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粉纓
萬維讀者網 > 戀戀風塵 > 帖子
歐洲散記
送交者: 李保平 2002年01月21日18:06:34 於 [戀戀風塵] 發送悄悄話

那隻機翼上塗着紅色“人”奧航標誌的鋼鐵大鳥在黎明的晨曦中徐徐地落在了
北京國際機場。聽到我親切的母語,看見我熟悉的文字(我歷來認為漢字是這個世
界上最美麗的文字)。一種自如,一種鬆弛,一種輕盈躍然地出現在我們每個人的
心裡。黎明時分,海關邊防人員正困意十足,臉上表情也難免生硬,可我們已經完
全失去了提防,我們不會再用蹩足的英語單詞去向一個個儘管笑容可掬的蘭眼睛、
高鼻梁做出各種滑稽的動作;也不會擔心偶爾一個疏漏就導致我們全都象無助的流
浪兒一樣在那裡苦苦的守候。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想這句話此時更加適合於我們的心情。因為這是東方的
太陽,這是家鄉的太陽。已是隆冬的北京氣候乾燥,寒風凜冽。這和歐洲大陸那個
溫暖而濕潤,滿目蔥鬱的冬天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算起來我已經有20多個小時沒有
休息了,可時差沒有讓我昏昏然,相反我的大腦處在了一種莫名的亢奮之中。這樣
的時候,正是那座美麗的城市維也納的深夜,斯特凡大教堂的鐘聲一定已經響過,
身着黑衣的牧師正悄悄地關上那沉重的大門;多瑙河上的遊船一定停泊在了港灣里,
任憑浪花輕拂;國家歌劇院也一定是曲終人散,舞台上一盞盞明亮的燈光正黯然下
去……

維也納的故事

維也納的名字永遠是和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斯特勞斯……這些音樂的巨
人聯繫在一起的。漫步在維也納的街頭巷尾我們無一不時的被她那濃郁的音樂氛圍
所感染、薰陶,從夜裡輝煌的歌劇院裡高亢的詠嘆調到普通民居淡淡溢出的琴聲;
從氣勢輝宏的交響曲演奏到廣場上藝人們旁若無人的演出,就音樂來說已經滲透到
了維也納的每一片樹葉,每一盞街燈。有人說過: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在這樣
一個陌生的西方城市裡,我們幾乎無法進行語言交流,唯一能夠讀懂的語言,只有
音樂,只有在那些我熟悉和陌生的旋律中,去尋找歷史的印痕。

我肯定不會忘記,1804年當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第一次在維也納音樂廳演
奏的時候,那急風暴雨般的旋律竟然使得那些奧匈帝國養尊處優的貴族們無法忍受,
他們高聲的叫喊着“停下來!停下來!我願意再付一個銅幣。”可音樂是停不下來
的,英雄也是停不下來的。貝多芬以自己的生命譜寫着英雄的詩篇。第一樂章就要
結尾了,音樂突然轉到了降6 級大調,與命運浴血奮戰的英雄倒下了,可也就是在
這時候,一個遙遠的地方,圓號又吹奏出主題旋律,呼喚着英雄從血泊里掙紮起來,
再一次向命運戰鬥……啊!貝多芬是不朽的!英雄是不朽的!《英雄交響曲》是不
朽的!

晚秋蕭疏的城市公園裡,一支樂隊正演奏着維也納人最熱愛的華爾茲舞曲《蘭
色的多瑙河》,一片片金色的樹葉在舞曲中翩翩起舞。在我沒有見到這條世界上流
經國家最多的大河時,壓根也想象不出多瑙河究竟有多麼的美麗,寬闊的河面,清
澈的河水,加上兩岸怡人的風景,真正讓我們感到感到什麼是從容的韻味?什麼是
自然的魅力?位於多瑙河對岸聳立着一大片在維也納市區很難得見到的現代化高層
建築。這就是聯合國除紐約、日內瓦以外的第三大辦公區,其配套設施也是相當完
善的,比如地鐵就有一條專線直達辦公區。據翻譯方紅女士介紹:當時維也納市政
府在投資建成這一片建築群後,是以每年一個先令的租金,租借給聯合國使用的
(一個先令大約為人民幣0.6 元)。當然,維也納市政府絕對不是傻子,數以千計
的聯合國官員每年的工作、生活消費性支出,加上各種國際性會議在維也納的舉行,
使得維也納政府早已經是腰包塞得滿滿的。方女士介紹:目前這個辦公區的會議中
心還是太小了,維也納政府已經決定再建設一個更大的會議中心來免費提供給聯合
國使用。除了這個辦公區以外,維也納還是許多國際性組織的所在地,比如大名鼎
鼎的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其原因除維也納那宜人的氣候和優越的生活環境外,
還和奧地利中立國的地位分不開。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加迫奧地利合併,後來蘇聯
紅軍重新占領了維也納,當時的奧地利和德國一樣被四國盟軍劃分為四個占領區,
直到1955年5 月15日四個盟國和奧地利簽署國家條約,奧地利第二共和國誕生,同
時國家議會宣布國家永久中立。中立的地位免除了奧地利一大筆國防支出,給經濟
的復甦和發展代來了很大的好處,在目前的歐洲奧地利的經濟實力已經是名列前茅。
可是中立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冷戰時期奧地利在東西方緊張的對峙中,過着夾縫
里生存的日子,既不能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更不能擁有進攻性武器,在國際社會
中的聲音一直是曖昧的、低調的。對國民的心態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

在我們到達維也納的第二天,在奧地利冬季度假地??基茨比爾出現了一起100
多人活活的個燒死在一個隧道里的悲慘事件,整個維也納一下子處在了極大的悲痛
之中,這是二戰後,半個世紀以來奧地利最悲慘的日子,國家議會、總理府、財政
部。。。。。。幾乎所有的政要地全部都下了半旗致哀,各種媒體也全部是相關的
報道。尤其是在斯特凡廣場前的募捐善舉和教堂里的哀悼儀式其規模之大,令人震
撼。應該說,在這死難的100多人裡面,沒有什麼顯赫的大人物或者什麼要員,
大都是一些極為普通的渡假者,可是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關愛,體現在每一個
維也納市民的心裡,被那樣一種濃鬱氣氛深深感染的我,在斯特凡廣場上也為那些
異邦不幸的亡靈獻上了一支小小的鮮花。

皇宮裡的財政部

面對這個世界上最不可一世的霸主??美國,歐洲人的心態是失衡的。因為他
們曾經也有過輝煌,曾經也有過強大,而且似乎今天美國的一切強大要溯源的話,
都可以追溯到這塊溫暖而潮濕的大陸,甚至包括人種(當然,不包括在體育上美國
黑人的成功)。這時候,歐洲人的心態是很微妙的,他們要在美國人面前尋找屬於
自己的心理優勢,那就是他們的歷史,他們的文化,他們的傳統。

維也納的歷史最輝煌的時代是初於哈布斯堡王朝,時間大約在1358年至1365年
間。如今聞名於歐洲的維也納大學和斯特凡大教堂都是興建於那個時代,當然保留
至今最完好的還是霍夫堡皇宮。從12世紀起,每一朝每一代的皇帝,都對霍夫堡皇
宮進行着不斷地擴建和修繕。今天的霍夫堡皇宮幾乎成了歐洲人在建築成就上的一
個博物館。作為歐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歐式建築也是宗教文化和皇室文化相
互兼容、衝突;碰撞、妥協的結果。從古羅馬那穩定的圓柱、弧形的廣場到哥特式
的那種高聳入雲端的尖塔,再到相互對稱、協調的巴洛克式……霍夫堡皇宮都把它
們匯集在了一起。當我漫步在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霍夫堡皇宮時,頗為感嘆。在
我的祖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毫無疑問,肯定有遠比這霍夫堡皇宮更加輝煌,更
加壯美的建築,從盛唐時的長安到七朝古都洛陽絕對能夠與之堪美。可在今天我們
就連一些廢墟也得從地底下去挖掘了。一個王朝的誕生,就是另外一個王朝的覆滅,
這樣的消亡是徹底的、毀滅性的,決不僅僅是權力、生命,同樣也包括了財富。我
們不得不承認這是我們民族的一個悲劇。

由於霍夫堡皇宮過於龐大,象我們這樣的匆匆而行的觀光客是根本無法細細地
品味,對於我們這應該是一個遺憾。可是沒想到這樣的遺憾在以後開始的學習培訓
中得到了補償。

我們此行是由奧中友協安排的。由於奧中友協常務副主席卡明斯基博士在奧地
利政府里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不僅是奧政府中國問題的高級顧問和奧科研部中國問
題研究所所長,還任教於維也納大學,在奧地利財政部有一些職位很高的官員都是
他的弟子。正因為他的交涉,使得我們這次的培訓學習受到了奧地利財政部很大的
重視,為此奧方專門派出一位叫Mag Georg Genser的官員為我們安排學習日程,Mag
Georg Genser先生是一個很典型日耳曼人,體重至少在100 公斤以上,我也是在只
有看到他的肚子後,才明白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啤酒肚,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他如此之龐大的身軀,行動還依然顯得那樣的敏捷和靈活。

位於維也納市中區一條僻靜小街上的奧地利財政部,沒有森嚴的大門和威風的
警衛,可這裡卻是1848年被哈布斯堡王朝推出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冬天居處,
被人們稱之為冬宮。就是在這裡弗蘭茨。約瑟夫和他的妻子實現了奧地利國家復甦,
再度成為了歐洲的中心,那位美貌而聰慧的皇后就是被許多中國人通過一部影片已
經熟悉了的西西公主。

走進昔日的冬宮、今天的奧政府財政部,我們立即就被它的輝煌、它的燦爛;
它的華麗、它的精美所征服。這那裡是什麼辦公的場所,分明是一座藝術的宮殿。
長廊上是猩紅色的地毯,兩側是精美的雕塑,就連天頂上也畫滿了燦爛的壁畫,陪
同我們的Mag Georg Genser先生介紹,為了維護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財政部每年
都不得不拿出一筆特殊的預算。冬宮是不對公眾開放的,可是因為我們有了這樣一
個特別的機遇,才有了這樣的眼富,能夠從容地欣賞、品味、讚嘆這些藝術精品。

作為一個財政工作者,是不能不談及奧地利的財政的。奧地利財政部下屬只有
6個司,分別是內務司、預算司、國際司(包括海關業務)、稅務司、監督司、信息
司。本部機關工作人員約為1000多人。我們通常所說的人事教育和培訓工作都是由
內務司承擔,財政部下面有3 個設施一流的培訓中心,即財政培訓中心、海關培訓
中心、稅務培訓中心。據財政部的一位官員向我們介紹說:目前奧地利的國家財政
體制也正處在一個改革的時期,尤其是隨着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如何既要
服從歐盟的大局,又要保護自身的利益,這樣就有許多新制度要與之適應,就培訓
量來說也是很大的。

在沒有去歐洲以前,我們總認為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必定有一個高效率
的政府,其實不然,就歐洲經濟發展水平也是一流的奧地利,其政府機構辦事之拖
拉,效率之低下,令我們驚詫。日耳曼民族有着他嚴謹、認真的一面,可當這樣的
特性發展到了及至就成為了僵化、死板。我們的翻譯方女士經常就對我們說:奧地
利公務員的飯碗比中國公務員的飯碗要鐵得多。奧地利的公務員只要你的一生中不
被判處一年以上的徒刑,是任何人也無權力解聘你包括開除你。

在奧地利的公務員中有一個讓任何政治勢力都不敢藐視的組織??奧地利公務
員工會。公務員的福利、工資的增加、甚至與上司的糾紛都是由工會向官方交涉。
在歐洲學習短短的幾十天裡,我們就多次遇到了由工會組織的罷工示威。在葡萄牙,
我們正趕上葡航的飛行員罷工,使得平日裡繁忙的里斯本機場成了一個巨大的停機
坪;方女士也曾經告訴我們:維也納幾年前曾有過一次交通警察罷工的事件,這些
平日裡似乎並不受到人們關注的交警,竟然讓維也納頃刻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制度是完美的。一種體制
在經歷了近百年的完善,它的各個方面也許能夠趨於成熟,但在成熟的同時也就意
味着失去活力,喪失創造。其實,這沒有什麼遺憾的,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本
身就有那麼多的缺陷。

維也納的森林

在奧地利的國家議會裡,主要由四個黨派組成,他們分別是社會黨、人民黨、
自由黨和綠黨。這四個黨派代表着自己不同的階層和利益。比如社會黨一般來說代
表着雇員的利益,人民黨代表的是雇主的利益,自由黨則是一股右翼的勢力,那個
臭名昭著的海德爾就是其代表人物,右翼勢力在奧地利也並沒有多大的市場,我們
在維也納期間,當地所暴炒的一件比較大的新聞就是自由黨里某個大人物洗黑錢丑
聞的敗露。這四個黨派中最小的一個黨派是綠黨,即環境保護主義者。

一次,方女士在問起我,如果你在奧地利會參加那個黨,我幾乎沒加思索地脫
口而出:綠黨。

在沒有去歐洲以前,對歐洲的一些綠色和平組織的行為在國內的媒介中也有所
了解。給我留下印象很深的是一個電視畫面:大海上一艘象山樣的巨輪四周有幾隻
小小的舢板,巨輪掀起了陣陣洶湧的大浪,可小舢板上的人完全置危險而不顧,勇
敢地與那樣的龐然大物對持着、抗衡着。看着這樣的畫面,我深深地被他們無畏的
獻身精神所感動。

綠黨能夠在奧地利國家議會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位,可見今天的環境保護在歐
洲已經從昨日的民間行為成了今天政治家們的政治籌碼。

在維也納最令維也納人自豪的不是那俯拾即是精緻絕倫的雕刻藝術,也不是叫
人樂不知返的古董珍寶,甚至不是早已聞名於世的“世界音樂之都”的美譽,而是
那一片森林??位於維也納城南和城西連綿幾十公里的森林。在這裡有筆直參天的
山毛樺,也有紅葉閃爍的灌木林,走進森林,立即就會讓人感到整個身心的淨化。
在林間漫步,就會想到這小路也許是莫扎特走過的,那樹下也許貝多芬曾經小憩過
……一個民族的意志、遠見以及傳統在對森林,對綠色的熱愛之情中,使他們擁有
了施特勞斯、貝多芬、莫扎特、茨威格、柴可夫斯基……無法估價的是這一大片近
鄰城市的森林給他們帶來的生態效應,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維也納人同樣經歷了
許多的苦難和艱辛,象一戰、二戰的戰火對這個城市都沒有倖免,尤其是在戰後那
艱苦的歲月中,維也納人仍然不失他們高貴和文化的魅力。在能源短缺,冰雪嚴寒
的日子裡,依然保持了那片森林的完好無損失。想一想我的故鄉四川森林的遭遇,
真的讓人汗顏了。

被有識之士稱為“環保世紀”的21世紀已經到來,我們的東鄰日本人為了環境
所作的準備已經遠在我們的前面,他們不惜金錢,買我們的林木消費,而為自己儲
備着每一片綠葉,從資源保護的意義上來說,這又是一次對華的侵略和占領,因為
樹木有價,資源無價,環境無價呀!

說句老實後,就我個人看來,維也納森林無論是規模還是原始生態的程度實在
沒法與我見到過的象我們四川西部那些真正意義上的大森林相比擬。我只能說那僅
僅是一片林子而已。可維也納人愛護她就象自己的眼睛、心臟一樣。每到假日,維
也納人都會舉家而出的到那森林裡去,吸取大自然賦予他們的恩賜,儘管假日裡游
人熙熙,可是在那樣一大片森林裡,絕對見不到象紙屑、空罐之類的棄物。

在維也納市中心有一處很漂亮的建築,起初,我們以為那是一個什麼重要機關,
後來才知道是他們的垃圾處理中心。在維也納的垃圾桶也是很有特點的,它們的箱
體是綠顏色的,蓋子有紅、黃、綠、蘭、棕、黑、白色之分,就在這不同的顏色下
面劃分成為了若幹個小桶,紅色下面是紙類的垃圾;黃色下面是塑料類的垃圾;蘭
色下面是金屬類的垃圾;綠色下面是彩色玻璃;白色下面是透明玻璃;棕色下面是
植物類的垃圾;黑色下面是一般的生活垃圾。可能考慮到普通的市民還是比較難以
明確的把握,象塑料類下面還標有各種圖示,如塑料袋,包裝箱,裝洗滌劑、淨化
劑的塑料容具;在金屬類就標有罐頭盒,金屬屑,廢炊具,五金工具,易拉罐頭等。

這樣的垃圾分類不僅僅是在公共場地和每個家庭,就是我們所住的飯店房間裡
的小垃圾筒,也劃分成好幾格,也有明顯的標誌。

保護環境,對於今天的維也納人來說已經不是什麼口號或者法規條文,而是每
一個人自覺的行為。

歐洲的“瘋牛”病

我們在歐洲期間,原本已平息了的“瘋牛”病,風波再起,一時間歐洲人又是
談“牛”色變。關於“瘋牛”病的起因,據說是由於牛吃了患有病的羊的腦髓牛本
是食草動物,就其天性來說是不吃葷腥的,可是人卻憑藉着自己的所謂“發明”把
羊的腦、骨頭作為飼料添加劑給牛吃了下去。固然,牛變得多下奶了,快長肉了。
沒想到羊的一些病毒在牛的身體裡會變本加厲的成了“瘋牛”病。看來真的是人算
終不過天算,違反自然的人必將得到自然的報復。

在人類的精神追求的漫漫歷程上,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並不在一個方向,西方
文化總是把人放在了第一位,把人對自然的支配,看作是人進步的象徵;而在東方
文化中將親近自然、化入自然看作為人的最高境界,人只有在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
後,人的精神才能夠得到升華。

顯然,東方文化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繫上,是更加符合現代生態學的觀點。然
而,在今天歐洲人已從那個噩夢中醒來的時候,我們卻走進了一個與我們優良傳統
文化相悖的誤區。在歐洲自然環境保護中,動物保護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在我們
所到的每一個城市都能夠看見一群群與人們相親相濡的鴿子。起初,我以為這些鴿
子和國內一些城市廣場上的那些鴿子一樣,是由人工飼養的,後來,我才發現在那
些圍繞着我們飛翔的精靈里,遠不止鴿子一種鳥雀,而事實有許多我能夠叫出名字
和叫不出名字的飛禽,當然也有我們視為不祥之物的烏鴉。我不止一次的疑惑地問
過一些陪同我們的外國朋友,他們的回答也都一樣,這些鳥類絕不是有什麼專人飼
養或者什麼機構管理,完全是野生的、自然的。後來我開始相信了。從凡爾賽宮旁
林子裡那群小松鼠機靈的目光里到布魯塞爾至盧森堡高速公路邊警示人們有野生鹿
群橫穿的牌子上,我相信了。

在里斯本那座被稱為歐洲的“長城”城牆下面,我和一位白頭髮的,正在用自
己麵包餵鴿子的老人談及起遙遠的中國。老人告訴我:他到過中國,也很喜歡中國。
可他對中國人也有不理解的事情。老人一邊用手撫摩着一隻白色鴿子的羽毛,一邊
怨怨的口吻說:你們居然要吃鴿子?我一時啞然了。

我能夠回答老人什麼呢?我告訴他;我們不但要吃鴿子的肉,我們還要吃出花
樣來,不僅有煮、有蒸,好象“紅燒乳鴿”還是我們一道美味的菜餚;我告訴他:
我所在的那個城市附近有一條江里,有一種黃色的小魚,就因其肉細嫩,便引來殺
身之禍,一時間,人蜂擁而至,竟然長達數月的時間裡,都引起交通堵塞,直到大
江里,再不見那小小精靈蹤跡;我告訴他:我們從美麗的天鵝、機靈的猴子到穿山
甲、果子狸、眼鏡蛇……什麼稀罕,就吃什麼,那肯定不是為了我們身體蛋白質營
養的需求,而是滿足我們貪婪的欲望。是的,我們在美餐的時候,從來也沒有想到
過那同樣是一個個的生命?它們在活着的時候,不也是挺可愛的嗎?它們在梳理着
羽毛,它們在眨動着眼睛,然而這一切就被我們罪惡的牙齒給粉碎了。

去歐洲之前,我曾進過一趟阿壩。在若爾蓋大草原上那裡的藍天、白雲、雪山、
森林以及到了夜晚那漫天閃爍的星星使得我難以忘記。然而更讓我感動的是藏民對
牛羊的感情。我們那些用經濟理性武裝起來的所謂的專家,總是喋喋不休地告訴他
們要把這些牛羊賣掉,變成商品。一旦他們拒絕,就肯定是愚昧、無知云云。可我
看見的是那些牧民在說起自己的牛羊來就如同談及自己的孩子,滿懷深情,甚至每
一隻牛羊都有一個名字。在他們眼裡牛羊不是什麼商品,而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我承認,我也和大多數的人一樣的偽善和虛妄,無力超越世俗給予我的生存空
間。不過在那位葡萄牙老人怨怨的目光里,我還是暗暗地發誓,在我的有生之年是
不會再吃鴿子了。因為我相信着在這個世界上最終還存在着一種矯正人心向善的力
量,儘管在有時候它埋藏得很深很深,但還是讓我們努力地去感覺它,尋覓它,依
靠它……

走進柏林

當我再一次乘座奧航的飛機,是從維也納飛往柏林的航班,舷窗外面漂浮着一
朵朵潔白的雲彩,在機翼下不斷閃現的是遼闊的歐洲大陸……對於我,柏林到底意
味着什麼?是那個矮小的,唇邊留着一小撮鬍鬚瘋子的歇斯底里?是蘇軍炮兵第832
團射向柏林的炮彈“為了斯大林,為了頓巴斯,為了烏克蘭,為了失去母親的兒子,
為了失去丈夫的妻子,為了母親的眼淚,向柏林法西斯分子開火!”?是那道綿延
數十公里布滿了電網和地雷冷冰冰的大牆……可當飛機在降低高度後,出現在我眼
前的是溪流縱橫,是綠蔭遍地,城市隱沒在森林和湖泊之中,在空中俯視猶如一個
綠色的大島??這就是柏林。

冬日的陽光從位於施普列河畔帝國國會大廈旁的林子裡緩緩地升了起來,聯邦
德國的黑紅黃三色國旗在風中獵獵舞動,帝國大廈正在修繕中,一塊塊巨大的漢白
玉石頭在吊車下移動,走在這沉重的石階上,我突然想起少年時代熟悉的一首詩
“當我身體裡最後一滴鮮血灑落在帝國大廈的石階上/ 我還是用生命的餘光向那冉
冉升起的紅旗致敬……這是一個蘇聯紅軍戰士的詩句,曾經給我少年好多的感動。
在距離帝國大廈不遠處,有一座蘇聯紅軍紀念碑,那是一個蘇聯紅軍戰士懷抱小女
孩的銅像。陪同我們的導遊介紹說:過去在歐洲,尤其在東歐,這樣的紀念碑是比
比皆是,隨着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那些紀念碑都被毀掉了,而恰恰在象維也
納、柏林這樣的城市裡還遺留着這些歷史的印痕。

德國對那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是負有責任的,他們也很清楚那場戰爭
給人類帶來了多少災難。在戰後德國政府和人民的一系列言論和行為表示出的懺悔
意識卻是很讓人們尊敬的。德國總理施密特在波蘭關押猶太人的集中營前下跪的舉
動;戰後德國所付出的巨額戰爭賠償;(據報道:最近德國又作出了向一些猶太人
賠償的行為)。和德意志民族相比我們那個東方的鄰居在對待自己戰爭罪行上的曖
昧態度,實在是感覺到他們的內心太陰暗、太無恥。

歷史就是歷史,侵略者應該做的就是以自責的態度,懺悔的意識來求得寬恕,
而不是千方百計地找藉口為自己開脫戰爭的罪行,否認歷史。

次日,我們驅前往柏林西南方向的小城??波茨坦,一路上,高速公路旁邊全
是保護得很好的森林,被綠色森林包圍着的小城波茨坦顯得很寧靜。在波茨坦我們
首先參觀的是160 年前德國威廉皇帝的夏宮,說實在的,看多了那些歐洲皇家貴族
的什麼冬宮、夏宮,都感覺到是大同小異,我已經沒有多少興趣了。讓我真正感興
趣的還是二戰結束時期,著名的波茨坦會議舊址。

那是一處很典型的歐洲農村莊園,大片的草地、樹林、湖色、溪流勾畫出一幅
美麗的圖畫。在會議大廳里,當年開會的圓桌猶在,桌子中央依然插着美、英、蘇
三國國旗,三大巨頭羅斯福、邱吉爾、斯大林和他們的隨從人員使用的辦公室及其
他用房也都照着原來樣子布置,走廊的牆壁上懸掛着許多歷史的大幅照片和各類圖
表。其中有兩幅地圖放在了格外引人注目的位置。一幅是戰前德國的領土,一幅是
戰後,也就是波茨坦會議協定重新劃分的德國疆界,其中大片的東普魯士的土地被
毫不留情地劃割走了。我想任何一個德國人在看到這樣兩幅地圖後心情是不會好的。

也許,正因為如此,在戰後的德意志民族才有了如此發奮的工作精神。到上個
世紀末,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了英、法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在歐洲經濟
一體化的過程中,更多地是按照德國的條件進行;歐洲貨幣聯盟同樣也受到強大的
德國馬克的支配;德國在世界的政治地位在不斷的提高,上個世紀結束的時候和上
個世紀開始的時候一樣,一個強大的德國又在歐洲的土地上出現了。一百年的時間,
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40年的分裂諸多磨難後,這個在世界文明史上創造出許多輝
煌的德意志民族又重新站立了起來。

啊!歷史往往就是這樣,在繞了一個大圈以後,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

關於柏林牆的遐想

每一個想到柏林的人都會自然地想到柏林牆,到了柏林也會自然地到柏林牆去
觀光。進入我視線里的柏林牆實在是沒有多少驚人之處,它既不宏偉,也不高大,
只不過是一堵胡亂塗鴉着各種圖畫和文字的水泥牆壁而已。可對於過去的一個世紀
來說,柏林牆不僅僅是冷戰時期的遺物,它更是一段歷史、一種象徵、一個符號…

今天的柏林牆大部分已經拆除,只餘下了很少的一段,供遊人參觀。在拆除的
地方,無論是街道還是新建設的樓房都留有一道很明顯的痕跡。在柏林的日子裡,
我們每每在走過這樣的標記時,大家就要停留一下,一隻腳留在東柏林的土地上,
而另一隻腳踩在西柏林的區域裡,在這樣的時候,我總是莫名地感到幾分困惑,半
個世紀的時間和空間難道就讓我這麼輕易從容地跨越了?

最初的柏林牆建於1961年的8 月。由於在當時東西方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
處在很嚴峻的對峙狀態中,柏林牆成為了人類歷史上一道最難以逾越的人工障礙。
整個牆高為3.5 公尺,堅固的水泥板砌成,上面部分是圓形狀的水泥管子,使人根
本無法攀登。在牆腳約幾百公尺的寬度里設有金屬三角網電籬笆,在電籬笆的柱子
上和地下到處懸掛着和掩埋着敏感性極強的觸髮式地雷,另外還有很深的水渠溝、
巡邏車道、自動發射的交叉火力點、軍犬跟蹤站和無人軍事區。

在我以往感覺中的柏林牆應該是東西德國的分界線,是一條直線。其實不然,
真正的柏林牆是一個不太規則的圓圈,當時的西柏林成為了東柏林土地上的一塊飛
地。就這樣一塊地方卻成了許多東德人夢中的天堂。整個柏林牆全長為104.4 公里,
一共有253 個了望台,136 個碉堡,270 個警犬樁,然而這一切的一切也沒有阻擋
住當時的東德人嚮往西德的夢想。

在柏林牆過去的一處叫查里的檢查站旁邊,人們興建了一個MVSEUM OF CHECK?
POINT CHARLIE DE 的博物館,展出的內容幾乎全部都是過去東德人如何想方設
法地逾越柏林牆的經歷。比如有乘小飛機的;有乘自己改裝防彈汽車的;更有想入
非非的人居然乘着熱氣球飛越了柏林牆。真的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然而,就在1989年11月9 日那個初冬的午夜,柏林牆在頃刻之間倒塌了。老布
什在看到電視的實況轉播時,得意地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大堤決堤了,自由象瀑布
一樣淹過了柏林圍牆。”可對於大多數生活得很穩定的東德人來說,他們想到的並
不是什麼象“自由”這樣神聖的東西,涌到西柏林去,只不過是想喝上一杯西德的
啤酒而已。

十多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統一後的德國政府儘管有足夠的理由來說服前東
德人生活的改善是需要時間、需要等待。但是越來越多的失業和近半個世紀隔閡造
成的彼此之間的不信任,東德人意識到了“自由”原本不是想象的那樣美好。分裂
45年來,東西部德國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背景和條件下,他們經歷迥異,甚至對
立,西部人自視高人一頭,認為在經濟條件等方面比東部人優越。 東西部地區之
間生活水平的差距,仍沒有明顯的縮小,東部人原本是希望統一後能給他們帶來生
活條件的明顯改善,這種希望很快就成了泡影,東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但沒有改善,
反而更加惡化。隨着大批國營企業產行私有化,一大批大中型企業倒閉或停產,廣
大職工面臨失業的威脅。同時,物價卻在不斷上漲。西部人對此也沒有好感,當東
部人拿到堅挺的西馬克並要求進一步增加收入時,西部人認為他們是在不勞而獲地
分享西部四十年建設的成果。同時,德國政府為籌集重建東部經濟的巨額資金,一
再增收“附加稅”和個人所得稅,引起物價上漲,使西部經濟刺激減少,加重了西
部人的負擔,更導致他們嚴重不滿。

這種雙重衝突使統一後,東西部人民的心理融合倍感困難。總統魏茨澤克在統
一慶典上曾說:“我們必須學會更好地相互理解,只有當我們真正認識到雙方都有
寶貴的經驗和重要特點時,我們才能在發展上暢通無阻,雙方的經驗和特點凡是有
價值的,都應在統一後繼續發揮光大,每一種生活都有自己的意義,都有自己的尊
嚴。”

但是,要做到總統的要求卻遠非那麼容易,解決兩種生活文明之間的衝突將遠
比在一個晚上推倒柏林牆要困難得多。

在德國統一前,西德工人罷工較少,東德則不許罷工,但統一後的經濟改革使
失業人數劇增,勞資之間的矛盾加劇,罷工成為另一個重要的動盪因素。 據我們
的德國導遊介紹柏林在每年365 天裡至少有250 天裡有各種各樣的遊行示威活動。
記得那位矮小的科西嘉人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所謂的‘勝利’付出的代價僅次於
失敗。”也許更大。

我站在柏林牆邊,真的不知道是在憑弔這一段凝固的歷史,還是為了記住逝去
的苦難。也就在此時,我的頭頂突然傳來一陣鴉噪,抬頭只見一個寒鴉群陣馱着一
輪如血的殘陽,沉重地掠過那片脫光葉子的樺樹林,幾絲冷風吹來,轉眼間那鴉陣
已經消失在呈橄欖色的天宇處,科隆大教堂的輪廓漸漸地凸現出來。浩茫的德意志
大地籠罩着沉思和壓抑,如鉛的雲團在沸騰起伏,堅硬的鐵色隱隱再現。

我們應該感謝我的那位偉大的同鄉,正因為有了他勇敢改革開放的創舉,拉起
了“中特理論”的思想大帆,中國這艘大船才闖過那道驚險的急灘。

我站在了巨人面前

德意志民族永遠是和歌德、席勒、黑格爾、貝多芬……這些名字聯繫在一起的,
在這些猶如繁星的巨人中,總有一個最光輝、最燦爛的名字永遠的吸引着我們的視
線,那就是??卡爾。馬克思。

到柏林,我們被安排住進了一家叫FORUM HOTEL BERLIN的酒店,(後來我才知
道去柏林的許多中國公務團都住在這家酒店裡)這是一棟在整個歐洲大陸也很難得
一見的超高層建築,位於柏林的市中區。臨近酒店的是一家在柏林很是有些名氣的
叫KAUFOFDE DA 百貨公司和柏林最大的火車站。遊人熙熙,擁擠和熱鬧的程度讓
我們一下子感覺到回到了中國的一個城市,廣場上經常有一些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
在作着各種各樣的表演。酒店的準確位置應該說是在過去的東柏林的土地上,沿着
酒店西行不遠就是紅色的柏林市市政大廈和馬克思廣場。

那座著名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雕塑就在廣場的西側,雕塑是青銅鑄成的,馬克
思坐着,恩格斯站立在他的身邊,整個雕塑大約有5 米多高,顯得既樸實無華,又
氣勢宏偉。毫無疑問,對於我們這樣一些共產主義的信仰者,能夠在馬克思的故鄉,
在他的雕像面前留下一張照片,那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我們一一的上前與雕像合影,留着紀念。在其他的地方照相時我們大家總是有
些滑稽的表情和動作,哪怕是在氣氛顯得很莊嚴的教堂前,大家也忘不了開上幾句
玩笑,可是唯有在這裡我們每一個人的神情是嚴肅的、認真的。

顯然,雕塑的設計者對於這兩位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是充滿着敬仰和崇拜,
他們那智慧的頭顱、那泰然的神情、那從容的姿態一切的一切都讓人感到兩個偉大
靈魂非凡的氣質與魅力。黃昏的太陽為雕塑塗抹上了一層金屬般的光輝,幾片枯黃
的樹葉悄悄地落在了我們的腳下,這時候在我心裡不由得產生出一種近乎於宗教一
樣的情感。在歷史的很多歲月里,理想者總是極少數,一個予天下以巨大關懷的偉
大心胸,在許多時候總是會受到一部分人甚至多數人的漠然和惡視的,他會感到孤
獨無援、四顧茫茫,也許正因為如此,那樣的一個特定的時代,恰恰是成為理想了
生長的最好土壤。

我漫步在前東柏林寬闊的大街上,街頭依然到處可見那樣的一些充滿了陽剛、
充滿了力量的工人階級形象的塑像,經過了風雨的侵蝕,上面也已是鏽跡斑駁。

也就是在距離馬克思廣場不遠的一家書店裡,我遇到了一群正聚精會神觀看電
視錄象的德國人。我很驚訝地看見電視裡正播放着前東德領導人昂拉克檢閱群眾游
行隊伍的畫面,看電視的那些德國人臉上浮現着回憶的神情,眼裡飽噙着激動的淚
水,當看見我們走過來,其中的一位德國人趕緊給我讓開了一個座位,起初,我也
有些不知所措,可在那真誠的目光下,我只好坐了下來。

啊!那似曾相識的場面,那似曾相識的激情,那似曾相識的感動……這時候,
一個中年的德國人走了過來,在他的手裡拿着一支筆和一本精美的留言簿,儘管我
們無法進行語言的交流,我還是完全明白他的意思。我接過了留言簿和筆。說真的,
我當時的心情是非常複雜的,但是我知道有一種東西是我根本就無法迴避的,猶豫
了一下,我在留言簿上還是斷然寫下了這樣幾個字“共產主義萬歲!”在簽名處,
我留下了“一個普通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離開了書店,我再一次來到了馬克思廣場。我站在了巨人面前,仿佛看到一個
多世紀來,無數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那英雄氣概,那浪漫情懷,那慷慨悲歌,
那從容就義……也許在這樣一種特殊的環境下,我壓根就不應該還如此的激烈和沖
動。但是我從來就認為,當一個社會無法避免地出現貧富懸殊,苦樂不均,壓迫掠
奪,種族歧視等等這些弊端時,那麼肯定會有人勇敢地站出來,向這個社會提出挑
戰,並擔負起改造這個社會的責任。戰鬥也許就成為了一種特殊歷史環境下必須的
選擇。當他們付出了青春、熱血甚至生命的以後,作為後來者又有什麼理由去苛求
他們的種種不是呢?

我站在巨人面前,耳邊依然是久久地迴響着巨人那大義凜然的聲音:“如果我
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
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
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面對我們的骨灰,高
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夜幕下的阿姆斯特丹

從柏林啟程到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我們乘座的是一輛旅行大巴,行至阿姆
斯特丹已經臨近黃昏,我們沒有進入市區,而是住在了鄰近阿姆斯特丹國際機場的
一家酒店裡。遠遠眺望那個燈火輝煌的航空港其繁忙程度如同一個巨大的公共汽車
站,一架架巨型客機頻繁地從各個方向起飛降落,晝夜幾乎都沒有停止過。

次日,一大清早,我們前往一個以風車、木鞋著稱的民俗村莊參觀。天氣晴朗,
陽光分外明媚,巨大的風車和做工精緻的木鞋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在
那些紀念品商店裡,我們堅持以“中為洋用”的經驗,任憑導遊說得天花亂墜,抱
定一個信念,堅決捂住自己的錢包,光看不買。事實也證明了我們的做法是無比的
正確,因為同樣的那些“紀念品”,一旦到了市區就便宜出許多來。

進入被稱為“北方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的市區,到處都是河流、水道。據介
紹,全市的街道是由1000多座橋梁連接起來的,河流縱橫,狀如蛛網。阿姆斯特丹
整個市區的地勢要比海平面低1 ??5 米。在以往的歲月里,那巨大的風車主要的
作用就是排水。

在此以前,聽說荷蘭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可當我漫步在市中區時,
並沒有感覺到人多到那裡去,至少比起我們的成都還差了一點。就交通來說顯得非
常有序,自行車、轎車、有軌電車,行止有度,行人就是在完全沒有警察的情況下,
也自覺聽從交通燈的指揮。在成都聽一位當交警的朋友說:成都交通混亂的一個重
要原因,就是自行車太多了。在阿姆斯特丹我看到的自行車數量幾乎可以與成都也
不相上下,在靠近運河的欄杆上一輛咬一輛,排成了一條條長龍。

由於緊鄰北海的緣故,初冬季節的天氣變化無常,上午還是陽光燦爛,一片風
和日麗的景象,到了中午我們剛剛吃完午飯,準備上旅遊船,繼續遊覽市區的時候,
一時間,烏雲密布,狂風驟起,傾盆大雨至下。好在那旅遊船頂棚全是玻璃的,在
雨中,在水裡看阿姆斯特丹城到也是別有一番情致。看着河面上一時間洶湧的波瀾,
我突然想起一部恐怖電影叫《阿姆斯特丹的水鬼》,如果此時真的從這水面上冒出
一個什麼水鬼,那我們才真正不枉此行。風雨中,兩岸停泊的船隻也紛紛繫緊了船
纜,相偎在一起。

由於地勢低洼,加上陸地的面積實在是有限,許多阿姆斯特丹的居民都依水而
居,以船為家,成為了真正的“水上人家”。導遊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這樣的
水上人家就是很便宜或者很低檔的“住宅”,恰恰相反,在阿姆斯特丹這樣一條水
上居家的船隻,同等的面積要比陸地上貴出許多,在這樣的船上,照樣是客廳、臥
室、衛生間等各種現代化的生活設施樣樣俱全,船壁、窗沿和平台上都裝點着許多
的鮮花,一眼望去,那些船房在水面上遠遠地延伸着,構成了一個個花園般的水上
院落。我在想在這樣一個大大低於海平面的城市裡居住,選擇在船上,就安全感肯
定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沒有到荷蘭去以前,就知道那是一個花的王國,尤其是以鬱金香聞名。儘管,
我們去的並不是最好的季節,但是在這個有“鮮花王國”之稱的國度里,仍然到處
可見花房、花店,那些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培育出的鮮花,如風信子、水仙花、百合
花……當然也有鬱金香真是美得讓人驚嘆不已。

就是這樣一個鮮花盛開的國家,恰恰也是歐洲唯一的一個對毒品實行開發的國
家。根據荷蘭的法律,允許向18歲以上的成年人提供適當的軟性毒品。(我理解的
軟性毒品大概就屬於含量比較低一些的毒品吧)。

夜幕終於降臨在阿姆斯特丹,那些掛有一種特殊標記的咖啡店開張了。許多來
自於其他國家的癮君子們紛紛湧進了這樣的咖啡店,在那裡吞雲吐霧。除了毒品以
外,在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裡的“櫥窗女郎”也是頗有名氣的。

那是在一條寧靜的小河,河的兩岸大都是一些二到三層的建築,迷離閃爍的燈
光下,一個個狹小的櫥窗里,展示着各種各樣的人“肉”,那些身體有年輕的、有
衰老的;有肥胖的、有瘦小的,她們擺弄着也許她們認為風騷誘人的作態,用各個
國家的語言向遊人們打着招呼。認真地說,當我目睹着那些幾乎全裸體女人身體的
時候,與我最初想象相差甚遠,根本感覺不到什麼風情或者什麼肉慾,甚至連起碼
的淫亂,我也絲毫感覺不到,有的只是一種對人性淪喪走到盡頭的悲哀和木然。

軟性毒品再加上這樣“具有特色”的紅燈區,給阿姆斯特丹確實帶來了許多的
觀光客和豐厚的旅遊收入,但是它為之而付出的呢?儘管法律有着很明確的規定,
必須要18歲以上的成年人才能夠服用大麻,可據法新社報道:在阿姆斯特丹10??
12歲的小學生有2%已經嘗試過毒品的滋味,其中有1%的小學生承認自己經常服用毒
品;調查還有16歲左右青少年中竟然有34% 的服用過毒品。同樣作為犯罪率阿姆斯
特丹也在歐洲城市中居高不下。

夜幕下的阿姆斯特丹是美麗的、迷人的,燦爛的燈火和倒映在水面上的光芒,
交相輝映。然而,在這絢麗的景色掩蓋下,依然有那麼多的醜陋和罪惡。

布魯塞爾的傳說

從荷蘭進入比利時以前,我們要導遊在過國界線時,提醒大家。大巴在一家加
油站加油的時候,聽說距離邊境已經不遠了。就在我們上車以後,因為那位台灣導
游用不倫不類的普通話講的一個並不太可笑的笑話,待大家悟過神來,導遊滿是歉
意的對我們說:對不起,我們已經進入到比利時境內。因為在高速公路兩旁和中間
的隔離帶上都豎立着高高的不鏽鋼燈杆。在我們略感些遺憾的時候,天色已漸漸地
暗了起來,在暮日的黃昏中,路燈逐漸的閃爍起蘭色的光亮來。

據說,從外太空鳥瞰我們這顆蘭色的星球,白天有一根帶子是中國的萬里長城,
到晚上有一根帶子,就是比利時被路燈照亮的高速公路。行進在一條被燈光照得通
明的高速公路上,一下子就讓人感覺到已經進入了都市,可在接下來漫漫的里程中,
讓我們感覺到布魯塞爾的遙遠。就在我們大家昏昏欲睡的時候,突然一座巨大的銀
灰色球形狀的建築物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就是非常著名的布魯塞爾原子塔。它的
結構是按照放大了若干倍的鐵原子模型建造的,在每一個巨大的球形體裡面有象咖
啡廳、酒吧等這樣的娛樂設施,在其間又有粗壯的管道相連。由於天色已經很晚,
我們只是在那裡匆匆地遊覽了一下,便離開了那座怪異又極有寓意的龐大建築。

關於布魯塞爾這座城市的傳說有好多好多,但其中最為神奇的肯定是一個普通
小男孩於連的故事。相傳在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攻打布魯塞爾,屢攻不克,
於是他們便派出了便衣間諜潛進城裡來,在王宮的四周掩埋上了炸藥,然後就點燃
了導火索,也就是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被一個叫於連的小男孩發現了,他急中生
智,掏出了自己的“小雞雞”,用一泡尿澆滅了燃燒的導火索,王宮保住了,普魯
士軍隊的陰謀沒有得逞。

當然,對於這樣的一個傳說,肯定是無法考證它到底有多大的可信程度,但是
布魯塞爾人民那種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決心和勇氣在小於連的
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於是比利時的藝術家們精心地塑造出了小於連這樣一個全
世界都聞名的藝術形象。

夜幕籠罩下的布魯塞爾王宮廣場,周圍幾乎全是那些豪華的、繁瑣的哥特式建
築群,高聳的尖塔直刺向墨蘭色的天空。廣場並不大,但是很有特點,全是小小的
鵝卵石鋪就而成,人踩在上面,感覺很象是我們國內有些居民小區那種專門用來赤
足走的“健身道”,也許是天色已晚,遊人稀少,廣場顯得有幾分空闊。在那裡並
沒有我們希望見到的那個小男孩於連的塑像。

接下來,我們拐進了一條狹窄的小街,街兩旁儘是商店,不過依照歐洲的慣例,
大部分的商店已經打烊只有很少數的經營旅遊紀念品的商店還開着。當然這些紀念
品中自然也少不了那個光着屁股的小於連的形象。

就在小街的拐彎處,我們終於見到了大名鼎鼎的小尿童於連。他實在是太小了,
太普通了。一個和真人差不多一般大的男孩子,站在一處相當於窗戶一樣的高處,
尿着他那永遠也尿不完的“尿”,一股纖細的水流在夜色中不停地流淌,燈光的輝
耀下是一道美麗的弧線。

認真地說我是有些失望。

離開了那條小街。回到了我們住的酒店。那是一棟高層建築,從透明的玻璃幕
牆望出去,導遊指着那樣一座在夜色里顯得很醒目的建築,告訴我們:那就是北約
的總部。

北約?一個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幾乎可以在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個角
落扮演其世界警察的角色,甚至不惜用那種既毀滅別人,又傷害自己的貧鈾炸彈。
貝爾格萊德沖天的火焰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小男孩能夠澆滅的嗎?阻止得了的嗎?這
時候的我莫名地有了幾分傷感,我是多麼的希望在布魯塞爾這座美麗的城市裡誕生
出一個新的傳說。

巴黎啊!巴黎

在離開維也納的時候,方女士曾經對我說:在歐洲最美麗的城市是巴黎,其次
才是維也納。

我們是在一陣雷電交加,大雨滂沱中進入法國境內的。沒想到剛剛一過法國的
邊界,我們乘坐的大巴立即就被一群法國警察團團圍住,幾個臉色陰森,態度惡劣
的警察上車後,逐一地收去了我們的護照,然後就把我們晾到了一邊,就這樣我們
在大雨中足足等候了一個多小時,他們才把護照還給我們,連一句起碼的致謙的話
也沒有,顯然我們被法國人這樣所謂的“紳士”風度激怒了,紛紛嚷了起來,我們
的導遊王小姐勸止住了,她說:法國警察就這德行。

惡劣的天氣加上惡劣的心情在進入到巴黎那片燈光的大海是我們的情緒才稍微
有了些緩和,沒有想到一件更加令人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了。我們是安排在一家被稱
之為五星級的假日酒店,(據我所知作為假日酒店在世界範圍內是連鎖經營的,在
國內幾乎每一個大城市都有這樣的假日酒店,而且無一例外的成為每個城市的最高
檔次的酒店)。我實在不知道那家酒店為什麼能夠堂而皇之的把五星級招牌掛在牆
上。我似乎也明白,歐洲的假冒偽劣做就做大,大到象五星級酒店這樣的商品。那
家酒店外觀條件也就是我們國內招待所的水平,房間又小又暗,兩張床之間幾乎沒
有距離,一台頂多也只有14英寸的電視不斷的閃爍着雪花點。我和同屋的Z ,因為
乘錯了電梯,(乘坐的是貨梯)進了這家酒店的一個堆放貨物的房間,那裡垃圾遍
地,幾隻發胖得連動也不想動彈的大老鼠,還有一股子我在我那個第三世界的祖國
也難得的“惡聞”。更加令人不快的是次日清晨的早餐,依照慣例,象這樣的酒店,
免費提供早餐應該是必須的服務。可是酒店方面居然給我們劃定出了一個特殊的范
圍,在每個人的位置上擺放幾個又干又冷的麵包,就品種也比其它的區域要少一些。
他們的理由是中國人說話的聲音大,會影響到其他的顧客。我們肯定是對這樣冒險
的歧視行為不答應的,經過交涉,他們取消了周圍的“特殊範圍”。

也許,在他們的眼裡,中國的幼兒園大多有販嬰殺嬰的嫌疑;中國的瓜果蔬菜
統統被污染……

這就是我感覺中的巴黎。

也許正因為如此,在著名的剛果廣場上,我望着那中央高高聳立的埃及拉米塞
司方錐碑的時候,我在想憑什麼法國人要把這樣一個本來屬於尼羅河畔的聖物挪到
塞納河邊;在穿越塞納河邊那條長長的、黑暗的隧道里,我想到那位紅顏薄命的戴
安娜王妃。是的,在我們感覺到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的惡濁和骯髒,有那麼多的傲
慢與偏見的時候,一個在象牙之塔的王妃卻傾注着一顆溫馨、善良的心關愛着這個
社會最底層、最弱勢的群體,這應該是一個世紀童話了。可是在這條黑暗的隧道里,
那個童話破滅了;漫步在香榭麗大街上,舉目都是雍容華貴、衣着體面的紳士和婦
人牽着那些他們的愛犬,以至於我一不留神就踩上一腳狗屎,可在地鐵站里、立交
橋下到出可見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甚至就在著名的巴黎聖母院前也有一位絕對
稱得上是白髮蒼蒼的老婦人,向遊客伸出一隻顫畏的手,面對着那樣一隻任何人也
無法拒絕的手,我不知道出於何種心態,一下子給了老婦人10個法郎……

對於巴黎,我是不是過於挑剔了?

其實巴黎人的口碑在歐洲也不是很好,在他們看來比利時人有些愚蠢,德國人
太古板,英國人呢?也許歷史上這兩個國家有太多的恩怨,那麼至少沒有象法國一
樣引以為自豪的豐富菜系……

平心而論,在整個西方世界裡,首先對我們新生共和國表示出友好姿態的正是
法蘭西共和國,60年代,美國、英國和前蘇聯匆忙簽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這
時候是毛澤東主席和戴高樂總統幾乎在同時拒絕了美蘇的核壟斷;也是戴高樂總統
率先承認紅色中國,使得當時在孤立中國的鐵桶防線上撕開了第一個口子;到90年
代也是法國總統希拉克帶頭決定退出明顯針對中國的所謂“人權提案”,使以美國
為首的西方世界“反華人權同盟”,變得名存實亡。

誠然,這一切也體現着法國的國家利益。同樣也蘊藏着極為複雜的文化背景,
布熱津斯基曾經耿耿於懷地說過這樣的話:中國人和法國人在文化上都極為自傲,
把美國視為缺乏教養的暴發戶。也就是在法國我有些驚詫地看到了與我過去見過的
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地圖,法國的位置在地圖的中央……

對於一個有着不同的信仰,在文化上同樣悠久,生活上又有那麼大的差異的西
方城市,我也許不應該有過於激烈的批評。因為在這座城市裡畢竟誕生過偉大的巴
爾扎克,浪漫的雨果,神奇的大仲馬父子……還有我們永遠無法忘記的悲壯、慘烈
的巴黎公社。

塞納河,對我說……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在那個太行山裡的小山村里,憑藉着一盞油燈我打開《悲
慘世界》《巴黎聖母院》《基度山恩仇記》時那樣感受。那是一位在縣城文化館工
作的四川老鄉在準備燒毀的“封資修”中偷出來的,我在認識她以後,她悄悄地給
了我。儘管我當時的世界是同樣的悲慘,但是我還是被發生在塞納河邊那一幕幕的
人世間的苦難和不幸給打動了。

當我置身於巴黎的時候,反到沒有多少真實的感覺,巴黎對於我來說好象是依
然在我的夢裡、書中……

作為老區的巴黎是很少見到象國內一樣動輒便是十幾層的高樓,好象是一個城
市哪怕是小縣城不建起幾棟高樓來,就難以體現出現代化來。巴黎的老房子一般都
不超過5.6 層,頂樓斜斜而上,所以屋頂顯得很大,上面大都開着天窗。我最喜歡
的還是老房子的窗戶,每一扇都是用整塊的大玻璃,而且儘量的做得寬大,從接近
天花板的位置一落到底,大部分的窗戶外面都有一圈黑漆鐵花圍欄,好象是個小陽
台,儘管已經是秋末初冬的季節,可那欄杆後面仍然是鮮花盛開。只要是注意一下,
就會發覺,巴黎人的講究不僅僅是在大的方面,就是象門牌號碼、門的把手、窗戶
插銷等這樣一些小五金,他們也都做得很漂亮、很精緻。漫步在巴黎老城區,我想
起美國作家索爾貝的描寫“時光老人給所有的建築物染上了一層相似的暗葷色,把
微妙別致多姿多彩的巴黎溶為一體。”

在老區的巴黎建築群中,埃菲爾鐵塔肯定是一個另類。這座為記念法國革命100
周年,建於1889年的高大建築。以320 米的高度在這個世界上獨領風騷近50年,後
來才被那個暴發戶的美國曼哈頓的水晶大廈超過。當時在建這座鐵塔時,就具體的
實用價值並不明了,到後來有了無線電、有了電視傳播,作為發射塔,它才有了一
些實際利用的價值。不過標新立異的巴黎人還是排除了種種阻力,勇敢地建起了這
樣一個另類的建築。據說,當時的作家小仲馬、莫伯桑和左拉都是積極的支持者。
埃菲爾鐵塔從它建成的那天起,就成為了巴黎的標誌,到巴黎觀光的人無一例外的
都要登塔遊覽。我們登埃菲爾鐵塔天氣正好,晴空萬里,能見度極高,方圓百里的
巴黎風光盡收眼底,望着那些色彩斑斕,如同小小積木一樣的建築群,我感嘆人類
文明的成果,也驚詫巴黎的宏偉……更加使我詫異的是,就在埃菲爾鐵塔上,我竟
然聽到了在我的身後,有人在說着我熟悉的四川話,趕緊過去打招呼,才知道真的
是我們四川人,而且其中有一位是我認識的攀枝花財政局的LI,真是他鄉遇故人,
倍感親近……

其實在巴黎的中國人數量很大,據我們就餐的餐廳老闆介紹估計有30萬之多,
但是其中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有合法居住身份。就在埃菲爾鐵塔下和以後我們參觀
的一些景點,在許多向我們兜售那些粗糙紀念品的小販中,除了黑人便是華人了。
他們用我們熟悉的母語推銷着一些明信片、小模型等,在我們無法推委的情況下,
大家明明知道是上當,也不得不買上一些。誰叫我們都是一樣的黑頭髮、黃皮膚呢?

在緊靠近埃菲爾鐵塔的塞納河邊有一座小橋,橋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狄安娜橋。
橋上常常坐着許多為遊人畫像的“畫家”,其中也有些中國人。我遇到的是一個來
自我們四川姓張的同胞,據他自己介紹說:他曾經就讀在重慶的西南美院。得知他
至今還沒有獲得這裡的合法居住身份時,我是以一種悲天憫人的心情和他開始攀談
起來的。他告訴我:這已經是他到這裡來的第三個年頭了,一般來說,他是在白天
出來畫畫,晚上到一家補習班學習法語。比起那些沒有一技之長的同胞,生活狀態
要好一些。

末了,張對我說:“我喜歡巴黎,巴黎的藝術氛圍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也無
法比擬的。我現在儘管還很艱難,但是我一定要堅持,堅持下去,就是勝利。”

他豁達的微笑,樂觀的態度,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突然覺得我剛才的悲天憫人
是那樣的可笑、無聊,毫無任何理由。相反我到覺得自己有些憐憫起來……

留在盧浮宮裡的記憶

到巴黎的中國人,大都會去參觀盧浮宮,其中的原因不僅是因為盧浮宮的名望、
輝煌,而是因為這座舉世無雙的博物館對許多人是免費開放的。對於囊中羞澀的我
們來說,這肯定是一個最好的去處。在盧浮宮免費的群體中除了兒童和學生以外,
還有教育工作者。只要是你出示有關教育機關的身份證明,不管是那個國家的,在
盧浮宮都會得到免費參觀的待遇。我們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學習和考察歐洲的公務員
培訓,屬於成人教育的範疇,毫無疑問名正言順的屬於教育工作者,那肯定也是在
免費的行列里。

最初的盧浮宮是法國皇帝的寢宮,從法蘭西斯一世到拿破崙三世至少有6 個法
國的君王在盧浮宮居住過。到了17世紀,由於凡爾賽宮的建成,帝王們更鍾情於那
座更加奢侈、豪華的宮殿,就移遷到了那裡,1791年盧浮宮被當時的國會宣布為國
家美術館。在建築盧浮宮的時候,肯定沒有考慮到每年300 萬遊客的光臨,到法國
革命200 年周年之際,盧浮宮進行改造,整個工程的改造方案經過當時的總統密特
朗和許多專家組成的建設委員會選定,採用了華裔血統的建築家貝聿銘的設計。

貝聿銘先生堅決地從廣場中央打開了一個通道,上面建設了一座閃爍發光的玻
璃金字塔。我們從入口處沿S 型的台階拾級而下,一個寬敞明亮的大廳出現在我們
的眼前,各種標誌也顯得非常醒目,抬頭一看,湛藍的天空上漂浮着片片白雲,明
媚的陽光撒滿大廳,讓人壓根就沒有在地下的壓抑,反倒覺得更加寬鬆和從容,真
是讓人不得不嘆服貝聿銘先生的大手筆。

儘管如此,在進去以後,看着那猶如迷宮一樣的條條通道,加上導遊一再告誡
我們這裡面是很容易迷路的,使得我們平添了幾分緊張的情緒,大家紛紛取索由博
物館免費提供的路線說明圖。各種文字的都有,可偏偏中文的已經取盡了,我們只
好拿着日文的,依靠着上面的漢字,加上圖畫,猜個大概意思。

到後來我在參觀過程中才明白,其實盧浮宮裡,你根本就不需要什麼文字,就
憑着那些早已遐邇聞名的精美藝術品,就能夠準確地辨別方向。斷臂的《維納斯》、
帶翼的《勝利女神》、《垂死的奴隸》、《蒙娜麗莎》、《拿破崙和約瑟芬加冕典
禮》,在這裡收藏的藝術珍品達30萬件,據說你在每一件作品前參觀5 分鐘,每天
從開館的時間到閉館的時間,不休息,也需要10年才能看一遍。

在一處面積寬大的大廳里,我突然見到了……

塵封已久記憶緩慢地浮現了起來,那是20多年前的一個夏天,我還是一個剛剛
入伍的小水兵,一篇短短3000字名為《燃燒的海》小說竟然得到了當時因《哥德巴
赫猜想》聞名全國的著名作家徐遲的邀請。天氣很熱,我帶着幾個部隊裡發的西瓜,
到了武昌紫陽路的湖北文聯所在地,徐遲家住一樓,他工作在二樓,地板是那種老
式的木地板,人踩上去砰砰作響,電扇的搖頭壞了,又不能衝着人吹,只好對着牆
壁,讓屋裡的空氣儘量地流動起來。就在那間屋子裡,徐遲拿出了一本精美的畫冊,
他打開了其中的一頁,那就是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

肆虐的風暴剛剛過去了,大海上是一片寂靜,一隻搖搖欲墜的木頭筏子漂浮了
過來,上面的人們大都已經是奄奄一息,幾具赤露的屍體浸泡在海水中,活着的人
目光里尚存一絲生命氣息也充滿了絕望,真不知道他們究竟經歷了多少苦難的折磨。
就是在這樣的時候,透出一絲晨曦的遙遠海平面上,出現了一點帆影,人們用生命
最後的力量,把一個健壯的黑人用力地舉到了畫面的最高處,黑人努力地揮動着手
上的衣裳……

早年曾留學於法國的徐遲告訴我:這是他生平最喜歡的一幅作品。儘管“文革”
中間,他幾乎所有的家產都沒有了,他還是冒着極大的風險把這本畫冊保留了下來。

在盧浮宮裡,當我真正地站在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原著前,我的靈魂再一
次被震撼了,那驚濤駭浪里漂泊的苦難,那死亡瀕臨前絕望的掙扎……透過這幅畫
我仿佛看見在一個黃昏里,一個驕傲的老人破窗而出,他象一隻大鳥一樣撲向大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