蘆花都不見。當然,她寫中文完全是畫,而不是寫。講起中文句子來,音調歪歪扭扭,還煞是好聽。
我們的下一代去中國的話,看上去和中國其他的少男少女們並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他們不會講中文卻不是裝的。許多的父母們趕鴨子上架逼着孩子學中文,但美國的中文學校再努力,大概也不能把孩子訓練得沒有美腔美調。那麼,如果說我們這一代應該中文流利的話,我們的孩子們到底需要知道多少中文才算是中國人的孩子呢。
前幾天看一個美國人Stephen 做報告,講的是現在中國的經濟。他在講的過程中,不斷的夾雜中文在語句中,比如“關係”,比如“獨資企業”。聽眾大都是英語母語,聽得一愣一愣的,非常投入,非常讚嘆此人對中國語言的精通,以及對中國經濟和市場的了解。在中國,如果對中文人講美國經濟的話,夾帶英文可能是必須的。中國的聽眾比美國的聽眾要求要高許多。事實上他們要的是你講英文,然後在句子之間夾帶中文。
所以,作為美國華人,既要中文流利,而且要英文流利。這還不算,對不同的聽眾,你還要選擇相應的語言。也許中文學校需要加一堂課,專門教導孩子們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語言。也許應該有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