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因为工作原因我看了《失恋33天》的小说原著(阅读地址:http://itunes.apple.com/cn/app//id492858186?mt=8),当时我的判定是这不是一部适合改编电影的小说,除非做大的调整。现在电影《失恋33天》已经上映,但我依旧坚持我的判断,至少从现在的成品来看,出彩的部分都不是属于电影的,而是属于文本的。
《失恋33天》的编剧是小说原作者鲍鲸鲸,其实这不是一个常规的做法。美国恐怖小说家史蒂芬·金有上百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但他基本上都没有在这些电影中担任过编剧,同样的,军事小说作家汤姆克兰西、法律小说作家约翰 格里森姆等也都是如此。一个人能写好小说未必能驾驭好电影剧本,而且小说作者在改编电影剧本时会因文本情结而难以避免地犯取舍上的错误。《失恋33天》几乎是把小说精简地复读了一遍,于是我们在里面听到了大量的小说描述体的旁白,这些旁白担当了相当大比重的叙事和人物刻画功能。原小说的确是以33天来纪事的,而到了电影,由于篇幅原因,只在头尾出现了天数,33天这个时间概念已经失去意义,甚至连失恋都成了噱头。
影片的导演是滕华涛,很有成就的一个电视剧导演,拍摄过《蜗居》、《双面胶》、《裸婚时代》等高收视作品,于是《失恋33天》就成了一部很典型的带有浓厚电视剧导演色彩的电影,突出表现为对原着和对白的依赖,甚至讲电话也要一来一往地说半天,于是在电影吃重的部分不是画面和声音,而是对白。电影放映时观众会心的笑声挺多,因为这里的确有很多听上去很有快感的台词,电影放映后可能会大面积流行,比如“情义千金,不如胸脯四两”什么的。其实本人比较反感脱离电影而存在的流行对白,特别是冯小刚那种刻意制造流行语汇来证明电影存在价值的投机行为。当然《失恋33天》中的对白比起冯小刚喜剧承继自王朔语体的对白要洋气入时多了,至少这些语言的发源地是豆瓣,能逃过那个文艺青年扎堆、对装逼文体有敏锐洞察和揭穿能力的地方的水火无情棍,靠贩卖点真空包装的陈年段子和隔夜冷笑话是不行的。
所以,如果借用一个概念的话,《失恋33天》是一部作者电影,但是属于鲍鲸鲸的作者电影,而不是滕华涛的。尽管滕华涛用了很多属于电影的手法来给《失恋33天》贴电影的标签,包括效仿《非常完美》的动画特效,还有八分钟约会时的镜头环移等等,但还是浮于表面。
《失恋33天》虽然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还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这里还有演员的功劳,文章扮演的王小贱,很娘泡但是也很可爱,这个分寸拿捏很好,另外张嘉译、海清的客串也都很抢眼,尤其是海清那段绵里藏针的台词,处理得很棒。最值得嘉许的是姿态上的得体,终于看到一部不拿富二代、大白领说事的时尚爱情电影,这里的人和我们一样会缺钱,要租房子,出门坐地铁,这是一部男人带女人看不会有压力的电影,下次到东方新天地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去楼下消费,而跑到楼顶上去接吻。喜欢收集爱情格言警句的同学可以拿个小本进电影院,这里的语言可是比《男人帮》那种垃圾语言高端多了,而且不用忍受几个无所事事的大老爷们拿爱情当瓜子嗑。这是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腔调,至少会让你觉得自己和电影中的人物是共同活在当下的。