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先生的《京華煙雲》傾倒了無數中國人的心,我也是其中之一。看了電視劇覺得不過癮,又把書讀了好幾遍。林語堂先生筆下的人物活靈活現,姚木蘭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他說過:“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林老先生是多麼地欣賞這亂世中的一朵木蘭花。姚木蘭生長在中國的沒有皇帝卻是近代史上最亂的時代,從書中清末義和團大亂到最後的抗日戰爭中她一直和眾多的人一樣,在逃難在奔走,所不同的是,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使她從一個養尊處優的小姐成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成為紮根在中國土壤里的一分子,“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
木蘭的名字就是父親取自保家衛國女扮男裝的奇女子花木蘭。可見姚老爺對他家的這朵木蘭花飽含着殷切的希望。雖是亂世,可是木蘭長在優越的家庭環境裡,給他提供了積累聰明才智的舞台。連曾先生都說“天下只有她一個小姑娘認得這種甲骨。”木蘭有一個通達的父親,也上了中國最早的女子學堂,成為新文化教育的受益人。木蘭的父親姚思安是個和舊社會習俗對抗的人,是個接受新思想的道學家。他不僅教木蘭歷史,鑑別古董,還教她唱戲。書中說:“若是把父母對木蘭的影響劃分個界限的話,母親給了她世俗的智慧,父親給了她知識。”
最重要是父親給她講做人的道理。使木蘭明白了“福氣不是自外而來的,而是自內而生的。一個人若享真正的福氣,或是人世間各式各樣的福氣,必須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會變成雪白的銀子;在不該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銀子也會變成一缸清水。”木蘭的高貴品格就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來了。以致於在她婚後的動亂年月里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保持她一貫的沉穩機智和周全,讓所有人都對她刮目相看。
木蘭在出嫁的前夕對自己的弟弟阿非說要讓他聽父母的話,給姚家爭氣。木蘭是因為不能生為男兒身,無法重振家威,才語重心長地把希望放最年幼的弟弟身上。在那個時代,身為女兒身,有很多不能實現的夢想,很多不能滿足的雄心。木蘭知道,有些事是自己無法達成的,但她總是沒有放棄希望,始終是保持樂觀和堅定的態度來對待生活。
木蘭無疑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女人,堪稱舊時代女人的典範。在北平,優越的家庭環境,優良的學識和高尚的品格,尤其是那浩大的婚禮和令人咋舌的嫁妝,讓人羨慕不已,連曾家都覺得都大出意外,這也可見姚老爺對木蘭的珍愛程度。這份氣勢把牛財神的女兒,木蘭的妯娌素雲都給比了下去,惹得素雲又是吃醋又是譏諷,給以後木蘭在曾家的生活埋下了隱患。但是每一次面對素雲的無理,木蘭都能平靜地對待,巧妙地化解,展示了一個女人高度的智慧和涵養。
不得不佩服林語堂先生豐厚的文化底蘊,把中國那段紛亂的歷史通過幾家人的愛恨離愁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書中講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的完結,袁世凱的賣國求榮、還有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日軍的暴行,這些是中國人忘不了的歷史,讓中國人刻骨銘心,讓中華民族記住的時刻。木蘭和許多中國人一樣,也經歷了生死離別,成為那段歷史的見證人。木蘭的愛女阿滿就是在那次慘案中犧牲的,讓木蘭嘗到了骨肉離別的痛苦,也讓她學會了堅強,讓她從自我悲痛轉到憂國憂民的境界中來,是她人生的一次歷練。
溫柔嫻靜的曼娘曾經說過:“蓀亞,你眼瞎了嗎?你看不出來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嗎?”木蘭的厚道大方和高貴的氣質,征服了曾家從老到少的心,連僕人都說最怕的是三少奶奶。曾家的當家主婦的權利毫無疑問地轉移到她的手裡。過去那大家庭的煩瑣事物一點也不簡單,“家和萬事興”是所有家庭的奮鬥目標。可是木蘭的丈夫卻在不惑之年,時髦地搞了一次“婚外戀”。這讓木蘭感到痛苦,即使是放到現代,也沒有一個女人感到不痛苦。很多女人都沒有木蘭的大度,這份氣量實在不容易。她沒有象普通的女人那樣一哭二鬧三上吊,也不露聲色,而是在父親的幫助下,和丈夫的情人相見,木蘭再一次用自己天然無雕飾的高貴和美麗征服了年輕浪漫的曹麗華,兩個女人成了朋友,巧妙地孤立了自己的丈夫蓀亞,使蓀亞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能夠懸崖勒馬,回頭是岸,挽救了婚姻的危機。這讓蓀亞更增添了對木蘭的敬意,一個女人能做到這點談何容易。
木蘭的心中默默地愛着立夫,可是她這段感情在沒有開始就結束了。用木蘭自己的話說,她在嫁給蓀亞之前,感情是清白的。婚後也是盡職盡責,相夫教子,賢淑本分,得到了翁姑的贊同。在立夫被捕入獄的時候,又前方百計地去營救,她利用兩個派系軍閥的矛盾,琢磨透他們的心理,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於換來了赦免令。可以說,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木蘭是冒着生命和貞操的危險去救立夫的,理由就是她說的:“會不惜犧牲一切去救你。”因為在木蘭的心裡,希望能做好一切來彌補內心的遺憾。所以她也對妹妹莫愁說過:“你比我幸福。”是的,連他們的父親都說過:“一個立夫,頂三個蓀亞,十個體仁。”可見立夫是姚家心目中最理想的女婿人選。但在配給哪個女兒身上確實也頗費了番心思。事實證明,在婚姻的問題上,他們都是美滿的,幸福的,而沒有枉費父親的一番心意。
易卜生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木蘭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審時度勢,明哲保身,她認識到在當今這樣的軍閥割據,和艱苦的抗戰過程中要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這樣才有希望。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所以她買下父親的店鋪做生意,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家人的衣食無憂。而後又帶着兒女和其他的人為了找到安全的地方,甚至加入到逃往內地的人群中去。在日軍暴虐的炮火之下,多少中國人死於非命,想活着是件奢侈的事情。木蘭脫下綾羅綢緞,換上布衣裳,象普通民婦一樣,向內地奔去。她看到很多人死了,卻仍然有更多的新生命出現,她收留了很多孤兒,因為她心裡象鏡子一樣明亮,只要有這些年輕的生命,中國就有希望,抗戰一定會勝利。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木蘭做為一個舊時代的女人,能夠順應歷史的潮流,不斷挖掘自我,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在紛飛的戰火中活得堅強、智慧、高遠,是多麼得難能可貴。她就是一樣一朵木蘭,積極向上,豁達樂觀,全身地投入到滾滾的抗戰的洪流中去,她的愛國熱情和其他民眾一樣,燃燒、綻放,不願淪為亡國奴,她相信中華民族的力量和決心和萬里長城一樣,經歷千載萬年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